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某县一家工厂,由于经营不善,亏损严重,濒临破产,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毛遂自荐,走马就任厂长。由于经验不足,开始收益甚徽。对此,许多人嗤之以奥,认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位青年并未气馁,而是沉下心来,深人厂矿反复调查、研究、分析,又虚心向老工人请教,终于找出了亏损原因,从而一举扭亏为盈,救活了这家工厂。
无独有偶,某企业一位青年技术骨干,在一次技术试验中,因为经验不足,导致了试验失败。面对别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嗤笑,这位青年整日自怨自艾,自悲自怜,再无勇气重新进行技术试验,最终成了个碌碌无为的人。
两则结局截然不同的故事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话题:作为一个“嘴上无毛”的青年人,应该如何面对“办事不牢”的馗尬局面?
如果我们因为“嘴上无毛”而自悲自怜,因为“办事不牢’而自怨自艾,或者因为害怕别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指责而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干、去试、去闯,最终只会像第二则故事中的青年技术骨干一样,不但自己的技术得不到长进,不能为人民作出较大贡献,有效地实现人生价值,而且还可能会丢掉自己原有的技术,毁了自己一生。
毛主席说过:“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虽然“嘴上无毛”,虽然缺乏工作经验,缺乏某些社会阅历,缺乏火候,但我们有的是朝气,有的是精神,有的是活力,只要我们戒骄戒躁,虚心学习,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查出“不牢”的原因,那我们就一定能有所作为。
事实上,杜会上不乏“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例子,层出不穷的青年企业家、青年作家、育年科学家就足已证明这一点。就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嘴上有毛”者,也无不经历过“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阶段。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能走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阴影。
诚然,社会上存在不少只认年龄,不论知识,只认阅历,不讲能力的人,他们信守“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信条,随意嘲讽,甚至压制育年人。但这不应成为我们的包袱,不应成为我们的阻力。相反,我们应以此为动力,时刻告诫自己虚心学习,在不断学习中取得进步。第一则故事中的青年厂长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算不算书皮
某县信用社通知:“第二天要到村里来了解农民学习《农村实用科技》的情况,以确定是否发放农技贷款。
衬委会立即给每个农户紧急补发了《农村实用科技》单行本,并且告诉大家做好应付提问的准备。
第二天,在村长的陪同下,信用社的负责人找来一个农民抽查学习情况。
负责人问:“《农村实用科技》一共有几章?”
农民忙把手伸进口袋里,一边翻书本一边数着,数完后,农民小心地问“算不算书皮?”
送“祸”下乡
顾客:“这台黑白电视机既没有图像,也没有伴音,你们怎么能下乡来卖这样的劣质货?”
摊主:“来之前没有料到你们这村有电。”
顾客:“那我要求退货。”
摊主:“一不能退!”说着把被风吹卷的横幅重新整理好:“我们横幅上早就写的明明白白。”
顾客一看,呆住了:“啊?送祸下乡?!”
见死不救
惠水县的王老二到省城游玩。这天,他在公园租了条游船,悠悠飘到了湖中间。暖洋洋的太阳晒在他身上,使他很快靠着船头进入了梦乡。也不知过了多久,一只白鹤掠过船头,一下子惊醒了王老二的美梦,受惊之下可忘了这是在船头了,一个翻身“扑通”就掉进了湖水中。王老二不会游水越扑腾越往下沉,急得他一个劲地高喊:“救命啊……”
四周的游船闻声纷纷划过来。王老二心想:“这回我死定了,这里没有人认识我,谁去给家里送个信呀?趁着还有口气赶紧告诉别人我是谁吧。”想到这里,他又大叫:“你们听着,我是惠水的王老二,我是惠水的王老二……”
赶来援救的船闻声又纷纷掉头划开了,有人骂:“会水还叫什么救命?!”
班干部的“标准”
小芹间小梅:“你们班有几个班干部?”小梅:“明天你到
我们班来数吧,有几个戴眼镜的就有几个班干部。”
小芹:“班长是谁?”
小梅:“你还是自己来看吧。告诉你,戴300度的是班长,戴250度的是副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