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之东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06 00:40:58
  • 《中国各省省名的由来》
  •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汉即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唐为六诏,后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贵州:以贵山得名。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陕西:以陕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鄜延、邠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满语吉林乌意为沿江。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变?/P>

    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海南: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台湾:以台湾府得名。唐宋均为化外地;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清郑氏,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新疆: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未设新疆省,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儿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 《山东行记》
  • 山东简称“鲁”,古为齐鲁之地,因在太行山之东,故称山东。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省会设于济南。我们此次的山东行,就要从济南说起。

    这次是妈妈的大学时期的班长召集同学们,到他的发展地来一次20年后的同学聚会。我们呼市的一行人便于7月23日,踏上前往济南的火车。当我踏上火车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一次全新的旅程。一路上,人们有说有笑,惜别数十年也难免心中激动万分,孩子们也开始了新的交友旅程。漫长的24小时过去,一下火车,我便融入了这座城市—这里的气候说得好听点是潮热,通俗点说根本就是进了澡堂子。都说这样的气候养人,怪不得这里的人一个个都白白嫩嫩的,让我忍不住想起了唐僧……

    清晨五点半,我们一行人下了火车直奔大明湖公园—据说这里六点以前不要门票。来到当年夏雨荷和皇上幽会的地方,人们都开玩笑的念着:“皇上,你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虽然还不到7点,可这里却是热闹非凡,晨跑、剑术、练字、开嗓子,还有广场上老人们打太极的身影,在柔和的阳光和湖水的照应再加上“鸣蝉在叶里长吟”,这里的清晨显得格外美好与祥和:然后我便想到,在往日的这是,我还在呼呼大睡的时候,究竟错过了什么!

    把行李放到妈妈同学暂住的宾馆,我们便朝趵突泉进发。趵突泉又名天下第一泉,古色古香的街市,不明来向的清澈泉水冰凉刺骨但又甘甜可口;中心便是泉眼,泉分三股涌出平地,听说是来自底下的石灰岩洞,常年喷涌,始终保持恒温18度,真叫人赞叹大自然的神奇。这样的景色真是不可多得。

    来到招远,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把行李送到宾馆的房间,人们便前往酒店吃晚饭,与此同时,毕业20年的老同学也都再次相聚,只有少数的4、5个人失去联系,20年的第一面,同学们都激动万分,亲切的像回到了当初的大学时期。大人孩子分开,餐桌上,93级5班的同学们都笑容灿烂,班长高呼5班精神。是啊,20年的友谊从未改变,火车要耽误了,哪怕不顾形象也要赶到车站,为的只是要见一见老同学,老天都被感动了让火车晚点;刚刚做完手术还未康复,依旧登上嘈杂的火车来到这个气候难耐的地方只为见老同学一面……这就是友谊,这就是。我在想,多年后我们的5班会不会有这样的5班精神呢?愿我们的友谊也天长地久。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传说中的蓬莱阁。在这里,我们还跟导游学到了一点旅游小常识——在这样的时候,上厕所要说成是唱歌,那么厕所就是歌厅,人们还适应的很快呢,刚到景点,便有人大喊:“导游,我们要大合唱!”引来了一片笑声。回到主题,这里还真是不一般,也许是雾气太大的缘故,还未进蓬莱阁的大门,站在上向下看去海浪一个一个打来,烟雾弥漫在山上,有一种来到了仙境一般的。但是一踏进大门,便觉得喘不过气来了——这里真可谓是人山人海“举袖成云,挥汗如雨,摩肩接踵”。吃过中午饭,我们来到蓬莱的海边。由于一部分人要坐快艇,所以我们一少部分人直接来到了海边。和妈妈去买了泳衣以后,我便抱着泳圈一个猛子扎进了海里,结果因为海水比较浅,所以我基本上是直接跳在了岸上。等我刚刚适应了海水的温度,那大队人马便回来与我们回合了。孩子们因为没有事先通知所以都没有带任何海上用品,包括泳衣……刚开始因为担心衣服湿掉所以都在岸边徘徊,但不大一会便都跑到了中间,也不再担心衣服的问题了,因为大家都玩疯了!就这样,本来腼腆的各位也都变得熟络了起来,熙熙攘攘,打打闹闹的,成了“不太有好”的新朋友。结果最后在结束行程的时候,除了我们几个临时在岸边买了泳衣的姑娘,其他人都湿淋淋的,但是大家还是“满载而归”,美美的结束了一天的行程。晚上,这些熟络了的孩子们也自然闲不下来,大家闹哄哄的回到了宾馆,一群一伙的开始进行自己的小活动。而我们一行六个人便来到房间打起了扑克,自此凡是有时间便聚在一起,被我简称为“聚众赌博”。笑声不断,更有平时腼腆不爱说话的一到了这个时候便开始大声喧哗,带给我们欢乐与笑声,完全的“两面派”。

    第三天,我们来到了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淘金小镇。这里不比蓬莱阁,几乎就是专门为我们开放的,有创意有特色的“古现结合”的表演,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就像是穿越到了古代来到了一个安宁的小城镇,清澈的流水,朴实的建筑,还有亲民的体验——我们亲自体验了淘金的乐趣。在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城镇,我们还可以走上舞台,没有外人,为我们自己表演。“虽20年不见,但这样熟悉的歌声,唱得这么好,一切都没变。”人们说。是啊,江波阿姨的歌声,若是早几年到星光大道,说不定现在也是大明星了呢。随后,在我们参观过黄金博物馆之后,我们坐上矿车,深入了解了矿工的生活——环境恶劣,温度寒冷,但他们却依旧坚持着,奉献着,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赞扬。因为我和另外三个新认识的老朋友已经抢先一步坐了一次矿车并走过了一遍地下矿井,所以第二遍便没那么好奇,主要就是为了吓人一跳……

    在分别的前一天,大伙来到青岛,即将各奔东西,大伙也不愿再走景点,便在宾馆;聊聊过去,在吃晚饭的酒店,穿着印有内蒙古经贸外院93级5班20年的红T恤,从三岁半的小孩到14、5的半大孩子再到惜别20年的老同学,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幸福的笑容。这次的聚会旅程结束了,没有隆重的告别,也没有悲伤地气氛,也许就像20年前一样,握握手,说声再见,然后坚,我们一定会再见。

    这次欢乐的山东之旅,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色,温馨的气氛,还有友情,酷似亲情的友情,让我再一次看到了友谊的可贵,让我铭记于心。

  • 《黄河大铁牛探访记》
  • 陕之东、晋之西,是以黄河分界的。这一段黄河是从北向南流的,北起侠蒙晋交界处的河曲,南至侠晋像交界处的风陵渡,然后直角调头一路向东。

    山西省永济市就在风陵渡北面20多公里处的黄河东岸。永济古称“蒲坂”,乃尧舜建都之地,以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而著称于世。近年来,永济又因在黄河古道边挖出了四琴唐代铁牛,发掘出极有价值的蒲津渡遗址而引起轰动。

    一路上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你立刻会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在小小的永济,经考古发掘的遗址就有独头遗址、尧王台遗址、石庄遗址等6处,历代名胜古述就更多了。记者乘车走的这条路,在短短半个小时之内就经过了杨贵纪故里独头村、中条第一禅林万固寺、(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但我都来不及停留春顾,便驱车直奔“黄河大铁牛”的所在地—位于蒲州古城西门外的蒲津渡遗址。

    四尊唐代铁牛果然气势不凡,堪称稀世国宝,在它们西面360米处还有四尊深埋于泥沙中

    终于看到了“黄河大铁牛”。这些铸造于唐朝开元年间的庞然大物果然气势不凡!四羊铁牛一个个膝肥体壮、肌肉隆起、圈目怒睁、威风凛凛,相貌彼此相似而又各有差别。它们位于遗址发桩大坑的中心位里,距地表有七八米深,呈矩形排列,皆头西而尾东,呈伏外状。牛尾下各有一根粗大的铁抽,这是当年为固定浮而拴铁索用的。铁牛分别铸于长方形铁板之上。每块铁板之下都有6根大铁柱,向前抖播,入地丈余,坚固不拔。

    正在现场工作的蒲津渡遗址考古队剐领队商形流告诉记者,铁牛的身长从3米到3.3米不等,身高从1.50米到1.66米不等。对于它们的重量,几种史书的记载均称“一牛而数万斤”,现经专家用科学方法侧算,西北方位的一号牛26.1吨,东北方位的二号牛31.4吨,西南方位的兰号牛43.5吃,东北方位的四号牛45.1吨。牛的体重差异较大,除个头略有不同外,主要是北面的一、二号牛底板厚约10反米,而南面的三、四号牛底板厚约40厘米。据几位研究冶金史的北京专家洲算,当时铸造铁牛共熔铁约292吨。

    每车铁牛的外侧丰米左右各有铁人一琴,是软者。四羊铁人的服饰、表情、动作等各不相同。考古队副领队、原永济市文化局副局长樊旺林对这四个铁人有独到的研究。他在现场对记者说,从铁人的形态、服饰、所处方位以及当时唐王朝与各民族的友好关系来考证,四羊铁人各自代表一个民族:一号至四号牛的软者分别代表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和汉族。

    四羊铁牛中间有铁山两座,整个牛、人、山布局的正中央有铁制中心轴一根。记者看到,在中心轴后边约20米处,有高大的铁柱7根,呈北斗七星状排列。在铁牛的前方十几米处,可以看到一道保存完好的石堤,中间有一段石阶。商队长说,这是明代正德年间修筑的,而唐代的堤岸位里经探浏在明堤前面(西面)12米处,被泥沙淹埋得更深。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罗新告诉我,作为浮桥地锚的铁牛,河东有四羊,就是现在看到的,河西也有四冬,应该在对面360)米左右的地方,深理在地面以下十几米处。记者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现在那里是一片果园。他还说,小学语文课本第六母中有篇课文,讲的是宋朝怀丙和尚利用船的浮力,从黄河河底捞铁牛的故事,捞的就是对面的那几只。

    “黄河大铁牛”可不是单纯的“镇河之宝”,它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伟大工程。正如我国著名桥梁专家唐襄澄指出的:“这不同于扬军阵、耀帝威的秦兵马诵,亦不同于宣佛法、炫珍宝的释伽舍利,也不同于讲五行、为厌胜的镇水石犀。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一个有实际功能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雄塑事业的贡故,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羊的永世无价之宝!”

    正在进11如古发娜对蒲津渡遗址的文忧堆积有了更准确清晰的认识

    黄河大铁牛担负浮桥地描使命500多年之后,由于浮桥被金军烧效等原因,逐步消失,最终因民国初年的洪水而彻底消失。此后,人们曾几次寻找它们,但都不见晾影。

    改革开放的浪潮把中国带入前所未有的盛世,寻找铁牛的大好时机来到了。1988年春天,当时的县文化局副局长樊旺林决心做成这件80多年来没人做成的事。他带领县博物馆的同志饱遮河边20多个村庄,走访了170多位老人,了解到大黄线索,确定了大致的方位。随后是艰苦的钻探和挖极。整整一年之后的1989年7月31日中午,第一羊铁人从泥沙中渐渐显落。不久,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第一羊唐代大铁牛展现出它神奇雄壮的身姿。第二羊铁牛于8月2日出土,第三和第四羊铁牛于8月7日先后出土。

    国之珍宝—黄河大铁牛的发扭震惊了世界。1991年12月8日,黄河大铁牛的复制品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1992年11月26日,这套复制品跨出国门,在意大利罗马万国博览会大厦展出。l哭抖年1月31日,江泽民总书记到蒲津渡遗址视察,并欣然题词留念。

    永济在1988年至1989年把铁牛、铁人挖握出土的举动,被山西省文物管理部门称之为“找宝”,因为无论从动机、挖掘方式、参与人员的水平来说,那不是具有真正考古学意义的文物发掘。I势1年,由山西省、运城地区和永济县联合组成的考古工作队进驻蒲津渡遗址,开始了第一次考古发掘。

    这次发掘重.级在于研究蒲津渡遗址的文化层堆积,从而时黄河古蒲津桥的兴衰演变史及其历史作用作出初步分析和评佑。考古工作者根据现场发抽考证确定:蒲津桥自唐开元十二年改竹缆舟桥为铁缆舟桥以来,在宋金时期和明代正德年间、万历年间进行过改建,分别留下了建筑遗址和丈物。专家们认为,蒲津渡遗址确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是古代在黄河上建造浮桥的孤例。

    1999年9月,在距第一次考古发极8年之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再次组成省地市联合考古工作队进驻蒲津渡遗址,结合遗址“就地提升”的文物保护工程方案,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唐代蒲津渡“渡口遗址”的遗存现状,唐代铁牛的铸造、理藏及其晚期历代兴废、登压的考古学地层关系。

    据考古工作队领队刘永生介绍,9月进场后至今年1月中旬,发掘工作告一段落,考古取得重大收获:一是对文化堆积层有了更准确清晰的认识;二是找到了唐代铁牛系就地分铸的证据;三是摘示出河水淤积、河岸变迁及古代先民治理黄河的珍贵资料。他说,下一步,在对铁牛进行工程支护作业之后,将发掘至铁牛底板下3米多长的铁桩底部,搞清铁牛作为地锚作用的基础和冶炼铸造的有关问题,随后打出横贯遗址的探沟。彻底弄清唐代地层遗迹的相互关系。到那时,第二次考古发掘结束,“就地提升”保护方案开始实施。

    为使大铁牛彻底摆脱水患,将采取就地提升12米的保护方案,其他遗迹也将在地表复原

    自黄河大铁牛出土以后,对蒲津渡遗址的保护问题鱿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关注。据遗址的管理人员讲,这里虽离黄河有2公里远,但由于铁牛深埋于黄河滩涂泥沙中,地下水位很高,遗址多年来一直来取人工排水,否则现场就是一片泥泞,连铁牛的底板也会泡在水中。记者看到,此次的发掘现场四周都排满了擂入泥沙的铁管,用真空泵从中直接抽水,据说一登夜的排水童达100吨左右,为此付出的费用每天近千元。

    国家文物部门时国宝级文物遗址的保护有一条基本原则,即尽童做到“原地原位原貌”保护。那么,黄河大铁牛和整个遗址是否应该实施“三原”保护呢?有关各方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地方政府有自己的想法,丈物部门有自己的考虑。国家文物局本着极为读重的态度,反复权衡各方面专家意见,于1997年最后敲定了保护方案。

    作为遗址所在地的永济市(原为县)当然希望把这个遗址搞得尽量好一些。他们提出建一个类似陕西兵马诵那样的鹿大博物馆,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标志性旅游品牌。该市的主要设想是:1.拓宽现有铁牛开挖场地,把周围的城琦、堤坝、大禹庙、铁柱等包括在内,控制面积为100亩,将原黄河西岸四羊铁牛也发掘出土;2.为东西铁牛建造铁牛一、二馆,馆与馆之间利用地下水开音一条人工河,搭建铁索统舟的浮桥,模拟出当年唐代蒲津渡桥横跨黄河的情景。这个方案的开梢显然比较大(全得靠国家投资),永济方面说三四千万元,但明眼人一看就不够。

    山西省文物局拿出的是“就地提升”保护方案,即把铁牛、铁人、铁山、铁柱等从原地提升12米,在地表以上恢复原貌,寡天陈列。据介绍,提升方案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彻底改变铁牛所处的潮湿环境。其他遗迹,如明代建造的部分石提、台阶以及在铁人周围用石块铺设的地面,也将在地面上复原,而原址将被回填埋没。这个方案由于不建博物馆,而且西面的四辱铁牛暂不发掘,所以比较省钱,预算为600万元。国家文物局最终批准实施的就是这个方案。

    作为一个采访者或者一个游客,我觉得目前将要实施的方案不大“过疵”。而且,国家对重大遗址有“三原”保护的要求,铁牛提升后虽能做到“原地”和“原貌”,而“原位”则是不可能了,“三原”变成了“二原”,不免有些缺憾。但当我与刚刚离任的原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张亚平一番交谈之后,对文物部门提出的这一方案就有了充分的理解。

    山西是个文物大省,每年开展文物发掘、研究、抢救、保护等工作费用约需一个亿,而实际拿到的只有2000万元(国家和省各拨100()万元),仅为所需资金的五分之一。记者过去在山西各地采访时就看到,许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因缺乏资金而年久失修,一些名胜古迹已呈破致之相。省和国家文物部门对黄河大铁牛这个项目已给予充分重视,但保护工程也只能“量入为出”,争取到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尽管有点无奈,却是实事求是的。蒲津渡遗址保护工程将由山西省工程咨询公司建安处承担。项目负责人对记者说,黄河大铁牛事关重大,他们将场尽全力把提升工程做好,把遗址原貌复原好,力争在年内完工。

    坐在离开永济的车上,我向萝断讨教:“黄河浮桥的地描为什么选用铁牛呢?’,他显然早已思考过这个问题,答道:“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一直把牛视作力大无穷、刻苦时劳、身负重任、甘于奉献的化身。我们的祖先在铸造8莽黄河大铁牛时,肯定是有明确象征意义的,应该是象征着一种开天辞地、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

    在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滨,雄据着气吞山河的大铁牛,它将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用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出色业绩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