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医院环境优雅、干净整洁。这是我的第一个印象。
美国的医生医术高明、和蔼可亲。这是我的第二个印象。
美国的医疗费太贵、太不近人情。这是我的第三个印象。
美国的就医程序太多、太繁琐。这是我的第四个印象。
四个印象加在一起,天长日久便让我得出这样一种结论:中国的医院环境虽差,但是医疗费也没有这么高;中国的医生虽然态度不好,但是有熟人照样能找到好的医生;虽然到中国医院要大排长龙地在嘈杂的人群中忍耐着周围患者的长吁短叹,但是你可以随时见到医生而不需要没完没了地预约。总之,自己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有意无意之间总是往医院里跑;在中国时对中国医院的“走后门、拉关系、给红包”的现象深恶痛绝,到了美国又发现美国的医疗体系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美国医疗费之高,足以令世人瞳目结舌;所以,“水涨船高”,医疗保险费也就贵得吓人。不过,如果你想在医疗保险上省钱,那就大错特错了—谁能保证自己不生灾害病?如果一年病个两次、三次的,你的钱包再满也要塌下去一个角儿;如果连续病上个几年,那钱包不空才怪呢!也许你会说小病小灾到药店买几片药吃吃就好了,大病大灾再买保险不迟……又错了,别看美国的药店不少,好药也琳琅满目,可是你想买药时必须出示医生给你开的处方才能买到药,否则除了能买点止痛片、咳嗽和退烧药之外,你即使认为自己是“半个医生”也没用。
话又说回来了,你如果想拿到医生给你开的处方,不去看医生行吗?在中国,你可以找个认识的医生按着你的要求用“公费医疗”取一些你想要的药;在美国,你自己掏腰包买药都找不到医生给你开处方。
两年前,久卧病床的父亲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是美国有两种药对他的病疗效好,让我买来速速寄去。尽孝的机会来了,我匆匆跑到一家药店,先是一乐:还真有。而后一惊:这么贵。然而,当我以孝女的决断视父亲的健康为己任而慷慨解囊的时候,对方说:没有医生的处方不卖!于是我急忙又给父亲写信让他的医生开个处方,并且要写上英文。父亲还真的寄来了一张中国医生开的处方,上面工工整整的英文字让我好一番感动;父亲还在信中加了一句“凭我的资历,这些药费应该可以报销,不必介意药费的问题”。
我自然是马上又去了药店。无奈这是美国的药店,不认中国医生的处方,有英文也没用。我心有不甘地找到了我的医生,心想我有中国医生的处方,而且买药人是我父亲,请他开个买药的处方应该不是问题。然而,这个在中国不是问题的问题在美国便是个原则性的问题—平时笑容可掬的医生这时严肃地告诉我,他没有权力给不是他的患者开药!没办法,我只能把这一切如实地告诉了在中国的父亲,好在这时父亲也来信说有的同类病人服了这种药有副作用,医生也不鼓励他买这种药了,我也算了却了一件心事。
经过两个多月的折腾,我对美国的医疗制度和程序不得不刮目相看,暗中庆幸自己幸好有医疗保险,否则“临时抱佛脚”的滋味可不好受。
OK。也许你说那就人乡随俗买医疗保险吧!别忙,美国的医疗保险可谓“一分钱,一分货”,保全家,保个人,保全身,还是只保眼睛或者牙齿?是指定医生,还是选择医生?是付百分比,还是全保?总之,保险公司不做赔本买卖,每次选择都有利弊。所以买保险时一定要扬长避短。
我的保险是每次看医生只交一美元的手续费,我的一位朋友虽然在付保险费上省下一笔钱,但是她侮次看病却要付五十美元手续费。也就是说,超过五十元的那部分医疗费才由保险公司负担。这种保险对生重病的人来说合算,但是对我的朋友便不合适—她有一个二三岁的“千金”,大病没有,小病不断,害得我的这位朋友是三天两头带她去看医生:看起来每次五十元不多,一年下来也是一大笔的开销。
好在美国的医疗保险给你一年一次选择的机会,我的朋友自然在第二年重新调整了她的保险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