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的小吃众多,有兼善面、清顿江团鱼、河水豆花、盐茶锅巴、怪味葫豆等,这些小吃我都很喜欢,可我最爱吃的还是家乡的河水豆花。
小时候,我特别爱吃河水豆花,每次吃豆花饭总要多吃一碗。我越吃越想吃,假节日和生日非吃河水豆花不可。几乎妈妈每次买豆花都要走两趟。豆花虽然算不上什么山珍海味,可在重庆地区也小有名气。只要豆花店一开门,总是坐无虎席。老人们特别喜欢用豆花下酒,怪不得老人们嘴里常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北猪的豆花,土佗的酒,好玩不过澄江口。”
关于河水豆花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从前有一位卖豆花为生的小伙子,爸爸妈妈被来逼债的地主逼死了。可凶恶的地主还不肯罢休,又来向小伙子逼债。小伙子连锅都接不开了,又遇上地主来逼债,就想投河自尽。当他来到河边时,遇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老婆婆见了他便指着清彻透明的河水说:用水去做豆花,“不要去投河,听我的话,天天早上到这里来挑做出来的豆花一定又嫩又香又好吃。可以拿到县城去卖,然后还债。”说完话,老婆婆神奇地消失了。小伙子按老婆婆的话去做了,果然做出来的豆花又香又嫩又好吃。来吃豆花的人越来越多,小伙子的生意也越来越兴隆。不仅还了债,还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此,河水豆花就因此而得名。
现在的豆花也并不比原来的差。但做起来却不大容易。先把黄豆去壳打成瓣,用清水浸泡一两个小时,然后把豆板磨成浆,接着用纱布滤一遍,再点上火烧豆浆,最后关上火,点上胆水或石青就成了。做好的豆花呈乳白色,远处就可以闻到阵阵香味。再用酱油、醋、蒜泥、花椒、辣椒、味精、芝麻油、葱花等配成调料,把豆花沾上一点放进嘴里,麻、辣、鲜、香、嫩,啊!味道真好啊。豆花吃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很费事。我想,长大以后我要造出一种专门用来做豆花的机器,那时,人们吃豆花就不那么费事了。
河水豆花,愿你永葆青春,永远做我的好朋友。
“河水豆花”是四川城乡都喜欢的美味食品。城市饭馆里天天都卖,在乡村可得逢年过节或有客人来才推豆花,可葬得上等下饭莱。北路小城的“河水豆花”尤为出名。这是真实的描述,丈荃扑实,内容充实。丈中引用的民间传说虽然有些荒诞,但从侧面证实了人们对“河水豆花”的喜爱之情。虽然豆花不是四川独有,但四川的水好豆子好,磨出的立花特别养人,营养很丰富。不但小作者喜欢吃,远方客人亦妥品尝。有兴来游玩的远方客人,不妨试试。
小作者联想到将来能造一台制豆花机,这是可行的。现在已经实现用机器磨豆粉了,只是还不能用机器制成豆花。有这种理想是可敬的。
北碚区委礼堂里,正在召开“全区青少年科技成果小发明小论文获奖大会”。我的小论文《飘虫野外越冬观察》获得了全区一等奖。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我登上了主席台,顿时,感到全身的热血在沸腾,一股新中国青少年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也回想起我取得这点成绩所走过的一条曲拆道路。
我从小就很喜欢捉知了、炸锰等昆虫玩,经常观察大自然的种种奇怪现象。如:胡豆叶为什么有马耳朵形状的叶,螃蟹的钳为什么断后又会再长出新的来等等。在幼小的心灵里早就埋下了理想的种子:以后当一名生物学家,研究如何使生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所以,上中学后,自然就很喜次生物这门学科了。
学校组织生物课外活动小组,老师叫我参加。这真是喜从天降,我立即答应了。听说小组经常在星期天外出活动,我想一定很好玩,又可以抓螃蟹、捉蜻蜓了,说不定还能掏着麻雀窝呢妥于是我更加欣喜若狂,可是后来的情况并不象我想象的那么如意。
生物组第一次活动是到缙云山,虽然正值冬天,寒风还有些刺骨,可我心情是愉快的,走在山路上,眼睛四处张望,看有没有我要猎获的东西。突然,发现一棵树权上有一个麻雀窝,我正准备爬上树去掏。可是老师一下把我叫住,说我没组织性,还说我们这次上山是有任务的,不准乱跑。这时,我才想起老师布置给我的任务是采集瓤虫标本。其实成虫这小东西也没有什么意思,但老师却说它是蚜虫的天敌,一只执虫一夫要吃几十只蚜虫,蚜虫对庄稼的害处很大,叫我观察血虫是怎样越冬的,以便更好地对瓢虫进行人工饲养,让它为保护庄稼出力。唉,这么冷的天,到哪儿去找?手摸到什么都觉得冷……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便对我说,“不要怕困难,到处都去找一找,一定会找到的。”于是,我查树洞,看树叶背面,连地上的一些小洞洞也被我掏开…找了很久还是没找到,结果,第一次上山我就扫兴而归。
后来,又上了几次绪云山,瓢虫还是没找到。
我想停止找抓虫了,甚至想退出生物组,便去找老师,请他给我换一项任务。老师鼓励我说:“必须要有信心,特别要有耐心,几搞科研更是如此……”老师虽无批评我的意思,但我觉得他的话一针见血指出了我的毛病,不免有些激励。“现在我国还很落后、祖国需要你们这一代作出贡献啊!”老师又语重心长地补了这一句。这时,我真有些热血佛腾了,说:“老师,看我今后的行动吧!,我暗自下了决心:要实现理想,振兴中华,就从找冬瓢虫做起。
事情也真凑巧,三月份我和老师整理生物标本,意外地发现标本架里爬出一只飘虫。我非常高兴,便问者师,“这儿怎么会有瓢虫?”老师想了一会儿说,可能是去年十月底采标本时,它随着标本架带回的,也可能是从窗口飞进来躲在这儿的。于是我得到了一点启发,瓢虫越冬喜欢干燥而温暖的环境。
到了这年冬末,我随老师再次上山找瓢虫,我就在比较于燥、而且阳光充足的地方寻找,把耕地附近土壤里的石块翻过来看,翻了一块又一块。每当我翻开石块,没有发现飘虫,手又冷得慌,不想再翻时,我的耳边就响起了老师的话,要有信心,特别要有耐心,于是我又鼓起勇气,继续去找,一连翻开了很多石块,下面仍然多是些毛毛虫,后来,才在一块石块下面的缝隙里,发现了一只瓢虫。真好看,就象半边豌豆,黑色的外衣上点级着四个红色的小星。于是我更加起劲地找下去,好不容易找到了三只瓢虫,到学校,把它们放在瓶子中,又经常放在野外仔细观察。当时我想:人工饲养瓢虫越冬,必须让它在温暖、干燥的地方生活。后来,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大盆事实证明我最匆的设想是正确的。再加上别的一些条件,人工饲养瓢虫越冬实验获得了初步成功。
我取得的这点成绩是微不足道的。要真正实现我的理想,以从事生物研究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那还得象马克思说的那样,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为了祖国的兴旺发达,为了中华之崛起,无论道路多么艰难曲折,我决心走下去,走到底,用已经沸腾的热血,去谱写一部最壮丽的人生诗篇,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点评:
这是一篇以记事为主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求虫越冬观察所经历的曲折道路的记叙,揭示了千任何事情都应明确目的并信心和时性的道理。文章以侧叙开实。写自己登上获奖大会主席合的激动心情和回忆曾经走过的曲折道路,以点出题目,然后转入顺众,着重叙述自已思想矛盾解决前的情况和思想矛盾解决后的表现;然后又转入侧叙,再写在主席台上的感想,表现了“我”更高的思想境界。既照应了题目,又深化了主题。
文章叙事清楚,情节完整,有些描写也很能表现几童和青少年的情趣以及生物学爱好者的特点,如常提出“胡豆叶为什么有乌茸朵形状的”之类的疑问,“到野外活动很好玩”,第一次上山就要去“掏麻雀窝”等,而且都能通过写人更好地记事。
不足的是写思想转交还欠功夫,写人工饲养瓢虫越冬也较含糊,获奖大会的时间也没作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