关于公主坟的读后感
读罢80后作家张五毛新作《公主坟》,除了与众多的读者有着相同的感想(创业难)外,本人亦觉得本作品似乎也包含着“事业与爱情”的两大主题。
众所周知事业与爱情是人生的两大宝贵财富。
为了二者,多少“有志之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孜孜追求。当今80后(甚至90后)青年正是肩负着父辈期望与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压力下谋生存、谋发展。所以80后的创业之难可想而知,他们不像60后、70后,有国家政策保障,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工作,即便是从商,改革开放的年代,也有政策的'扶持,所以他们现在一般要比80后的日子过的殷实些,甚至现在正是奋发有为的成功人士。
事业如此艰难,爱情也是坎坷曲折。在物欲横飞的当今时代,金钱才是婚姻爱情的坚强后盾。那些处在事业奔跑起点的青年,有哪些红颜知己能觉得他们才是自己幸福生活的依靠呢?谁不想傍个大款?谁不想找个成功人士作为自己的幸福伴侣?所以80后们事业和爱情很难“双丰收”。
但也有例外。人在艰难的时候,幸运的话也会拥有红颜知己,拥有甜蜜的爱情。
《公主坟》主人公张五毛就是一个幸运儿。
张五毛事业无成,整天窝在狭小破烂的小屋里编织自己的梦想。女主人公单珊不远千里毅然投奔于他,过着简朴的生活。生活虽很简朴但很温暖。这就是爱情的力量。
随着张五毛的不断努力慢慢走向成功时,他们相互依靠的爱情却发生了微妙变化,这时的爱情不再那么纯真和神圣,而取而代之的则是事业成功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是当爱情遇上事业时,爱情可能要打些折扣。
因为纯真的爱情虽然很甜美,但现实的世界太诱惑。在残酷的现实时代里,爱情已变得满身疮痍无尽凄凉。有多少“事业有成”的人能守住昔日恋人共享幸福的爱情呢?这就好像是“能共苦,不能同甘”。
对于像张五毛这样的“北漂一族”,事业成功率太低了,对于这来之不易的成功,当然在爱情面前也弥足珍贵。
女主人公单珊也深知。为了张五毛的事业,单珊也牺牲了他们仅存的爱情,以至于他们靠幸福编织的爱情变得支离破碎,最终走向爱情的坟墓。戏剧化的是张五毛的事业确是蒸蒸日上。
这就是:爱情诚可贵,事业价更高,若为创事业,爱情只能抛。
混在当代,甜美的爱情只能是我们童话般的回忆了。
因为当代已不再盛产“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李煜”,而“爱美人更爱江山”的“越王勾践”却英雄辈出。因为这些“英雄”深知:千女易得,一业难求。
这就是当代!
【关于公主坟的读后感】
读罢此文,不禁让人惊呼:一片多么深刻感人的好文章呀!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小作者就是那块已露出光彩的璞玉,正闪着夺目的光。
首先惊叹作者娴熟的语言功底,短剧的精炼简洁:“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世事无常,无理循环……”,长句的含蓄深邃:“没有汲取地支灵气、聚日月之精华,所以我没能幻化成石猴,大闹天空;不曾遇到仙道神人,将我带入红尘。于是,我不曾品过那如天似苦的风月情缘。”只是开头,作者就将我们引进了丰富的文化积累和精妙的言辞之中。
再有就是有感于其奇妙的构思:以一块石头最为叙事主体,从其不同寻常的经历,刻画其不屈的性格,以物喻人,含蓄深刻,最后结尾这块不中用的石头竟是一块宝玉,出人意料、耐人寻味的结尾,也是作者精心的一笔。
作者有着强烈的震撼力,特别是那翻斗车的滚筒再转,在不停地转,还在转……我似乎听到了呐喊和呻吟,不由的耳边响起了一位伟人曾喊出的:救救孩子!
读罢《治史三书》,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历史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回溯过去,它是一个包罗万象,广博而渊深的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时间结点、每一处的空间,都包含了政治、经济、人文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同一点延伸出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交织。而我们所能做的,是在研究某一处时勿断章取义。而以“面”钻研,条理系统化。在断代研究时以一点向前回溯,不断延伸,拓展,编织一个完整严密的网络。
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通过《治史三书》,我看到了一位执着执拗的老人——严耕望先生,他将几十年的光阴倾注历史,当一旦确定了自己对于史学的兴趣和理想,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已见光明的未来,投入了卷帙浩繁的史学殿堂。他以平实的语言,丰富的例子,把他的治史经验倾囊相授。
我们了解了如何将浩繁琐碎的史料聚集整理,组织成文,并将枯燥晦涩的史学转化为平实缜密的文字。史学者作为研究者,自己建立的研究重心代表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万不可跟风,随波逐流,丧失自己的看法。史料是对一个时空,一个时代的记录。“喜新厌旧”,要不得,旧的史料中仍有许多值得挖掘之处。
除了治史经验,严耕望先生还传授了他在治史时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经验,我受益匪浅。史学者需以客观的视角去看待一个时代,并融入自己的见解。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所以虚心接受,勇于修改自己的不当之处是治史人应具有的品质。就如日本在中国史上的某些地方成绩比我们还高,我们在深思原因的同时,要尊重并汲取他们思想的精华。但历史就如科学,万不可盲目崇拜,每一个观点有足够明确的证据,我们才能将之作为我们的参考。整理史料的过程是一个怀疑的过程,在不同的史料中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事实,而这正需要我们去辨别,改正。
治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选择了历史,就要有付诸一生的思想准备。严耕望先生告诉我们,治史需要有远大的志气,要做到勤、毅、勇、谨、缓、和等几点。在选择了历史,确立了未来的方向之后,我们需要制定严密的计划。光说不做只会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坚持就成为了我们所必须的。历史的兼收并蓄需要我们博览群书,每天固定的读书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论文写作的经常中断会让我们逐渐丧失对文字的掌控能力。
曾听人说过,一个纯粹的人才最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将全部心力都倾注到了一件事上,心无旁骛。要想成为一个治史人,专心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淡名利,避权位是先生的人生写照,他秉持着兴趣与求真的责任感、坚定力、戒浮躁,以开阔的胸襟谨戒执着。作为后辈,我们所能做到的,是承接先生的品格,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去面对历史,钻研历史。广博阅读各方面的书籍,向真正的治史人迈近。
读罢《悲惨世界》,掩卷长思,法国作家雨果在这本书中鞭挞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让人唏嘘不已
冉阿让生性沉静,但并不忧郁。他只因偷一块面包,却被判了19年刑,经过主教的感化,他变成了好人,当上了市长,办起了公司,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救助了孤女柯赛特。然而,即使他为社会做了很多慈善事业,法律同样容不下他,他最后仍在孤寂中走向生命的尽头。
这不得不让我感叹社会的黑暗,人性的虚伪,人们尔虞我诈的阴险。也让我为冉阿让这类平凡而普通的人民而愤愤不平。人们是可爱的,故事是悲惨的。它向我们揭示的种种真实,是这部恢弘而伟大的巨著精彩之处,也是我为之鼓舞的地方。
冉阿让曾经是一个心中没有爱的逃亡者,但他经主教地感化以后,弃恶从善,对5他毫无血缘的芳河之女一一柯赛特进行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便是他人性的善良。但是,这个社会的黑暗与丑陋,使他再一次落入了法律的魔爪之中,但此时他的心已经变了,变为了一颗善良的心。他懂得爱,懂得了宽恕,他原谅了一切,有了大爱。但谁又能想象得到他曾经是一个苦役犯呢?
《悲惨世界》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看到了人性的善恶,并且时而为之感动。
《悲惨世界》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最底层人民的痛苦。这本书中,真、善、美与假、丑、恶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能不说这本《悲惨世界》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读罢烫金色的《堂吉诃德》,轻轻合上书页,嘴角化作一抹淡意的笑:疯子?倒也名副其实。
且不说那堂吉诃德在一间路边旅馆时是在众人如何的目光下请求店主和妓女为其授礼,也不说堂吉诃德颇为兴奋地指着一群山羊对桑丘夸夸其谈,更不消说骑着他引以为傲的羸弱“宝马”——驽骍难得挥舞着古老过时的长矛毫不犹豫地向风车砍去,光是将盛满红酒的皮袋看作魔力无边的巨人,都让人忍俊不禁,可笑之余多了几分可怜的意味。
塞万提斯在前言曾提过:“抱定宗旨,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确乎是得快马加鞭,借以切除毒瘤,挽救社会。怎料想风靡西班牙的骑士小说已经荼毒了堂吉诃德的内脏骨骸,让他的思维已然脱离现实的轨迹,徒留虚无的想象与他相伴,空怀一腔热血,在幻想和现实中挣扎纠缠。在他心目中,骑士均是英雄豪杰,都是受人尊崇的对象,他们力挽狂澜,正义凛然,是忒弥斯女神纯正的子嗣。而这世界上哪有骑士呢?只是幻想罢了,只是空想罢了。转念间是否幡然醒悟:骑士小说是源于灵魂上的罂粟。“好东西太多了就没有价值,糟东西稀少了也会可贵。”
堂吉诃德一生都为骑士小说所奴役,尤其彰显得他疯而不癫。三次出行,无声地控诉了世界的不公,与此同时堂吉诃德身上一些难能可贵的精神也因此表露:正义、诚实、执著、勇敢、不畏困难、悲天悯人。他的“见义勇为”,变相地撕开了西班牙或者说整个世界社会看似光鲜亮丽的虚伪皮囊,直逼封建主义下腐朽的社会核心,毫不留情地揭露出社会血淋淋的真相:高层贵族的奢靡度日,底层百姓的冻馁之虞,颇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模样。
塞万提斯正是依托堂吉诃德这个荒诞的骑士形象,具有讽刺意味的批判了西班牙弱肉强食的君主专制社会。当时的西班牙,正堪比清政府统治下岌岌可危的中国,内忧外患接踵而来,危机四伏民不聊生,精神颓废、道德伦丧,卖淫嫖娼更是屡见不鲜。“我们这个可恶的年代,没一个女人是安全的了。即使再盖一所克里特迷宫,把女人关在里面也没用……尽管把她们藏得严严密密,也会失身丧节。世道人心,一年不如一年了。”正把这个世风日下的社会的丑恶数落的淋漓尽致,而此刻堂吉诃德所支持的骑士主义与黑暗的社会更是形成了矛盾和冲突,令人为社会感到深层次的悲怆。
有人说:“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是了,堂吉诃德与桑丘的骑士之旅固然可笑,但更是世事可叹。血与泪的交织,谱写了这一部沧桑的离歌去祭奠这个予给予求的社会,但变革的潮流终将改变麻木的人心,堂吉诃德无疑便是诞生在云集荒诞人物社会中的一个典型:他企图单枪匹马改变现实是徒劳无功的,他的救世主美梦只能化作泡影。堂吉诃德是游侠骑士人生历程的缩影,更是社会底层反抗社会上层,奋力消灭不平等现象一类勇士人生历程的缩影,同时也是一个助历史前进而推波助澜的捐躯者。堂吉诃德的悲剧结局,终将铸就一个骑士人物的悲剧结局,一个社会的悲剧结局。
能否将这个世界扭转?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堂吉诃德的精神值得我们嘉奖并延绵千载。我们需要声张正义,也需要惩戒罪恶。摩挲着烫金色的“堂吉诃德”:在物欲横流的现代,是时候要学会骑士精神了。
扪心自问,疯的是你,是我,还是这个世界?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读罢《老人与海》一书,我感慨万千。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依然在我脑海回荡!老人征服大海的“硬汉”精神深深地折服了我。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老渔夫连续出海84天,都没有捕到鱼,被同行称为失败者。但他没有气馁,一如既往出海打鱼,终于,他钓上来一条大马林鱼,只是鱼太大了,他花了好久才杀死。在回航的路上却被鲨鱼袭击,在海上搏斗了三天三夜,大马林鱼最后只剩鱼尾和脊骨。
这是一部富有内涵的小说。这书中的老汉是一位真正的硬汉,即使厄运降临,他依旧怀着信心出海。面对大海,面对困难,他依旧不退缩。
老人出海,不远千里,难道只为了一条鱼吗?其实,人真正的胜利不在于获得多少物质的利益,而在于精神。只有精神上获得胜利,才让人敬佩,才让人震撼。虽然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老汉是失败者,但我认为这位老人是一位英雄,真正的英雄!
谁的人生没有失败过?面对失败,我们要站起来,要永不言败,积极去挑战,即使失败了,也不妥协,终将迎来成功!
我的童年生活中也经历过许多失败,考试的失利、绘画的挫败、学骑车的摔跤、学游泳时的呛水……因为没有放弃,所以我学会了许多技能。以后的人生之路,也许会遇到许多困难,老人的“硬汉”精神将激励我直面困难,挑战未知!
读罢《山河之书》,每次闭上双眼,总有一个身影在我脑海中浮现。他或行走于茫茫大漠,亦或是流连于淳朴苗寨。从南向北,由山川到湖泊,他的足迹遍布山河之间。在旅途路上,总有人问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关系如何?”他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他,就是余秋雨。在《山河之书》这本散文集里,他领着我探寻古迹,问道山河,纵览古今。这些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瑰宝,在他的足下、笔尖,以其独特的文化地位,深厚的文化底蕴绽放出绚烂光芒。这是历史的写照,是中华文化的凝集,是民族的自豪。
山河为书,细读,方能品其滋味。别样面孔更令人心醉。
在都江堰,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雄伟的水坝,亦或是浩荡急流,巍巍青山。我看到的还有那站在江心岗亭前的伟大身影,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千年不变。这是一个民族拜水、问道的大智慧。在西域喀什,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茫茫大漠,亦或是匆匆商旅。极目远眺,我似乎看到了在旷野大风、霜雪千里中默默远行的张骞,看到了在驼铃沙海、枯枝夕阳中,一场场古代世博会、交易会、嘉年华,不断地在此开幕又闭幕,闭幕又开幕。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此交融,文化又从这里走向世界。在莫高窟,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被铺排的大大方方、明明净净的大漠天地,横卧山底的一湾清泉,亦或是精妙绝伦的壁画,栩栩如生的雕塑。我看到的是历史的更迭,艺术的兴盛,文化的辉煌……
跟随余秋雨走入书中,以山河为媒,一个个似乎遥远的人物,陌生的民族,都在向我走近。
我看到康熙皇帝围猎时的矫健身姿,勃发生气,他认真学习西方科学,汉族传统文化的谦逊。如此的身体强键和精神强健又对比中国历史上那些病恹恹的皇帝,怎能不令人称赞?又有多少自认是民族正统的皇帝要自惭形秽。我看到西江苗寨的苗族女孩嫣然一笑,说:“我们是蚩尤的后代。”那份平静,却使我惊心动魄。那个微笑,那么美丽,改变了横亘于全部历史文本之间的胜败逻辑。我看到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被难言的孤独彻底去了人生的喧闹,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历经辉煌和凄苦后真正走向成熟,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由此奏响。
《山河之书》告诉我,路就是书,山河就是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唯一的见证者,只有山河。山河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一方土地上,无声地向世人讲述。山河常在,然世人知她惜她者甚少。孰不知,那一沙一石,一砖一树正是他们苦苦追寻的,中华文明最好的诠释。
读罢《永别了,武器》,感想颇多。我看到了主人公亨利作为一个战士的笑与泪,也看到了亨利的理性与果敢,为了挣脱不义之战的枷锁所付出的一切努力。
作为战争文学,它颇有些“另类”,其他的作品在描绘战争时,都在歌颂那些冲锋陷阵的英雄。而这本书写的却是一位一战时期逃兵的故事。主人公亨利,在经历了腥风血雨,理性的思考,激烈的思想斗争过后毅然选择逃离战场,选择追求和平安宁的生活。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正确的吗?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亨利经受着死亡的威胁。战争的枷锁束缚着他的身心。他没有钢铁之躯,却有着爱好和平的坚定信念信念。一战是帝国主义的争霸。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了一己之利,将本过无数年轻的生命绑上了他们的战车,让无数祖国的未来,葬身在他们共同制造的战争——这个巨大的“绞肉机”里。他们开动宣传机器,企图将军国主义的毒素灌输到青年的头脑中。在他们的鼓动下,许多懵懂无知的男儿开赴前线,在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中化为炮灰,死得毫无意义。
但人终归是人,不是机器。在本书中多次表现了战士们强烈的厌战情绪。在战争的末期,许许多多的士兵哗变,天天喊着“我不要在这里,我要回家!”。甚至有士兵绑架了自己的长官,不顾宪兵的追捕,逃离前线。 许许多多人清醒的青年人看清了这场战争的本质。他们为帝国主义感到失望,为自己的人生感到彷徨和失落。“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物。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就地掩埋。”战争给他们所带来的,不是所谓的功名利禄,而是悲伤,死亡,无家可归和痛失亲人的痛苦。他们不想成为无谓的牺牲品。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捍卫和平,不为侵略战争白白流血是对的,给帝国主义当炮灰是不值得的。他用逃离战场的实际行动向帝国主义抗议,这也是一种宣战!
这部作品用一种消极的情绪,表现了一种对和平的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积极的。
亨利所代表的,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不是帝国主义驯良的奴才,他们有血有肉,他们厌恶战争,他们爱好和平。他们没有被帝国主义的糖衣炮弹蒙住双眼。他们选择了冷静,远离武器。在那个战争的晕笼罩着人们的年代,他们的精神是那一束穿破黑暗的耀眼的阳光。他们是战场上的逃兵,但这恰恰证明了他们不是生活中的逃兵。他们选择远离战场,远离杀戮,是为家庭负责,为自己负责。亨利在挣脱精神枷锁的过程中,自己也成长起来,对自己,对感情,对这个社会有了更透彻的认识。“一个国家里有个统治阶级,愚蠢,什么都不懂,并且永远不会懂得。战争就是这样打起来的。”亨利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对战争,对帝国主义,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一种清醒的认识,一种真正属于年轻人自己的声音。
亨利是理性的,果断的。而他对待自己的爱人则充满了温情。守护自己的爱人是一个男人的本分,在血与火的历练中,男儿本色得到彻底显现。“你一有爱,你就会想为对方做些什么。你想牺牲自己,你想服务。”为了爱,亨利甘愿当一名战场上的逃兵,和爱人追求平静自由的生活。亨利想尽办法躲开宪兵的追捕,只为了给自己的小家找一个温暖的爱巢,只为了与未婚妻巴克利享受在瑞士湖畔泛舟的惬意,只为了追求心灵的解放和自由,去寻觅他们渴求的阳光。亨利带着未婚妻逃离了战场。只有追求心灵的解放,拥有自由的环境,才能把爱守护好。
现在的我们,没有战争的摧残。可年轻的我们,面对未来,却总会迷惘和不知所措。这种青春期的心理状态是跨越国界,普遍存在的。亨利作为一个摆战争枷锁的自我救赎成功者,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挣脱了精神的枷锁,拥抱了属于自己的自由。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不断的激荡着,面对纷繁复杂的声音,我们要像亨利一样保持清醒,明辨是非,勇于做出理性的抉择。
读罢此文,我心情沉重。文章前几段无不是在讲老人的懊悔与羞愧。那是怎样一样痛彻心扉的悔意啊!就像千万只毒蛇爬上你的身体而你必须无动于衷那般难受。老人曾经年少轻狂,铸成了大错,然而,谁都没有回天之力,晚年即使再后悔也是白费的。我也尝过后悔的滋味,那种焦虑难受仍记忆犹新。但我知道自己的悔意跟老人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堪怜,堪叹的人啊……
结尾稍稍让我宽慰了一点儿,至少没有一个那样可怜的老人在做无谓的努力。然而最后一段话使我笑容瞬间凝固,因为惊异地发现我也可能成为晚年懊丧的人,如果我没有选择一条正确的路,那后果不堪设想,我焦虑的目光停在一句诗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对了,如果,我少年时期拼搏努力,奋发向上,那等待我的将会是一条正路。我回首,蓦然发现自己原来走过的路并不笔直,就是现在我也是懒懒散散,学习没有主动性。闭上眼,脑海浮现出了老人落魄的模样。不行,为了晚年的舒适,我必须努力学习,从点滴细节做起,改掉坏毛病,向着正路,向着成功迈进。我知道,我现在努力拼搏还来得及,因为我还年轻,少壮努力,老大就不会伤悲。我不要做懊丧的老人,我会努力的!
读罢,猛地脑海中浮现跳马的影像,却不单单是书中这个惹人心疼的孩子吉诺的跳马,更追忆到五年前上大附中气派的体育馆内、参加区里中考体育测试时的那一架属于我的跳马。
跳马的所有权自不属于我,然而,在我向着它奔去、依靠它腾空、凌然其上、落地定神恍然想起一切的那十秒钟,我知道,它只属于我,它就是我的自由、我久违的微笑。耳畔的风将许多纠结刮出我的脑海——这十秒钟内,我毋庸忿忿临近中考自己的功课尚未有起色,亦毋庸懊悔平时体锻不足测试自食苦果,我的心变得澄澈,我只是喜欢呼啸充溢着力感的风声、只是喜欢飞翔的姿态,只是喜欢这短暂的忘却一切云淡风轻的自由。
这澄澈、这由澄澈带来的微笑,却只有十秒。十秒过后,我又开始为接下来的一千米耐力考验惴惴不安,同样的,吉诺也该为最心爱的人之间相互残忍的报复伤害而难受。所以,张悦然将这个故事以最美丽的姿态定格于这十秒中,定格于吉诺微笑腾空的那一瞬间。于是,《吉诺的跳马》不是一出爱恨情仇牵扯不断的校园伦理剧,不是一篇少年成长坚强的青春励志小说,它不是迤逦的长卷,而是精致小巧的静止画片。如托斯陀耶夫斯基小说情节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张悦然的讲述的故事也不复杂,一言概括,就是主人公之间纠结着复杂的怨与为难。所有的情节都是画片四角填充的底纹,一切叙述都是聚焦于文末吉诺越上跳马的那一瞬。
凝于一瞬。托翁讲故事为了道德说教,张悦然却是分享一种真而美的情感体验。很多孩子对于美的诠释一如吉诺起初的想法“跟最爱的人在一块”。然而,张悦然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这样的美丽很多时候是距离屏蔽掉了美之后的欠缺:“他”与女孩青涩的爱恋很快变成让人沉溺的欢爱,“烧坏了他们的头脑”;“他”的单亲母亲固然对他无微不至关爱,在面临女孩和孕育中的小生命时,这份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偏执地体现拒绝一切“背叛”的霸道;清丽脱俗的母亲为了让儿子别无选择,不惜委身粗俗的体育教师,只为寻机谋害女孩和未出生的孩子;吉诺的爸爸,这位理应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的体育老师,出于私心私欲给了女孩蓄意的一推,并且巧妙地将一切打扮地像一场意外;女孩爱腹中的孩子要给他生存的权利,孩子却成为“不动神色的瘤,关键的一刻要了她的命”,致使女孩死于流产;吉诺眼中温文尔雅的“他”转瞬因为仇恨变得粗暴不堪……张悦然想展示给我们的美丽是精神暂别琐屑平庸的那一自由的感觉——对于吉诺而言,自然就是在跳马上腾空的瞬间简朴的幸福——我们无需钻牛角尖,非要伦理学家的挑剔指责吉诺逃避现实云云,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故事。阅读《吉诺的跳马》,真正应当领悟的哲理或许是在生活中要有超越、要因为超越获得自由。毕竟,琐屑平庸的生活明处暗处不是全部,如文中所示再似是完美的人与事日久都会看到其背后的阴影,唯有寻得一处精神密室,才能真正体味到自由带来的快乐。
正是对于自由、对于这种快乐的渴望,吉诺才会和男子一间一间在布满灰尘的器材教室中寻找事故发生后被学校禁绝的跳马、抹去上面十五年留下的灰尘;正是对于自由、对于这种快乐的渴望,我会翻开这本书,在这个故事中寻求精神的满足与感悟;也正是对于自由、对于这种快乐的渴望,你才会翻开这一期的《新读写》,为自己回归阅读、回归精神家园的跋涉寻求指南。
让我们捧起书本、在阅读中微笑着收获精神食粮。好书将成为你成长的跳马,撑起你自由飞翔!
后记:今天是世界阅读日,兴致所在,写下这则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