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风俗习惯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02:22:21
  • 《端午节风俗习惯作文》
  • 端午节风俗习惯作文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不仅仅因为它能吃粽子和绿豆糕,更因为它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端午节风俗习惯作文吧!

    端午节风俗习惯作文【1】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又是一年端午节,我很想体会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奶奶要求,让她教我怎样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鸡蛋、肉等做陷,将自己喜欢的陷煮得香喷喷的,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箬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

    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发笑:“这,这能叫粽子吗?你让细线系在什么地方啊?”

    我晕!感情粽子包出四个棱角是方便用细线系着挂起来的,怎么这世界上就没有圆粽子呢?

    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无比,我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

    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节风俗习惯作文【2】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不仅仅因为它能吃粽子和绿豆糕,更因为它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

    大家知道吗:每年是端午节。这可是我们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每逢端午节,人们都要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这个小常识大家要知道哦!

    对了,诉大家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要看仔细哦!“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水下喜洋洋。”怎么样,好听吗?

    端午节还有很多活动,主要活动有两个,分别是:赛龙舟、吃粽子。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

    端午节流行的民族地区很广,有汉、壮、布衣、侗、土家、仡佬等。

    我喜欢端午节,因为我爱吃粽子。呵呵!你们喜不喜欢端午节呢

    【端午节风俗习惯作文】

  •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英语作文》
  •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英语作文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有中秋节赏月,元宵节闹花灯,我最喜欢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下面是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英语作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英语作文1

    Dragon Boat race Traditions At the center of this festival are the dragon boat races. Competing teams drive their colorful dragon boats forward to the rhythm of beating drums. These exciting races were inspired by the villager's valiant attempts to rescue Chu Yuan from the Mi Lo river. This tradition has remained unbroken for centuries.

    Tzung Tzu A very popular dish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tzung tzu. This tasty dish consists of rice dumplings with meat, peanut, egg yolk, or other fillings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The tradition of tzung tzu is meant to remind us of the village fishermen scattering rice across the water of the Mi Low river in order to appease the river dragons so that they would not devour Chu Yuan.

    Ay Taso The time of year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fifth lunar moon, has more significance than just the story of Chu Yuan. Many Chinese consider this time of year an especially dangerous time when extra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protect their family from illness. Families will hang various herbs, called Ay Tsao, on their door for protection. The drinking of realgar wine is thought to remove poisons from the body. Hsiang Bao are also worn. These sachets contain various fragrant medicinal herbs thought to protect the wearer from illness.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英语作文2

    Zongzi is an essential food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t is said that people ate them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In early times, it was only glutinous rice dumplings wrapped in reed or other plant leaves and tied with colored thread, but now the fillings are more diversified, including jujube and bean paste, fresh meat, and ham and egg yolk.

    If time permits, people will soak glutinous rice, wash reed leaves and wrap up zongzi themselves. Otherwise, they will go to shops to buy whatever stuff they want. The custom of eating zongzi is now popular in North and South Korea, Japan and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英语作文3

    On Dragon Boat Festival, parents also need to dress their children up with a sachet. They first sew little bags with colorful silk cloth, then fill the bags with perfumes or herbal medicines, and finally string them with silk threads. The sachet will be hung around the neck or tied to the front of a garment as an ornament. They are said to be able to ward off evil.

    The sachets (Hsiang Pao in Chinese) are very popular with children and they vie with each other to collect as many as possible. Children are not the only ones who collect Hsiang Pao. Older people are often given them as a symbol of respect, and they are highly prized because of the intricate and beautiful embroidery that adorns them.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英语作文】

  •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初中作文》
  •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初中作文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今年的元宵节妈妈让我独自购买汤圆。我兴奋地来到了超市,看着冰柜里琳琅满目的汤圆,我从中精挑细选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汤圆。

    回到家,妈妈将汤圆片刻煮熟了。我们一家人边吃汤圆,边欣赏仲秋节晚会。

    团圆饭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爸爸妈妈带着我出门看礼花。

    我们来到楼区花园中心,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中接连不断的礼花给无边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个个彩灯在我眼前闪过,我定睛仔细看,许多人家门口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笼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后,我在网上阅览了元宵节相关的`资料。

    原来元宵节挂彩灯笼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啊。

    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迫降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冒险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过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了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积极响应。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驱邪避鬼神。

    看来元宵节还有这么多的习俗和传说呀,真令我大开眼界。元宵节这一天让我懂得了很多课外知识和文化习俗,中国是个文化古国,还有更多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它,探究它,把祖国传统的文明的文化习俗传承下去。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初中作文】

  •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精选2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精选2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1

    提起元宵节,我想起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错飞到人间的一个小村庄里,那村里的人以为是一只坏鸟,就把他杀死了。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让天兵去把那村庄给烧了。仙女听到了玉皇大帝的话,就让一个神仙变成老奶奶到村里报信。神仙到人间跟村里的人说,在村里村外点上篝火,才能免去灾难。他们按照神仙说的做了,玉皇大帝一看,心想,我还没有放火,他们就放起火来了,自己烧自己。玉皇大帝乐得哈哈大笑。这个小村庄真的免去了大难。这个事情流传开来,就有元宵节了。

    这就是传说,不是真的,真的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印度人信佛,他们成佛的人,把他们烧成骨灰,扒一扒,有一个像珍珠一样的东西,叫舍利子,印度人朝拜舍利子。这事后来流传到中国的汉朝,民间也有了佛教的活动。舍利子的事情被汉朝的皇帝知道了,他们也在皇宫,张灯结彩,朝拜舍利子。老百姓看着很好玩,也跟着玩,张灯结彩,但是没有舍利子,这就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五张灯结彩、放篝火的玩法。就演变成后来的元宵节。

    唐朝的元宵节是最热闹的,他们有宝马香车,灯楼高50米,有50000盏灯,灯楼里有20个房间,过三天,人们都到街上玩。宋朝是过五天,他们过的也很热闹,也是在街上玩,玩法很多。明朝是过十天,从初八玩到十七。

    正月十五,人们一起吃元宵,猜灯谜,闹花灯,耍龙,狮,放烟花,踩高跷,扭秧歌。对了,张灯结彩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活动,而扭秧歌是后来的风俗。有各种各样的玩法。

    南方的风俗也很好玩,其中有偷菜。女生上别人家偷,别人看见也没事,但是男生不能偷。

    我的家乡也有自己的玩法,在冰上玩,滚冰是最有意思的了,我上冰上一滚,我的头都滚晕了。打花脸也很有意思,你给我打,我给你打,打来打去非常好玩。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2

    我家乡的元宵节热闹极了,有吃元宵、放花灯的习俗,元宵节晚上,孩子们提着自己最喜欢的灯笼尽情的玩耍。

    元宵节的前一天,大街上到处都有卖灯笼的,有父母领着小孩子买灯的,大家讨价还价。灯笼各式各样,能装电池的灯笼特别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当灯笼亮起来,优美的音乐也会响起来。可我不喜欢电灯笼,而是喜欢带蜡烛的纸灯笼。妈妈她知道我的心事,于是拉着我在大街上东看看西看看,希望买到我喜欢的纸灯笼。在百货大楼南楼前终于买到了纸灯笼。看着心爱的灯笼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真想马上就过元宵节啊。

    第二天我早早的起了床,因为我和妈妈有一样任务要完成,就是做橙子灯。开始做橙子灯了,一共要做两个。我和妈妈先每人分吃一个橙子,橙子的果肉被挖空后开始剪边,做底座,穿线加上做把经过几个小时的劳动终于做好了橙子灯。

    晚上回到奶奶家,我们要提着灯笼去请老奶奶和我们一起过节。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坐在一起,品尝着丰盛的饭菜,吃着甜甜的元宵,和和气气的,充满了欢声笑语。饭后我和弟弟打着灯笼去街上观灯,据说如果看够七盏灯眼睛就会永远明亮有神。呵我家乡的元宵节是不是挺有趣的。

    这就是我家乡的元宵节,她虽然没有春节隆重,可她是那样热闹。我爱家乡的元宵节,更爱我的家乡。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3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在我的家乡,元宵节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张灯结彩,户户欢声笑语,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赏花灯了。

    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那一盏盏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鲤鱼”。你看那雪白的“玉兔”,拿着红红的萝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呢。突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条金黄色的巨龙。啊,真漂亮,真神气呀!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只见那只巨龙张着血盆似的大口,鼻子翘得老高,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金黄色的龙身上披满了片片金甲,像一位披盔甲的将军。一位游客对着巨龙,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好!”,一个小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说着“verygood”。那金光闪闪的“金鱼”仿佛真得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它蠕动着身子,摆动着美丽的大尾巴,眼睛像滚动的球似的,不停地转,真是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皎洁的月光,绚丽的花灯,我不由得想起崔液的《上元夜》中诗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我爱我的家乡,我爱家乡的元宵节!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4

    傍晚七点多,我就拉着妈妈去星月广场看花灯。到了星月广场,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八个用塑料花装饰的大字:“幸福、和谐、富民、安康。”街道两旁热闹非凡,有卖孔明灯、红牛角灯……的小摊,我便停在一个小摊的前面,让妈妈买了一个孔明灯。

    然后我和妈妈就开始看花灯。啊!广场上到处亮堂堂,远远望去,点点灯光在黑暗的衬托下与天空中的星星融为一体。正是“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呀!广场上早已人山人海。这里的周围挂着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花灯,望着这些数不胜数的花灯,我仿佛看到了许多五颜六色的星星。看,这个花灯上画着嫦娥与后羿;看,那个花灯上画着一棵很高的槐树;哎,那边还有一连串不同造型的动物花灯:有米老鼠、牛、大老虎、大熊猫……等等。花灯在五颜六色灯光的点缀下,真是美丽极了。让我犹如置身在童话梦幻般的世界中,只见大家都抢着合影,相机闪个不停。

    看完花灯,我和妈妈坐在一个楼梯休息,看见有许多人在放孔明灯,我便让妈妈和我一起放孔明灯。妈妈把孔明灯从袋子里取出来,把铁架子支好,我用手把孔明灯撑起来,妈妈马上把孔明灯下面的那一小块蜡点着了,我把孔明灯轻轻地往上一推,它就飞起来了。我的孔明灯越飞越高,天上的孔明灯有很多很多,但是,我的眼睛始终盯着属于我自己的那个孔明灯。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5

    朋友,你一定欢度过元宵节吧!有没有让你至今仍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呢?如果你正月十五能到我的家乡泉州——古城泉州来做客,你一定会在你的记忆深处留下最美的一朵浪花。()

    你听,“咚咚锵,咚咚锵”锣鼓阵阵,“滴滴嗒,滴滴嗒”唢呐声声……元宵节的泉州正进行着精彩纷呈的踩街活动呢!领头的是火鼎公、火鼎婆。你看那火鼎公头扣小帽,手拿长烟管,放低臀部,踉踉跄跄镀起阄鸡步,他脸上也像吹了口仙气似的,诙谐喜乐的神采熠熠生辉。火鼎婆扭动着四肢正向周围的观众说“褒”话呢!他们生动的表演引来阵阵喝彩声,让周围的观众如痴如醉。紧接在队伍后面的是泉州独具地区风格的拍胸舞队,你瞧,他们头上戴的草箍犹如一只吐信的蛇,上身裸露,赤足,时而抚胸翻掌,时而扭腰摆臀,动作是那样地妙趣横生。此外还有“歌吹漫步”“骑驴探亲”“舞龙舞狮”等精彩的民俗表演,保证让你大饱眼福,流连忘返!

    如果,你从大街上转化视角来到府文庙、涂门街、天后宫等花灯展现场,你定会为另一种奇观而倾倒。这里几百盏风格多样、样式新颖的花灯,有憨态可掬的生肖灯,有妙趣横生的“老鼠嫁女灯”有展示泉州古老文化的“刺桐号船”花灯……花灯在灯光的照射下给人产生无限的向往。

    朋友们,心动了吗?欢迎你在元宵佳节来到我的家乡泉州感受那与众不同的节日氛围吧!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6

    吃过晚饭,我和爸爸妈妈急匆匆地去淹城博物馆参加元宵节灯会。刚走近博物馆,就看见树上张灯结彩,五颜六色的小灯笼给夜晚增添了亮彩。

    博物馆的门口拉着大红色的横幅,在灯光下“常州市武进区首届少儿艺术节元宵花灯会”几个大字非常夺目。我迫不及待地跑进博物馆。博物馆内早就挂满了灯笼和灯谜,人山人海。小朋友们三三俩俩地猜谜语,老师们忙着对答案,兑奖品。我左看看,右瞧瞧,好不容易猜到一个“闯出门——打一字”,谜底是“马”字。老师给了我一个红色的灯笼。

    这时,外面传来了锣鼓声,音乐也想起来了。大家都往外涌,我和爸爸妈妈也跑出去看热闹。原来广场上的灯会开始了。舞台上两只威武的狮子,眨巴着眼睛,一会摆弄尾巴,一会跳动着,一条金光闪闪的长龙在上下翻滚,时而冲向狮子,时而退后,时而冲向云霄,时而匍匐在地。人群中的喝彩声伴随着掌声,热闹极了。

    晚会的节目丰富多彩,有走马灯,有扭秧歌,有猜灯谜,还给制作灯笼优秀的小朋友们颁奖。大家沉浸在灯海中,音乐声中,享受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息。

    幸福的生活,热闹的灯会!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7

    今天,就是我最喜欢的、过完年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

    我喜欢元宵节,其实有一个“简单粗暴”的理由——我爱吃元宵。我吃元宵也并不一定吃些比较贵的水果味,最合我口味的就是普通的黑芝麻馅。吃元宵时,咬一个小口,再吸一吸流出的馅儿,就可以把剩下的一口吞掉。一个下去,回味无穷,还想再吃一个、两个、三个……

    吃过元宵,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我们孩子最喜欢的环节——赏烟花和放鞭炮。我们一群小孩儿早就吃饱了,一个个急不可耐地让着要去玩儿。大人们不耐烦了,就下楼去了。没人有一两根小烟花,高高举起,争先恐后地让叔叔帮忙点着。一会儿,大家手中的烟花都绽开了,听到的只有烟花一个劲儿地在“哧哧”作响。又一会儿,手中的烟花燃完了。婶婶去买了,我们没事干,就去欣赏天上的烟花,只见它“嗖嗖”飞上天,一下子就炸成了一朵花。各种颜色的花开了出来:粉绿色、红黄色、紫黄色、红绿色、粉蓝色……许许多多的花盛开在深蓝色的天穹里,旁边的小星星做点缀,那是一幅怎样高超的画技也描绘不出的画卷!

    婶婶回来了,发给每人一盒炮。我的是手榴弹——一拉那个小环,它就冒白烟,再扔出去就妥了。起初,我还有些不敢,但看到别人扔的不亦乐乎,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斗着胆子扔了一个,也没那么可怕。不怕之后,就一个接一个地放,非常好玩儿。放中型烟花时,二叔把我们抱起来,转着圈在烟花上“飞”,胆大的他还敢直接跨过去。

    最后,我们点燃了冲天炮。它在天空中发出彩色的小火星,还有巨大的响声。今天的鞭炮声震得我耳朵都疼了好久,烟花更是令天上的星星都逊色了好几分。这时,一盏孔明灯飞过,我也不管它灵不灵了,抓紧低头许了个愿:希望我每年的元宵节都这么快乐,一年中的365天更是要加倍快乐!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8

    元宵节,它虽然没有春节热闹的气氛,没有春节红火的喜庆,也比不上春节的历史悠久,但它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含义。

    由于元宵节紧挨着春节,因此在我的家乡,从春节前夕一直到元宵节,近一个月的时间,每家每户都忙碌着、却很快乐的过着盛大的节日,直到元宵节完,这热闹、欢快的气氛才渐渐平息下来。小时候,在我心中,我只知道元宵节像春节一样热闹,一样有趣。

    有一句古语说:“正月十五闹元宵”。每次还没到正月十五的时候,人们便开始做准备,排秧歌、买烟花、买灯笼,有些心灵手巧的人便会自己做一个别具一格的灯笼,就只为了那一天而做准备。

    正月十五日那一天早晨还算清静,可以到中午,刚吃过晚饭后,假如你想午休,那恐怕没戏了。刚一过十二点,街上就准时开始了敲锣打鼓,随即而来的就是俗称的扭秧歌。各个表演者脸上都洋溢着欢乐,透出了节日的气氛,都跳出了自己的个性,各式各样的,有扮小丑的,有举花伞的,有转手绢的,使你大饱眼福。看完了,会觉得肚子有一点饿了,这是餐桌头号食品——汤圆,一个个浓郁可口,要到嘴里,感到一阵香甜,可口,好吃极了。

    这都不算什么,只是个开幕式,最为热闹的还要数晚上了。

    晚上,整条街都比以往亮,灯火通明的,必行在街上,琳琅满目的灯笼看得人眼花缭乱。有材质不同的,大小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各有各的特色,绝对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拿一根细竹竿,将点燃的灯笼挑起来,俗称挑灯笼,也有一个文雅点的名字叫看花灯。

    看,那边是什么,热火朝天的,走,去凑凑热闹。哦,原来是——猜灯谜呀!火红的纸片透过灯光,将整个广场都被红色包围,被喜庆包围着,人们站在一张张纸条前,有的低头用手机查,有的挠挠头,有的安静的思考,想到后,便争先恐后地去兑奖,广场充满了无穷的欢乐声。

    最后,再欣赏一下圆盘般的月亮,这是一年中第一个全月,皎洁的月光将每一个角落都照亮了,有一种仙境般的美。

    这是我家乡的元宵节,一个与众不同,热闹非凡的节日。我爱家乡的元宵节,更爱我美丽、热闹、与众非凡的家乡!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9

    今年元宵节,吃过晚饭,我们就去看花灯焰火了。

    七点刚过,我们就会来到新市区看花灯。这里人山人海,花灯种类繁多,设计新奇,造型各异,府前街道火树银花,璀璨夺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

    做生意人早早地摆好了摊位,有的人从几十里外的农村坐车赶来还有的小孩骑在爸爸脖子上,手拿着糖葫芦边吃边看。

    八点多钟,在市委大楼旁边,一朵朵滨放的礼花腾空而起,哇!好美的夜空呀!只见漆黑的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把漆黑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我简直被迷住了。

    这些造花灯的人手还真巧,什么羊形、龙形,拖拉机形的……都能造出来,真了不起。当我们看到半小时,我惊讶地叫了一声,因为在花灯会上我居然看见有三只活羊,据介绍,它们是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呢!真让我佩服不已。有些大胆的人甚至还过去摸它,而那些羊只是晃晃脑袋不时地抬起带头“咩—咩—”的叫唤。然后又继续吃他的草,真是让人笑笑不得。当我们往回走时,看到一军人在猜谜,其中的一个是:天下人间会七星。我与爸妈猜了许多次也没有猜中……时间不知不觉得过去了三个多小时,但我们一点也没有累。

    呀!今年的元宵节真美呀!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10

    过了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那就是元宵节。

    元宵节前几天,有些人就在大街上摆起了摊子,卖起了烟花,买烟花的人可谓是络绎不绝。元宵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空荡荡的,没有几个人,全在家里吃团圆饭;而元宵街上人山人海,大家一吃完饭,就干着来看元宵。

    元宵时,咱们先吃完饭,然后拿着自己买的烟花在小区里放。大家都兴高采烈的放着自己的烟花,我差不多要放烟花了。一手拿着烟花,另一只手按着打火机,引线立刻被点燃了。在这时我的心激动得快要跳出来了。我的眼睛不敢睁得太开,怕烟花喷出来的沙子蒙在眼睛里。“嘭”第一响喷出来了,我迫不及待的等着第二发出来。烟花一发连着一发出来了,正当我在兴头上时,烟花已经放完了。我还是为烟花的美感到幸福。接着,咱们又出去看烟花,走出去,便看见许多大型的烟花在美丽的绽放着,让人陶醉不已,还有许多人放孔明灯呢,祝愿家人平平安安。这确实是个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一晚上就过去了,大人们照常上班,学生上学。可热闹的元宵却让人难以忘怀!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11

    我的家乡在缙云,家乡的元宵节到了,大街小巷可热闹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咱们小孩呢。先说舞狮吧。“大狮子”追着红绣球,时而上时而下,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四周翻滚,时而摇头摆尾,晃动身子满地跑,那一个个滑稽的动作总惹得大家开怀大笑。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跑前跑后,夹在人群中喜滋滋地踮着脚尖,伸着脖子看。

    你听:咚咚锵、咚咚锵……鼓声不断从远方传来,越来越近了,原来是高跷队又在表演了,大姑娘、小媳妇、小孩……都来踩高跷,她们戴着头饰,穿着长裙,踩着高跷走来走去,有的耳上垂着红辣椒,手里拿着烟斗,丑态百出,逗得围观的人们哈哈大笑。

    闹花灯就不用说了,早已成“明星”了。五彩缤纷、造型繁多的花灯,让我看得眼花缭乱。各式各样的.彩灯数不胜数,有凤灯、龙灯、鱼灯、鼠灯、虾灯等动物形状的,而有些是根据古代传说和历史故事制作的,如“八仙过海”灯,“嫦娥奔月”灯、“仙女散花灯”……忽明忽暗,千姿百态,更令人目不暇接。

    吃汤圆也是一种风俗。每个元宵节,妈妈都会买来汤圆烧给我吃,汤圆表达了亲人团团圆圆,和睦相处。简单地说,吃了汤圆家家团圆,红红火火又一年。

    烟花爆竹,更不可少,烟花给新年的元宵节带来了喜庆的气氛。我梦想每天都是元宵节那该多好啊!每年元宵节刚过,我就在期盼着明年的元宵节早点到来!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12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连云港是我的家乡。这里有许多特殊的习俗与节日,而我一名地地道道的连云港人,最喜欢的节日,当然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元宵节了。每到元宵节那一天,全连云港人都会赶到自己家乡中的标志性建筑,等待着闹花灯,放烟花。

    我们海州人最典型的建筑,当然是朐阳门了。但是今年的元宵节与往常有些不同,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花灯与烟火也随之好看了起来。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到朐阳门去看花灯和烟火。虽然我们这里天气寒冷,下了小雨,但是还是没有阻挡人们的热情!我们拿着雨伞一路小跑,一会儿就来到了朐阳门广场。

    只见朐阳门广场上是人山人海,三五成群。人们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等待着放烟火。倒计时开始了!五,四,三,二,一!只见有人大喊一声:“放烟火啦!”烟花从朐阳门的楼前点着了,无数双眼睛随着“啪啪”声响,仰望苍穹,只见天空顿时出现了五颜六色的烟火,绿的如翡翠,紫的似珍珠,黄的像碎金……这些无比鲜艳的烟火在空中越开越旺,交织成一把把巨伞。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那别致的一组礼花,它拖着一条条长长的尾巴,先在空中开了一朵菊花,忽而又变成了偎依在绿叶丛中的粉红色的大芍药,真让人目不暇接!正当我沉醉于这繁华的烟花之中,那边的花灯会又开始了,于是,我们又迫不及待地拿着雨伞,开始观赏起那千姿百态的花灯。

    听!路边还有许多商家在叫卖着自己的花灯呢,因为今年是狗年,所以卖的都是关于小狗的花灯。有小狗串成小花灯,有狗头花灯,还有一些小狗的风筝花灯……这些花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路边的行人,看的眼花缭乱。他们有的在考虑买什么花灯,有的在和商家砍价,有的一家其乐融融的玩花灯……爸爸妈妈帮我买了一个小狗开车子的花灯,它可以在路上跑,也可以发出声音,好玩极了!今年的元宵节我过的真精彩!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13

    元宵节来了,我们武义可热闹啦!

    大街上张灯结彩,连树都被装扮得五彩缤纷。节日夜晚的天空美丽极了,有星星和孔明灯簇拥着。人们放飞孔明灯,放飞的是新年的祝福和愿望。

    当你听到一阵阵的鞭炮声,那准是龙灯来了。迎龙灯是我们武义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活动,龙灯栩栩如生,非常威武。这时候,鞭炮声、烟花声,将元宵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我和同伴们都喜欢追着龙灯跑,兴奋极了!

    迎完龙灯回到家,大人们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热腾腾的汤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汤圆,暖融融的,元宵节真开心啊!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14

    在故乡生活了三十三年,从没见举行元宵节活动。今年正月十五,群里的同学把家乡元宵节热闹非凡、欢天喜地的照片发在了群相册里,那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欢乐场面深深地吸引了我。

    那湛蓝的天空和耀眼的阳光在初春的节日里,带给人们一份喜悦的心情。身着节日盛装的人们耍龙、舞狮、扭秧歌,好不热闹。

    北屯高级中学是妹妹所在的工作单位。那整齐的学生方队和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在欢庆的队伍中格外引人注目。那一套套洁白的服装和迷彩服都是经妹妹的手发放到学生中。对这支队伍感到格外亲切,因为这里倾注了妹妹的辛勤付出和和努力。大量的服装道具要发放、回收,工作的烦琐、辛劳只有妹妹知道,她总是默默无闻的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家乡的元宵节令我向往。巨龙腾飞,雄师狂舞,人心所向。故乡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更加繁荣富强。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15

    在我的家乡跟新年一样热闹地非属元宵节莫属。欢乐的时光总是过的那么快……一瞬间元宵节就到了,也是富有年味的一天!

    晚饭时间到了,远远地就能闻到甜滋滋的香气,口水也流了一地。元宵这一天肯定少不了白白嫩嫩,香甜软糯的“元宵”。说到元宵我就想起上午做的元宵,简直是惨不忍睹,本来是把芝麻,桂花,花生用软糯的皮包裹起来,可我做的就是个例外,包的不圆不说还露馅,别人做的各个都是“掌上明珠”我的却是“掌上碎珠”哎……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好了好了,就算我包的不好那我就当个美食家还不行吗……盼啊盼,我终于可以吃元宵了,啊,泡过“热水澡”的元宵十分可爱圆滚滚的又白又嫩就像一个个“大胖小子”一样。一个两个元宵在我的嘴里又跳又蹦十分快活,我一咬浓郁的酱汁立刻布满嘴巴越嚼越有劲道,简直是“舌尖上的中国”!

    夜渐渐深了,可是我们这个村庄热闹才刚刚开始。晚上6点不到大人们就要换上好看又艳丽的也叫“迎龙服”这件衣服上绣着小条大龙可好看十分喜庆。孩子们则穿上小旗袍再拿上小灯笼,这可是我们自己画的呢,画上有一只翱翔的凤凰,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吉祥如意!“咚隆咚隆锵”远远地就听见迎龙灯大队要出发了,这条龙十分长足足有100米长,像极了龙!我们则跟在龙队后面。运气好的还可以分到红包。迎龙灯对到了每家都要旋转一两圈希望这个家里多沾沾福气,龙队一转起来鞭炮也跟着响起来,满天的烟花五彩斑斓就像皇宫贵族办喜事一样沸沸扬扬,十里红妆!我看着眼前的一幕是如此和谐,大人们跟小孩子一样不拘小节在欢歌笑语,小孩子们也在大人们之间跑来跑去,仿佛在云层里一条大龙跟一群可爱的精灵门玩耍起来,愉快,不亦乐乎!人们忘记了烦恼无忧无虑,每个人脸上都是充满灿烂与美好的笑脸!

    渐渐地时间都在消逝,天空也慢慢宁静下来,村庄也平息啦!元宵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我希望把这份美好的心态大家和睦相处的画面永远刻在心里。绵迎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元宵节,谢谢你!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16

    我的家乡在梅州的蕉岭县,那个小村子里住着不少少数民族,因此每到过节的时候,少不了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县里总是格外的热闹。今天我就来说说这些节目吧!

    节目一:烧火龙

    烧火龙是我们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日,就我们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我们县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年元宵之夜举行火龙表演,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祥和吉利,岁岁平安,火龙表演十分的壮观,会有许多人来围观,鞭炮声、锣鼓声、欢笑声汇聚一堂,整个蕉岭县都沸腾了。

    节目二:赏花灯

    不过,我们县元宵最为精彩的活动还是非赏花灯莫属了。我们这的花灯不同,蕉岭县的灯不同于北京的宫灯,上海的龙灯。这儿的花灯形式多种多样,风格独特,有纱灯、活景灯、吊灯、提灯等等,我最喜欢是活景灯,灯以戏剧民间故事为主题,赏完灯,也就看完了一部部民间故事。除此之外,还有动物灯,记得我第一次看赏花灯的时候是在幼儿园,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花灯,只是觉得那些动物闪闪发光,十分漂亮。我要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妈妈,于是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哈哈大笑,笑声中我明白了许多关于花灯的知识。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来我这过元宵呢?我在这里等着你来哟。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17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阿拉善,每年的元宵节人们都有烧香祈福和看社火表演的习俗。

    今年正月十五,我和爸爸妈妈早早就来到延福寺烧香。这里烧香的人可真多啊!人挤人,人挨人,大家都想为自己的家人祈求幸福、保佑平安。

    刚刚烧完香,我就听到远处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我知道是我最爱看的社火表演开始了。我拉着爸爸妈妈迫不及待地跑到体育场上。看到这里人山人海,我连忙从人群缝中挤到最前面。体育场中间有一些叔叔正在进行舞龙表演。只见这些长龙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威武极了。舞龙结束后,踩高跷的队伍进场了,走在最前面的是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他们每个人的脚下都踩着两根长长的木棍,可是他们走得还是那么稳,一扭一扭的可这有趣啊!接下来还有爷爷奶奶扭秧歌的节目,也非常精彩。我还参加了一个跳绳比赛,虽然没有得奖,但是我很开心!

    晚上,焰火表演开始了,只见一簇簇礼花在空中绽放,五彩斑斓,十分壮观。还有许多孔明灯带着人们美好的愿望飞上了天空。

    家乡的元宵节可真热闹啊!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18

    昨天是工历一月十五日,十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元宵节是我邦的传统节日,从古以去未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元宵节是传统节日之一是最暖闹的一个节日。

    元宵节这天到处弛灯结彩,喜气洋洋。吃功晚饭我们一野三心走还俗门去望烟花,街上是三三两两皆向置烟花的地方走往,尔们也参加了我海中,街上的人手面都拿着孔明灯,有的正向天空中飞去,不一会儿天空中到处都是飘谦了孔亮灯,仿佛把全部天空都照明了。到了放烟花的处所马路二旁站满了人,把马路围得水泄不通。开端放烟花了,只听睹“砰”的一声烟花炸开了,照亮了地空,交着一个个烟花向天空冲去,烟花爆启的时候是紫色的,而后许很多多的火花一霎时变成了色彩斑斓,有红的﹑紫的﹑黄的﹑绿的………实难看啊!接着又放了“满天星”只只闻声了嗖嗖嗖的声音就飞上了天,绽开在天地面就像一颗颗漂亮的星星在眨眼睛,在向我们击召唤,整个天空五彩缤纷,绽抬没不共的色彩,烟花在空中飘动着,己们在地上叫着﹑跳着热烈不凡。

    烟花放完了可我还恋恋不舍,走在归家的路上口想:跟着家城的变更我想昔后的元宵节必定会更恶﹑更令人们期盼!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19

    爸爸的老家在乡下,所以爸爸说老家的乡下也是我的家乡。每年爸爸都要带妈妈和我回乡下老家过春节,尤其是元宵节的时候,我们更要全部回老家过。

    家乡的元宵节很热闹,每家每户都要摆上桌子,放满各种东西来拜“菩萨”,有鸡鸭鱼肉、米面和各式糕点。奶奶说,这些都是供给“菩萨”吃的。一早,村里人把“菩萨”从庙里抬出来到家家户户去,后面有一大帮人敲锣打鼓、拿着各种戏里用的各种仪仗等跟着,还有很多小孩子也拿着三角旗在后面随着,车水马龙,热热闹闹,很是壮观。每到一家,家家户户都要放很多鞭炮,还有烟花,然后把“菩萨”迎进屋里,一家人恭恭敬敬地跪拜。奶奶说这是让“菩萨”保佑全家人平平安安,一切顺利,还让我也拜,说能变聪明,考试取得好成绩。我不拜,我对爸爸说这是迷信,爸爸说,奶奶老了,一辈子都这样过来的,别因为我们让奶奶不高兴,就当是一种传统文化吧,让我自已明白就行了,元宵节吗,图个热闹。

    晚上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摆上宴席,请亲戚朋友好好撮一顿。我吃着可口的饭菜,心里却在想,为什么现在科学这么发达了,人类都上了月球了,人们怎么还信“菩萨”呢。家乡的元宵节是很热闹,可是我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20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我的家乡里,这一天是最热闹的一天。

    每逢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包汤圆,煮汤圆。在这一天,外出打工的人们都会回到家里,和家里的人们团圆。一家人坐在一起,围成一团,在一起包汤圆,很是开心。我记得在我六七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在一起包汤圆,当时我很贪玩,很爱玩。于是,我把包好的汤圆弄的一团糟。因为那一天是元宵节,所以爸爸妈妈没有和我计较,她们只好重新包汤圆了。他们包好汤圆后,我们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说说笑笑,很是高兴。

    在元宵节那天,跳火堆是我们家乡的传统活动。那一天,我们一群孩子只盼望天黑。只要天一黑,大人们就弄一堆又一堆的火堆,他们领着我们跳火堆。有时候,我们小孩子不愿跳火堆,大人们就抱着我们一起跳,或者把大火堆分成小火堆让我们跳。这一活动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了。这项活动结束后,家长们会带着我们放烟花爆竹,我很喜欢在空中开了一朵大花,多漂亮啊!放烟花时,总会伴着我们的呼喊声,欢呼声。

    看过烟花,在我家乡里,邻居朋友们会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快快乐乐。大人们在一起打扑克,聊天,我们小孩子会在一起跑跑跳跳,我们那时玩的不亦乐乎。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元宵节,真盼望明年的元宵节啊!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21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春节、重阳节、中秋节……我最喜欢家乡的元宵节。

    正月十五,爸爸带我来到了渤海十六路,刚到,我就发现这儿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灯的世界。这里什么灯都有:有的像可爱的小兔,有的像盘旋的巨龙,有的像盛开的荷花……每一盏灯都栩栩如生。

    从黄河十二路往南走,第一眼看到的是银兔拜年,两只可爱的小兔正相互做着拜年的姿势,好象调皮的对我们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往前走了不多远,就看见许多人正围着一条巨龙观赏,并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它长50米,宽3。5米,高8米。青色的龙鳞描着金色的花纹。我定晴一看,嗬!原来是用一盆盆金色的菊花装扮成的。它的嘴里衔着一个银白色的珍珠,还闪闪发光呢!眼睛很大,好像要从眼眶里滚出来。它的两只前爪向前扑,后腿向后蹬,像腾云驾雾一般,真是美丽壮观!

    我们恋恋不舍地往前走,不多久,又看到了美丽迷人的荷花灯。风一吹,荷花就像穿着粉色纱裙的漂亮小姑娘在翩翩起舞。如果把荧光闪烁的中海海面比做一个舞台的话。几十朵荷花就是一个个漂亮的仙女,看着天空和星星玩耍,与月亮共舞,我禁不住也加入了这荷花灯的行列。这荷花,荷叶就像把我带到天上似的,就算在这寒冷的元宵节里也倍感温暖。

    今天可算是让我大饱眼福,看完了这个又看那个,看完那个又看不够这个,搞得我家都不想回家了。是啊,元宵佳节每年只有一次,元宵灯展每年也只办一次,真希望这灯展一年比一年好,明年,我还要来这里看灯展!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22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也是我最喜欢过的一个节日。

    吃汤圆是我们家乡的习俗,它代表着亲人团圆和生活甜蜜。那白胖圆滚的汤圆吃到嘴里又香又甜,总是让我对元宵节流连忘返。元宵节晚上可以去白河边看焰火晚会,烟花的颜色很多,有金灿灿的黄色,火一样的红色,草一样的绿色七彩的颜色搭配出了形状各异的烟花,有的像美丽的花朵,有的像火红的灯笼飞上了天空,真是太神奇了,元宵节的夜空总是被烟花装点得五彩缤纷。

    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元宵节!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23

    在我们的国家有许多的节日,每个节日的重要性也不同。在我的家乡,也有着许多这样那样的节日,可是,我最喜欢的要数元宵节了。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称为上元节。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每年的元宵节,我们这里都会有灯盏,那是各个单位出资聘请有才能的技术人员设计出来的。在元宵节的前后这几天里我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赏花灯,看着那许多装饰的漂漂亮亮的花灯,伴随着音乐而不断的变化着,赏灯的人们是人山人海。我最喜欢看地要数放烟花了,听着那嘭嘭的声音,看着那在空中绽放的烟花,感受着节日带给我们的喜庆气氛,真是高兴极了。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24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家乡的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每当这个时候家乡的人们都会走上街头,一起去看多彩绚烂的烟花,今年也不例外。

    想起今年的元宵节,我们一家人去公园去看烟花。我们到了公园,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们随着人流到了楼房上,打开窗户,眼望八方,不知从哪放起。就这样等着,盼着。开始放烟花了,我心潮澎湃。首先,几颗明亮的火星一颗接着一颗冲上了灰暗的天空,刹那间,火星炸开了,变成了一朵朵五光十色的巨大的花蕊,又好似一位美丽的仙女,把希望的花瓣洒向了人间。有时候又像一团团金色的火光“毕剥毕剥”地炸开来。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紫的各种各样的颜色把天空打扮得绚利多彩,特别是是紫色,那么耀眼,使人心旷神怡。炸完了,在场的观众一呼百应。接着,还放了玉花门的烟花,千姿百态。令人滑稽的烟火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又像一只只到处乱跑的老鼠从又粗又短的爆竹里蹿出来,飞来飞去,数量越来越多,千丝万缕。彩虹桥令人拍手叫好:两个爆竹,一个烟花飞向左边,另一个飞向右边,形成了一座五颜六色的彩虹桥,又似月牙。许多烟花令人赞叹不已。有的像许花环套在一起,有的像一把撑开的彩色雨伞,有的像彗星,还有的像长长的瀑布倾泻而下,又像下起了圆圆的小水珠,壮观极了。天空已是光辉灿烂,烟花更是光彩夺目,目不暇接。不过最出众的还是“流星雨”,只见火苗一飞冲天,顷刻间在空中炸开,声音如雷贯耳,炸开的流星拖着细长的尾巴四散奔逃,又飘飘然燃地落了下来,拖去了小尾巴,瞧!尾巴们成了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随后升腾起一缕白烟,宛若春风袅袅,我的思绪飞到了“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群中。

    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明年的元宵节,我还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看烟花!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25

    今年的元宵节我过的特别开心。

    早在过年前爸爸就对我说正月十五在新城区有灯展,我听了非常高兴,于是我天天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时间在我的期盼中一天天的过去,到正月十五这天我早早地起来,换上崭新的衣服等待着这一美丽的时刻。下午三点多我们一家开车来到了新城广场。

    灯展大门,一对可爱的“玉兔”灯迎接着我们,“龙凤呈祥”、“玉兔闹春”、“花开蝶舞”等灯组吸引着前来游览的人们。“快点给我拍这里!”“看这个灯多好看啊。”人们边观灯边留影纪念。我也迫不及待地让爸爸妈妈给我拍照。

    过了一会儿,我们又来到了唐人街,这里也挂了许多灯,有可爱娃娃灯,美丽的孔雀灯,还有两条30多米的巨龙卧在运河中,真叫人流连忘返。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26

    今天是正月十五,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我的家乡这一天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一天。一到晚上,大大小小的人们都从各个地方汇聚到这里,到处人山人海。特别是花灯种类繁多,设计新奇,造型各异。整个西华公园火树银花,璀璨夺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前来观赏;有做生意的人早早来到摆好摊位,有的坐车从几十里路的农村赶来,还有的小孩骑在他爸爸脖子上,手拿着糖葫芦边吃边看。到晚上八点多钟,一朵朵绽放的礼花腾空而起,哇!好美的夜空呀!只见深蓝色的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象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整个城区都沸腾了……五彩的花灯被高高的挂在了半空中,闪着耀眼的光芒。美丽的花灯给这里增加了秀丽的色彩。这些造花灯的人手还真巧,什么羊形、龙形,拖拉机耕田形的……都能造出来,真了不起。

    接着妈妈给我讲了关于元宵节的传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们的性命,人们就组织起来打猛兽,一只神鸟不小心被一位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着百姓受难,于是偷偷来到人间,把消息告诉了大家,众人一听,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突然有个老人想出了个法子,他说:“在那一天内,每户人家都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以为人间着火了。”大家听了,乐得直拍手。到了正月十五日,天帝往下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着火了,心中大块。人们就这样保住了性命。

    我听了后更爱我的家乡,爱家乡传统的文化与历史,爱家乡的如画风景,更爱家乡的元宵节!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27

    今天是元宵节。我急急忙忙吃过晚饭,便拉着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灯会。

    只见大街上灯火辉煌,火树银花,人山人海。人们扶老携幼,三五成群,兴致勃勃地观赏着两旁的各式各样的彩灯。

    这儿,一位老奶奶拖着个小孙孙,伫立在一盏天鹅灯前,天鹅红色的冠子在洁白的羽毛映衬下格外显得醒目,它伸着脖子,张开翅膀,好象准备展翅飞翔。老奶奶那张布满了皱纹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似乎在说:这么大年纪了,还是第一次见到。小孙孙不住地拍着小手,高兴地嚷道:“奶奶,快看!天鹅!天鹅……”

    那儿,五六个小朋友手拉手,在人群中钻进钻出,高兴地指着这盏灯说说笑笑,指着那盏灯连声喊道:“哇!好漂亮!好漂亮!”。一盏吉祥灯旁,以经被照相的人围得水泄不通,我们好不容易才挤到十二生肖灯旁,我直看过去正好是我的生宵“蛇”,我连忙叫爸爸帮我照几张相片,定格下我灿烂纯真的笑容。一会儿,我们又到了莲花灯前,哇!真美呀!鲜艳欲滴的花瓣,鹅黄色的花蕊把整个莲花灯显得瑰丽无比。爸爸请观灯的朋友帮我们照了一张全家福。

    不知不觉中,我们一家人已经在街道上观灯漫步了一个多小时,大家都是说说笑笑,井然有序地游玩观看,今年我们县城的灯多,人更多。灯美,人们的心更美。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28

    今天是元宵佳节,早上妈妈领着我去看热闹,街上人山人海,可真热闹呀!有敲锣鼓的、有划旱船的、有跳舞的、有耍狮子老虎的,真是太精彩了。

    晚上爸爸妈妈又带着我去观花灯,有圆的、方的、长形的,花灯好漂亮呀!我们还猜了字谜,真有意思。回家后,我们还放了花炮,爸爸放了一个很好看的蝴蝶炮,没想到都飞到房顶上了,太好看了。

    这个元宵节过得可真热闹,还真好玩。

    【家乡的元宵节风俗习惯作文(精选28篇)】

  • 《元宵节的来历风俗习惯作文》
  • 元宵节的来历风俗习惯作文

    导语: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下面是一些关于元宵节的作文。

    篇一:元宵节的由来

    今年2月28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里有吃元宵、舞狮子、观花灯等习俗。其中,吃元宵是一种独特的小吃,吃起来香甜甜香的,令人齿颊留香。

    那么,你们知道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吗,让我来讲给你听吧!

    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是楚昭王回国途中乘船在长江时,看见江面上漂着几个浮物,颜色是白的还有一点儿黄,船工捞起来献给了楚昭王。昭王在吃的时候发现里面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鲜美。回国后,昭王命令人以山楂为瓤,仿制给臣民食用,以庆祝家国团圆。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后代相沿成习。

    如今,北方人称其为元宵,在南方确称“汤圆。这些与“团圆“音近,取团圆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用此来思念离别的新人。

    篇二:元宵节的来历

    喜庆的元宵节刚刚过去,人们吃元宵,打灯笼……真是太好玩了。光知道好玩不行,得知道它的来历,不行了吧!还是我告诉你吧: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知道了吧!把它记住,回家给你爸爸妈妈说。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

    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知道了吧!把它记住,回家给你爸爸妈妈说。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

    篇三:元宵节的来历

    每年的元宵节都重复着同样的事情,那就是吃汤圆、看花灯、放烟花等,许多人都熟悉元宵节的活动,但对于元宵节的来历还是不明白,下面就是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想要了解的可以看看。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发展到了全国。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虽然元宵节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演变到现在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节日,人们把这一天看做是团圆的一天,都会吃汤圆的。

    篇四:元宵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祝新春的延续,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我和奶奶、爸爸一起做“元宵”,我认为元宵其实是和汤圆一样的。都是那么园,那么白,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我觉得包元宵好好玩,在元宵里放入各种馅儿:芝麻,豆沙,桂圆,果仁等等,然后再包好。我想“元宵”这个“元”和团圆这个“园”是谐音,大概就是要把元宵搓得很圆才行,包好的元宵再放入锅里煮。这样元宵就做好了,家家户户就围在一起吃元宵了。就像这句话“闹元宵,煮元宵,骨肉团聚,满心喜。”

    元宵节那一天最热闹的无过于放礼花了。街上人很多,每个人都站在了最佳观赏烟花的位置。放烟花的人来了,他点燃了烟花,“呯呯”开始放了。看,一只像老鼠一样的烟花冲上天了,一炸五颜六色的花点儿就在天上飞舞,过了一会儿又不见了。

    紧接着,又飞上了一朵花像流星雨一样从天而降,就像天女散花……人越来越多了,笑声越来越响了,一朵朵“花”也越来越好看了……大伙儿沉浸在欢声笑语的元宵夜之中。

    元宵节家家户户聚在一起,累了,困了,一会儿就进入了美妙的梦乡,我想,人们也一定会笑得很开心的。

    【元宵节的来历风俗习惯作文】

  • 《小学作文春节风俗习惯》
  • 小学作文春节风俗习惯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小学作文春节风俗习惯来详细了解下中国春节的习俗吧!

    小学作文春节风俗习惯1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节日新装,好像给冰场上装点了盛开的鲜花。人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车。还有的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的真尽兴!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欢歌笑语……

    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实写照吗?

    小学作文春节风俗习惯2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古书《吕氏春秋》中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习惯了,此外,扫尘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春联也叫、桃符,它以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

    “福”字,指的是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是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一种祝福。可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祝福,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了”。

    现在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已很是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带去了兴旺和欢乐的喜庆场面。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对联:“焰火耀长空,色彩斑斓欢度除夕度,金龙腾大地,人声鼎沸喜迎吉祥年”!

    小学作文春节风俗习惯3

    大年三十到了,也就是新年快到了,老人说,三十是个重要的日子,在那天要包包子,做花糕,蒸豆包,吃年夜饭??????今天我要讲的就是――放炮!!!!

    有首歌唱的好啊,“新年到新年到,新年到,提花灯,看花炮。小娃娃,长一岁,走路不用妈妈抱。”放炮是儿童的本性,像我这样的“宅女”肯定会找点乐子,放炮玩。

    今天啊,我就准备了,好多炮,毕竟我是老手了,拿着火机,点燃引线,在快速扔出去,三五秒后,就会响一声,“黑旋风”煞是好玩,点燃引线后,扔出去,它先是旋转几圈,放射出彩色的光芒,然后才会响一声。

    又一次,烁烁(老家的伙伴)点燃一支“黑旋风”,拿在手中,抡了几圈,扔得高高的,刚扔到天上,就开始旋转,散发光芒,好像来了一位袖珍的美丽仙女,带着靓丽的花环,下凡而来。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拍手叫好。

    飞飞把炮的引火线部分堆在一起围成一个圆,快速地把点燃后的炮的火花放到圆的中间,自然就把所有的抱住都点燃了,然后这些爆竹就会炸开来飞到天上,然后砰的一声,爆炸!

    自然,我们这些调皮捣蛋的小精灵,会在晚上八点半的时候,聚在一起,看看那家的灯还亮着,如果亮着,我们自然就会进行“恶作剧”,把一个爆竹点燃,趁着夜黑,扔进这家人的院子里,就等着那一声,“彭”的一声响。

    听了这些,坐在电脑前的你是不是有些蠢蠢欲动了吧?不用担心,不会点的`,要知道,学习点炮才是王道!

    小学作文春节风俗习惯4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我就来介绍家乡的饮食小风俗。春节这天,人们会早早的醒来,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会拿出除夕晚上放在枕下的糕点,吃上一两口,我们称之为“开口糕”。薄薄的糕点吃在嘴里,软软的,甜甜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从嘴里蹦出的话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开口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则希望来年“福寿高升”。

    正是因为人们对新年的这些渴望,吃开口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放完开门鞭,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洗漱完后,都围在桌子旁吃团圆饭,也就是吃汤圆或饺子了,人们把饺子称为“万万顺”,表示新年中做任何事都会顺顺当当。“顺心”的心愿也就寄托在这常见的饺子上了。吃汤圆则预示着新一年中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这喝茶也有讲究,落座时,北面的位置必须空着,听妈妈说这是为了给灶神爷留的,只有招待好他,才能在新一年里灶台上总是满满当当的。喝茶快结束时,每个人的碗里须留下一些饺子或汤圆,预示“年年粮食皆有余”。

    不管是吃开口糕也好,称饺子为“万万顺”也好,还是给灶神爷留位也罢,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们虽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但这些饮食上的小风俗正是人们对新年中丰收、平安、健康、幸福的一种美好愿望吧!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和发扬呢?'

    【小学作文春节风俗习惯】

  • 《民风民俗作文》
  • “56个民族,56朵”。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 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 . 右大襟 . 紧腰身 . 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 . 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 . 对襟 . 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 . 蓝 . 棕等色的棉 . 丝 . 绸 . 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民风民俗作文

    民风民俗水花——―傣族泼水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影响力最大的,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泼水节又叫“浴佛节”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一般持续三至七天,第一天用傣语叫做“麦日”于农历除夕相似;第二日叫做“恼日”(空日);第三天叫做“叭网玛”竟为守岁。人们把“叭网玛”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水去佛像前浴佛,然后就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古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四处飞溅,在这一天谁身上的水最多,谁今年就更幸福,更美满!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去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叶,到了节日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到佛寺浴佛是,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一朵朵水花在天空胜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情,大家互相泼呀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赞歌,水的祝福,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幸福的世界。欢声笑语在耳边回荡,一支支舞蹈在眼前浮现。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想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有赛龙舟、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水花象征——吉祥;水花象征——健康;水花象征——幸福!!!长兴路老鸦陈中心小学六(4)班付欣欣

    民风民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 《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 侗族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溪流上横跨“风雨”,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

    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双腿直伸,脚底朝人;院落的大门禁忌朝西开,忌讳睡觉时头朝东脚朝西,所以在给他们分配房间、安放卧具和枕头时,特别要注意。忌随便走近灶台、水缸等。

    讲究卫生,经常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到维尔吾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3次。习惯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也不换。当第一次给茶杯的时候,要当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 在屋里就坐的时候,要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 吃完饭有长者领着做“都瓦”的时候,忌东张西望或站起。

    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吃馕,喜欢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炖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锅贴”。烤羊肉串是这个民族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讳吃猪肉、狗肉、骡肉、鸽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到脚面,最忌户外穿着短裤。

    肉孜节、古尔帮节是传统的盛大节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着四楞小花帽。他们最喜欢的体育技艺是高空走大绳。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信仰喇嘛教,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送客的时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边界。

    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前,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的时候要走原来的路线。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

    阿昌族

    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妇女服饰因地而稍有不同,每逢节日盛会都喜欢佩戴各种银饰。已婚妇女一般穿裙子,上穿窄长袖对襟衣,用青布包头;未婚妇女穿长裤,上身为浅色对襟衣、盘辫。食物以大米为主,还有薯类、蔬菜、肉类等,嗜酸性食品。过去青年男女有嚼槟榔的习惯,牙齿往往被染成黑色。住房多为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正屋住人,两边厢房楼上堆粮食等生活资料,楼下是猪圈、牛栏。村寨内房屋较整齐。寨间交通要道一般都是石板或碎石路,往来方便。男子出门随身携带褙袋和长刀。男女都习惯肩挑货物,长途运输多用骡马。阿昌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串姑娘”,但婚姻缔结由父母包办。过去一般是同姓不婚,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通婚的却较普遍。盛行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度。寡妇可以改嫁,但不能带走夫家财产,其子女亦归夫家扶养。人死后一般行土葬,非正常死亡的必须火葬。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白 族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要门当户对。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汉族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保安族

    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同时,由于历史上与邻近民族长期杂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别是回、汉民族的影响。

    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结婚选在“主麻日”。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夫家饭菜,而是由娘家送来。

    保安族的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布朗族

    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布朗族人民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和豆类。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

    布依族

    布依族的服饰特色是洁净淡雅和庄重大方。男子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花围腰,也有着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蜡染百褶长裙的。节日里还佩戴各种银质首饰。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或建于河谷平坝上。富有地区特点的“干栏”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圈牲畜和存放柴草。

    布依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不婚,但流行“姑舅表婚”。建国前,布依族地区还盛行“赶表”习俗。未婚男女可以利用节日、赶场或外出劳动的机会,聚集在一起对歌,女的看中男的 就把自己事先精心绣好的绣球,抛给对方,如男的同意,即相约到会场不远的地方,对唱山歌,倾吐爱情。但在封建制度下,情人们很难结成终身伴侣,建国前缔结婚姻须门当户对,重彩礼。父母包办的早婚称“背带亲”。布依族有些地区还盛行“转房”的婚姻制度。流行“不落夫家”。或称“座家”的习俗。布依族的葬礼在近代实行棺葬,须请巫师开路,有砍牛办斋超度死者的,谓之“打嘎”。

    朝鲜族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则实行火葬。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内房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近年来家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婚制,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结婚分订婚、送彩礼、迎亲等步骤。死者土葬于氏族或家族墓地,长者葬礼隆重,族众和娘亲参加吊唁和祭奠。

    达斡尔族的村庄具有独特风格,多依山傍水,院落整齐。高大的“介”字形草房都朝南。内壁和天棚多有装饰,房外围着用红柳条编织的各种花样的篱笆。

    达斡尔族主食为加牛奶的稷子米饭和荞麦面、饼等,肉食的制作以晒肉f和煮烤肉为主。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足踏“奇卡米”(皮靴);妇女穿长袍,以蓝色为主,夏日喜穿白袜、花鞋。他们最大的节日是春节,节日里都着盛装,逐户拜年,妇女们互赠礼物。

    傣族

    傣族的家庭和婚姻过去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其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动相当自由,可以自由恋爱。未婚青年在节日里或盛会场合“串布少”(找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很盛行。流行召赘上门的习俗。通行土葬,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服装,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卜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

    傣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的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的爱吃糯米。喜饮酒和食酸辣,好吃鱼虾等水产。普遍有嚼槟榔的习惯。村寨大多建于平坝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环绕。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分上下两层。德宏多数地区傣族住平房,土墙茅顶,呈四合院。

    德昂族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表明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及其对美的追求。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传说古时候德昂女子是满天飞的,男子为了将女子拴住,便用藤篾做圈,套在女子腰上,久之而成俗。德昂族妇女成年后,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五六圈或十余圈,甚至二三十圈藤篾制的“腰箍”。腰箍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黄、绿等色,有的上边还雕刻着花纹图案,有的还包上银或铝皮。德昂族妇女的裙子多为彩色横纹长裙,上可遮胸,下及踝骨,并织有鲜艳的彩色横线线条,不同支系在色彩、条纹上有显著的区别。德昂族妇女的头饰很特殊,妇女不留头发,剃光头,绕包头,包头两端如发辫垂在背后。有的德昂妇女婚后留发,戴黑布包头。德昂族的装饰品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五色绒球。在缝制衣服时,要在下半部用红、黄、绿等色水绒球镶上一周长方形的空格,中间再绣上花。男女包头巾两端也都钉上一些绒球,耳坠、挂包皆以绒球装饰。更为独特的是青年小伙子在胸前挂一串五色绒球,姑娘则在衣领之外装饰绒球。男子头裹黑布或白布包头,带大耳坠,银项圈,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裤短而宽大。现在青年发式与汉族相同,已不戴沉重的首饰。男子有纹身的习俗,一般在脚部、臂部或胸部,刺以虎、鹿、、花草等动植物图案,作为装饰。德昂族大部分地区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养子、豆类。个别地区以玉米、养子为主食。普遍喜欢饮浓茶,茶是待客必不可少的佳品。德昂族有嗜好草烟和嚼槟榔的习惯。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德宏等地是一家一院,主房楼上住人、煮食、贮藏粮食等,楼下关牲口,附房用作堆放柴草和安装舂米用的脚碓。镇康地区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内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旁为各小家庭住宅,间壁而居,各有火塘,所以竹楼较大,有的占地近四百平方米。现在部分德昂族的住宅与附近汉族的平房一样,多家同住的大竹楼也已为各家各户的小竹楼所代替。 德昂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与外族联姻。男女婚前享有恋爱自由,姑娘选择对象有一定自主权,但最后要征得父母同意。结婚时,男家要给女方一定聘礼。若夫妻不睦,男方提出离婚,只要出几斤米、几元钱,请村寨头人祭神权后,即可通知女方回娘家。女方提出离婚,要赔偿男方聘礼。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情况已发生变化。德昂族行土葬,村寨有公共墓地。但久病或孕妇难产而死的则用火葬。

    东乡族

    东乡族在传统婚姻关系上,还保留尊从“阿哈交”观念的婚俗,所谓“阿哈交”,是一种宗族或家族的残余形式。一个“阿哈交”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上百户不等,辈份最高的年长者,称为“当家”。同属于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谴责。寡妇再嫁,同辈亲属有优先权。包办婚姻为主。男女十六七岁就可举行婚礼,但现在按我国《婚姻法》法定年龄结婚的男女越来越多。婚礼仪式带有宗教气氛。

    在服饰方面,最近几十年来,变化较大,并开始与汉族和回族的服饰相近,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帽,称“号帽”;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少女及新婚少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青色的,年老妇女戴白色的。盖头一般要长到腰际,头发全部被盖住。现在一些参加工作的年轻妇女,为了劳动和工作方便已不再戴盖头,而喜戴一顶白色小帽。东乡族男子不喜留长发,但习惯留胡须,这与回、保安和撤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一样。据说,穆斯林男子,到适当年龄留有胡须,同教者见到都要以礼相待。

    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主食。通常人们的面食种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鸡娃”很有讲究,把整鸡各部位分为13个等级,“鸡尾”最珍贵,一般给席上的长者或尊贵客人吃。

    东乡族人民也很讲礼节,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讲究卫生。老人居上方。在就餐中,老不食,晚辈不得动手。除老年妇女外,妇女一般不与男子同桌吃饭。客人上炕需脱鞋,女客可不脱。东乡人待客一般不与客人一道同餐,只站在炕沿招待,以示对客的敬重。男宾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

    东乡人因为宗教关系,保持着良好的沐浴习惯。有“大净”和“小净”之分。“小净”每天洗,保持手、脚、口腔、面部、鼻孔的干净。“大净”,一周一次,保持全身洁净。每逢节日前,人们普遍要沐浴。在禁忌方面,东乡人因宗教原因,禁食猪、狗、马、骡、驴肉,忌说猪;不食动物的血;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坦胸露背;禁忌递烟敬酒。

    人死后,一般行土葬,提倡速葬,少放。

  • 《朝佛》
  • 朝佛是我故乡的一种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已经很多年了,也不知是从哪朝哪代开始。传说人们是为了求得平安、健康,每年都要到寺庙去拜佛。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就是朝佛的日子,据说那天是观音菩萨的生日,为此都要去拜佛求平安,一些老人还在当天只吃素食。朝佛是为了保佑家人健康,免去灾难。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佛陀和菩萨是万能的,有什么困难只要拜见他们并捐上香火钱,就得到帮助,化解灾难。这是人们的一种神往。

    今年,我和爸爸也和许多人一样去朝佛,六点钟不到我们就起床了,一来是比较凉爽,二来也是显得有诚意。步行十几分钟就到达了这次朝佛的寺庙―洞沟,虽然太阳还没出来,但是朝佛的人已经人山人海,我们先在寺庙外给各位菩萨和佛陀烧纸钱、上香,这才走进寺庙。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寺庙门口石头上大大的“佛”字,这提醒我们已来到佛门净地,一举一动佛都能看见,所以不能做缺德事。我们先到了右边的天王殿,天王殿左右两侧是守护南天门的四大天王,他们分别是增长天王、多闻天王、广目天王和持国天王,中间还坐着一个笑眯眯的弥勒佛。之后我们走进了大雄宝殿,首先看到的是如来佛祖,他可是佛教中非常伟大的人。在如来佛祖两侧是守护他的十八金身罗汉,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坐着,有的躺着,有的拿出武器做出各种招式。接着我们又去拜了许多佛像并捐了香火钱,相佛祖会保佑我们平平安安。最后,我看见有一个投硬币的地方,据说能够测试运气,我也换了十个硬币,然后把他们一一投进水里的小罐子里。我投进了七个硬币,感觉运气真不错,所以心情非常好。

    太阳升起来了,人也越来越多,香火也越来越旺盛。我们已经走遍了整个寺庙,该拜的都拜了,就这样我们回家了。在临走前我许了一个愿,希望菩萨能帮我实现,我知道要实现愿望不能光靠菩萨,要有实际行动才能实现愿望,如果没有行动神仙来了也帮不了你。

    朝佛是佛教祈求佛祖保佑的一种方式,也是祈求菩萨们帮助你实现愿望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洗净自己心灵的一种方式,我们朝佛的目的也就是心灵的一种寄托和安慰吧!

  • 《论“种族歧视”》
  •     美国是一个融合着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不同风俗习惯的国家。如果追溯历史,从哥伦布发现了这块美洲新大陆开始,从美国建国时的十三个州发展到五十个州的近代史来看,美国实际上是由许多国家的移民组成的。

        也许是因为美国的历史只有二百多年,也许是因为新的移民潮仍然汹涌澎湃,总之,生活在这个年轻而又富强国家里的国民们对自己和家族的移民史仍记忆犹新,不能释怀。在美国,尽管早期移民到美国的欧洲人把西方文明带到这块美洲大陆,莫定了美国的主流文化,但是,随着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移民数量的增加,这些新移民在认同主流社会的文化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之中保留着自己本民族的风俗文化。这种对本民族割舍不掉的情感,加上对主流社会本能的排斥感,便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民族情结。这种民族情结常常使生活在一个国家里的国民对同一事物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和反映。许多人把这种民族冲突归结到“种族歧视”上,我觉得这种说法“太老调”。

        美国有没有种族歧视的现象发生?有。但是,随着美国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的胜利,随着美国人权运动的发展,随着美国法律对有色人种的保护,随着美国异族通婚现象的普遍,可以说,美国的主流社会不再是完全由白人所统治。虽然至今没有一位黑人或者黄种人担当过美国的总统,但是,非洲裔的将军、亚洲裔的州长和议员却大有人在。因此,如果说美国社会的隐患是“种族歧视”的话,我倒认为不同的民族情结才是这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很难解决的社会间题。

        如果以人种来分,我不能说白种人没有“白人至上”的传统思想。然而,随着白人与黑人通婚、白人与黄种人通婚所生出的“混血儿”越来越多,美国的纯种白人到底能维持他们的“血统”多久,这使人不能不产生一种疑向。于是,白种人便出现了两级分化;一些极端分子便加人“三K党”和“光头党”的行列,他们要以武力来对抗日益壮大的有色人种的社会力量;而大多数白人则认可这种民族大熔炉的现实,虽然有些人也心不甘、情不愿,但是他们遵法守法,有歧视也只好自己心知肚明而已。

        同样,我也不能说美国没有歧视黑人的现象,但是,从法律上讲,黑人在美国的宪法上是有着绝对可以和白人平起平坐的权力,不论是找工作、租房子,还是提拔、升迁,如果谁敢说一句对黑人不恭的话,这场官司肯定输定。不是夸张,美国人对黑人的称谓绝对敏感,特别是在公开场合,人们一定要称黑人为“Africa American"或者“Black American",而绝对不可称为"Black People”或者“Nigger",否则会有人告你歧视黑人。

        至于其他有色人种嘛,随着南美洲的“近水楼台”,亚洲人的涌人,合法移民和非法移民的数字在美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著的位置,加之这些移民中的一部分人经过自己的奋斗,已在不同阶层和行业里成为美国社会的中流砒柱,因此,公平地讲,美国与其他一些有不同种族共存的欧洲国家相比,它的“种族歧视”并不能合法化。

        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她与一位美国白人结了婚,婚后有两个“混血”儿子。她的先生不仅没有种族歧视,而且还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并在一所美国大学专攻中国历史学博士学位。几天前,我的朋友看到我时说她先生已经毕业,近来找工作却因是白人而失掉许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