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总在不经意间赋予你温暖,总在你紧张时赋予你自信,总在你身处困境时用温和的手抚慰着你,让你走向光明。
当你用乐观的心态,纯洁的心灵去看待世界,你就是阳光的,或许你也不知道,你心灵的阳光已经尽显在了举手投足间,当你正欣赏着美丽的人是看碧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坪,看蜻蜓静静地停靠在一朵花上,看蝴蝶在半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人生弧线,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去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欣赏人间的乐趣,你就是向阳的!当你每天都露出牙齿,扬起嘴角,微笑的走过每一个形形色色又不曾了解的人身边,当你每天都跟认识的人说声你好,再见,你就是向阳的,当你在遇到挫折时,勇敢的爬起来,当你遇到挑战时,自信满满,不畏困难,当你在遇到成功时,嫣然一笑,继续努力,理智面对人生中各种遇境的你,也是向阳的!
一个向阳的人会像阳光一样,温暖、美好、善良、乐观。一个心灵不向阳的人往往会错过很多。当你垂头丧气时,你向往的火烧云静静过去,当你在楼梯间哭泣,同学们正欢乐地聊着天,等你在家摇头叹气时,已经错过了窗外美好的公益活动。不向阳,或许会让你错过许多不可重逢的人,不可重演的事,或许会让你与亲朋好友的关系越加疏远,不向阳的背后必定是残酷的事实。
生命只有一次,切记且行且珍惜,为何不用阳光的心态,体验短暂一生中的种种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与美丽的世界呢?
时间赋予了希望也荒芜了期待,就像来临的雨季带着青草和淡淡的发霉味道,像一张油画带着凹凸不平的笔触和极不规则的色泽。
不知道什么时候暴风雨来了,像是一场不会消失的台风。他们说这低气压总会离开,可是我看不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它一直在那里盘踞不去。我画着一张素描,铅笔的痕迹被橡皮擦一点点溶蚀,纵使模糊为往事里一点回忆的泪水,纵使当时的色彩已经模糊,刻下的情感却没有办法轻易消除。没有办法让他让花回到当初的白纸,笔墨已经深深的渗进去,甚至力透纸背。其实我们还是容易遗忘的,只是那份心里的悸动却不能轻易被擦去,如今已经记不起某些人的音容笑貌和名字,却记得那个时候和他曾经有过怎样快乐的或者悲伤的时光。
我生活阳光在某一场淡蓝色天光里消失,曾经生活的轨迹分崩离析跌落在时间的尘埃里,又让水气凝结成了雨在某一个孤独的黄昏洒落,不再有满天的彩霞,这灰色的雨让人想逃离、想要一个淋不着的世界。我喜欢雨,但是我的生活也需要阳光,如果风雨过后阳光可以充满整个世界,那么所有的雨季也都是值得的。
所有的忧伤必须自己承担,生活让我觉得很累很累,每一天仿佛都是炼狱,都让我期待有一种世界末日的来临,哪怕是此生粉身碎骨,只要能在最后换来一点片刻的安宁就够了。
似乎在豆蔻年华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寻找、开始询问,开始追问阳光何时才会照到我的生活。那些纯真的笑脸,我不知道是装出来还是发自内心,只是转身的时候我会默默追问快乐何时才会降临到我身上。我喜欢三毛,三毛的十七岁写着《雨季不再来》,而我的雨季还没有停,世界影影幢幢。
苏子说人生如梦,而我的人生只有长久的雨季,无梦无歌,我不知道人生会不会和梦一样,梦里的阳光灿烂得一塌糊涂,可现实中的忧伤却如同雪花纷纷扬扬,也如撕碎的云朵绵绵密密,又像落日里惆怅的飞鸟孤独无依。给心上把锁,锁上一段回忆,拒绝一种开始。
我一直在等待雨后天晴的一天,只是每次生活给我希望的时候,在下一秒就会给我更大的失望。我把阳光弄丢了。什么时候它才会回来呢?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许多人都对生命的意义有很多感触,作家余华在《活着》中就为我们讲述了他心目中对活着,对生命的感受。
这本书一开始讲述的是一个旧社会的地主家的儿子徐福贵,他整天游手好闲,赌博成性,甚至羞辱大人。我在心中不禁感慨“像这样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早点离开这个社会”。果不其然,他很快的就输光了家里的所有财产,在他父亲临中前,父亲的话是告诉福贵怎么做人。就这样,他开始重新做人,但是他往后的路却很悲伤。
母亲生病了,他进城为母亲买药,却在路上被国名党抓了做壮丁,在战场上,他失去了自己认识的朋友,又经历了几次波折,他回到了家中,但母亲却过世了,他的妻子艰苦的将孩子养大,可是女儿却是哑巴。不久,妻子也病倒了,女儿在旁边哭泣,心中的泪水却表达不出来。徐富贵的儿子因给人输血过量而死。女儿长大后在生孩子中难产而死,他的女婿也在工地事故中丧生。包产到户后,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的年纪就不得不帮助他干活,可惜先是淋雨得了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就这样,徐福贵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的离自己而去,心中的不舍与悲伤却没有地方发泄。如果说这就是徐福贵的报应,那么一定是他应得的。
面对无数次坎坷,无数次的打击,他却很坚强,有种超凡脱俗的气概。面对自己被抓当壮丁,心中还想着回家,面对自己的妻子逝世,他心中想着还有女儿,面对女儿,女婿的死去,他心中想着还有孙子。这一次次的暗示自己忘记不想回忆的事情,都体现在他的坚强。可最后老天还是没有饶过他,外孙也先离开了他,只留下一头黄牛为伴,徐福贵的一生中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到让人不感相信的老人,作者笔下的徐福贵的一生经历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都展现出了人的生命有多强大。
在近代探索的历程中,徐福贵的一生就是为什么活着的最好解释。在旧社会,旧民主的环境下,祥子不也是三起三落,所以人活着不会一帆风顺。在这里,我认为富贵是我们的榜样,他敢于面对苦难,他的生命可以说是顽固到超过了正常人,在这样的社会下他任凭黑暗对他的折磨,但是他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将自己的命运摆正。生命最根本的骄傲就是“活着”,作者以平淡的口吻讲述了这一悲伤的故事,给人以最朴实的生命力量告诉我们忍受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最基本的责任。
人总会有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即使被生命残酷对待,依然要选择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读完这个故事,泪水已经情不自禁地流淌,我不仅同情富贵的遭遇,同时也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为自己平日的慵懒和抱怨而愧怍,父母的唠叨、同伴的漠视、学习的枯燥……在徐富贵似的苦难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
话题作文 生命赋予万物以位置
生命赋予万物以位置。当婴儿哭着降临人世时,他的哭声便宣告天地间从此有他的一个位置;当花儿开放、小草萌芽时,它们用无声的语言诉说自己拥有了位置;当旭日初升光芒万丈时……万物都有其位置。
位置不可须臾或缺。当老人无声无息地走向天堂时,当残花凋零、枯草飘摇时,当夕阳收尽苍凉残照悄悄走下山去时……它们的位置仍在。
我读过两句话:悄悄地让出多余的位置,为心灵轻松而宁愿远离。我当时不解其意,远离,为什么要远离呢?又为什么要让出多余的位置?难道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有不妥吗?
一天我去散步。正是秋风萧瑟的季节,路边的草木毫无生气,只是一片衰败与凄凉。憔悴的枯叶在风中颤抖着,摇晃着,似乎要用残力去对抗寒风,对抗季节,却不知,冬天已在眼前。我不禁闭上眼睛,因为我不忍看这番毫无意义的对抗。
往前走,似有蝴蝶起舞--原来是银杏树叶。它们在风中轻扬着,悠悠地坠落,那么坦然,那么平静,没有丝毫矫饰与做作。它们把秋的内涵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它们把生命的真实演绎得如此精彩生动。
是它们没有留恋吗?不,它们也深知枝头的辉煌;是它们没有依眷吗?不,它们也沉醉母亲的庇护。但它们选择了离开,选择了飘落--坦坦荡荡的飘落。因为,它们更知道化作春泥更护花是一种更为高尚的举动。于是,它们把位置让给了来年的点点新绿。
我恍然大悟。宁愿远离,不是逃避现实,放弃自我,而是顺其自然、追求怡然处得的'逍遥。朱敦儒有言曰: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大概就是说要让出多余的位置罢。史铁生说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这难道不是更为从容,更为安然,更为平静的让出与远离吗?
银杏树叶飘落的季节,真的好美。
评析:
这篇话题作文与其他话题作文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立意不同凡响,可谓独辟蹊径,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小作者由银杏树叶的飘零感悟出一番人生哲理:让出多余的位置不是逃避现实,放弃自我,而是顺其自然,追求怡然自得的逍遥。也就是说自然与人事的新陈代谢新老更迭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规律,面对新生事物、新生力量,难道我们还不应该让出自己多余的位置吗?全文思路清晰,语言自然流畅,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有内在的节奏感。排比、比喻、设问、反问、引用与拟人等修辞的综合运用使颇具文采,大大增强了的感染力。本文实乃考试作文中的上乘之作。
哥哥凭机智抓到了一只小鸟,它的喙近似于缝叶鸟,身体却与麻雀相差无几。显得很可爱,哥哥和我很喜欢它,起先打算做个鸟笼把它关起来。转念想想小鸟喜欢自由,于是用一根很长的绳子绑在小鸟的一只脚上,并栓在天井里的一根柱子上。他说这样小鸟不会因为被关在笼子里而难受(那绳子足足有两米长),然后撒下一手把米粒。哥哥打算好好养着它,让它在我们寂寞,无聊时成为我们的好伙伴。
可一天下来,小鸟一粒米都未曾啄过,倒是时时刻刻地想起飞。可那两米多长的绳子成了它的拦路虎,尽管细,却凭小鸟连半空中扑腾几下翅膀后,无奈地被它扯回了地面。于是,小鸟用充满求助的眼神瞅了瞅我,又继续扑腾着它的翅膀,直到精疲力竭。
如此状态过了两天,地上的米几乎一粒不少,一旁水罐里的水到是少了很多。哥哥担心它是否能存活下来,于是,把小鸟喙拨开,然后把米粒塞进它的嘴里,可是,不一会儿,小鸟又把食物吐了出来。为此哥哥苦恼极了,特地买了半斤小虫,希望能吊起小鸟的食欲。可是,小鸟倔得很,不但没有吊起丝毫的胃口,连哥哥的手指也被啄了。
几天时间里,小天井偶尔也会飞来几只小鸟雀,只有在这时候,那小鸟才会比较安静,它往往循着声音,停住脚拨动着它小小的头,然后呆呆地停在那儿好一会儿,一直到小鸟雀们飞去时。它也会忘记失败,再次一飞冲天,再次被细绳拽回来。
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它安分的伏在地上,肚子上软软的绒毛把它的双脚遮得严严实实,那乌溜溜的小眼珠不再像前几日那样充满斗志,我察觉到可能会失去它。果然,第二天再来到小天井时,那只小鸟已经僵卧在地上——它死了。周围照旧是几天前撒下的那些米粒,几片菜叶和一小杯水。那一瞬间,我简直震撼了,不仅为失掉了小鸟,更为小鸟为了争取自由反而失掉了生命,这是件极悲惨的事。
半年过去了,今天静下心来再想想这事,我依然有种愧疚——即使是对这些小东西,它们生来就是自由自在的,你要把它养在家里,它们宁愿死。对面那幢楼的顶上又停着几只喳喳叫着的小鸟雀。不一会儿又追逐着飞向蓝天,呵,这就是自由的生命——即使它们对这世界来说是如此微不足道。
知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赋予我们爱与智慧。正如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所言:“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有史以来人类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这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受益匪浅。
那天中午,爸爸带我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翻开这本书,我就被里面的情节深深吸引。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它讲述了海伦.凯勒在19个月大的时候被急性脑充血病无情地夺走了听力和视力,语言能力也随之消失。她像一个孤独的岛屿,性格变得爆躁而固执。但她在沙莉文老师的悉心教导下,终于学会了说话和读书、写作。在这之后她更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学拉德支利夫女子学院,还成了一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虽命运坎坷,但并没有放弃抗争,靠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斗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为自己的人生擦亮了明灯,取得了事业和生活上的成功。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本书所展现出的品质、意志、耐力强烈地震撼了我,给我的心灵以洗涤.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自信、坚强与乐观,相信大家看过以后,一定会受益终生。让我们向海伦.凯勒学习,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努力抗争,追求自己的梦想。
剪一缕阳光,赋予双眸之上。
——题记
书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路;书是大海中的一座灯塔,指引我们抵达彼岸;书是一把万能钥匙,帮助我们开启智慧大门。今天我要为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它就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是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是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一部人生自传。书中记录了她一个盲聋哑人在无光无声的黑暗里,坚强面对困难,迎接生活的挑战,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虽然命运折磨着她,但海伦凯勒真实伟大的一生,却给了全世界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感动。
海伦凯勒十九个月时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黑暗和寂寞使她变得乖戾顽皮,直到莎莉文老师教她读书和说话,使她张开了心灵的眼睛,与外界沟通和交流。她就像一块海绵不断汲取知识,克服种种苦难,凭借顽强的毅力,演绎出不平凡的一生。
虽然她能说话了,不在寂寞,但她却永远失去了听力和视力。面对这样的惨剧,一个正常人都很难做到真正去面对困难,更何况是一个残疾女孩呢?
在阅读完最后一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我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在她心里,只要三天光明,看看悉心照护、帮助她学会说话的家庭老师——莎莉文老师;看看壮丽的落日余晖,为它祈祷;看看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切……
海伦凯勒面对生活的不公,不放弃,而选择继续乐观、幸福地活下去,这是多大的勇气在支撑她啊!假如她能重获光明,她要见的第一人是尽心照顾她多年的莎莉文老师,可见她是富有感恩之心的人,她要参观博物馆,可见她是好学之人……
“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这是海伦凯勒在书中的结尾写给每一位读者的话。她让我们知道: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不贪图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懂得满足。我们从她身上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这种源自强大内心的力量,也能照亮我们人生之路,为我们前进导航。
我的家乡不仅赋予着鱼米之乡之称,而且风景也很优美,我最爱的地方就是——双湖公园,这儿真的很美,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景色。
春天,双湖公园里万物复苏。河边的柳树像一位姑娘在梳洗她的长发,小草也破土而出。桃花也盛开了,远远望去粉红色一片,蝴蝶在花丛中跳舞,像是在庆祝春天的到来。
夏天,双湖公园里的荷花开了,荷塘里热闹极了。碧绿的荷叶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它们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在打闹。在荷叶中,一朵朵粉红的荷花亭亭玉立。一阵微风吹来,荷叶欢笑着,荷花随风舞蹈。夜晚的荷塘更热闹,这里成了青蛙的舞台,它们在荷叶上蹦来蹦去,唱着歌,就像在开演唱会一样。
秋天,天气清凉,双湖公园里,小路两旁的叶子有的已经变黄了,这时候最美的地方,就是那片枫树林了,一阵秋风吹来,枫叶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火红的外衣。
冬天,双湖公园里树上的树叶都慢慢的掉了下来,湖里也结冰了,墙角边上的梅花,吸引了我。看!梅花一枝枝,一片片,远远看去像晚霞;走近看,有的梅花开了,五朵粉色的花瓣,中间是几根细细的花蕊,像张开笑脸的小娃娃,有的梅花含苞待放,像正在等待出世的小姑娘。它也让我想到了一句诗:“墙角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我爱我的家乡双湖公园,这儿真美!
指导老师:徐榕榕
鸟在天上快乐地飞翔,因为它有蓝天赋予的翅膀;鱼在水中欢悦地游泳,因为它有大海赐予的鳞片。而我也是快乐的,因为我有书,书中的世界是那么广阔,把我带入了一片知识的海洋。读书,让生活更美好。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对我来说,书更像是一阵及时雨,滋润着我那干涸的学习天地。只要我在读书,便无时无刻不感到快乐。书中的世界是那么地奇妙,是那么地令人流连忘返,往往一深入书中的那个世界,便回不过头来了。阅读书籍,你可以和阿廖沙一起感受社会的黑暗;阅读书籍,你可以和小英雄雨来一起在前线冲锋;阅读书籍,你更可以走入宇宙深处,看看那一片黑暗森林。而事实告诉我,读书不仅会让你当下感到快乐,更会让你受益终生。
那是一次语文公开课。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对《出师表》有了解吗?”此话一出,便见全班鸦雀无声。班里静得可怕,老师脸上的笑容僵硬了,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原本热闹的气氛瞬间消失。要知道校领导可在后面坐着呢!突然,我记起曾经似乎在书中读过《出师表》,便立刻仔细回想,顿时有关《出师表》的内容便像电脑页面那样历历在目,令我高兴万分:“终于有机会好好儿表现一下了!”老师正准备找个台阶下,便见一只高举的手在安静的学生中显得格外突出。老师立刻如见到了救星一般,指着我大声说:“请贾曙歌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于是我便从容不迫地站起来,在老师感激的目光和同学们敬佩的眼神中不紧不慢地开口道:“《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此表写于公元前277年,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公元前181~234年······”此言一结束,教室里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此事令我得意了好几天,到现在也仍然记忆犹新。
读书给我的帮助可远远不止这些。有一次,我和同学一起打乒乓球,一不小心把球打瘪了,同学无论怎么按也无法将其还原。就在这无可奈何中,我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书中讲过的热胀冷缩原理,便倒了一碗热水,把乒乓球按到水里。果然,不过多时那黄色小球便像吃饱了似的,肚皮渐渐鼓了起来,很快便彻底恢复如初了。同学见此情景,冲我竖起了大拇指。我嘴里说着“没什么”,心里可比吃了蜂蜜还要甜。
其实,读书不仅是一种好习惯,更是一种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当你伤心时,去读读书吧,让书中的快乐驱散你的悲伤。当你愤怒时,去读读书吧,让书中的善意化解你的怒火。当你迷茫时,去读读书吧,让书点燃你内心深处的正义之火,唤醒你的真、善、美。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让书陪伴你的一生。读书,让生活更美好!
全国人大代表陈舒指出:要赋予教师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意见》写道:“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但《规定》中却有这样一条:“对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要及时处理。”前者允许,后者制约,存在矛盾。这导致教师面对违反纪律的学生,不知该如何教育。老师应不应该有惩戒权?对于这个问题,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我认为,为了孩子,为了明天,应赋予老师惩戒权。
很多人都将“惩戒”与“体罚”挂钩,一提到“惩戒”,他们脑海中就浮现出私塾先生拿着戒尺,将学生打哭的场景。对于“惩戒”,大家的注意点全在“惩”上,却忽视了“戒”。“惩戒”是指通过处罚来警戒。那么,“教育惩戒”便是老师用处罚的方式告诫学生注意改正错误。如果老师没有惩戒学生的权力,任学生违规违纪,那怎么管理好班级?怎么管理好学生呢?让老师适当地行使惩戒权,能帮助学生反省自我、更正不足。康有为就感叹过,多亏当初老师严格,虽然被老师惩戒痛在身体,但他也因此而吸取了教训。所谓严师出高徒,老师拥有适当的惩戒权,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严。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心生敬畏,从而遵规守纪,一心向善,变得更优秀。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被家长当作掌上明珠,打不得,骂不得。不久前,某县有一名教师罚站了班上一个迟到的学生,当天下午,任派出所副所长的学生家长,就驱警车将老师带走,并非法拘留7小时。这则消息引人热议,有人发问,从什么时候起,老师不能够惩戒学生了?社会上总有一些人打着“惩戒会伤害孩子自尊心,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的旗号,要求解除老师的惩戒权。可我想说,只有真正负责任的老师才会惩戒学生,因为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记住自己所犯的错误,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将来不会走上错误的道路。
当然,老师行使惩戒权时,应适当而不可过度。在一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幕:学生们正在考试,监考老师巡视时,发现一名男生在玩手机,她一句话也不说,直接夺过手机并将手机扔出了窗外,那名男生下一秒竞跳出了窗户,所幸的是他掉落在了一张网上……这一幕让人看得心惊胆战。的确,有些学生的自尊心很强,过度批评或者不当的惩罚容易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所以,老师不能过度行使权力,而应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学生。
社会需要老师,学生需要老师,而老师需要更好的教育权,为了孩子更加美好的明天,请赋予教师惩戒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