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短篇小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18 08:28:17
  • 《读《故乡》有感》
  •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当我读完这本书时,强烈感受到旧中国的民不聊生,与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党中央提出“改善民生”这一理念,让中国人民在现实生活中切身感受到了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福祉。我不由得想起太平镇我姥爷家这几年的巨大变化来。

    一 崭新水泥路

    从前我坐车回姥爷家的时候,村里只有泥泞不堪的土路,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而且也有许许多多的大坑,我坐在车上,就如同在蹦蹦床上一样,上蹦下跳的。自从开启“一事一议”和“平整土地”的项目,村里修建了几条机耕路,宽敞的机耕路笔直地从田间穿过直达村里,乡村就像换了一个新容颜:路变成了水泥路,再也没有灰尘和泥巴,坐在车上,也没有一丝的不平稳,公路两旁也添加了许多的杨树和松树,成群的小鸟在树上表演大合唱,小溪那欢快又轻柔的叮咚声来为小鸟们伴奏,各种各样高大的楼房也在静静地凝听。我兴奋地跟姥爷说:“修好了新公路,真是太方便了,以后我经常回来看您!”姥爷乐呵呵地说:“乖孙女啊,修好了新公路,不仅方便大家出行,更大的好处是种出来的甘蔗、蜜桔和葡萄等农作物可以更快捷地运往外地。你不知道以前有多麻烦,隔壁家的张爷爷以前种了很多的甘蔗,因为路太烂,大卡车都进不来,要用牛车拉几十次到公路边才能装车运走,讲多辛苦就有多辛苦!现在老板直接开车到田间地头把农作物拉走呢!”是啊,正是这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大路,让农村发展的势头更猛了,村民们的生活也随着进入了快车道。

    二、广场舞

    火遍大江南北的广场舞,如今也跳进了我们的小农村。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操场上就传来动感的音乐,各家的大妈们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一块,随着音乐像愉快的蝴蝶一样翩翩起舞,谁又想到,就在几年前她们可都是麻将牌桌上的主力军呢!操场四周,老人们在下棋、聊天,孩子们在嬉闹、游戏,好一幅和谐新农村的动人画卷啊!

    当然,农村的变化远远不止这些,随着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惠民政策越来越多,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我相信姥爷家的生活一定会蒸蒸日上,繁荣昌盛!

  • 《短篇小说》
  •     如上所说,这五篇作品并非出类拔萃之作,但在小说创作总的看“长”的趋势下—获 奖的优秀短篇,有的达二万九干字,已出现八万字的中篇,长篇小说则在向多卷集发展, 这几篇“求”短的作品,能在这有限容里中,把对生活的截取,剪裁和发掘,做得合乎短 篇之致,又留有余味,已是难得。

        记得还是在一九五八年,茅盾同志就写过一篇《谈谈短篇小说》的文章,.对“一些 太长的起码万言的短篇小说”,提出过批评,说它们“缺乏剪裁”。而现在,“起码万言 ”,的短篇小说,早已算不得什么。当然,我们也不可因噎废食,重“量”不重“质”。 好的短篇,即使字数多一些,也还是有感染力的。但是,短篇,短篇,总是贵在短小精埠 ,又能迅速反映现实。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段时间,在文坛上,不正是场篇小说的雨 后春笋般的繁荣,开拓了文学创作的新局面,发挥了它的强有力的作用吗?

        而近年来情况却起了变化,不久前,出现了“微型小说”或“超短篇”的讨论,我想 ,这求“短”的呼声,总是和看“长”的趋势有关,或者说,正是因为看‘长”,才出现 “短’呼吧!

        人们希望短篇小说要写得短一些,我们的作家们要倾听这个呼声,写出更多的美好的 短篇。

  • 《爱国主义还是沙文主义》
  •     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柏林之围》历来被认为是普法战争后的爱国主义名作,其主人公儒夫上校也就被看成一个爱国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但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儒夫上校头脑中沙文主义思想远大于爱国主义思想而居主导地位。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考虑对这篇小说思想意义的评价。

        小说是实虚两条线索并进的:实线是虚幻中法军的胜利进军,虚线是现实中法军的节节惨败。儒夫上校的悲剧是法国悲剧造成的,但他的主要性格是在实线中也就是虚报的胜利中集中展示的。

       对儒夫上校的致命打击是征服计划在威桑堡的惨败。虽然威桑堡已是法国的领土,但1871年8月4日的威桑堡惨败是8月2日法军闯入德境遭到迎头痛击后的溃败的延续,而战争的性质是在9月2日的色当惨败后才根本改变的。这时的儒夫上校已沉浸在那些编造的胜利里,使他从死境中摆脱并且病情一步步好转的是虚报的法军的节节胜利,直至围攻柏林以至凯旋,是战火在德国大地上燃烧,是法军姻武扬威地践踏……如果这些都是事实,历史就要重写,法国真正的爱国主义名作如《最后一课》等也就会被军人荣誉手册代替了。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都德完全正确地判明战争的性质。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拿破仑时代的著名军事家、《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也始终没能正确阐述战争的性质即正义性与非正义性问题。

        但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普法战争爆发后的第四天,即7月23日,第一国际委员会发表了马克思起草的关于这次战争的宣言。宣言指出:这场战争是普法两国统治阶级共同挑起的,但在普法战争开始阶段,法国是侵略者,德国处于防御地位。因此,这次战争得到了德国工人阶级的支持。宣言同时告诚德国工人阶级,应该把战争严格局限于民族防御的范围,坚决防止战争“失去纯粹防御性质而变为反对法国人民的战争”。色当战役后,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在9月9日及时发表了马克思起草的第二篇宣言,严正谴责了德国统治阶级进行侵略战争,妄图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罪恶勾当,号召“德国和英国工人站到法兰西共和国一边。同时,针对德国资产阶级把兼并法国领土说成是防止法国侵略的“物质保证粉,“把军事上的考虑当成决定国界的原则”等强盗逻辑,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对外侵略扩张的所谓“爱国主义”。

        儒夫上校就是这样一种“爱国主义”。他认为,姗和的条件是“只要战争赔款,别的什么都不要……把他们的省份割过来有什么用呢?准道我们能把德意志变成法兰西吗?”作者认为,儒夫上校的这种“高尚的爱国心”不能不使人深受感动。那么试问作者在《法兰克福条约》缔结后,法国赔款50亿法郎的时候(假定不割阿尔萨斯和洛林),是否被普军“高尚的爱国心”所感动呢?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一系列的侵华战争中,掠走了数以亿计的巨额赔款(假定他们只要赔教),我们是否还要在海岸上为侵略者树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呢?

        讲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爱国主义的概念。爱国主义指的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是从本国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是跟国际主义密切联系着的。既热爱自己的祖国,反对外来侵略,又琳重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权利和自由。显然,儒夫上校不是这种爱国主义。他的“爱国主义”是一种狭隘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把自己的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因为拿破仑手下的军人沙文狂热地拥护拿破仑用暴力向外扩张法国的势力,所以把这种思想叫做沙文主义。我们回想一下儒夫上校对拿破仑时代的崇敬和留恋:“要知道,他在拿破仑帝国时期已经在德国征战过那么多次啊互”我们是否可以把沙文主义也称为儒夫主义呢?也许它们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

        无论是普法战争,还是以后的两次世界大战,虽然主要是帝国主义统治阶级挑起的,但他们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本国或他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思想。普法战争是一篇稗斯麦有意篡改的带有明显侮辱语气的电文直接导致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希特勒更是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宣扬复仇主义才使德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的……教训已经够深刻的了,而我们研究历史的一大目的就是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天人们行动的借鉴。但许多人还没意识到这一点,竟把《柏林之围》这样一篇带有明显的沙文主义色彩的作品广为宣扬,甚至编入中学谬本,这是会影响一代人的大问题。

        198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37年“七七”事变这一天。按照儒夫上校的爱国主义,如果让日本青年来写,一定要为当年的战犯们大唱颂歌了,那就会比日本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事件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不仅为中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为日本人民的利益所不容的。

        《柏林之围》是有一定艺术性的,但有艺术性的作品不一定是好作品。它的错误的思想内容会因为它的艺术性而流传更广,毒害更深。当初希特勒就曾利用音乐煽动人民的战争情绪。

        从现实来看,《柏林之围》表现的沙文主义思想是同我们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的,也是和当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共同愿望背道而驰的。希望教育界和文学评论界尽快纠正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以减少和清除它对人们思想的毒害。

  • 《读短篇小说》
  •     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然而,光有生活只是提供了创作的素材,还不能成为一篇完美的艺术作品。要完成一篇精美的艺术作品,还须经过作家的思想熔妒的冶炼以及借鉴前人的艺术成果才成。这里所说的艺术成果,指的是一切艺术作品以及它们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段和艺术方法,等等。自然,借鉴不是模仿,更不是复制,借鉴的目的是创新。借鉴可有两重意义:一是学习别人的术技巧,使之为己用,二是读别人的作品,由于它们的题材、意境的触发,或者为其独特的气氛所感染,引起遐想联翩和强烈的创作冲动。因此有和没有这个借鉴,那是大不一样的。因为好的艺术作品,都是经过作家集中、提炼了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汲取它们各具的艺术特色、艺术手法和一切有用的养分,或者加以改造,有所取舍,或者经过点化,融会贯通,或者反用其意,从而创作出新的作品来。可以说,从广义来看,任何一篇作品的产生,包括从生活中摄取的材料,都是借鉴、创新的结果。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借鉴而创新,鲁迅从生活中“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也是借鉴而创新。因此,注意观察一些文艺作品从借鉴到创新的过程,研究其中对主题的提炼,情节的安排与取舍,以至艺术上的优劣、得失,对于我们文艺创作者来说,不是没有稗的。

         《我应该怎么办》是一九七九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的作品之一。它的故事情节,与五十年代出版的苏联长篇小说《收获》大致相同。《收获》反映的是,法西斯侵略战争给苏联一个家庭造成的不幸事故:妻子以为丈夫在战争中栖牲了,招来了另一个丈夫,战争结束后,前夫突然回来,三面相对,一时形成了十分尖锐的矛盾场面。后来由于前夫见到后夫额角上的伤疤,才将一股怒火压了下去,没有动武。这时他才清醒地意识到,他和对方都是战争的受害者,造成这个不幸事故的不是对方,而是德国法西斯匪徒。这场纠葛终以后夫退出这个家庭而结束,但这对夫妇爱情的伤痕,一直延续到他俩以后在共同建设农庄的事业中,才逐渐消除。《我应该怎么办》却以同样的故事情节反映十年浩劫中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幸遭遇:妻子得知丈夫被“四人帮”害死,又嫁了别人,并生下了孩子。粉碎“四人帮,后,前夫从牢狱中出来,找到他的妻儿,因前后夫都有孩子留下来,遂造成了难以解决的矛盾。

        这两篇情节大致相近的作品,也许是偶合,也许是后者受到前者的启发,不管怎么样,看了《我应该怎么办》后,都不会使人有重复或雷同之感。从借鉴、创新的角度看,它也是有创新,能给人以启发的。《收获》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的残酷破坏,而是侧重写了人们战后如何满怀信心地去建设自己的家园,并且在建设家园中同时把战争造成的爱情创伤治好。《我应该怎么办》则把《收获》中没有直接写出来的东西“战争的残酷破坏”加以改造,变成“四人帮”的凶残破坏,并通过血淋淋的事实描绘,形象地揭露了这帮暴徒的滔天罪行,结尾时,不是以后夫离开而告终,而是造成难以解决的矛盾(前后夫都有孩子,真不知应该怎么办?)。这无异把“四人帮”的罪证摆到审判台前,成为对他们有力的控诉。这个结局是意味深长的,它显示出十年浩劫所遗留下来的问题成堆,千万宗冤假错案的严重后果。

  • 《短篇小说写作特点》
  •     短篇小说这种体裁,它要求篇幅短小,结构严谨,情节简单,文字精炼,不允许有和主题无关的枝蔓,所以,当我们要为小说的人物作“月下老人”的时候,就不能不再三掂掂情节的分量,看看自己所安排的爱情线索,是否真正从人物性格出发,是否符合典型环境,是否有利于主题的开拓,有利于情节的展开,等等。思之再三,才好下决心去写,我想,这样恐怕会少走点儿弯路吧。

        在我们收到的小说来稿中,乍一看,写爱悄的颇多,然而,我们实质上还不完全是写爱情的,只是通过爱情的情节去写其他主题的。真正美好的、高尚动人的爱情小说,却又不多,这样的小说,是非常值得认真写的,它是一服灵魂净洁剂,它能给人瑰丽的懂憬和美的享受。不少小说,看得出是力图要达到这个目的的。我们指出在爱情描写上一些欠妥的地方,目的还是盼望能有精采动人的爱情小说出现。至于有极个别的小说,露骨地去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行为,对一些可写可不写的私生活细节甚至律津乐道,仿佛只有这样写才叫忠实于生活,才叫作思想解放。其实,这完全是南辕北辙,解放思想并不等于放纵乱想,有吸引力的好作品,必须是顾及社会效果、对人民负责,又有艺术成就的作品,而不是靠强加上去的爱悄描写或其他三角六角之类的恋爱关系。如果把爱情的描写和“双桥牌”味精的作用等同起来,这,只能导致作品的失败。

  • 《《三岔口》点评》
  •     短篇小说《三岔口》,情感深沉,构思别具特色。穷苦的山村不是“我”的家乡却胜过家乡,土屋的姥姥不是“我”的亲人却胜过亲人。人物关系构成的特殊性,使“我”的感情抒发跳出了“小我”的圈子而得到了升华,为主题的深化作了有力的铺垫。“我”迷失在山上的“三岔口”,“火把”映照的是村人的纯朴本性和姥姥的焦急泪水,梦境的心理描写也简洁而形象地表现了“我”依恋山村和姥姥的真挚情慷。因此,在人生“三岔口”前,爸妈要回城市了,“我”虽焦虑却未迷失,平静地留在山村同姥姥相濡以沫。求学去了大城市,“我”魂牵梦绕的依然是穷苦的山村和土屋里的姥姥。远在富庶的异国,“空荡荡”的心里牵挂的还是那块生“我”养“我”的热土……小说情节由“三岔口”前的三次选择构成,简单却不浅露,推进情节借情感冲突以兴微澜,“山村”和“姥姥”也赋予了象征意义,“我”的怀土思亲则是作者爱国情怀的深沉而具体的体现。“火把”细节的寓义丰满,以“我”为叙述线索,给人以真实性和亲切感。
        但是这篇小说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过于粗疏,缺乏必要的力度。“姥姥”无疑是小说的主要人物,除了几处“流泪”的一般性描写外,几乎全无具有个性的行为动作,神情变化,对话语言等的细节描写,特定场合的心理活动也平庸老套,看不出应有的特色。“妈妈”只有一次说话,言简而情深意丰,颇有生活气息,反倒比“姥姥”给人的印象深刻。倘若适当增添细节描写,“姥姥”的形象自会丰满起来,“我”由国外回到山村后的四段内容繁杂琐碎,多有重复,语言也很拖杳。如果以抒情色彩的笔调描写“我”回到山村便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岂不妙得多么?
        语言不简炼,间或出现知识性错误和病句,应该引起作者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