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伦理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0:55:50
  • 《家庭伦理剧《双面胶》观后感》
  • 家庭伦理剧《双面胶》观后感

    前两天,看了一部家庭伦理剧--《双面胶》,看完该剧后,心里很难平静下来,剧情虽普通平淡,但也客观地反映了地域之间、人物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剧情大致意思是:上海姑娘丽鹃嫁给了一个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的东北小伙子亚平。亚平在丈母娘家的帮助下,在上海买了房子成了家。亚平在父母来上海前是个上海标准的普通的丈夫,对老婆嘘寒问暖,端茶倒水,小夫妻亲密无间,恩爱无比。但婆婆到来后,温馨的小家生活开始发生质变。婆婆传统思想严重,希望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影响改造上海媳妇,这些思想与丽鹃现代的生活方式完全冲突,婆媳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摩擦不断升级,俩人变得水火不融……

    就本剧人物塑造来说,几个演员把握的相当到位,特别把上海人的精明和排外思想演绎的淋漓尽致,很多人都知道上海人多少有点自恋情结,对外来的或者多或少有些排斥和挤压,这与上海的特殊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且放下地域观念,就人物的心里表现,像潘虹、海青等演员还是把握的非常到位,这与演员在上海生活经历有关系。故事的发展本来是向着好的方面一步一步发展,婚姻幸福,在上海这个大城市生活,几乎难以看出地域之间的差异,亚平身上多少也融合着上海人影子。当然引发冲突和高潮则是婆媳之间的年龄、背景、喜好、地域差别等等,不得不使整个故事带入一个极其矛盾的境界,即使观众在看时,也是把更多的同情目光投向婆婆一边,而亚平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根本容不得他去帮助谁,两边都是他深爱的`人,在亲情与爱情的交织中无法自拔,难以走出生活的阴影,甚至对问题的出现,矛盾的升华,把他带入十分尴尬的境地,从内心说他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但家庭的爆发已经严重影响到夫妻之间的生活,甚至是三个家庭之间的关系。

    片名《双面胶》实际上对亚平而言,亚平这个人物其实在剧情里面是最难刻画的,因为他要面对自己的妻子,家人及岳父岳母一家,说是双面胶,实际上多面胶,给他留下思考和选择的空间几乎没有,进退两难,作为男人,值得同情,但很无奈,在上海这样一个城市里,他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毕竟身在他乡,没有可信的朋友,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也勾不起别人的同情,一切尽在自己的不言中,可以说他活在夹缝里,不敢喘大气,只有这样默默地去接受眼前发生的一切,注定是个悲剧人物。

    就整个剧情来说,结局还是有点悲剧,三个家庭,就在婆媳之间完全被打乱了,没有往日的平静和嬉笑,没有了家庭那种快乐和幸福,沉闷、对峙成了主角,即使到最后也是匆匆了事,婆婆带着遗憾和悲哀离开人间,你说亚平和丽鹃还能回到从前吗?显然不行,父母亲相继离去,他的今后人生也不会因此而告一段落,生活依旧,工作依旧,但笑容不再,情感不再,即使孩子的逐步长大,亚平终究难逃现实的打击。

    一个家庭,不仅仅就是夫妻生活那么简单,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既要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又要面对双方的父母及亲朋好友,如果一味地放大自己的思想,眼睛容不下对方的缺点和矛盾,最终结果难逃悲剧的命运。

    【家庭伦理剧《双面胶》观后感】

  • 《忠与义的矛盾》
  •     忠、孝、仁、义,这是从四周以来就开始萌芽的封建伦理教条,儒家的开山祖师孔子把它们发展成伦理学说,而历代的儒家学者.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者,对于这些伦理观念作了更有系统的发挥。君臣父子之道,曾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支配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毒害着广大人民,水浒英雄虽然在聚义反抗的行动上,突破了某些封建伦理观念的桎梏,却仍然不能彻底否定皇权(即使有时想推翻这个皇帝。目的也无非换一个好皇帝),因此,混杂着各种阶级出身的水浒义军,在他们的“忠”“义”观念里,含有封建的忠君思想,是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我在上面巳经谈到过,从水浒义军的反抗行动里,可以看出他们深切痛恨的,是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那些直接压迫他们的人,除李逵等少数英雄外,都并不反对至高无上的皇权。

        我们也可以说,这是由于大部分水浒英维,都出身于封建王朝的军将和官吏,然而,在不少下层人民出身的义军英雄中,也仍然是存在着忠君思想。象渔民出身的阮小五和阮小七,在他们和官府的第一次冲突里,就唱过这样两首山歌: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老爷生长石碣村,禀性生来要杀人。先斩何涛巡检首,京师献与赵王君!

  • 家的理念
  •    过去,传统的伦理准则是:爸爸就是先生,儿子就是学生。先生,就要摆出威严的家长姿态;学生,就要时时处处接受家长的训导.现在不同了。许多父母子女之间建立了互教互学的新型关系,长辈必要时也可以当学生,成为某项“家庭讲座”的听众;子女由此强化了独立的人格,逐渐从心理上摆脱了从属的地位,这无论对于建立新型的家庭伦理关系,抑或自幼培养未来一代的独立性格和自主精神,都有极其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幼小时,不仅要使他明确地感受到父母是可以信赖的长辈。可以仿效的“英雄”、“榜样”,还是平等相处的“朋友”,有见识的青年父母,从孩子刚刚萌生角色意识起,每天就要有一段时间同孩子“平起平坐”地充当游戏的成员,并在游戏过程中认真地遵守规则,按照分工,听从孩子的“指挥”,这时,要表现出自己确乎不再是爸爸,不再是妈妈,而是孩子的真正玩伴。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为锻炼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治家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像真的“家长”那样充当一段时期的“家庭户主”......这样的一些有意识的角色置换,对于培养未来一代具有现代人的角色置换意识,和为他人设身处地地着想的品格,作用很大。

        拥有高明的现代生存智慧的人,同习惯于过苦行僧式生活的“传统人”不同,他们深深懂得:正常而富于科学意味的生活节律,建立在膳食营养和健美锻炼基础之上的体躯基质,正是拚搏、攻关的物质基础。对科学、艺术的拚搏和攻关,它的创造的有效性和发挥生命效价的最佳势态,均与自身生活风貌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富于节律性大有关系,它们应该是人生统一的整体,专业精进而生活上完全不会照顾自己的所谓“大智若愚”,虽不必成为谴责的对象,但也未必是值得烦扬的现象,就像不顾命地一味清苦(有时是由于物质条件,也有的确乎是自身缺乏较好的安排和努力)而肇致“英年早逝”者。虽值得赞叹而不值得效仿一样。如果学会安排生活,使“英年”得其“天年”以为人类造福争得更多的时间,岂不是更符合人群的利益和现代生存智慧的要求?把人类抒情的欲望,接受情感哺育的欲望,交流情感的欲望,把爱他人和被他人爱的欲望,把爱祖国、爱人民、爱朋友(其实,这都包括着异性之间的爱)的欲望,统统纳入广义的富含新意的七情六欲的范畴吧.这样,七情六欲中所包含的爱,就不再是往昔所专指的性爱的狭义,而是包括着异性之间的脱离了纯性爱意味的落落大方的爱,进而包括着爱世间一切实践着文明进步的人们。

        七情六欲是人类千百万年来经历生物进化与精神进化而积淀的生态精华,不要压抑它,歪曲它,裘读它,扼杀它,要让它同杰出的智慧一同成长,一同成熟,一同抽芽,一同开花,一同结果。把人体一切的生理功能最大限度地开动起来,让生的欢乐和死的庄严一起来证明人类生命历程的伟大,让耳、目、口、鼻诸多信息通道充分发挥其天才直觉的功能,以发现公个更加令人神往的“新世界”,鼓励人们把一切可以派生神奇触觉的感官一齐来个总动员,使我们的喜、怒、哀、惧、爱、恶、欲,在更自如、精确的感官功能导引下,进入更加富于理性的势态,让它们为人类的生存智慧染上更浓重的情感特色,让人类的情感在智慧的营养下变得更高尚、绚烂。

        把经验染上情感的特色,是哲人的智慧才能,不仅令人幸福的经验是如此,令人灵魂颇抖的经验尤其是如此!人不可以挽留烦恼,烦恼是足以把人折磨成精神残废的,世人却不可以无视痛苦,在智者的锦囊中,痛苦往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难怪有个社会心理学家曾经悄悄地告诉笔者一个绝妙的处方:“在矛盾纷扰的家庭,你就因人制宜地,每晚带回一些足以使其‘着魔’的读物吧,它的神力足以使得平素的‘冤家对头’,在温馨的灯光下聚首!”这个秘方笔者曾多次向求助者泄露.每次得到的回报,都是“旗开得胜,满载而归”。夜读,不仅找回了曾经失却的伦理温情,也大大增长着家庭生活的和谐和智慧。有人说,能始终如一地保持纯情的女性,就能保有育春的风度,

    有人说,能始终如一地保持率真的女性,就能保有青春的魅力。因为,由纯情和率真携手培育的,是开不败的花朵。由此看来,纯真是育春的象征。然而,纯情却不是青春的专利。

  • 《玄机》
  •     “人文自然”里蕴含着伦理道德观。《老子》与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基督的“博爱”暗合相通。但它却不是直接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说教。道德原则的出发点是从个人的行为出发实现社会的和谐,而《老子》的人文自然则从宇宙万物总根源和总根据的高度出发,思考人类应有的生存原则和行为原则。这不但独辟蹊径,而且还彰显亲和力,催人自省自悟,让人步人自觉、自然的新的文明境界。在《老子》追求的生存世界里,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你不仅能在亲朋好友中间体验浓郁的温馨情谊,而且面对无数陌生的面孔,你也会感到自在、自然、自如,备感放心、安心、舒心、开心。

        《老子》由“无”而悟“道”,由“道”悟“自然”,又由“自然”悟出了一个人类行为的最高理念,即“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儒家讲“德治”,法家求“法治”,《老子》崇尚“自然无为”、“无为而治”。这是一门玄之又玄的“无为学”。“道”遵循的最高原则是“自然”,顺物性,不妄作。“无为”只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通过“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无为实乃有为,无为实乃大有为。“无为”,是一种大智慧,是当今大众耳熟能详的“实事求是”。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无为的妙趣。以无为面对人生,以无为把握机遇,以无为面对挑战,你就可以大彻大悟,洞悉一切玄机,无往而不利,无战而不胜。

        《老子》论“无”,说“道”,话“自然”。有个学者用诗句对《老子》作了恰当的描述:“我从宇宙的边缘归来,我带来了我的整个世界!”《老子》把

        该怎么做人?《老子》海人不倦:“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仅世界从“无”而来,人亦从“无”而来。自然无为,人亦应无为,

        《老子》求索哲学,哲学成就了不朽的《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不老,常读常新。

        经典是一种奇妙的创造。读经典是一种发现的体验,美好的享受。用现代的眼光读《老子》,你会认识世界的奥妙,自然的神圣。读懂了《老子》,你就读懂了一种永恒。读懂了《老子》,你将拥有善化的人生,像荷尔德林所说的那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