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观众朋友们,经过一年的筛选,我台评选出了新一届年度模范家庭。这是个两口之家,姐姐、弟弟相处融洽。虽然有时难免有些小磕碰,但内心深处的亲情却总是及时地令他们忆起,他们本是一家人。听到这儿,您一定纳闷了——一个普通的两口之家,凭借着什么在人海之中脱颖而出呢?这原因呢,就是这姐弟二人在工作上相辅相成却又容易冲撞,而每次发生冲突,却又能够自我反思,再次携手并进——这回您可听明白了吧,这二位多年来的和谐相处,那可真不是一般的难得。废话少说,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专属于他们的生活剪影,一起来体会这一家两口一路走来的不易与坚强。
第一张照片正中,是一台形状怪异、年代古老的显微镜。您可别小瞧了这一台“老古董”,这可是弟弟——科学,早年的成果呢。在那个瘟疫都还难以平息的时代,您可以想象,一个伯爵的大方资助可以拯救多少无辜人民的生命。于是二口之家中的姐姐——人文,履行了她神圣的职责,帮助许多人不再无家可归。但就在姐姐进行得顺风顺水之时,弟弟科学却忍不住上前插了一脚,让伯爵不由得将部分资金投给了他初见雏形的显微镜。迷惑不解的姐姐决心向弟弟讨个说法,深深的矛盾几乎一发不可收拾,但弟弟却只摇摇头,潜心研究。多少年过去,弟弟的奇思妙想成就了医学上的辉煌,遭受瘟疫的人们因此得到救命的良药不再受苦,姐姐至此方恍然大悟,和弟弟冰释前嫌,携手并进。
您瞧,科技尽管有时违背人文,但却是时刻带动这人文的发展呢。这只是姐弟俩的一点小小曲折,但接下来的这一件,可就不算是小事啰——
照片上的山水风景如画,一条蓝色的大河丝绸般从两把横亘在山水之中的“长梳”中滑出,气势磅礴,动人心魄——这坚固的“梳子”,便是耗费了无数工程师们心血,历经十多年时间打造而成的科学成果——三峡大坝。工程伊始,多少世世代代扎根于这片土壤的人硬是被这浩大的科学研究逼出祖祖辈辈依赖着的家园,姐姐人文瘫坐在绿色的森林上,为人们的痛苦而揪心痛哭;但弟弟科学却不为所动,咬着牙在这片江水上来回,终于在一切风波舆论都趋于平静的时候,完成了他的又一巨作。从此以后,洪水再也不能肆意地为所妄为,力量巨大的发电机组开始了它们的工作;而宽广的河面上,威武的巨轮来往不息。姐姐人文终于擦干了她的泪眼,惊奇地望着弟弟给她带来的成果,欣喜叫好。
您瞧,这科技有时表面上摧残人文,但实则是忍辱负重地,推动了人文呢。接下来姐弟俩的一次携手合作,让一个灾难的发生不再冰冷,反而温暖人心。
玉树,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揪心的城镇。2012年,七级地震把这里变成了一个惨灰色的人间地狱
。然而在这样绝望的环境下,却蓬勃了无数希望的力量。大学生自主创新研发的蛇形搜救机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的支持和帮助......科学与人文肩并着肩,促进了家乡如此之快的重建。
您瞧,这科技和人文的融合,不正是“姐弟齐心,其利断金”么!
朋友,您别看这弟弟办事“大手笔”,可人无完人,他也有走错路的时候。还记得广岛长崎的两颗核弹吗——他老人家干的“好事”!当然,姐姐可不会饶了他。弟弟此弹一出,便一下子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全世界人民的正义呼喊下,误入歧途的科学终于被姐姐人文点醒,将目光转向了正道,不负众望地带来了核电站这一人类的又一财富。
从古至今,科学和人文一直都在共同打造着我们的幸福生活。您说,这两姐弟不但自家相处得妥当,更是把这幸福发散到社会的千万家,这模范家庭,那咱能不颁给他们么!
翌日。省校宜布了筛选结果,小陈和老肖被筛下。
留下的人开会。当我们踏昔铺满路途的泡桐花回到宿舍的时候,小刘的床头柜上,一片门匙下静静地躺着一张纸条:“小刘,我走了,一定要努力,人生难得几回搏皿祝你成功”
望着纸条,小刘竟哭了。
三天后,我们收到了小陈寄自润庭湖滨的一封信:“……这些天我心绪不宁,扫了你们的兴,在车上听小吴讲那件事,我流泪了。生活不是编出来的,是严峻的。当我的孩子躺在医院的病榻上,正需要母爱的时候,我却离他而去了,我伤了孩子的心呀,当我走进病房的时候,医生铁青着脸对我说:‘你还配得做母亲吗?孩子病成这个样子,你还有闲心去参加什么作文竞赛,即使是能获奖,能抵得上你的儿子吗?’
这难道就是我的追求吗?
我沉默了。
小刘也沉默了。
我们怔征地望着窗外,几场春雨,摧落了好多残花,把蓝的夭,绿的叶洗涤得更加清澈明亮了。
我们怔怔地望着窗外,几场春雨,摧落了好多残花,把蓝的夭,绿的叶洗涤得更加清澈明亮了。
这时,一股清风撩窗而入,扑在我的脸上,使我陡然振奋起来,我轻轻地说:“但愿我们都理解她的追求。”
“生活”的范围可谓大矣!家庭里的吃穿住行、读书娱乐、做饭洒扫是生活,大街上的闲游疾行、买卖商讨、滋事息事也是生活。乘车时,车厢里就有生活;吃饭时,“吃”本身就是生活;甚至在睡觉时,梦中也有生活……然而,要写出生活中的“时尚”,可就要睁大发现的眼睛,用心灵去细细品味了。
家庭里的事很多很杂乱,但如果选取几件有代表性的事件整理出一份“家庭档案”,那读来就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也就写出了家庭的“时尚”。“吃”的事很多也很平凡,但如果写写“吃”中的时尚—麦当劳,自然会使文章另具一格。同样,街上的故事也纷繁复杂且平淡无奇,但如果在“闲游”中融人了对时尚的探人思考和心灵感悟,那文章自然会血肉丰满……
确定写作内容时,我们要尽t从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中筛选素材,只有自己熟悉而又难忘的故事,写起来才会顺手写进文章里才会动人。
选取小巧的角度,是写好文章的墓础。角度小才能有利于对所选的这一点进行深人的开掘,正如摄影一样,角度选得太大,照片中景物的清晰度就相对差,而角度选得小,摄取的面就窄,就可以用近景,甚至特写的手法把有关景物的细微之处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有时供我们写作的角度可能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学会选取最有新意的情节。古人说“良桐方能研美琴”,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
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是离不开生动典型的细节的。细节是否真实,是否生动,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和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文章的成败。如果文章里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受。我们在写作时只有灵活地运用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人物才会有血有肉,情感才会真挚动人。本编收录的这些获奖作品,就有不少细腻人微、个性鲜明的细节描写。
以生活时尚为题材的文章,同学们一般都能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感可发,但也容易步入“题材旧”“内容空”“情感假”的误区。不少同学只习惯写正面题材,走报“喜”不报“忧”的老套路,写的是自己生病时父母关心之类的题材:还有的同学只是千篇一律地喊爸爸好、妈妈好,爸爸妈妈究竟是怎样对自己好的却说不清楚,文章缺少血肉,显得空洞;还有的同学不积极从生活中寻找可写的材料,却去肆意编造,让内容进入了一种虚假矫情的误区;还有的同学为博得读者的司情,制造“家庭时尚”甚至不惜编造家庭“悲剧”,竟然让亲人“惨死”在自己的笔下,或者编造一些失真的“时尚故事”反而弄巧成拙。写作时,这些间题同学们应该尽量避免。
印象中,天才总是与众不同的。“与众不同”又叫不正常。疯子也不正常!所以有人说,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还有人说:天才的下场只有两个,一个是早疡,另一个是疯掉,因为他们永远不会与世俗妥协。
那就是说,如果我拥有斗争精神和过人智慧,去与世俗斗争,我也就是天才了?我有斗争精神和过人智慧吗?显然没有,所以我也成不了天才。别人看了一定会笑,就凭我这智商,要成天才,那天下人全是天才了。呜呼哀哉!
(如果您是好学生,请别再往下读。)
启发了这么多,不知诸位是否有同感,像我这样一号人,在如此教育制度下,全当是在陪才子才女们念书。
感觉我们就像是某些人手中的玩具,一颗棋子,我们不属于自己,而属于“某些人”,按照他们的意愿塑造(说好听点讲“培养”),仿佛在我们身上可以找回自己逝去的梦。从6岁开始进人角色,开始角逐“天才工程”。只需知道是什么,无需知道为什么,一个劲塞进去就行了。塞得进去是好汉,塞不进去成混蛋。其间还得去接受各种艺术熏陶,难怪时下音乐、美术班那么火。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经过n轮筛选,直到18岁后进人高等学府接受further education,上了大学,都是人才,从人才中再选天才。我这号人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在后面追,配角永远别想当主角!
按理说,过了18岁,成人了,可以支配自己了嘛,别忘了,物理书上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惯性作用下习惯了被支配,当刚刚适应自己之后,发现自己又有权力去支配新生代了,开始新一轮的“天才工程”,一代一代,周而复始,可悲呀!
看过《宇宙与人》吧?棒!把那制作技术用在中国电影中,说不定能多捧回几个国际奖回来。言归正传,看到宇宙如此广阔,总觉得自己是多么渺小,于是开始有思想,思考这广阔空间。但问一问周围的人:“世界从哪来?”他们总会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你。哲学家说的没错,人们总把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就此任自己淹没在日常的琐碎之中浑然不觉,而从不去考虑重要问题。再于是,一句句冷潮热讽:想探索宇宙?好好学物理吧。别老挂红灯!
还是做个傻子好,别有思想,思想属于天才。“探索”的重任交给那些经过n轮筛选的人吧!
我们是陪读,管那么多干吗?
那些写了一百万字,从未发表一行字的作者,勇气是很好的,但是在科学态皮上,有没有可以改善一下之处?我并不认为拚命干一定可以干出成绩,从科学上来说,拚命去搞永动机,毕竟一事无成。从走路来说,背道而驰,并不能够达到目的地。从建筑来说,在流沙上建房子,多少房子都会塌掉。如果基本文字功夫并没有过关,也没有多少思想,素材和技巧,硬是一个劲儿地写、写、写,又从不注意各方面学识素养的提高,就大有可能写了一生却全部都是废品。
这些话也许会使一部分人感到沮丧,然而要知道:药的味道,并不都是香甜的。
文艺领域是一个竞赛异常激烈的领域,“筛选率”一向很高。试想,当许多素养很好的作家尚且每次下笔都象打仗一样,耗尽心血来考虑如何写得精炼动人,而某一部分习作者,却采取马虎、粗率的态度来执笔写作,这部分人的作品怎么可能被认真的编辑选中呢?
各个出版社、报纸、刊物编辑部的大量来稿中,废品率这么高,而这中间,居然还有数量不少的长篇小说,此中道理,不是很值得探讨吗?
这当中,好些人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一个比较幼稚的阶段,即存在正常的不足,但除此之外,难道不也反映了另一部分人,对写作抱着不正确的态度,好高鹜远,粗心大意,以及想走捷径,侥幸成功,“一鸣惊人”,懒于学习,疏于琢磨,却急于求成之类的心理吗?
艺编辑部常常诗稿成山。筛选作品,尽管因时因文有种种具体情况,但作为编者,总是希望找到那种能把生活反射得瑰丽而奇妙的三棱镜,而那类呆板、平面和单调的镜子越少越好。因为后者把诗和生活的关系,理解得过于简单和直接,以为生活是什么样子,简明地“实录”就行了。殊不知,这是诗歌创作的一个大忌。
为什么这类“实录”式的作品往往“落选”?除了它们缺乏独到的真知灼见,缺乏饱满的思想感情之外,还有一个通病:缺乏想象。
想象,对于诗歌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列宁说:“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用自己的想象力来给刚刚开始在他手里形成的作品勾画出完美的图景—那我就真是不能设想,有什么刺激力量能驱使人们在艺术、科学和实际生活方面从事广泛而艰苦的工作,并把它坚持到底。”这里说的当然不只是诗,但却也道出了想象对诗歌创作是多么重要。我国古代著名文论家刘艇说的诗文“翻空而易奇”、“征实而难巧”则是直接说的作诗的理。而毛泽东同志告诫我们的“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丫,要有一点幻想”。以及他那来自生活而又“浮想联翩”的诗作,Q,是充分运用想象的极好说明。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诗就升腾不起来。但是,如果把问题说透点,有了联想的诗,也不一定都是好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