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读后感
人们应该用多角度、多维度的观点去看待文化。小编整理的文化视野读后感,欢迎大家来查阅这篇文章。
文化视野读后感1
自初中起便听说余秋雨的名气,后来陆陆续续也读了一些他的书,最先接触到的是《千年一叹》,而后是《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自传《借我一生》等。时间过去这么久,他写的是什么内容早就忘得差不多了,但现在依然很佩服他的文笔、构思、见解和勇气。有幸在公司的漂流瓶活动中看到他的新作《何谓文化》,着实很意外,便想迫不及待的读起来。
一直以来,对所谓的“文化”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在我看来,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文财富。而现实中耳闻目睹的那些所谓的文化:礼仪文化、饭桌文化、企业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等等,这些动辄以文化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但搞笑归搞笑,内心里还是想对文化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初看这本书《何谓文化》,觉得名字起得太大了吧,但也仅仅是把它当做初窥文化的一个跳板而已,所以对它并没抱什么期望。拿到手之后,略略翻一下目录和序言,更加深了这种意识:这本书不过是他的一些演讲、文章、碑文和一些翻译的合辑,跟他之前的一些书籍相比,干货少了很多。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讲;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名人的追忆;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由于只有一个星期的阅读时间,加之这一周在工作上又出现了一些意外,所以读的并不是很多,只是读完了学理的回答,一部分生命的回答,略略看了下大地的回答和古典的回答。走马观花,但也获益匪浅了。
窃以为,在本书的四个部分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了。在这一部分中,主要收录了作者的几篇讲稿,受众分别是联合国的各位文化官员、学校的大学生、教授、以及市民。虽然是演讲稿,但仔细看下来,觉得作者对文化的略略叙述,足以见得作者对文化有深入而独特的领略。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文化是民族存在于世上的唯一标签,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留恋的价值了,正如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在大家眼里应该都是阿拉伯人了吧。因此,我也认为民族要维护其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须要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当然,这种文化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独特性,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元素并努力修正自己的文化中的不足。正如我们的文化,在保持自己儒释道一体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也要摒弃传统的人治观念、愚民观念,吸收西方文明的法制思想、人权思想,所谓“中体西用”大致如此吧。
作者在演讲中提到的“文明冲突论”,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观点,将所有冲突归结于各种文化的冲突。作者的反驳也挺有深度的,发人深思。在看本书之前,我也认为当代世界的冲突本质上也是不同文明的冲突,因为不同文明的凝聚力和排他性,文明之间会有对各自意图的.误判,导致了许多国家之间关系的紧张,正如“中国威胁论”,西方和伊斯兰世界的紧张。
但看了作者的演讲之后,我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按他的定义,所谓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从这个观点出发,所谓文化也不是多高深的东西,它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用礼仪的方式来规范每个文明圈的受众,大家不知不觉的被其引导,就像我们的儒家文化,它的根基就是“三纲五常”。因此,所谓文化的冲突,底层民众不是很容易觉察的到,他们只是会觉得对方的饮食或习惯很奇怪而已,并不会上升到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并且,对于一些文化交汇的地方,不同文明圈的人也可以很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并不会因为彼此的生活习惯不一致而有所冲突。而现实世界中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多的是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吧。如中日韩的冲突、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冲突、美帝和中俄的冲突、阿拉伯世界中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冲突等。
当然,也不能否认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但正是这种冲突,也使得各个文明能够互相包容、接纳,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明。正如西汉末年入土中原的佛教,佛教刚入中原的时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也遭过本土文化的极力排斥,历史上几次大的佛道论战足以说明,甚至连当时的政府机构也牵扯进去。但儒释道互相纠缠了上千年,竟然慢慢都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以至于后来许多文人都是儒释道三修。当然,这与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包容的文明密不可分。当代世界,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都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排他性都比较强,所以双方的冲突会特别激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双方会慢慢找到一个平衡点来互相接纳、改变。但是面对这两种文明的夹击,我们的文化该怎么办?它有没有足够的生命力来包容它们?还是会慢慢被它们消化?这是我们国家的学者现阶段要考虑的问题。
当然,通过对比和学习其他文明,我们的文化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所幸作者提出的一些问题目前也都被大家所渐渐重视,我觉得可预见的未来,这些问题会慢慢消失。但在反观当前我们社会的时候,作者提出的问题倒很有意思,就是民粹主义和复古主义。所谓复古主义,顾名思义,其实也是有传统的,中国的文人向来都有厚古非今的传统,但当前确实做得有些过了,所谓厚古,并非是古代的一切都是好的,无论是服饰、语言、礼仪、还是观点。这种风气确实会误导广大青少年,毕竟社会是向前进的。相对这个而言,另外一个更为严重的是民粹主义,所谓民粹主义,我是不了解的。但看作者的说法,也略知一二了。作者说民粹比专制更可怕,因为“专制可以让人向往民主,而民粹则让人误解民主”,看看如今社会上的乱象,确实如此。因为一些人,原本饱含赞扬色彩的“公知”如今都成为贬义词了,有时候连我也怀疑民主有没有那么好。
作者在这一部分里,最后一个演讲是《给市长的建言》也很有趣,不愧是研究美学的专家。在所有城市日渐同质化的今天,他的许多观点和建议都很值得政府官员考虑。
作者在第二部分,是一些回忆性的文章,颇有余氏散文的风格,一看就是他的手笔。可是总感觉没他以前的文章好看,不知道是因为我更喜欢历史怀古性的题材,还是过了那个年纪。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略略看过,在第三部分中,很佩服作者的毛笔字,写的很好看。
总而言之,这本书已经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给了我许多不同的视野。这本书在第一部分所讲的内容,深入浅出,又发人深省,足见作者的功底。可以说,这本书已经让我对何谓文化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在漂流瓶活动中,都是要写一篇读后感的,姑且借此机会理了下思路,写了这个读后感。最后,就引用作者的一个比较有趣但仔细想来确实如此的观点结束本文:
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文化视野读后感2
《文化的审美视野》一书是黑龙江大学文学教授张奎志先生的著作,2005年由省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以审美视野来看待文化领域,其中包括文学、哲学、传统美学、文学理论等。
《文化的审美视野》一书是适应当代文化批评的发展进步而产生的,文化的审美视野理论将当代文化批评的角度进行了开阔,从而开创了从文化视角、哲学视角和美学视角来思考文学。
全书共分六个章节,其中包括文学的文化视野、文学的哲学背景、文化的美学反思、文学理论的当代反思、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反思和当代文学批评的重建等。
《文化的审美视野》一书倡导人们用多角度、多维度的观点去看待文化,用实践的、联系的理论去进行文化批评,正如作者所说的“让文学批评走向体验,让体验走进文学批评,这就是提出体验批评的目的”。作者在书中已经提到了建立体验批评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广大的文学批评参与者,也可以广义的理解为所有的读者都能够掌握多层次的知识基础,还能够真正的将文化融入东安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细细体味。
文化视野读后感3
去想象一种语言即意味着去想象一种生活的形式。——维特根斯坦。
研究艺术史必须更密切地与对人的研究相结合从而使之得到丰富,否则这种艺术史将变得苍白。——冈布里奇
风格的结构直接取决于时代的处世态度,时代社会意识的深刻需求,从而成为该文化精神内容的符号。——卡冈
全部文化或文明都依赖于符号。正是使用符号的能力使文化得以产生,也正是对符号的运用使文化延续成为可能。没有符号就不会又文化,人也只能是一种动物,而不是人类。——莱斯利怀特。
对于普遍的叙事模式的确认看来可以告诉我们不仅仅是文学,而是心灵的本质与(或者)文化的普遍特点。——华莱士马丁
不同叙事形式不同的现实相适应的。
叙述这一现象打打超过文学的范畴,是我们认识现实的基本依据之一。从我们听懂说话开始到老死,我们始终处于叙述的包围之中。先是在家里,再是人与人的交往中和阅读中。——布托尔
第五章 文体演变的文化意味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语言既受文化的制约,又表征着文化。
一、语言 文体 文化
符号是文化啊的存在的方式。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
怀特:人之为人的本质表征,正在于人是文化的动物。
语言特殊的符号,其重要性在于:音节清晰的语言是符号表达之最重要的形式。
符号表达的最重要的形式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意味着思想的交流;交流意味着保存,即传统;而保存意味着积累和进步。(怀特《文化的科学》
文学文本作为文化微博呢中重要的构成部分,集中的体现和表征着文化精神,同时受制于文化。
风格的结构直接取决于时代的处事态度,时代社会意识的神经额需求,从而成为该文化精神内容的符号。(卡冈《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风格是某种特定文化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得该种文化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化。风格是表征一种文化的构成原则。(鲍列夫《美学》)
爱普斯坦:文体就是人类行为的方式,“从自然为我们的感官提供的东西中创造出意义,这一基本的人类行为就必然包含文体的方式。如果文体是人,那文体也是人最初建构并居住于其中的世界。”(《语言与文体》)
小说叙述不仅是一种创作方法,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更是人类体验理解、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
研究叙述,不仅可以告诉我们关于文学的信息,而且可以告诉我们人类心灵与文化的普遍特点。
重要的不是叙述之事,而是叙述的方式与文化或意识形态之间对应性与相关性。如果我们只满足与谈论文学作品的题材(叙述之事)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仍然没有触及文体问题,仍然没有找到文体与文化而不是主题题材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也就是说我们的透视角度仍然没有超越传统的社会学。文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必须一开一种结构分析__对文学文本与文化结构的分析___的方法才能恰当地加以谈论。
意识形态是一种说故事的方法,不但叙述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叙述方法(不是内容),更扩展开来说,整个人类文化都可以被视为有意义的、有功能的形式,与其说文化是我们的信念内容,还不如说它是规范我们的信念与行为的模式和范型。
文化视野读后感4
抢救你们的感觉系统,警惕你们的思维习惯,拒绝课堂上常见的刻板、枯燥、人云亦云、咬文嚼字,激活你们的生命活力,创造一种活跃而睿智的教学气氛。
——余秋雨
职业的敏感性,使我对于这句话印象深刻。刻板,枯燥,可谓是教学的通病。直指传统教学模式。刻板指的是教学内容,枯燥指的是教学语言,教学内容以教学语言的形式呈现。人云亦云,指的是定性思维,在上新课前的预习,其本意在于减少新课的陌生感,不应太多深入,只须稍作简单准备,以免在课前形成定性的思维,而应该在课堂中寻找自由之翼,不断重塑自己。咬文嚼字,是当今中学“欣赏”文言文的首要任务,每个字的现代意思是什么,其后果就是把一篇古文翻译成现代文,然后以现代文的形式来欣赏,诚然是因为需要考试,但是,其本身的文化价值已荡然无存。为何五柳先生曾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味,便欣然忘食”,因他只解其意,不解其文。
和女友说话,经常谈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广博而无边际,而现代人却试图概括,想用一种更大的规模来容纳他,却漏洞百出。我们实际上只需选一个视野,看到后,欣赏完,果断放弃,戛然而止,不再停留直接去寻找另一个视野。
上次和女友去鼓浪屿,遗憾的是没时间逛完一遍,但回来一想,虽是管中窥豹,但也回味无穷。同时,也预示着在将来还会再次游玩。
一堂文化课,最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追求的是一种畅意的遨游,游完不作停留,再次追求灵魂的荡涤。
【文化视野读后感】
我之前在一个杂志的全球视野栏目里看到过一个信房,这个信房位于日本,里面有很多信件,都是可供游客欣赏拜读的,这些信件都是之前的游客写下的,有的是一些人生哲理,有的是想对某些人说的话,有的是游客或是开心或是伤心的心情记录。我一直想去那个信房看一下,因为我总是觉得这是信的家,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我总是认为自己必须去次日本才能有机会见到那个信的家。
但是我没有想到我的家乡就有这么一个地方,虽然那个地方不如日本那个信房四处全是樱花,总是有几片随风飘落的花瓣。那个地方也没有那么有名气,有很多的游客来来往往。但是我感觉这个地方真的很暖心。
我说的这个信的家在郊区,设计它的人是一个老快递员,听说他年轻的时候送过很多的信件,成年跋涉在送信的路上,帮人们守住这片思念之情。但是即使他再兢兢业业,也总是会有没有送出去的信件。不是收信人搬家了,或是这封信根本没有写地址,就是收信人已经不再人世了。这些没有送出去的信件,瞬间就落寞起来,总是让人感慨人生的无常。这位老人将这些没有送出去的信件和自己送信的所见所闻,记录的一些暖心故事都用五彩的绳子挂了一起,留了一个单独的屋子,在屋子的周围种满了鲜花,一条铺着鹅卵石的小路通向这个房子,偶尔会有路人经过这个地方,可以进来拜访这个信的家。可以读信上的文字,也可以留下自己想说的话,教给这位老人,时间久了,信的数目越来越多,知道这个房子的人也越来越多。
总是有人泪水涟涟的来到这个地方,留下一封永远寄不出去的信,久而久之,这里真的成了信的家。这里收养了很多寄不到的信件,也保留了一些没有来得及坦白的情感。
冬天的寒冷逐渐退去,春天轻轻地踏入了我们的视野。当春天到来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气温的回升,更多的是它特有的魅力和情感。
看,那融化的冰雪,像是大自然的魔法师为我们展现的第一个魔法。河流开始流动,不再是冰冷的冰块,而是生机勃勃的流水。花朵从沉睡中醒来,红的、黄的、白的……像是大自然的调色板,为这个世界增添了无数的色彩。嫩绿的柳树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跳着春天的舞蹈。
听,那是蜜蜂忙碌的“嗡嗡”声,它们在花丛中穿梭,采集着春天的甜蜜。春雨也不甘示弱,它轻轻地落下,每一滴都像是大自然的琴声,为我们演奏着春天的交响曲。
闻,桃花的芳香随风飘来,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花的海洋中。感受那春雨的冰凉,它轻轻地拍打在脸上,好像大自然亲吻我们的脸颊。轻轻地摘下一片桃花的花瓣,那薄如蝉翼的触感让人为之陶醉。 尝一尝春雨,它带有一丝丝的甘甜,就像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甜点。
春天,你真是一个魔法师,你用你的魔法唤醒了沉睡的大地,给予我们无尽的欢乐和希望。每当我感受到你的魅力,我都会为你所倾倒,期待着你的每一次到来。
教师评语: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作文,小作者语言简洁明了,表达清晰,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使文章更加深动有趣!
隐藏于硬币两面的背后,哪一面才是真理?在满地六便士中寻觅,何以追寻心中的月亮?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才能在“大数据”中认清自我,前往内心的圣境?“关注效应”中认为,人们总是关注自己所喜欢的而忽略了其他事物。包罗万象的数据化时代,我们更应脱离数据为我们量身定制的“信息茧房”,将目光转向这个美好的世界,突破视野狭隘带来的局限性,冲破生命之圆。
我们在无限的网络和狭隘的自我中奔走,却忽略了我们真实的“世界”。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曾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放眼当今,已经进化成了“网络人”。我们对爱豆的一切如数家珍,却不知道亲朋好友的姓名,我们对今日的短视频推荐津津乐道,却不知道今日外面世界的变化,我们对时刻关注的账号紧追不舍,却不知道楼下的面馆早已闭店。网络离我们很近,现实离我们很远,我们活在了“关注效应”娱乐至死的陷阱而不自知,我们在网络的世界里游荡,到头来始终孑然一生。
对于如何破解大数据时代所创造的“关注效应”的迷局,鲁迅先生曾在百年前洞察出其中的端倪,给出了答案“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身处互联网信息的波涛澎湃,我们唯有保持心底的那份清静和理性,才能不被时代所侵蚀,保持那一份本真的初心。且看《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让无声的文物种出历史的回响,让“流量之花”开在文化深处,且看90后网红许凯开车到农村和老年人拉家常拍照片,用实际行动温暖留守老人孤寂的灵魂。“关注效应”不仅仅是利益的代名词,更应该是正能量的扩音器,是世界的宣传片,而我们应莫使其成为自身的阿喀琉斯之踵。
从“墨守成规”到“夏虫不可语冰”,自我视野被困于方寸之地,其局限性无法被忽视。但当我们以理性的意识和宽阔的胸襟面对万物,“关注效应”和“信息差”就会被打破,见识到外面的世界不妨是一种生命状态的铺展和呈现。我们流于碎片化的阅读,在网络上发表可能略显片面的见解,被“关注效应”操控下的我们在互联网的时代里流于黄粱一梦。但倘若“低头族”们抬头,从“关注效应”中脱离,不难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自由奔跑才是常态。将思绪蔓延到无处远,跑过山河,跑过草原,到世界的无尽头处,用活力的身体与饱满的生命迎接未来,唯有如此,普罗米修斯的火种才永不熄灭。
“我曾如此在意他人的目光,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杨绛先生如是说。时代的号角已然吹响,何以不高歌猛进?突破“关注效应”之怪圈之必要性已不容忽视,若前方之路已画地为圆,吾辈愿冲破视野之圆,化为圆上腾飞的切线,将灵魂衍生到无穷远处。
家乡的稻谷早已成熟,远远望去视野中满是金黄,田野上扑鼻而来的稻香让人满心愉悦,又怎能不叫人怡然自得呢?
清晨,天气是那样的晴朗,天上的棉花团不知何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云朵的蓝天像一个晶亮的蓝宝石。正在我遐想之时,爸爸发话了:“今天天气那么好,不如一起去田间走走吧!”
“好啊,我很喜欢稻谷在阳光下散发出来的香味,那是稻穗特有的味道。”我不禁大喜……
风轻轻地掠过稻田,荡起了层层涟漪,一阵又一阵。稻浪开始飘香,远远望去,像秋姑娘飞舞的裙摆,给人一种轻盈的视觉震撼。
远处收割机正在一点一点“吃”掉田中的那些“黄金”,吐出粒粒饱满的稻米,像一颗颗金豆。农民伯伯也在田间忙碌着,真是一番丰收的景象啊!“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经过辛勤的劳动,才会有这秋收的喜悦。望着田间那些不断工作的庞大“怪兽”们,听着发动机轰隆的吼声,心里莫名的觉得悠闲。是啊,家乡没有了城市的喧嚣,确实悠然自得。
夕阳渐渐西下,白昼一点点被黑夜吞没,田中工作的“怪兽”们劳累了一天也没了踪迹。又一轮明月升起,田间响起了虫鸣蛙叫,陪伴它们的是满天繁星。
我爱家乡那丰收的稻田,更爱我的家乡,虽然现在离它很远,但那是我永远忘不掉的根。
高尔基曾说,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你在什么环境读书,从书中获得了什么?
“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朗朗书声在校园里回荡。早读的时候我在朗诵;“刷,刷刷……”在中午午睡回教室时,我在边读书,一边做读书笔记。
书使我们大开眼界,书使我们开阔视野。比如我们每天都阅读,那成绩一定是大拇指。有位名人说:“身体到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心灵可以抵达。”
我们没去过美国却知道自由女神像;也没去过日本,却知道富土山;更没去过埃极,太空,却知道金字塔和金,木,水、火、土星。
如果读好书,且读得进,那你肯定受益不浅。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书却可以让你更完美。
读书不一定会有收获,但不读书就一定不会有收获。书可以让你的气质更高贵和完美。当你在玩的时候,别人在读书,那你就落后了,只要有时间就一定要孜孜不倦地读一本好书!
让我们放飞梦想,尽情地读书吧!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让我的视野更广阔。宋朝的皇帝赵恒曾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读好书就像找到了快乐的源泉,让我领悟到快乐的真谛,阅读的人生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
要说我怎么爱上阅读的,这要从我看“故事奇想树”系列《用点心学校》这本书说起。它的作者是林哲璋,这本书的封面全是可爱的卡通人物,这是一本奇思妙想的书,作者让平时一动不动的东西有了生命,有了四肢,有了心情……书中有聪明乐观、有爱心、能助别人的小小布丁人,有淘气的可乐小子,有爱哭的肉包子,还有用心良苦的冰箱老师……
我最喜欢的就是小小布丁人。小小布丁人帮助过很多的人,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帮助爱哭的肉包子,肉包子家族有一条家训,就是包子不可以流眼泪。这还得从一次“蒸包子事件”说起,在一次包子准备出售的时候,结果被粗心大意的店员蒸得太久,包子受不了了,个个号啕大哭。结果,包子的外皮被眼泪弄得烂糊糊的,从此,包子家族担心他们不再受欢迎,这才有了家训。
但是包子弟弟却很喜欢流眼泪,因为这点包子哥哥总是嘲笑他,包子弟弟变得更爱哭了,小布丁知道后,决定帮帮包子弟弟,小布丁对包子弟弟说:“哭虽然很正常,但也不能总是哭,要勇敢。”为了证明包子弟弟很勇敢,小布丁要包子弟弟和包子哥哥进行一次拔河比赛,在小布丁的鼓励下,包子弟弟赢得了胜利。包子弟弟终于知道自己是可以的,不能总是用眼泪来解决事情,包子哥哥通过这次比赛也感到很羞愧。
读了这本书让我也学到了很多道理,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除了这本书我还看了很多其它书,有关于科学的,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小牛顿科学馆》……有关于历史的书,比如《汤小团》,《中华上下五千年》……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说话;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知心朋友在交流;读一本好书,就像是沐浴在春风里,让人心旷神怡。我会坚持阅读,继续在书海中遨游!
窗外的树木快速的闪过,山也慢慢的离开了我的视野,从山路变成公路,从山林变成城市,从安静到吵闹,从落后到发达,这就是乡村与城市。
那天得知消息后便出发到了乡下,这一路上,温度很低,如同深冬一般。天上的乌云也失去了光彩,乌云遍布在天上,仿佛就要下雨一般,失落的表情印在母亲的脸上,母亲,他不怎么说话了。望向窗外,一切都慢了下来,往前行驶的车,仿佛变慢了一般,慢慢的行驶在公路上,到老家后,只听见哭声,和雨落下的声音,它们结合在一起,分不清哪个是雨声,哪个是哭声,屋里的棺材,睡着一个老人静静地躺在那儿,他听不见哭声,听不见雨声,听不见一切的声音。雨声慢慢变大,哭声越来越小,内心的痛在心中默默的承受着,带上孝,跟着道人,在屋里转悠。老一辈的说,这是让死者走的更好一点。但那内心的情绪,往往是压不住的,泪水又落了一地。再好的菜,放进嘴里也不香了。度数再高了酒,也变得没有那么刺喉了。桌上没人说话,只能听见咀嚼的声音,三天的悼念,成了最后一别。
人生自古谁又能逃过一死?谁又能长生不老?感叹到人生的短,或许自己还没干成什么大事就离开了。或许自己还没活够便也离去了。也许这是对于我来说够远的,也许没有有感到它一个准确的概念。也罢,人一走眼一闭,并与这个世界无缘了。回到家中坐了数小时的车,让我改了疲惫。想着躺在沙发上看一会儿电视节目,放松放松。但却又放下了这个念头。拿着休闲娱乐的时间,为何不去多看一些书?鲁迅曾说道:“我只是在别人喝咖啡的时候多工作罢了。”只有这样才能成就自己,萤火虫,哪怕在黑夜中也要放出光彩。我们更应该在我们年轻气壮的时候,去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多陪陪家人,多读读书。而不是放在娱乐上。
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一点,愿逝者安息。
为了开拓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老师鼓励我们假期多阅读点有益的书,并且给我们罗列了一张图书阅读推荐书单。当书单到达我手上,我粗粗地扫了一眼,正要放下时,却被其中的一个书名抓住了眼球。书的名字是《少年特种兵》。“特种兵”像是一个充满魔力的词,它能让我心生敬畏之情,又能让我由心的生出向往之意。当时,我就想着,对,没错,就是它了,我要阅读它!我一买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
书中讲述的是六位少年的故事。他们来自特种兵学校,经过了层层选拔才进入了特种兵部队,成为了少年特种兵代号为“T小队”的一员。“T”是这些少年们一起想出来的队名,象征着他们这个队伍像钢钉一般无坚不摧,像匕首一样所向披靡。 他们在执行摧毁敌军的雷达站的任务中,面对密林中的“地雷”危机和敌军重兵把守的防线,以及在两军对抗演习中,面对队员接连“阵亡”的不利态势,他们凭借着团结和勇气,一次次地化险为夷,顺利地完成了一个个任务,获得了荣誉象征的特种兵勋章。
我看着书中那一群机智勇敢的少年们,经历一次又一次的险境,勇敢无畏地坚定前进,努力追梦,不禁思绪万千。他们在追梦,那么我呢?我现在也在为我自己的梦想铺路,我为我自己的目标而付出努力。不知不觉,我已经步入了高年级的行列,对于读书这件事,再也不是小时候随口回答的为了父母这样简单且单纯的想法了。现在,学习读书对于我来说,是为了我自己。就像六个少年那样,为了自己的特种兵梦想,接受赵参谋的考验。而我,为了能在以后考入高等军官学校,接受了名为“学习”的考验。如果我能够拿出我坚定不拔的意志力和机智勇敢的智力,以及脚踏实地的行动力,那么我的未来可期,就如书中经历了重重考验的少年们一般,让自己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少年特种兵》这本神奇的书教会了我许多,当然,最引人深思的一点就是:当我们在自己的梦想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无畏的勇气,勇敢的战胜这一切困难,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夕阳,它终究还是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它仿佛一个顽皮的孩子一般,一会在山顶,留下最美的一角;一会在林中,从叶缝中透出,如麦穗一般,洒落在了地上。
那五彩的红霞,是多么的秀丽。如同梦中的真,真中的梦一般的绚彩,给人的感觉,就像至身梦幻,或只会在童话中出现的七色城堡。
太阳,已沉下半山,只剩下斜阳。偶尔有那么几只鸟儿,涂着红霞,染着夕阳,一只又一只的,如同亮闪闪的流弹似的,穿过了那像在燃烧着的红云。
我好想,飞到那天空,和鸟儿一样,在火烧云中穿梭着。可是,我做不到。我只能在阳台上,凝望着他们,在我眼前消失。
楼下,那如同潮水般的车流在慢慢的退却。由车身,织成的黑白大网也稀疏了。而随着车流一同流逝的,还有时间。
潮速缓慢起来了,但仍然还流动着。那些车,全都镀上了一抹流金。代表生命的绿色,也妆成了一面红颜。
时间过去了,斜阳也要走了,远处江上波光粼粼,映着水面的艳红,也要走了,回首观望白墙,映着的光亮,也要走了。
光,又淡了几分;步伐,又快了几分。夕阳,落下了。独有的艳红,始终没有落下。
夕阳无限的美好,夹带着,那独有的艳红,披在人们的身上,人们向前走着,同时,也带着那艳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