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冬去春来乃是自然规律,春有自己独特的序曲。
春日序曲是属于花的。
在春暖的时间里,那属于春的热闹都在花开里灿烂着,鸟语花香,和煦的暖风里荡漾春光的明媚,摇曳出一地花海的汹涌与澎湃,把我们包裹在春天中,也被这花香袭击而醉倒在春花的海洋与芬芳里。迎春花星星点点缀在翠色的草坪间,朴素至极,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玫瑰的艳丽,却开得茂盛,如星星一般璀璨。路边的小野菊,花蕊纤细,金黄色的花瓣肆意绽开,洋溢着春日独特的生机。桃花似抹了胭脂般楚楚动人,粉黛的花瓣,细白的花蕊似技艺高超的雕刻家精雕细琢的杰作,又如江南女子般温婉动人,几只藏匿在树梢之间,甚是娇羞的与这个美好世界见面。杏花的报到是稍晚一些,却嫣然含笑,把自己装扮得轻红淡粉,既繁复,又绚烂,既秾丽,又娇媚,特别叫人神摇目夺。花开如许,美好不负。风有约,花不误!
春日序曲是属于小动物的。
春生,暖风至,大地、冰河,解冻,蛰伏的虫儿逐渐苏醒。大雁成群结队地飞回来,在天空叽叽地叫着,似在说着一路上的趣事。其它小动物也随着早晨的第一抹阳光而慢慢苏醒。“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子们一大清早就在池塘里扑棱翅膀,尽情滑翔一段,激起翻滚的水花和急速的波浪,然后,一个猛子扎下去,再冒出灰灰绿绿的身子来。这些温驯的憨憨鸭,如今已然振奋精神。鸟儿们也开始衔泥筑巢,为自己筑造避风港。
春日序曲是属于风和雨的。
春天的风是柔和的,一阵春风拂过脸颊,世界万物,花蕊轻颤,枝芽摆动。春天的雨下的是淅淅沥沥的,轻轻拍打在人脸上舒适、柔和。植物贪婪地吮吸,在春雨中肆意地生长着,经历春雨的洗涤,世界更加清澈,自然更加生机。
春日序曲更是属于儿童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日是孩子们放纸鸢的好时节,也是出游好时节,孩子们团团围绕在老师身旁,脸上挂着春日暖阳般的笑容,耐心聆听老师所说春之故事,品味着春日的宁静和惬意。
“一年间四时新春光尤胜,和风暖紫燕飞花笑迎人。”看一抹翠色,赏一帘春雨,采一捧花开,揽一袖春风,踏一季春情,藏一番暖意,掠一枝翠色,染一春墨色,青绿只此。春的序曲竟是如此多彩。
古诗词屹立在中华,绵延不断;古诗词是华夏五千年的象征,是连绵清廉不断的风骨。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国家宝藏》,再到故宫,一改过去的“严肃脸”,变得“萌萌哒”,甲骨文表情包变为斗图“新宠”,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纷纷走出“故纸堆”,以时尚为趣的形象“飞入寻常百家姓”,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大餐。
深入发据,以中华传统文化凝聚道德认同。
创新发展,让中国传统文化彰显时代价值。
交流互鉴,让中国传统文化全球精彩绽放。
文化如辽远的江河,包容着一切,既有张若虚的“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飘渺浪漫,那篇篇诗词,字字珠玑,诗人惜字如金,落笔生花,留给世人的是一片芳华。
文华从那翻滚激荡的黄河开始,便扎植于我们的心田,镌刻于基因。那寓意,吉祥的“中国结”;元宵节的“灯谜”。那雄伟的华夏庭院,无一不是珍贵的传统元素。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正是因为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发绚烂。
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和自豪感;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的“想”与“魂”。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姿源,未来的希望。今天的中国,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文化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也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无墙,永远不能画地为牢。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博大的胸怀,积极广泛地融合新思想,在古老的文化底蕴里开出明媚的花。文化创新这条道路上,虽有艰难坎坷,荆棘遍布,但我们将会一往无前,越过山丘,让中华文化之火长燃不息。
自记事以来,我对父亲似就怀有某种无处发泄的不满。
我年幼时,他尚是半个青年,逗顽,愚耍,乐此不疲,每每父女相处,十之八九是以我号啕大哭,母亲抚着我的背嗔视嬉皮笑脸的父亲告终。“你是我从垃圾桶里捡的”“半夜不睡觉有老巫婆来捉你”等荒唐的话从他嘴里一本正经地倒出,也成了我睡觉时眼角还噙着泪的理由。
等我做了少年,他又是半个中年人了,但似乎仍是青年的脾性。他懂了一些权威的滋味,急不可耐地也将权力带到家里,对母亲尝试,对妻子尝试,对女儿尝试。我又怎可能受得了他忽晴忽阴的心情,趾高气昂的架势,翻我我偷偷写的小说,不由纷说便闯进门的蛮横。一开始的不满变成打心底的憎恶,时间磨不平心上的疙瘩,争吵成了一年到头说不上几句话中的主戏。下跪在大理石上的冰冷感,被按着头道歉的屈辱感,车子停在马路中央,而他涨红了脸对我破口大骂,不顾四周鸣笛的麻木感,灰黑色的剪影不断地与他背手教训人,浓眉紧拧,神色狰狞的印象交错重叠。不知何时就已被越推越远的父女,见面甚至用不上点头寒暄,冷笑与鼻子的出气声成了惯常的回复。一开始被他因为“不礼貌,没教养”而攒起的眼泪不知何时已被蒸干在岁月中,他的恶语相向我只抱以横眉冷对,钝刀砍在心窝里,日子一久,疼痛已成了理所当然。“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叫我嗤之以鼻,情人,假若真是情人,那么上世爱的多深重,下世也应抱以同等的恨意。
今日中秋,团圆佳节,阖家幸福,重晚接夜阑,飞鸟倦知还。我、父亲、母亲走在小道上,其乐融融一家三口。我高谈阔论,突然扯到一个最近相处不好的人,于是千般挖苦,万般数落,自以发泄为由,实为无理之事。母亲则一向最从我,只是微微颔首,耐心倾听。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纵使它已上演千次百次,此次仍未重演,一个可称得上是讨厌的男声冷不丁地插入----------
“这个问题你怎么能这么看呢?”
哦,又自不量力地来了。我这样想着,然后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脱离了我的控制。
他先谈到我认为的友人的背德。那人将已答应之事再三抛诸脑后,借出的书经年累月亦不见还,我于是口诛笔伐,笑盈盈的皮囊下包裹的是如何一颗心啊,这总不能概而论之是健忘一事吧?可父亲却告诉我,答应了,如何,口头上的话都是忽悠人的,或许此人有意为之,也或许于其只是一句轻飘飘的承诺,天真执拗的明明是我自己。
后来我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年轻时也曾有不可一世的张扬于锐意年少气盛,参与公司高层竞选,他也得票第一,理所当然应是荣光加冕。可几位资历深的老人却闷声颠黑白,倒是非,演讲成了“非法拉票”“勾结选民”,父亲不得已闷声吃下一计冷刃,在往后的岁月中也愈发内敛。
这都是后话,此刻父亲忽然将矛头指向我——你那不讲理的宣泄又是怎么回事?遇上问题,第一反应竟是大肆抱怨,未免格局过小,儿女情长、意气用事!你的母亲向着你,不知是好还是不好!遇事难为,即便出策无绪,为应积极应对,即使一时束手,搁置一旁,改日再议,也未尝不是一种方法。
父亲的语气由怒中含威,到平和冷静,以致后来竟还带上几分柔情,我却控制不住地蹲下身,把头深深、深深地埋入臂膀里,做一只沙坑里埋头的鸵鸟,涕泗横流,颤抖难已。
心中的墙倒塌了,我难以接受这样的吉光片羽竟由父亲告知,更难以接受,自己竟然是这样一个情感用事,精虫上脑的弱小的人。可当我竭力搜刮脑中回忆时,我又悲哀地发现,自己没有底气对父亲说的任何一句话,哪怕一个字驳论出任何一点东西。因为自己突然与心中一直标榜要成为的“冷静、理智、沉着”的人,走在了两个鲜明的极端而无力发觉的愚蠢而感到愤怒,此刻,除了眼泪,似乎没什么可以承载这样强烈、尖锐、鲜明、厚重的情感。
像是童年来一直把玩于手心的精美包装盒忽然被磕破一个角,落出一点不算美好的颜色,但我也想,或许我才刚刚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呢?
偶然读到一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鲁迅先生真是批得贴切。我是躲进小楼的人,我在象牙塔,在空中楼阁,一统则是我的傲慢、自满、尖酸、偏颇。不知今世是何世,不识今夕是何年。皆以我之观于物,物皆着我之色影是我的春夏秋冬,人生险些与四季擦肩而过,如今何其幸!
至于父亲,我如今终于明了,我不是他的受害者,他却是我的受害者。作为一名男性,作为一位上司,他无法做到如母亲那样爱我、护我、疼我、很多时候,恰恰相反,他要恶我、踩我、怨我。他由最初剑光指天下到如今归剑入鞘,由不知世故到知世故而不世故,黑暗、流言、刀光剑影无法压垮他的刚毅,抹去他的桀骜,拔光他的爪牙,抽空他的脊髓,他是天地间遗世独立的一根正骨。他非哲人,做不到舍其事而成其心,却也绝不是庸人,方不愿其子女舍其心而成其事。
因此,我与父亲那些叫我此生不忘的厌恶、憎恶、相看两厌,于他而言,从一开始就不成立。自始至终,闹别扭,寻龃龉的,仅我一人而已。
如今,我又该“躲进小楼成一统”,楼是新楼,大了不少,还开出一扇颇有雅致的窗,以便暇余时乐赏四季良辰。此一生不知还要换多少幢楼,只望越换越大,越换越开阔,最终弥散天地之间吧。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出自宋朝诗人秦观的古诗作品《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释】
①《浣溪沙》原唐教坊曲名,本为舞曲。“沙”又写作“纱”。又称《小庭花》、《满院春》。另有一体五十六字。
②漠漠:像清寒一样的冷漠。轻寒:薄寒,有别于严寒和科峭春寒。
③晓阴:早晨天阴着。无赖:词人厌恶之语。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④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幽:意境悠远。
⑤丝雨:细雨。
⑥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指华丽的帘幕。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翻译】
带着一丝寒意,独自登上小楼,清晨的阴凉,令人厌烦,仿佛已是深秋。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
窗外,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恰似梦境,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漫无边际地飘洒着,就像愁绪飞扬。再看那缀着珠宝的帘子正随意悬挂在小小银钩之上。
【赏析】
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清晨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
每一次春来,就是一次伤春的体验。词人之心,很早就发出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尝春愁。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它以轻淡的色笔、白描的手法,十分熨贴地写出了环境氛围,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出来,表情深婉、幽缈。“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索漠轻寒中袅袅而升的是主人公那轻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的闲愁。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词作的境界。
上片写晨起之感和室内之景,语言幽婉而含意深邃。词的起调很轻,很淡,而于轻淡中带着作者极为纤细锐敏的一种心灵上的感受。漠漠轻寒,似雾如烟,以“漠漠”二字状漫弥而上小楼的轻寒,一下子给春寒萧索的清晨带来寥廓冷落的气氛。与“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意蕴相似,而情调之婉妙幽微过之。不说人愁,但云“漠漠轻寒上小楼”。回味“上”字,那淡淡愁思,不是正随这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在人的心头轻轻漾起?仅词的首句,就为全词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紧接着加上“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凄清的背景上涂抹一层暗淡的色彩。无赖,令人讨厌,无可奈何的憎语。时届暮春,却感到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原来这是一个春阴的早晨。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闷无聊。然而词人不说心情之无聊,却咒晓阴之无赖,进一层渲染了气氛之寂寞凄寒。主人公也许刚刚从梦中醒来,睡眼惺忪,室内画屏闲展:淡淡的烟霭,轻轻的流水。在周围阴氛的罩笼下,幽迷淡远。凝神恍惚中,他仿佛消失在清迷幽幽的画景之中,又仿佛还依回于渺茫、流动的梦境之中。这种主观幻觉,正是由于幽迷宁静的氛围与主人公此时此刻心境的浑然一体所致。是情与景融、意与境浑的佳句。
下片写倚窗所见,转入对春愁的正面描写。不期然而然中,他的视线移向了窗外:飞花袅袅,飘忽不定,迷离惝恍;细雨如丝,迷迷蒙蒙,迷漫无际。见飞花之飘缈,不禁忆起残梦之无凭,心中顿时悠起的是细雨蒙蒙般茫无边际的愁绪。本写春梦之无凭与愁绪之无际,却透过窗户摄景着笔于远处的飞花细雨,将情感距离故意推远,越发感生出一种飘缈朦胧、不即不离之美。亦景亦情而柔婉曲折,是“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人玉屑》卷二十一引晁无咎语)的佳例。词人将“梦”与“愁”这种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这种现象,约翰·鲁斯金称为“感情误置”,而这在中国诗词中则为司空见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诗人们心中存有一种感情,移情入景,便往往设想自然也带着这份感情。“以我观物,而物皆著我之色彩”。“自在飞花”,无情无思,格外惹人恼恨,而反衬梦之有情有思。最后,词以“宝帘闲挂小银钩”作结,尤觉摇曳多姿。细推词脉,此句应为过片之倒装句。沉迷于一时之幻境,不经意中瞥向已经挂起的窗帘外面,飞花丝雨映入眼帘,这便引出“自在”二句之文。而在结构艺术上,词人作如是倒装,使得词之上、下片对称工整,显得精巧别致,极富回环变化的结构之美。同时,也进一步唤醒全篇,使帘外的种种愁境,帘内的愁人更为分明,不言愁而愁自现。《续编草堂诗余》曰:“后叠精研,夺南唐席。”正是对此章法技巧的高度评赞。句中“闲”字,本是形容物态,而读者返观全篇,知此正是全词感情基调──百无聊赖的情感意绪。作为红线贯串打通全词,一气运转,跌宕昭彰。张炎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词源》卷下)试观此作,正是如此。
此词以柔婉曲折之笔,写一种淡淡的闲愁。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一份闲愁。不知何时何处,它即从你心底无端地升起,说不清也拂不去,令人寂寞难耐。词人们又总是能更敏锐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并流诸笔底。而此时,又必然会渗透进他们对时世人生的独特感受。冯延巳的《鹊踏枝》写出了人人心中皆有的这般闲情,却也包蕴着一种由时代氛围所酿成的说不清、排不开的愁绪。“古之伤心人也”的秦观,年少丧父,仕途抑塞,于新旧党迭为消长之际,一再受到排抑,满腹满腔人生的遭际感慨,泛化为一种凄怨感伤的心境意绪而弥漫于词作之中,呈现出含蓄蕴藉、窈深幽约之美。此词曲折传情而凄清婉美,《词则大雅集》卷二称“宛转幽怨,温韦嫡派”。作为婉约派词人,他正是远祖温韦,近承晏柳,融各家所长为一体,成其细腻含蓄而又凄怨感伤之风格,吟唱出较“花间”、“尊前”更为绸缪凄婉的角声,别具一番魅力。
就思想内容来说,秦观的词多写艳情,与晏几道、柳永相似,但却能以语言的翻新、情致的幽趣历来受人激赏。这首词写的是春愁,一种细微幽渺的、不容易捉摸的感情,但作者以他非凡的功力,借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它表现了出来。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它将细微的景物与幽渺的感情极为巧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使难以捕捉的抽象的梦与愁成为可以接触的具体形象。沈祖棻《宋词赏析》分析这两句时,说:“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 ‘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四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两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这两句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
在文学大家的笔下,对情、意表达的处理常见“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两种方式。它们都会有理想的表达效果,但秦观在这里的幽情轻吐却有如此的效果,依赖于其善于渲染、语言精美、比喻神奇,但更关键的是内中的那种情致。冯煦称赞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秦观的个人气质与文体特征已经融而为一。这首词没有一处用重笔,没有痛苦的呐喊,没有深情的倾诉,没有放纵自我的豪兴,没有沉湎往事的不堪。只有对自然界“漠漠轻寒”的细微感受,对“晓阴无赖”的敏锐体察,对“淡烟流水”之画屏的无限感触。这春愁,既没有涉及政治,又没有涉及爱情、友谊,或者其他什么。它其实只是写了一种生活的空虚之感。在一个敏感文人的心里,这种空虚寂寞伴随生命的全程,它和愿望、和理想、和对生命的珍视成正比,无边无际,无计可除。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出自唐代诗人舒亶的古诗作品《虞美人·寄公度》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释】
①芙蓉:指荷花
②涵:包含,包容
③沧:暗绿色(指水)
④背飞双燕:双燕相背而飞。此处有劳燕分飞、朋友离别的意思
⑤阑:栏杆
【译文】
荷花落尽天连着水,暮色苍茫烟波随风起。分飞的双燕紧贴着寒云,我独上小楼东边倚栏观看。
【鉴赏】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两句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芙蓉”三句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由下及上,先由细处着笔。“芙蓉落尽”点明时节,暗示衰败孤寂之意。“天涵水”是登高眺望所见之景,暮色将至,水面上腾起浓浓的雾气,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苍茫一片。“沧波起”点出寒意,冬季傍晚时分,波涛涌动,带来阵阵寒气。这两旬重在写天地之广,暗含人世沧桑的慨叹。
“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 “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玉台新咏》卷九《东飞伯劳歌》云: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后即用来称朋友离别。“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五代、李煜、虞美人)
出自: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译文] 睡在小楼上一整夜听着春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第二天早上,屋外深巷里又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
[出自] 南宋 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名称】:《临安春雨初霁》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律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释:
(1)霁(霁)jì雨雪停止,云雾散,天放晴朗。
(2)卖花声,是临安的本地风光。小楼深巷二句,化用陈兴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诗句“杏花消息雨声中”。
(3)矮纸,即短纸。草,草体字。细乳,指沏茶时水面泛起的白色泡沫。分茶,品茶。分,鉴别之意。此二句,写春雨初晴,闲居无事,以写字、分茶作为消遣。
(4)素衣犹及二句,化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句“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意谓京城里肮脏势力,把人品都玷污了。
翻译
这些年世态人情淡薄得似纱,可谁让我要骑马客居京城享受这份繁华?
只身于小楼中,听春雨淅淅沥沥了一夜。深幽小巷中明早还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吧。
纸张短小斜放着,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冒起的白色小泡沫,阵阵茶香飘来。
身着白衣,不要感叹会被风尘之色所玷污。我回家仍会身着它赶上清明。
赏析:
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晚年时期,寄情于景,感慨世态炎凉和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在“客居寂寞与无聊的生活”中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作,“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本诗的名句。
两句诗传达出江南春色之美。春夜气候宜人,静卧小楼,听细雨潺潺,如蚕食桑。雨既可“听”,自然是连绵细雨。如是狂风暴雨,噼啪叮当,心情紧张,门窗紧闭尚不及,更哪来悠然听雨兴致。“听雨”正是诗人怡然自得心情的表现。
一夜春雨,杏花绽放,江南换新装,何等快捷!诗人期盼着明天一早小巷深处卖花声,又是何等惊喜兴奋!难怪一夜无眠听雨声。“深巷”的意象是古朴幽深而狭窄,当然容不下高楼广厦的恢弘,只有“小楼”的玲珑纤巧才能与之相呼应。小楼春夜雨,深巷卖花声———一幅绝妙的南国风情画。
“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晁君诚“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赢马乾残刍”,是以卧听马吃草的声音来刻画作者彻夜不能入眠的情景。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作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两句。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小楼昨夜又东风下一句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出自《虞美人》
作者:李煜
小楼昨夜又东风全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东、西地狱旁边,有一座玲珑的八角小楼,黄色的琉璃瓦被阳光折射出点点金光,飞檐翘角,雕着花草树木,分外雅致。进到楼中,阴暗沉沉,却也无甚怪异之处,只有两架极陡的迂回弯曲的红漆木梯分置楼中两旁。传说,进入鬼国的人,踏上这楼梯,一步一回头遥望家乡,恋恋不舍,故取名曰“望乡楼”。
我小心翼翼踏上楼梯试走几步,毫无步入天国那种飘飘然的感觉,倒有点心惊胆颤,若一步踏虚,那我还得重走一遭“望乡楼”,到“鬼门关”报到。捏着一把汗,转了几折弯,上到“望乡亭”,只见正中是一架很大的望远镜,对面是连绵的群山,长江好似一条银白绸带,亮闪闪地抖动。踩上木板,半闭着眼,贴近镜头,好奇怪呀!我惊叹,看见的不仅有青山、绿树、江水,还有一条狰狞的盘花大蟒。看那大虫,三角头头上两粒小小的眼睛绿莹莹地闪着冷冷的凶光,牙露在嘴外,三叉红舍蕊伸出老长,好像还在微微地抖动。
蛇身呈波浪几节弯曲,花纹五彩斑斓。那蛇好像在簌簌地动,向我面前滑来。我惊呼一声,跳一『踩板,闭着眼睛好一会儿不敢睁开,直到走出“望乡楼”,我心里还是余悸犹存。
我是为这小楼而来的。在秋雨连绵的日子里,不远数百里之遥,我的来只能是由于这小楼的吸引。它好像有一种非同一般的魅力,招我非看看它不可。
同行十数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我敢于断定他们对这小楼的兴趣,并不会比我差逊分毫。我还敢于断定,各人无不以自己最心爱的色调、音质和图案,为小楼装饰着梦境。
因为我们都属。于所谓文人。在中国文人的灵感里。楼,总与梦境连结在一起,无论是红楼,是青楼……
小楼,坐落在一个古老的小镇上。
小镇,坐落在水乡的一片澄波里。
人家枕河而居。这小镇的形成,似乎也有了河道,而后才有了人家,而后才有了街道。街道与街道,通过跨在河上的小桥发生横向联系。小镇有着好多座小桥。大凡用条石砌成的,多古老,有宋、有元、有明、有清,都成了历史见证。我们来寻访的这幢小楼,恰好位于一座明代小石拱桥跟街道成九十度垂直的拐角处。楼二层,木结构。大门迎街,后门临河。据说当年是处酒楼,当J#的女子曾经使得一位名满华夏的诗坛怪杰倾倒若狂。他和他的诗友们曾经啸傲于斯,流连于斯。
—“美人挟碟请题诗”!
这里有金禅美酒夕
这里有侠气峥嵘卫
这里有议论纵横里
这里有一个时代的浪漫的风范!
这里有一个如烛影之摇红的闪耀着传奇色彩的故事!
这一切都曾经在这小楼中发生过,活跃过,沉醉过,畅酣过。
而现在这幢小楼看来无可挽救的衰老而朽败了。几经修补的门扇,披裂、干枯,如老妇人的脸。窗棍的花格,歪斜破烂,雕木栏杆更不堪倚了。我们淋着雨来到小楼前。“百闻不如一见”,一见,正当它处于风雨飘摇中,岌岌乎可危。但愿不要在我们朝渴它的时候,倾塌下来。
小楼里的房客,探头出来张望。他们大概会以为我们是地方上的官员或房管所的干部,顶风冒雨地来视察危险房屋、关怀民间疾苦的吧!
我们这伙乘兴而来的人,藉口躲雨,纷纷扭头跑回,钻进来时乘坐的旅游车。无需言说,此行印象不佳,意味索然。衰老的小楼又一次失宠,被遗弃在凄风冷雨中了。
然而,该衰老的不该让它衰老,该倾塌的不该让它倾塌吗?如果小楼不是如今这样,而是一片金碧辉煌,那才叫面目全非呢?
幸而还有两位真正动情的人,现在一位站在街心,从正面仰望着小楼;一位站在桥顶,从背面仰望着小楼。好像望得很出神,攀在他们手里的雨伞都滑向肩后,两头斑斑白发在接受着雨的洗礼。
在我们一行中,真正为这小楼而来的,原来是这两位年逾古稀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