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了《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刚看到题目,我就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叫高山下的花环呢?看完电影,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在高高的山脚下,驻扎着一个部队,旁边埋葬着牺牲的烈士们,每个烈士的陵墓上都放着大大的花环。因为正好处于高山脚下,所以高山下的花环。
整个故事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军第九连的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连长梁三喜和副连长靳开来在战场上英勇牺牲,以及牺牲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连长生前家境贫寒,他的妻子和娘来悼念他的时候,不舍得坐汽车,走了10天10夜才到军营。他们到了部队不仅是为了来悼念梁三喜,也是为了能完成他的遗愿,还清债务。他们拿出了抚恤金,卖了家里唯一一头猪,才攒足了¥620,终于将债务还清。他们这种诚实、有责任、有担当的精神使我感动。
故事中,最令我感动的情节是,副连长因为当时战士们没有水喝,有的渴晕了,有的渴死了,他再也看不下去,去下面农人们种的甘蔗田里,采甘蔗给大家吃,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不幸踩中地雷,身负重伤,可是当被战士们背回来,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还在说,快点给战士们吃甘蔗吧。他当时没有顾得上自己,只是想着战士们,他说完就牺牲。副连长舍身为人的精神名垂千古。
这部电影不仅情节感人,它的意义更是深刻。从这部电影中我知道了,战争是残酷的,我们要珍爱和平、珍惜烈士们为我们打下的和平世界。将来为祖国的繁荣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作者系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吉水小学402班学生)
—观《高山下的花环》有感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影片《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影片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通过一系列感人的画面,热情歌颂了以梁三喜、靳开来为代表的人民子弟兵。 我坐在静静的影院里,银幕上英雄的身影时时催我热泪盈眶。当战斗打响后,九连连长梁三喜带领他的战友担任了穿插任务。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可是,当他们攻占主峰后,隐藏的残敌向他们开了枪。在生死关头,他用自己的身躯掩护了指导员,而他却永远地倒下了。在那些满脑子铜臭的人眼里,烈士的功绩似乎可以成为换取家人荣耀的本钱,但是,他这位沂蒙老区农民的儿子,在部队开赴前线之前给妻子的信中却这样写道:“·…“如果我牺牲了,望你按政府的条文规定享受烈属待遇,切切不可向组织提出半点额外萎求。
……国家也不富裕,我们要多想想国家的难处:” 一听着这感人肺腑的话语,怎能不令人泪流满面啊!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象梁三喜这些“位卑未敢忘忧卿”的战士,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呜?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有着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军队呀。
望着银幕上梁三喜的高大形象,我联想到生活中另外的一‘种人,他们干什么都讲价钱,把人生看做一笔交易。有一位小青年眼看着一位老人掉在河里却无动于衷,并习于呼救的人说:“我下去救人,给多少钱?,,这种人和梁三喜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梁三喜那样,每时每刻都想着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我们的 “四化”大业还愁不能实现? 电影结束了,我随着缓缓的人流走出影院,阵阵凉风吹拂着我的面颊,梁三喜的话语久久萦绕在我的耳畔:“祖国是你的,也是我的。”我觉得这话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说的。是的,祖国也是我的,我要加倍地努力学习,用我的智慧编织出最美丽的花环献给祖国和人民,来告慰那些献身祖国的英雄。
〔简评〕 在一部电影中,人物众多,场面纷繁,从什么角度抒发自己的感想,如何立意命题,这是写好观后感的关键。 本文选取了以梁三喜为代表的人民子弟兵身上最可宝贵的爱国主义思想品质,联系现实生活中某些自私自利的行为两相对比,从而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文章以观看顺序为线索,把叙事、议论、抒情溶为一体,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一口气读完李存葆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小说中的主人公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雷凯华等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总是在我的眼前浮现。刹那间,英雄群象幻成朵朵鲜花,它们吐露着醉人的芬芳,孕育着甘甜的硕果。 这篇小说写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某部九连的英雄事迹。作者以酣畅的笔墨,描绘了那浩气贯长虹的自卫反击战的战斗场而,以烈火般的激情,讴歌了人民战士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我过去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感到浴血奋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那么,今天读完《高山下的花环》之后,我又深深感到那些日日夜夜守卫着祖国边疆的解放军战士,也是我心中最可爱的人。 我爱英雄连长梁三喜,这位来自沂蒙山区的子弟兵,是吃革命老妈妈梁大娘的乳汁长大的。
他身上休现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刻苦的美德,他无私地献身于祖国和人民。从他放弃休假、野营训练到牺牲前留下的欠账单,我们看到了他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带兵有方;从他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穿插敌后,浴血疆场,以身许国,我们看到了他的高风亮节和瑰丽夺目的爱国主义之光。作者通过朴实的故事,刻划了“一个有性格的人物”,这是对民族之魂的呼唤与礼赞。 我爱英雄指导员赵蒙生。他是革命的后代,将门之子。在这个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社会里,他虽然产生过“曲线调动”的错误想法和行为。但是通过战争的洗礼,他埋葬了个人主义思想。当他钻进敌人暗洞,拉响一捆手榴弹时,便越过了对人生最严峻考验的生死关。战争胜利后,他拒绝“母爱”,没有回到花红柳绿的大城市,而是留在滇边哨所,俯视着群山,监视着敌人的动向,成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典范。
作者面对人生,开拓未来,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向我们揭示了一条真理:人世间还有比金钱和权势更珍贵的东西—民族之魂! 我还爱靳开来、雷凯华等烈士。他们崇高的革命情操将留芳万世,永垂不朽!正象雷军长所说:“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这就是伟大之所在!我们的事业是有希望的,这就是希望之所在!鲁迅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梁三喜他们,真正称得上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高山下的花环》这篇振奋人心的小说,抬头望着窗前爸爸栽培的那盆牡丹花,正在含苞欲放。透过水晶般的玻璃窗,极目河山,无限春色,我情不自禁地吟哦着这样两句诗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愿祖国大地上千千万万朵鲜花一齐为勇士们开放!
上午,看了《高山下的花环》后,许多英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英雄靳开来的形象,总是号在我的眼前。靳开来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就是因为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爱发牢骚,爱挑上面的刺儿,是全团挂号的 “牢骚大王”。因此,有个别领导不喜欢他。连里和营里多次提议,想让他当副连长,可上面就是不同意。然而,他每天仍在任劳任怨地干着,一张象刀子似的嘴,还是从不饶人。 靳开来的牢骚话,实际上是他的心里话,是实话。从影片中许多生动的情节就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比如:正当部队开往前线听到赵蒙生靠娘老子搞“曲线调动”的事,而要自费去北京告的是他,这不正说明他对党无限忠诚,具有敢于抵制不正之风的高尚品德吗?
当他真的被提升为副连长时,他说“是让他去送死”奋这不是英雄对自己名誉地位的示较,而是对那些做官当老爷钓愤x}。他坚决不让梁三喜带尖刀排,而自己去,又说:y了我一个,祖坟上断瓜了烟火,” 这是一个无私战士,在生死悠关的时刻,表现了舍己为人和顾全大局的崇高精神。当九连固守在无名高地上,战士们面着被渴死的威胁,他说:‘’今天,奶奶的,我不信,二百斤换不回两捆甘蔗1;说罢,他主动带领三班长去搞回一大捆,连队恢复了战斗力,他因踩响了地雷而壮烈牺牲。这是多么崇高的实事求是精神和灵活主动的战斗作风啊!……
这一幕幕催人泪下、发人深思的场面,可以看出靳开来是个多么坦率而实在的英雄啊!烈士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豪言壮语,‘但英雄的实际行动不正是一曲响彻云霄的凯歌吗?在四化飞速发展的令天,我们多么需要听听这样的“牢骚话”啊!我们多么需婴培养这样的敢想敢说敢做的作风啊! zE.在实际生活中,我就有这方面的深刻体会。有一次,上作文课的时候,老师读了一个学生的作文《家乡新貌》,他写家乡是“商店鳞次栉比,电线密如蛛网”,还写了“家家都有电视机”··一我一听,这和那位同学的家乡实际不符,我知道《小学生作文》上有这样的范文。就低声叽咕了一句:“抄的。”老师立刻向我这里狠狠地瞪了一眼,下课又把我叫到办公室里,批评我一顿。
至今我满肚子委屈。这使我知道,说真话要遭罪,能听得进去更不容易!靳开来不是连三等功都没有评上吗?这是多么不公平的啊! 烈士的鲜血净化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踏着英雄的足迹走,用陈云爷爷的话做为座右铭吧— 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
《高山下的花环》在一九八二年文坛上的出现,以及它所弓!起的这样强烈的反响,决不是少数人哄出来的,而是近年来广大群众心理与情绪的集中反映。它表现了人民群众热切地希望我们的文学艺术能鼓舞人们在“四化”建设中同心同德地奋斗、前进,而不是在面向自我的浅斟低唱中消磨意志。
当然,《花环》的作者,还是一个较年轻的文艺战士,《花环》也决不是“完美无缺”的艺术品。它的艺术结构上的,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的拙于表现的疵漏,也很容易就能使人察觉,髻如对三个重要人物—梁三喜、梁大娘、薛凯华的精神世界的揭示,主要都是通过遗书书信的形式,就显得重益、雄肿,反而削弱了艺术表现力。有些语言也还锤炼得不够。这些都显出了作者艺术经验的不足。但是,《花环》决非有人所调的“纸糊的桂冠”,我相信,即使能捅出几个小洞来,也不会损失它的整体的美!
读完了李存葆叔叔写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之后,我的心象大海的波涛,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平静。英雄梁三喜叔叔、小金子哥哥和“北京”叔叔的英雄事迹使我感动,梁奶奶和玉秀阿姨的高尚品质令我敬佩,“雷军长甩帽”的情节更使我想了很多很多。
“雷神爷”一生甩过三次帽子。第一次是当“四人帮”的爪牙要夺权时,“雷神爷”在军长主持的会上甩了帽子;第二次,当林彪抓“华野山头”时,他又一次在军党委会上甩了帽子,为陈老总评功摆好;特别是第三次,他的救命思人、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把电话打到前线司令部,让他给她的儿子开后门时,“雷神爷”火冒三丈,在全团指战员大会上甩了军帽,开口骂娘,并坚决要让副部长的儿子第一个去炸碉堡。我读到此处,心情非常激动,感到雷军长的形象是那么高大。他办事公正、不询私情的精神真象松树一样,不畏任何严霜风寒,傲然挺立,不弯不歪。他的言行,代表了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嫉恶如仇,对革命无限忠诚的高尚品格。
雷军长这次甩军帽,是针对那位副部长的。她代表了目前我们社会上存在的一股歪风。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拉关系走后门,以权谋私。这种现象虽然不是社会的主流,但却给我们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不久前,党中央发出号召,要在近期内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同时,也指出了这类现象的危害性和解决这类问葱的迫切性。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在转变风气上已经作出了榜样。体现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雷军长的甩帽子,也代表了一大批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看到这些,对纠正歪风邪气就充满了信心,增添了力量。
我们要象雷军长那样,做抵制歪风的模范,从我傲起,从现在做起,把自己培养成共产主义新人。
谁说我们的作家“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以外的丰功伟绩”.谁说我们的作家都在“回避去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劳动的场景”?既然是社会主义文艺,就不可能脱离社会主义的生活现实,脱离人民的过去和现在。李存葆同志的《高山下的花环》,是一个响亮的回答。革命的“传统美学观念”,不仅存在着,而且发展着:一切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以至流血牺牲的志士仁人、革命战士和他们的丰功伟绩,当然会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中占据首要的地位。
《高山下的花环》发表在一九八二年《十月》的第六期上,十二月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广播,受到了广大读者和听众的热烈欢迎,不少报刊也发表了热情的评论,为了满足阅读的需要,这篇小说即将由北京出版社印单行本。这说明了《高山下的花环》不仅在读者群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也给我们当前的文艺创作带来了强力的冲击。我以为,这反响和冲击,首先来自小说中所塑造的那些进行“英勇斗争”、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它们的形象既融贯着革命的传统,也闪灼着时代的亮采,血肉丰满,真实可信,但又不是过去有些革命故事中的那种“完美无缺”的英雄。他们都显示了鲜明的个性风貌,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灵发展的历程。
《高山下的花环》,是围绕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个边防连队的战前战后生活,围绕着这支连队的基层干部和战士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性格心理的表现而展开的。人们都知道,三年前发生的这场严酷的斗争,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但是,伟大的祖国不可侮!社会主义建设与边境人民的和平生活,决不能容忍忘恩负义的越南侵略者任意破坏和蹂。当我们的年青的战士,或者就如黎笋所攻击的所谓“和平兵”们,目睹了侵略者在我边境的累累罪行,激发起怎样的同仇敌汽的怒潮呵!又创造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全军、在全国迅速传颂着。而这些后来被评为英雄、功臣的年青战士们,或则来自穷乡僻壤的农村,或则来自热闹繁华的城市,甚至还可能有不少娇生惯养的“调皮鬼”,他们的确都是在“和平生活”里长大的。硝烟弥漫的战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刺刀见红的拚杀,更是他们第一次经历。但是,正义战争的烈火,却一瞬间打开了他们灵魂的闸门,把蕴落在他们青年生命中的瑰丽而崇高的思想、品格和情操,熔化在无畏、忘我与果敢的战争行动里,百炼成钢,表现了我们的社会主子一代新人在怎样迅速地茁壮成长,《高山下的花环”所描写的这支英雄连队和它的英雄指战员们,正是从一个侧面对这烈火中洗礼的一代新人的较高的艺术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