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中的需求特征和完善建议论文
摘要: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就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服务和支持的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创业服务体系的实际需求,并进一步深入探讨其需求特征。基于大学生创业者对服务需求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提出优化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服务体系 需求调查
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是由多种社会资源和外部政策环境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个服务体系以创业大学生为中心和对象而形成的,其目的是为大学生创业企业在创立前和创立初期提供创业指导和创业支持服务,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研究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在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培育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即使大学生不自己创业,也可在工作中受益,并为所在单位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通过该服务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广义就业观念、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1 、大学生创业者对服务体系的需求调查
1.1 调查样本概况
为了掌握大学生创业者对服务需求的第一手资料,项目组对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创业者和准备创业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面临资金不足、市场开拓难、公共关系和团队关系处理不好等不少困难,他们对创业服务体系寄予厚望,希望随着创业服务体系的改善,创业困难能够逐步减少。
问卷调查大致涉及6个方面:创业者的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年龄、性别、身份)、创业基本情况(创业类型、时间、形式等)、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创业者对于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了解与认识、风险投资情况的了解与认识和创业者的经营状况、创业者对于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议和意见。
在被调查人员基本构成方面,男性创业者占创业者的大比例已成为长期的状态,此次调查对象中67.6%为男性、32.4%为女性,这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同时,女性占32.4%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说明女性创业者在不断增加。本次调查的年龄层次在20~25岁之间的占64%,在25~30岁之间占22%,在30~35岁之间的占14%。另外,在学历和身份上,在校大学生占54%,在校研究生占16%,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占16%,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占11%,其他占3%。
1.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问卷设计的五个大类问题,对调查结果汇总和分析如下:
1.2.1 服务类注册公司居多、多人合伙创业为主
从事的创业项目属于专利产品生产经营为18.9%,非专利产品生产经营为10.8%,产品代理或销售为16.2%,服务类为40.6%,其他13.5%。大学生创业者在选择创业类型上以服务类行业居多。由于服务类行业的巨大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更重要的可能是服务类行业较低的进入门槛,无疑成了大多数的大学生创业者的首选。
被调查对象中的创业项目主要是以注册成立公司形式经营的,占总问卷数的70.3%,相比其他的,比如个体工商户(13.5%),挂靠别的单位(10.8%),自由职业者(5.4%)而言,注册成立公司已成为了主流。
有一点不能忽视,在大学生创业者这个群体中,大部分创业起步都以多人合伙共同创业。一人独立创业仅占总人数2.7%,而两个合作伙伴共同创业占27%,三个合作伙伴共同创业占27%,三个以上合作伙伴共同创业占37.9%,不是主要创业者,只是协助和参与占5.4%,其中个人独立创业的情况屈指可数。不难解释,创业是一项有风险的经济活动,多人合伙创业可以共同承担这一风险。
1.2.2 资金不足、市场开拓难
从问卷调查的反馈来看,被调查对象的创业项目的实施基本在“起步”状态,即使已经实施,也基本在一年时间内。问卷显示:正在筹划,还未正式实施的占51.4%、刚开始实施的占18.9%、实施一年左右的占24.3%、实施两年左右的占5.4%,由此可以推测:大学生创业初期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和阻碍,每一项目的实施都显得非常困难,即使勉强实施,更多的困难和阻碍又接踵而来,巨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脚步。
随即对大学生创业的发展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当问及“创业之前最大的问题”时,有81.1%的创业者认为是“资金不足”,21.6%的创业者认为是“合作伙伴难找”,27%的创业者认为是“不了解政策法规”,10.8%的人认为是“创业与学业冲突”、40.6%的人认为“不知能否接到足够的业务”,8.1%的人担心内部管理搞不好,2.7%的人认为有其他因素。
创业进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62.2%的人认为是“资金不足”,67.6%的人认为是“市场开拓难”,27%认为是“人员招聘难”,10.8%认为是“创业与学业冲突”,27%认为“经营亏损”,8.1%认为是“内部不团结”,2.7%认为是其他因素。
创业项目如果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48.6%的人认为是“资金不足”,21.6%认为是“人才不足”,56.8%认为是“市场开拓难”,27%认为是“产品或业务没有竞争力”,18.9%认为是“管理没有理顺”,10.8%认为是“股权结构有问题”,2.7%认为是其他因素。
综合上述几个问题的反馈情况,可以发现,无论在创业之前还是创业过程,甚至是创业之后的持续稳定发展,都遇到“资金不足”的窘困;还有则是在“市场开拓”上的种种困难。
1.2.3 风险投资最重要,但做得最不好
问卷的内容逐步联系到了“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这一命题。在对“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包括的几项内容中,哪个最重要?”的答案中,70.3%的大学生创业者认为是风险投资,54.1%的创业者认为是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等),27%的创业者认为是创业教育,5.4%的创业者认是为教师支持、2.7%的创业者认为是创业大赛,8.1%的创业者选择其他。
在回答“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几项内容中,所在的大学哪项做得最好?”时,54.1%的创业者认为是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等),35.1%的选择创业教育,32.4%的表示教师支持,24.3%的选择创业大赛,仅仅只有5.4%风险投资,余下2.7%选择其他。
在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几项内容中,所在的大学哪一项最薄弱?51.4%的创业者对“风险投资”相当失望,27%选择创业教育,16.2%选择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等),8.1%则选择教师支持,8.1%选择创业大赛,10.8%选择其他。
显而易见,大学生创业者对于创业服务体系有一定了解和认识,也急切地需要服务体系对于他们在创业活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帮助。其中,对于“风险投资”的关注程度相当高,这一点也印证了创业者普遍遇到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不足”上,“风险投资”势必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但是,事与愿违,“风险投资”却是目前高校中最薄弱的一项,令多数的创业者对此表示出失望的态度。
1.2.4 与风险投资脱节,创业效益不景气
这部分问题的.反馈情况不尽如人意,创业过程中,引入风险投资的情况如此——“已经引入了风险投资”占10.8%,“已有风险投资家对我的项目感兴趣,正在洽谈”占13.5%,而“尚未接触风险投资,有这方面计划”的情况要占62.2%,“对风险投资尚无多少了解”都要占13.5%,而就与风险投资家(或机构)的接触的感觉——“他们对我的项目非常感兴趣”占24.3%,“他们对我的项目表现出兴趣一般”占27%,“他们对我的项目没什么兴趣”占18.9%,其他占29.8%。
当问及风险投资家(或机构)对大学生创业有什么感觉?回答情况中“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倾向性”占72.2%,“非常赞成或支持”占16.7%,“不太支持,或略有反对”占11.1%,“非常反对大学生创业”为0。
由此可见,风险投资的确是目前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甚至风险投资家(或机构)对于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项目都缺乏很大兴趣,表现出一般的态度。如此的状况对于目前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相当不利。
之后的问题反馈情况也在情理之中。69.4%的创业者对于创业项目实施进展表示“基本满意”的态度,还有近27.8%的创业者表示“不满意”,没有一位表示“很满意”,“很不满意”的比率达到了2.8%。
创业项目经济效益方面,“效益一般”占31.3%,“盈亏持平”占25%,“有些亏损”竟有31.3%,“效益很好”只有6.2%,“亏损较大”也有6.2%。
1.3 问卷调查小结
在本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并结合其它研究者的调查成果,项目组将大学生对创业服务体系的需求特征概括如下:
1.3.1 大学生创业者需要资金或融资工具的支持
大学生创业者资金积累不足,有些可以得到家庭的支持,但多数家庭经济实力也并不强,所以,连筹集启动资金也比较困难,更何况发展资金了。另一方面,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落后,风险投资处于起步阶段,融资就相当困难。大学生们由于缺乏资金,许多优秀的创业计划难以付诸于实践。
1.3.2 大学生创业者需要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体系
中国的教育是管理型、封闭型的,实行的是不完全学分制,大部分学生不能提前或推迟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知识创新意识不足,普遍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加上太过注重学习的过程与形式,而忽略了学习的目的,因而,能够走出校园谱写创业史的大学生数量并不多。
1.3.3 大学生创业者不善于销售和开拓市场
在创业阶段的企业,可以说“销售决定成败”,但是,一方面销售本来就是一项挑战性极大、技巧性很强的工作,大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积累和锻炼,一般不善于销售,也不善于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在中国做生意,关系占了很大的成分,大学生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很快建立关系,这对创业项目的市场开拓形成了很大的制约。
1.3.4 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服务体系寄予很高的期望
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已经逐步认识到创业服务体系是进一步推动创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由于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通过服务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由此可以发现,大学生创业者对于创业服务体系的需求是非常强烈和迫切的。同时,大学生创业者对于创业服务体系的认识和理解还有一些褊狭,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对于政府和高等学校扶持其创业寄予很高的期望,也表明了他们急于了解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1.3.5 以教师支持为主,基金体制需普及
当问到创业过程中从学校方面得到过哪些支持时,大部分的受访者人说有教师的支持,另外两人得到过资金方面的支持,还有一些支持包括创业培训、创业大赛等。在问到创业过程中,从社会上(包括政府部门)得到过哪些支持,所有人都提到了资金支持,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提到了政策上的支持,包括孵化器等,同时,还希望能得到一些信息和人脉上的支持。在最后问受访者对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有何意见或建议时,许多人表示需要扩大大学生创业基金的支持面,让更多有志于创业的青年拥有一定的启动资金;也有人说应增加大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与风险投资家的交流,并且支持要注重实际,还要多开展一些讲座,介绍新出台的政策法规。
2、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议
2.1 改革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要明确使命,改革教学内容。创业教育的使命是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同时,让学生获得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政策。大学生创业必然要与其它同类企业参与竞争,市场竞争是残酷的,竞争者不会因为是学生创业公司就手下留情。所以,创业教育课程必须立足市场、以实践导向、让学生懂得市场竞争的各类规则与潜规则。其次,要培养充足、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创业教育的师资培养要在专业化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创业教育,配备专业的创业课程教师,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激励措施,鼓励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授课,或担任兼职教师,从事创业方面辅导与研究工作,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2.2 打通要素之间的鸿沟,突破校内和校外的壁垒
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中的各要素实际上都已经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作用,但各要素之间存在沟通不畅、配合不好的问题,校内、校外资源也存在着无形的壁垒。所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中,必须把零散分布的支持和服务要素联系起来,打通要素之间的鸿沟,突破校内和校外的壁垒,尤其是要把校内的创业服务体系和社会化创业服务体系嫁接起来。
具体来说,可以考虑通过以下几种:创业教育课程与创业大赛、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园区的交流与融合;创业大赛与技术成果转化、风险投资的交流与融合;大学生创业服务机构与劳动局的开业指导中心的交流与融合;大学的创业服务机构与市场化服务组织的交流与融合。
总之,各高校应该在研究现有问题和实际需求基础上,整合内外资源,疏通服务要素,建设有针对性的、结构健全、特色鲜明、高效运作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
2.3 以大学为主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领域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知识服务、创意策划、填补某些细分市场的空白等方面。但是,由于各大学的专业特长和生源背景不同,具体创业领域并不相同,对服务体系的需求也不相同,所以,要以大学为主体,根据本校学生创业的特点,建设有针对性的创业服务体系。这也就是说,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必须结合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校内的特色资源,进行目的明确的创业教育,争取建立以某种特色为基础的创业园区,弥补市场细分中的空白点,找到创业领域中,适合自己大学的定位。
2.4 为大学生创业项目争取风险投资开展服务
大学生创业者认为风险投资是目前整个创业服务体系中最不容易接近的一个环节。由于我国风险投资起步晚,同时,大学生创业也不成熟,让一个不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支持不成熟的大学生创业,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但是,风险投资体系对所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普遍的支持作用,所以政府更应该积极促进风险投资的培育与成长。
为大学生创业项目争取风险投资,需要从三个方面推进:一是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风险投资的培训,让大学生创业者了解争取风险的技巧,也让大学生创业都知道争取风险投资的渠道。二是提高项目本身的市场适应性,让项目更具成长潜力和盈利潜力。三是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与风险投资接触的机会,协助大学生创业者向风险投资推荐项目。
2.5 落实和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要大力加强对创业人物及其创业事迹的宣传,发挥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营造创业氛围,倡导创业精神。激励大学生在创业中就业,在就业中创业。同时,加快速度构建创业平台,改善创业环境。提高对创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增加对创业企业的政府服务型组织,改善研究开发转移的条件,将是政府创业政策考虑的重点,也是对大学生创业的有力支持。政府要大力构建大学生创业平台,规范市场游戏规则,降低公司注册资金准入标准,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
2.6 注重实效,避免形象工程
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一有三无”的实际特征,即有知识,无资金,无经验,无关系。创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必须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这种实际特征,不要仅仅做表面工作,更要落实到实际。
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中,不能不计成本地投入,更不能以“争面子、树形象”为目标,而要讲究实际效益和效率,建立相应的效益和效率评价机制。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进行,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以更高的效率获取更满意的效益,而实现“双效”的关键就是通过创业服务体系对相关创业主体进行有效的、切合实际的激励。服务支持体系的建设不能好高骛远,应结合当前实际,从微观层面入手,通过活动课程和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莹.大学生创业标本[J].科技创业,2005(6)
2 张公武,陈科华.对当代大学生创业需求情况调查的分析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6)
3 孙继伟.企业管理视野中的风险投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 袁先海.大学生创业政策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6(2)
【关于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中的需求特征和完善建议论文】
构建新型物流运作体系建议论文
摘要:电子商务的日益发展使企业从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逐渐转变为电子商务物流的运作模式。在这种大环境下,消费者的需求逐渐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只有基于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模式才能紧跟时代和市场的脚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本文以宜家公司为例,分析了传统物流运作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了一些构建宜家公司新型物流运作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物流网络系统;信息传递
1宜家公司的物流运作现状
宜家的采购模式是全球化的采购模式,它在全球设立了16个采购贸易区域,其中有3个在中国大陆,分别为华南区、华中区和华北区。宜家公司的供应商遍布全球各地。由供应商、生产商和消费者组成的宜家的供应链可谓是宜家家居物流管理的核心。宜家家居平时正常的运转,全靠这条高效率、敏捷的供应链来维持。在物流成本方面,宜家公司力求从各个方面降低成本。采用平板式的包装以及密集运输的方式,以求降低运输以及包装成本,同时减少货物转运次数,以达到减少整个物流运作过程中的成本。
2宜家公司传统物流运作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供应链成本较高;第二,运输仓储环节过程复杂;第三,配送环节信誉不高;第四,物流库存成本较高;第五,售后服务不到位。
3宜家公司新型物流运作体系构建的.建议
3.1优化供应链网络系统。
(1)建立供应链网络系统的统一标准。宜家公司目前所采用的供应商管理系统(SRDB)和全球采购系统(GPS)就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只有对这些独立的系统建立一套统一的实施标准,才能在供应链之间信息传递时没有信息延迟、曲解的现象。
(2)运用供应链网络系统实现信息集成。实现供应链网络的信息集成,是指把生产、采购、销售、仓储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整合,集中到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中,使宜家公司在筛选信息时,无论是纵向的供应链信息还是横向的商品信息,都能够快速准确地生成。
(3)设计供应链网络系统合理的检测方案。在日常管理时要注意供应链风险的防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构建一套风险防范系统,时刻进行检测,当有风险或突发状况时,这套防范体系能够及时做出提醒,避免造成利润损失。3.2优化和完善区域性物流中心。
(1)配合各地商场,增建物流中心。目前,宜家公司呈现商场多、物流中心少的局势。物流中心难以承担过多且繁重的物流作业,经常出现商品积压的情况。因此,宜家公司应结合各商场所在地的地利位置、自然条件、交通条件、销售情况等多方面因素,适当增建一些区域物流中心,为适应当地气候、交通、文化等因素对物流中心做出一系列调整。并为各物流中心建立一个统一的网络系统,方便宜家公司对全球各地的物流中心做出实时的监管与控制。
(2)结合先进科技,更新技术设备。目前宜家物流中心的仓储、搬运设备比较过时,这些设备仍处于半人工状态,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节约成本,而且更耗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市场上已经有许多完全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设备。宜家公司应及时对物流中心的技术设备进行更新,简化仓储、搬运、包装等物流作业的流程,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3.3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系统。第一,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选择标准;第二,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网络监管系统;第三,设立第三方物流企业网络评分系统。3.4建立统一的物流销售预测体系。
(1)加强节点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建立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能够使各物流环节的信息及时传递和更新。从消费者需求信息入手,由销售环节把该信息传递到库存人员,库存管理人员再结合库存状况和消费者需求把信息传递给采购和生产环节。这一系列信息的传递在信息系统中几乎同时完成,避免了信息延迟、不对称的情况,达到了各物流环节信息共享的目标。这个庞大统一的信息系统,使宜家公司的各个独立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使各环节工作人员准确把握所需要的信息。
(2)建立物流销售预测体系。宜家公司应针对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信息建立一套完整全面的需求预测体系。根据不同地区消费能力、不同销售季节、不同消费人群等因素,面向生产、采购、仓储、销售等不同物流环节提供预测信息。各物流环节再根据系统提供的预测信息调整一段时间内各自的物流计划。一套完整的预测体系能够防止货物积压的情况,减少库存成本,并为生产、采购、销售等环节提高效率。3.5简化服务系统网络流程。
(1)设立送货、安装协调系统。应建立一个售后送货、安装的协调服务系统,把送货和安装人员的时间安排都上传到系统中并及时更新。这样消费者在选择送货和安装服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合适的送货和安装工作人员,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避免了矛盾的产生。
(2)优化网上购物咨询平台。要运用科学技术,优化网上购物的咨询服务平台。使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能够得到合理的解答,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把消费者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分析,以此改善自身并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
(3)完善网上购物退换货流程。应完善网络退换货流程,明确消费者退换货的原因并作出合理解释,同时制定异地退换货运费标准。在消费者想要退换货时,方便操作,易于解决矛盾,也便于宜家公司对自身的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孙泉明.中欧家具设计观念与差异[J].文艺生活,2012(3).
[2]霍亮.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集成及应用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3]吴晓波,耿帅.供应链与物流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构建新型物流运作体系建议论文】
探析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多元化与提升素质建设的建议论文
为满足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学系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在心理学系建立了特殊教育专业。随后,部分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地方师范院校、地方大学陆续建立了特殊教育专业。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招收特殊教育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3年建立了特殊教育学硕士学位点。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我国特殊教育学系。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特殊教育学博士学位点。25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专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本科、硕士及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特殊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随着我国师资培养格局的巨大变革,随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原有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近些年来,陆续有研究关注该问题,但改革的步伐依然缓慢。本文试图分析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并从个人的视角提出改革的建议。
1.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面临的问题是社会发展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化水平,而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已与社会需求产生错位。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毕业生适应特殊教育教师岗位工作的能力有待提高。
1.1 培养目标转向培养特殊教育教师,但定位不明确
我国特殊教育专业大多设立在教育科学院(系)(如,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最初设立在心理学系,后来在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成立特殊教育学系),最初的目的是为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培养师资。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中等师范学校急剧萎缩,原有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的结构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迅速过渡到二级师范教育体系。研究者认为,随着中等特殊师范学校的调整,高等师范特教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改为重点培养特殊教育学校初、高中文化课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践中,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的确在发生变化。2010年,我们对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8所大学本科层次特殊教育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查发现,培养目标已经转向以培养在特殊教育机构从事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教师为主,但现有培养目标依然存在大而全的倾向:(1)在所服务的特殊儿童类型上,试图涉及所有特殊儿童;(2)在所服务的特殊教育机构上,试图涉及“各级各类”;(3)在所提供的服务上,涵盖教育、训练与康复服务多个方面。简言之,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试图承担培养所有特殊教育机构教师的使命。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这一宏图尽管美丽却难以全部实现。当特殊教育专业试图去承担所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任务时,却黯然发现贪多贪全的结局是人们对其完成每一项任务的情况都提出很多质疑。而当特殊教育专业为了完成所有的任务去试图改变自身时,却逐渐迷失了自己。
1.2 课程改革不能满足培养目标转变的需求,特殊教育专业的核心缺陷依然存在
与培养目标的转变相比,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却步履维艰。高素质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知识分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个方面。特殊教育学的一级学科是教育学。设置在教育学院(系)的特殊教育专业,其课程设置一般是教育系的课程再加上部分特殊教育课程。长久以来,教育系的课程设置受到很多质疑。现有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在素质结构上的致命弱点就是没有学科专业。许多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同样不传授学生今后从事学科教学所需要的学科本体性知识。所教课程都以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为主,而不是以基层特殊学校的特定课程为目标7。本体性知识不足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缺陷。2010年,我们对8所大学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所做的调查发现,虽然培养目标转向了以培养特殊教育教师为主,但原有的课程结构并没有大的改变。8所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都包括通识课程(文化基础课)、(以教育系课程为主的)学科基础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习四个板块。一些学校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下列问题:(1)课程设置“过于偏重教育学科本身,忽视与教育学科相关学科的建设”。心理学、医学等课程的建设比较薄弱。(2)传授学生从事具体学科教学所需的本体性知识的课程较少。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基本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以学生的障碍类型为导向,开设介绍不同障碍类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系列课程;另一种是追求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自身的完整,开设特殊教育社会学、特殊教育管理学等课程。学生可能掌握了大量的特殊教育理论,掌握了教育某类特殊儿童的一般性策略,但缺乏从事具体的学科教学所需要的本体性知识,缺乏领域性策略,在承担具体学科的教学时力不从心。(3)课程之间联系性不强,忽视了知识间的纵、横向联系,特别是课程之间以及各个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学生的学习面虽宽,但宽而不专;什么都学一点儿,都知道一点儿,但什么都不精。可以说,目前,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学科本体知识和领域教学策略,面临着学科教学能力不强的尴尬。
2.寻找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改革方向的出发点
在寻找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的改革方向时,我们需要认清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师资的需求,考虑特殊教育师资来源多元化的现实,同时要充分考虑特殊教育专业自身的特点。
2.1 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国特殊教育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进一步重视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诸多方面已经在发生着剧烈变革。目前以及今后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特殊教育对象逐步扩大,智力障碍等发展障碍儿童成为特殊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接受特殊教育的对象从传统的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儿童逐步扩大到自闭症、脑瘫、情绪障碍、言语障碍、多重障碍等多种类型、多种障碍程度的特殊儿童。以上海市为例,2010学年度,上海市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共有10243人,其中,视力障碍儿童156人,听力障碍儿童329人,智力障碍儿童7774人,自闭症儿童668人,脑瘫儿童550人,多重障碍等儿童214人。(2)特殊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在提高特殊儿童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的基础上,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已在向学前教育、高中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两端延伸,在某些地区已经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3)特殊儿童安置方式更加多元。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随班就读以来,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要安置形式、同时辅以少量普通学校特殊班的格局。随着人们逐步认识到随班就读这种安置形式对某些特殊儿童的教育不足,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方式会更加多元,普通学校资源教室(特殊儿童至少60%的时间在其中学习)等安置形式会有快速的发展。(4)特殊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如果说长期以来,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原则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已成为必然的追求。很多地区通过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改革课程和教学及加强师资建设等多种措施来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显然,特殊教育发展对特殊教育师资提出了多元的要求:不同类型、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安置形式的特殊儿童需要多种类型、高素养的特殊教育教师。高素养的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历要求。到2010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基本具备专科学历;新增教师基本具备本科学历;高中阶段教师中,硕士以上研究生学历达到一定的比例;二是知识结构要求。特殊教育教师不仅需要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还需要所教学科的本体性知识以及灵活应对教学实际情境的实践性知识。
2.2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多元化
与普通教育一样,当今世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日益走向开放、多元,很多综合性大学参与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我国大批原有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合并到综合性大学后继续承担教师培养的职能,同时,部分原来就是综合性大学的高校开始介入教师培养15。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很多优秀的综合性大学毕业生愿意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现实中,特殊教育师资来源也是多元的一方面我国特殊教育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人数远远少于实际需求量,而且“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分配实行双向选择、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就业方式后,特教专业原本不多的毕业生流失情况明显增多”。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任教学科的本体性知识,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与其他学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相比,在应聘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岗位上没有竞争优势。经过实践的比较,一些以学科课程为课程主体的盲校、聋校认识到在从事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教学时,中文、数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更加适合。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补修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比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补修学科本体性知识要容易。于是,在有更多选择空间的情况下,缺乏教学科课程知识与技能的特教专业学生已不像原来那样被看好。
2.3 特殊教育专业自身的特点
特殊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揭示特殊教育规律的科学。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把特殊教育规律理解为脱离特殊儿童具体教学内容的一般性规律,因此,现实中,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是以教育理论、特殊教育理论所谓的“纯理论”为重心。特殊教育师范毕业生以教育系课程体系为知识框架,学习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学习大量的特殊儿童教育与心理,个别教育计划、行为矫正等特殊教育专业课。需要反思的是,这种方向是有失偏颇的。多种学科在研究残疾儿童教育、心理和康复方面密切结合和交叉,使特殊教育学发展成为研究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的发展规律的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的、新兴的学科。特殊教育学不能仅仅以“纯”教育理论为重心。同时,由于特殊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的理论学科,即使是特殊教育理论在实践上也必须依托于学科内容。因此,特殊教育专业要生存、发展,需要改变以理论为重心的培养方向,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然而,特殊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特殊儿童的多元需要决定了特殊教育专业不可能为使学生掌握充足的学科本体性知识而开设大量的中文、数学类学科课程。
特殊教育学学科性质的限制,使得特殊教育专业需要与其他专业合作才能“培养既具有某种文理学科知识,又懂得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普通教育师资培养的基础上,补充特殊教育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即“叠加法”成为必然的选择。此模式不但注重了普通教育的知识、能力,还重视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目前,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地区)在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上均主要采用叠加法。以英国为例,英国并没有专门的师范院校,他们主要依靠普通大学和院校来培养师资特殊教育教师大多需要在取得某个专业学士学位的基础上,再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我国特殊教育学专业也正在努力运用“叠加法”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特别是从事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师资。可能的叠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1)本科阶段的“2+2”或“3+1”制,即学生用2年或3年时间学习中文、数学等某类学科课程,然后用2年或1年时间学习特殊教育专业课程;(2)硕士阶段的“4+2”或“4+3”制,即具有中文、数学等专业背景的本科生再接受2年或3年的特殊教育专业学习,获得硕士学位。(3)职后培训,即将或已经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接受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后两种形式在操作上较为容易。第一种形式需要特殊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更加密切的合作,双方都需要调整自身的课程结构,所以在实际运行时会有一定难度。但是,不管是本科阶段的“2+2”制,还是“3+1”制都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
3.促进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建议
那么,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的出路何在呢?是走向某些师范院校教育系停止独立招收本科生的结局,还是可以在夹缝中生存、寻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位置?答案无疑是后者。只要我们有充分的危机意识,勇于顺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适当调整、改变办学方向,还是可以在坚守阵地的情况下获得发展的有利条件。
3.1 以发展障碍儿童师资培养为目标
专业的目标定位是专业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它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和评价以及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性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首先需要调整培养目标。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在一定时期内还无法达到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特殊教育教师至少需要本科的学科教育加上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的要求。尽管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叠加”培养模式近几年来有所发展,但其人才培养的规模远远不能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需求。职后培训由于系统性、教师努力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的成效还有待改进。因此,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如果能扬长避短、准确定位,还是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说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不足在于语文、数学等本体性知识不够,那么他们在评估与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个体差异、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从事以适应生活为核心的综合性课程教学等方面还是有着自身的专业优势。现实中,尽管一些盲校、聋校近几年来更青睐具有学科背景的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但以招收智力障碍儿童为主的特殊教育学校还是需要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从特殊儿童的分布情况来看,智力障碍等娜碍儿童的人数远远超过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儿童,相应地,从事发展障碍儿童教育的教师会逐步成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主体。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基本上是以适应生活为核心的,其课程取向主要是发展性课程、功能性课程,其课程类型主要是综合性课程。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它们对教师的学科本体性知识要求要低些,但是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背景,具有较高的评估学生发展水平、设计课程、进行有效教学、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因此,建议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培养从事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发展障碍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主。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能够对发展障碍儿童的语言、数学、认知、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等主要发展领域进行评估,设计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个别化课程,进行有效教学,具有对发展障碍儿童进行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
3.2 改革课程设置
目前,在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育实习四个课程模块中,为保证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识课程一般是学校统一规定的,而且所占学分比重较大。2010年所调查的8所大学特殊教育专业中,通识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最低的是23.4%最高的是31.4%。从2011年9月开始,很多学校2008级师范生将实习1个学期,教育实习至少会占到总课时的18如果再考虑到撰写毕业论文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实际上留给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空间是有限的。
特殊教育学作为研究特殊教育现象、揭示特殊教育规律的科学,不仅要揭示一般规律,也要探讨不同障碍类型特殊儿童在具体发展领域的教育规律。鉴于儿童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语言与沟通、动作与运动、数学、认知、生活和社会适应等领域,而且不同类型发展障碍儿童在同一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共性,为培养具有综合教育能力的发展障碍儿童教师,建议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打破现有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分类,以培养学生多领域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把通识课程、教育实习之外的课程分成两大类,一类为不同领域教育教学都需要的基础课程,简称基础性课程;另一类为从事具体领域的教学所需要的课程,简称领域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可以分为教育学类、心理学类、医学类、研究方法与评估类四个课程模块。建议在现有课程基础上适当减少教育学类课程,适当整合某些普通教育学类课程与特殊教育学类课程,减少重复。教育学类课程建议开设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特殊教育学、发展障碍儿童的课程与教学、教育史(含特殊教育史)等课程。心理学类课程建议开设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腿术、发展障碍儿童的特征等课程。医学类课程建议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特殊教育医学基础等课程。研究方法与评估类课程建议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统计、发展障碍儿童的评估等课程。
领域性课程可以分为语言与沟通、数学、认知、生活与社会适应四个课程模块(动作与运动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更多的医学、运动学的专业背景,建议由运动康复专业培养相关师资)。语言与沟通课程模块建议开设语言学儿童语言与沟通能力发展发展障碍儿童语言与沟通课程及教学等课程。数学课程模块建议开设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数学学习理论、发展障碍儿童数学课程与教学等课程。认知课程模块建议开设儿童感知发展与训练、儿童注意发展与训练、儿童记忆发展与训练、儿童思维发展与训练等课程。社会适应课程模块建议开设儿童社会适应理论、儿童生活技能课程与教学、儿童社会技能的课程与教学等课程。每个模块既有从事该领域教学所需要的本体性知识,也有条件性知识,特别是领域性策略。每个领域的课程学习都要使学生具有评估儿童该领域的发展水平、设计个别化课程、实施有效教学、进行教育评价的综合能力。另外,在具体的课程建设上,要处理好理论与技能的关系,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处理好发展障碍儿童的共性与特性的关系,以发展障碍儿童的共性为主线,但也要关注不同类型发展障碍儿童的特点。
3.3 完善培养机构自身建设
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既受外部因素、学科特征的影响,也受机构自身内部因素的制约。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培养机构自身的建设依然有待加强。2010年我们对8所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状况所做的调查发现,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总体上,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的学科背景趋向多元,但结构不尽合理。8所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共有专职教师73人,其中10人以下的大学有5所(最少的2人),10人以上的有3所(最多的20人)。73名专职教师中,所学专业为教育学(含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的25人(占3425%),心理学的22人(占30.61%)其余的专业分布情况是中文3人、医学3人、生物学2人、哲学1人、运动康复学1人、神经生理2人、计算机1人、手语1人、情报信息1人、美术1人、舞蹈1人、教育学+心理学4人、哲学+教育学2人、生物学+教育学1人、医学+心理学1人、教育学+音乐教育1人、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1人。中文、运动康复、医学专业背景的师资相对较少,数学等专业的师资极为匮乏。(2)部分学校的师资结构单一。有2所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的学科背景全部为教育学,有1所大学为教育学、心理学。(3)少数大学的特殊教育专业基础差,教师研究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往往在各学科之间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处境艰难”。因此,为适应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转变、课程设置的改革,培养机构自身必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增加能够从事发展障碍儿童语言、数学等领域研究与教学的专职教师,同时要努力提高研究与教学水平。
4.结语
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也趋于多元化。面对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存在诸多问题的现实,建议相关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扬长避短,寻找理性发展之路。笔者认为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如果以发展障碍儿童师资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多领域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培养机构自身建设,那么将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探析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多元化与提升素质建设的建议论文】
什么是TY型知识体系?它包括了宏观层面上的T型知识体系和微观层面上的Y型知识体系。
股神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建立了一种多元思维框架的思考方式,就是典型的T型架构,即在某一专业上纵深发展,同时具备多元学科的广泛视野。简单来说,就是知道几种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然后纵深应用并全部应用上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为大多数人都习惯使用专一学科里面的知识体系来试图解决所有的问题,相当于I型的思维模式,没有像T型一样纵深扩张开来。
所以说查理芒格这种多元思维框架,认为跨学科学习非常有助于知识的迁移,从而让自己不断发现各种科学知识学科的共同之处,精英专家们就是这样学习事物现象背后的共性所在,从而举一反三。
而微观Y型知识体系指的是,在微观的应用层面,把几种学科的知识刻意合并起来使用,就像Y字母模式。比如,设计+消费心理学就是一种微观Y型知识体系,设计一种广告海报,消费者优先获取什么信息?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效果?设计是否符合消费心理学,色彩形式如何引起消费欲望?一个优秀的广告设计师,就拥有这样的Y型认知原理体系。
所以说,要建立起TY型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三点内容:第一,找到纵深的知识学习点;第二,建立多元学科的知识体系;第三,合并交叉地应用理论知识。
受到社会转型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耻感对当下国民的约束力日渐淡薄。在“厚黑学”之风甚嚣尘上的当代,耻感文化不仅不断“边缘化”,更有被娱乐经济作为卖点反向消费的意味。由于不再有明确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对个人道德进行审判,个人内心的善恶观与道德令随着主体经验的累积而形成了独立、特化的内在意愿,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精神纽带支持,这种孤立的意志形态难以形成普遍认可的共同规范,耻感就失去了参照的对象。
纵观我们的社会,只追求物质享受、社会责任感丧失的扭曲价值观仍然在蔓延,各种伦理体系渐趋瓦解。随着乡镇代际关系的改变及古典孝道的下台,父母权威和传统社会付出与回报相均衡的逻辑关系被彻底打破,老无所养、幼无所依等无耻的现象时常出现;经济及政治语境下的耻感缺失导致职权的滥用和缺席,物用而非职责本位的权利模式严重破坏了合理的社会公共生活范式;而在文化领域,“娱乐至死”的消费主义以及以丑为荣的审丑观扭曲了公共文化的价值,破坏了社会风尚。
“耻感文化”一词源自于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对日本文化类型下的定义,其将之称为一种“靠外部的强制力来维护善行”的文化模式。耻感文化同样适用于描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心理特点,并且具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
中华民族文化里,一直蕴含着独特的“耻感”因素,极具伦理风格和道德意蕴。我们的民族,有着鲜明而坚定的道德底线;我们的民族,选择“克己”而不轻易放纵;我们的民族,鞠躬尽瘁,使命必达而忍苦耐劳。我们的民族血脉里,流淌着道德的光辉与美好、不甘堕落的永恒的进取精神。在将耻感精神与现代制度结合之后,我们的国家创造出了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和持续不息的经济奇迹。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克己有耻”“持之以德”是中华民族永恒的道德命题。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中,“天下”的观念格外的重,故而在民国时代,有人称,中国哲学不足于救中国,但足于拯救世界,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史哲一体的现象使得这些观念具有普适性,并深入到国民的日常生活里面去了。
在中国伟大的诗歌、散文、词赋等文化艺术中,对于意境的要求超过了对于道德的要求,意境的高低取自于着眼点的高低,最伟大的艺术家大多具有心怀天下的胸怀,而不论自己目前的处境,于是有了许多生活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一边忍饥挨饿,一边挥豪沷墨。现代的人做不到,那样的洒脱很难学得来,更别提达到那样的意境高度了,这也是当代少有好文章的缘故之一。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在于在多大程度上从自我中解脱出来,有人把它演变成人生的意义,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姑且不论,但一个人不能总是将自己限制在一已私利之中,一个人要从自己的内心里走出去,心中装着别人,这个别人的圈子越大,自己的心胸也就越宽广,进而容得下这个世界,这个天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说的是极实在的,有能力才能兼济天下,当然有时候也是不得不兼济天下;穷了嘛!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天下的,只好独善其身,但却不妨碍心怀天下,心容天下,而心容天下就能够不自私,就能够心胸宽广。这样,胸怀天下是不受自己的贫富处境和时间与空间条件所限制的。不过,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人并不多,试想,天下能有几个人能像杜子美那样吟出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的。因此杜子美也就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就功利的角度而言,这样的心胸是迂腐了些,也多少有些无病呻吟的感觉,在没有充裕的物质基础的情况下,谈这些东西是有些奢侈了,而这种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于改善一个人的生活境遇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在中国古代,读书是做官的一种途径,培养出来的书生都有这样的一种思想,都朝着这样的境界努力着,它有着最大的功利,但是若不做官的话,他的功利价值是非常小的。
心容天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有天人合一的概念,有物我两忘的说法,有圣人、神人水火不浸的提法,当然像庄子哪样的逍遥也许只能是一种理想,不论是作为哲学意义上的道家,还是作为宗教意义上的道教,真正能做到逍遥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但这一切却不妨碍人们继续把它当做一种人生的理想。
当我们越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就越是觉得自己的渺小,我们把大地当作自己的母亲,可是我们对于我们这个星球之外的事情却知之甚少,即便是大地,原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只是处在东北亚的一块大陆上,我们克服了各种极限,地球在我们的眼中变成了一个村庄,聪明的地球人甚至克服了大地母亲的引力,飞向太空了,可是这一切都只是让我们觉得自己更小了。
那天下的概念是不是要修改一下了,说心系宇宙吧,似乎是有些狂妄了些吧,对于几近于无知的宇宙,如何去“心系”,而宇宙不仅仅包括空间,还包括时间,它和地球上的时空观念或许是有所区别的,总之,心系宇宙是不能提的,是不可提的。
因为心中可以无限制的遐想,这样心中就可以容得下任何东西,“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其实是在说心是无限大,舞台自然也是无限大的,心里当然是可以容得下天下的,也是可以容得下宇宙的,人心是无限大的。
心容天下一语,使人眼界大开,觉得眼前一亮,但是心容天下,容得下天下了,像庄子那样物我两忘了,那样的话还有自己吗,自己就变成了一个“无”,世界也变成了一个“无”这种推论近于玄妙,不过却接近于老子的宇宙观,“万物始于无”。当然这种观念对于个人而言,有时候却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自己还是自己,心容天下之后还要能够找到自己,这他妈的真成了神仙了,那就不要成仙了吧,还是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吧,种田养猪放牛羊,娶个媳妇生小孩就是人生了。
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总是能进能退的,我们无法想像一个只想进的人能够成就大事,也无法想像一个只想退的人能独善其身,这都不是常态,常态是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这本是一件很逍遥的事,但总被人解读的很复杂。
有的人的心思很容易走极端,动不动就搞出一个终极追问来,自己也搞得很糊涂,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一个问题,想清楚一个问题大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任何一种观念总是伴随着无休止的争论,动态是一种常态,即使是人的观念也是如此,没有绝对的真理是这种观念最好的注解。
任何人都可能心容天下,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心理活动,但并一定需要你付诸实际行动,每个人都可以想想就算了,但也不只是想想就算了,往大里说,心容天下可以作为个人行为的基础,往小里说,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可以和养生结合起来,益寿又延年。
心容天下与一个人的行为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因为心容天下,故而不为琐事所累,可以更理智、更高效地解决问题,这里心容天下,不说心系天下,后者是为天下所累者,现在的很多文艺作品渲染的都是心系天下,为天下所累,总难免落入俗套,活得太累,似乎并不值得效仿。心容天下,不为琐事所累,不为天下所累,只要不落入浑浑噩噩之中,总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道家最喜欢讲心容天下,物我两忘,但易被人批评为不够积极,又有逃避现实之嫌,严格的说,道家并不能算是出世的哲学,它是最大的出世,亦是最大的入世,它看似消极,其实它是极为积极的,只不过他在方法上采用的是负的方法,看起来有点不作为罢了。
这样,心容天下因为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一下子好像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可以不受困扰地行别人不可行之事,可以更容易地达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境地,又会使一个人处于极其危险的地步。
这里面会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做人的底限,我们称之为“道德规范”,老庄都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儒家的人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且阐述得很清楚,“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任何一个时代的伦理、德育教育都是从这个“底限”的角度去讲做人的。我们需要将道家的逍遥与儒家的这种规范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善的思想体系。
道家和儒家讲的都是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的问题,为了理解方便,人们给他们分派别,事实上,他们之间可能并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在中国,每个人的思想里的道家的因子,亦有儒家的因子,不过大多时候不被发掘出来加以发挥罢了。
心容天下与个人的利举益是不是冲突的呢,“天下为公”的提法是不是要克制个人有私欲,或者说当个人利益与天下的利举益相冲突的时候是不是要放弃个人利益,答案是否定的,它们并不是冲突的,在更多的时候是相容的,关键是看自己如何取舍了,还要看自己如何看待和界定天下利益与个人利益。事实上,将心容天下与利益联系起来总是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心容天下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利益权衡是一种决策行为,二者是两回事,不必强要地混为一谈。这样思考问题是一种庸人自扰的行为。
其实,什么不是庸人自扰呢,我在这里无病呻吟般地写了这么长时间的心容天下,不也是庸人自扰吗,从功利的角度而言,这真一件没有什么意义的事,但是总不会白想吧。莫非可能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
能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很多宗教的最终目的不外乎总是让人安静下来,它们想的可能也是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无法去解决一些终极追问,或许也不需要去解决,哲学的目的在于解决人生求好的问题,解决如何好好活的问题,心容天下,就有可能好好活,所以要心容天下,这倒像是心容天下的功利价值所在呢。
天快要黑了,这两页文字如痴人说梦一般,写完了也不知所云,悲夫,不知所云……..
(《坟•摩罗诗力说》)在“五四”时代,他更勇敢地喊出打破旧偶像的口号。他力说:“旧像愈摧破,人类便愈进步。”他不但坚决反对一切闭关主义,而且也猛烈攻击“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的中体西用主义。诚然,在当时,他还没有按触到国际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历史观,他只能从西洋资本主义的科学与文明的武库中取出对抗封建反动精神统治的武器,他说:“即使所崇拜的仍然是新偶像,也总比中国陈旧的好。
与其崇拜孔丘、关羽,还不如嫩拜达尔文、易卜生;与其牺牲于瘟将军、五道神,还不如牺牲于",因为他认为“现在的外来思想,无论如何,总不免有些自由平等的气息,互助共存的气息。”在五四启蒙运动的初期是用西洋资产阶级的文明来对抗封建的古旧文明,在客观上自有其进步的意义。
那时中国工人阶级还没有在政治和思想上树立巨大的领导力量,农民也没有显示其自觉的战斗力量,厌恶封建文明和向往光明的进步知识分子采取西洋的文化武器,来打碎那侄桔人民理性的精神镣铐也正是必然的事情。然而在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以后,新的科学世界观与科学历史观逐渐代替了欧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优越地位,旧的精神武器就不适用了。
餐迅终于明确看出了,在世界对立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一方是帝国主义的即没落资产阶级的文明,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的即新兴无产阶级的文化;前者支持中国反动的封建文化,麻痹中国人民的觉醒,后者武装中国人民的头脑夕推进民族解放与民主革命的伟大战斗。鲁迅选择了后一种文化体系来加强和刷新中国的理性运动—启蒙运动,虽然同时并不抛弃西洋进步资产阶级的文化成果。他不但热烈地提倡新启蒙运动,而且辛勤地介绍国际新兴的文艺理论与文艺作品。他屡次指出社会科学理论介绍到中国的必要,领导以无产阶级为中心以人民为本位的大众文化运动,帮助进步文化运动者改正了许多认识上和策略上的偏颇与错误,哺育了许多新进的文化干部。
春风夏雨秋凉冬寒,星月的黑夜,太阳的白天,亘古以来,这世界的年年月月日日,总是一个万复不变的轮回。人类,从他的幼年时期,便开始了对这世界的无休止的探索:冥冥之中,究竟是谁在主宰着世界的万物了于是,人便有了对世界的不同看法;于是,便有了对神的顶礼膜拜;于是,便有了对天堂对地狱的种种向往和畏惧。直到近代,一声怒吼:“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终于奠定了人类正确认识世界的思想体系。
任何一个大脑健全的人,对我们面前的这个庞大的世界,总是要有一个总的基本的看法,用哲学家的话说,这种总的看法,就叫人的世界观。无论您个人是否意识到,实际上,您的思想行为总是要为一定的世界观所支配.比如说,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就是迷信那些虚无飘渺的神啦鬼啦的。却偏偏就不相信客观存在的那些科学常识。一位贫困地区的青年朋友来信告诉田园说,在他们村里,有些人家里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他们整日还在那里念念有词,说是“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些人从来不去考虑怎样去科学种田,怎样去科学致富,一门心思去琢磨那个“命”。其实,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消极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在作怪。这种被动的、消极的思想,也是阻碍我们贫困地区发展的症结所在。
我们的广播、电视、报刊总是在强调人要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世界观。这种先进的积极的世界观,实际上包括着我们对世界万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这样说,可能大家觉着有些空洞,田园在这里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些日子,广东省高要市某镇发生了大面积的人畜中毒死亡事件,共死亡18人,163人入院抢救,另外还毒死了两百多头猪,10头牛。事发后,警方迅速将案情侦破。原来,投毒的人是一位42岁的普通农妇和她的儿子。这个平时生活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的普通农妇,为什么竟犯下了如此的滔夭大罪呢?据了解,这个农妇与别人素无冤仇,只是信神信鬼。她的肠胃有病,久治不愈。后来她便去庙里求签,乞求神灵指引。结果,那“神灵”告诉她,她的病都是被别人所害,按照这“神”的旨意,她必须去铲除一批人,方能保得自家安宁。结果,这位普通的农妇便干起了茶毒生灵的罪恶勾当。当然,等待她的必将是法律的无情制裁。
我们不能说这位农妇没有思想,没有世界观,但是,她有的只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愚昧的世界观。她可能并不懂得什么唯心主义,但是,她对世界的认识,却是在一种封建迷信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而这种封建迷信思想的根本来源,则正是基于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所以,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下,她成了一个极端愚昧的牺牲品。
现在,有些人迷信得吓人,甚至一言一行都要受“神”的驱使。而这“神”本来就不存在,完全是人臆造出来的。一个有理智的人却要受着子虚乌有的“神”控制,这本身就是极端的愚昧和无知的表现。而造成这种愚昧无知的思想基础,正是那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理论。
由此可见,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对于我们社会的发展,对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问题上,现在很需要来点拨乱反正,很需要在人们的头脑中普及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常识。
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都在乞求永久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从哪里来?田园想,只能靠您自己的正确思想,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靠“神”的恩赐,得到的只能是无尽的愚昧和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