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三农问题的影响与建议论文
所谓三农问题,并不是中国所独有,它是农业化文明向工业化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只因中国人口比较多,三农问题的范围比较广,解决难度大,三农问题的表现才比较明显。由于我国的三农问题长期影响着城乡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城乡差距比较大。因此,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将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实施,统称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产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由于我国老龄化情况的逐渐加剧,为解决老有所养,我国推出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并在2012年已经完成了全面实施。
本文将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情形开始着手进行分析,探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三农问题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成长与发展。
1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情形
社会保障作为我国一项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它的存在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也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象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愿望不仅是人民群众的企盼也是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意义。覆盖范围广、多层次是其所拥有的特点。从2009年我国第一个养老保险试点,到2012年我国仅用了 3a的时间就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覆盖,这也标志着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系统的全面建立。随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系统的不断完善,社保经办服务能力也在逐渐的提高,各地养老保险的基本设施也在逐步的建设当中,各项管理制度也在逐渐的加强。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工作进展顺利,成绩明显、超过预期,而这项决策的实施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由衷的支持。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广,增强了群众参保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此项制度的全面覆盖。
2 处理三农问题存在的困难
当前我国GNP(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名列世界前茅,可是三农问题的存在,长期影响着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处理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发展我国经济的首要课题。
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困难就是在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这种二元结构中城乡居民对政府决策的约束权远高于农民,在政策出台时,城乡居民凭借政治上的优势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农民却无法阻止不利政策的出台与实行,也无法改变城市收入高于农村收入的倾斜政策,这就使得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愈演愈烈,越来越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在处理三农问题上,也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如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提高农村医保补助标准等等,但是这些措施的实行只能治标,却依然没有解决三农问题的严峻性。从国民待遇上看,农民在经济待遇与政治权利两个方面都与城市居民存在差异,在社会保险、义务教育以及医疗等权利的使用上也有不足之处。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三农问题引起的表现,为此,解决三农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刻不容缓。
3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三农”问题的具体影响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也是主要问题所在。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全面覆盖,对三农问题带来了深刻影响。
3.1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以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基础养老金相结合的原则为基础,实行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的方式,到龄即领待遇,逐步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3.2 打破了二元结构的不平衡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是以城市为主农村为辅的发展形势,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之间的不平衡愈演愈烈,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广后,不仅减轻了农民的生活负担,缩短了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还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完成了城乡统一发展的目标。
3.3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内需的扩大
当前我国的国民收入不均衡,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难以实现国内需求。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农民消费的增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内需的扩大。
4 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畅想
目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太低,以四川为例,基础养老金每月仅75元,与城镇职工标准近10倍以上。国有层面应加大财政投入,待农民年满60周岁以后,将土地等生产资料交还集体,实现真正退休,国家则大幅提升其基础养老金标准。最好接近城镇企业职工水准,以真正实现国民待遇。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覆盖,若农民能真正退休,与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国民待遇,则解决了我国人口占比较大的农民养老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打破了二元结构的不平衡,三农问题也得到了根本的解决,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三农问题的影响与建议论文】
分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三农问题的影响与建议论文
由于我国老龄化情况的逐渐加剧,为解决老有所养,我国推出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并在2012年已经完成了全面实施。
本文将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情形开始着手进行分析,探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三农问题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成长与发展。
1.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情形
社会保障作为我国一项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它的存在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也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象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愿望不仅是人民群众的企盼也是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意义。覆盖范围广、多层次是其所拥有的特点。从2009年我国第一个养老保险试点,到2012年我国仅用了3a的时间就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覆盖,这也标志着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系统的仝面建立。随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系统的不断完善,社保经办服务能力也在逐渐的提高,各地养老保险的基本设施也在逐步的建设当中,各项管理制度也在逐渐的加强。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工作进展顺利,成绩明显、超过预期,而这项决策的实施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由衷的支持。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广,增强了群众参保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此项制度的全面覆盖。
2.处理三农问题存在的困难
当前我国GNP(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名列世界前茅,可是三农问题的存在,长期影响着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处理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发展我国经济的首要课题。
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困难就是在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这种二元结构中城乡居民对政府决策的约束权远髙于农民,在政策出台时,城乡居民凭借政治上的优势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农民却无法阻止不利政策的出台与实行,也无法改变城市收入高于农村收入的倾斜政策,这就使得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愈演愈烈,越来越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在处理三农问题上,也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如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提高农村医保补助标准等等,但是这些措施的实行只能治标,却依然没有解决三农问题的严峻性。从国民待遇上看,农民在经济待遇与政治权利两个方面都与城市居民存在差异,在社会保险、义务教育以及医疗等权利的使用上也有不足之处。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三农问题引起的表现,为此,解决三农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刻不容缓。
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三农”问题的具体影响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泮脚石,也是主要问题所在。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全面覆盖,对三农问题带来了深刻影响。
3.1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以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基础养老金相结合的原则为基础,实行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的方式,到龄即领待遇,逐步地提髙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3.2 打破了二元结构的不平衡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是以城市为主农村为辅的发展形势,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之间的不平衡愈演愈烈,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广后,不仅减轻了农民的生活负担,缩短了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还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完成了城乡统一发展的目标。
3.3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内需的扩大
当前我国的国民收入不均衡,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难以实现国内需求。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提髙了农民的购买力,农民消费的增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内需的扩大。
4.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畅想
目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太低,以四川为例,基础养老金每月仅75元,与城镇职工标准近10倍以上。国有层面应加大财政投入,待农民年满60周岁以后,将土地等生产资料交还集体,实现真正退休,国家则大幅提升其基础养老金标准。最好接近城镇企业职工水准,以真正实现国民待遇。
5.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覆盖,若农民能真正退休,与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国民待遇,则解决了我国人口占比较大的农民养老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打破了二元结构的不平衡,三农问题也得到了根本的解决,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分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三农问题的影响与建议论文】
【月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每年春节期间,随着数以万计的进城务工、创业的农民带着家人回老家过年,不少城市流动人口大幅减少,出租车难觅踪影,快递业务停摆,卖菜摊担基本消失,许多小饭店、小商店、小理发店关门。
材料二:各种建筑工地,农民工是主流;各地环卫工人,农民占多数;各级各类学校的保安大叔、保洁阿姨、食堂大师傅,大多是农民。
材料三: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习近平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材料四:农村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撂荒现象普遍,麻将赌博泛滥,基础教育水平偏低,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留守儿童妇女数量庞大,“空心化”现象多有存在。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联想与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章选读】
共享资源,共享城乡新未来
1615班 胡梓晴
指导教师:喻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这首《回乡偶书》,道尽了古往今来所有漂泊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如今,背井离乡的现象在农民涌往城市中打工创业中尤为明显。可究竟是什么驱使着农民抛下乡中的高堂妻小,在他乡漂泊流荡呢?
钱。一个世人鄙夷却离不开的阿堵物,堵上了回乡之路。诚然,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体制下,农村与城市的生产力水平仍是有着较大差距。相比于高速发展的城市和较为落后的乡村,自然人人都向前者看齐,因此大批农村人口离开故土而选择进城务工、创业。就如汪国真所言“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于是人们纷纷离开贫瘠的故土野地而去向往着更加宽阔而陌生的远方——城市。可最近出台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电商下乡等一系列加速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难道只是徒劳无益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自电商下乡以来,原本卖不出去的水果蔬菜都有了新渠道来解决积压浪费的问题。而不少果园菜园还办起了“农家乐”,打造旅游资源,将农业与服务业相结合,吸引城市里的游客下乡体验游玩。开荒拓路的时代已经远去,高铁火车等各种交通方式,将闭塞的农村打开,与外界相通相连。如此看来,新农村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扶贫攻坚战的打起更是更好的扫除了后顾之忧。可为何即使是生活富裕、步入小康的人们却还是往城市中迁徙呢?
我认为,是城乡之间资源不平衡的矛盾,引起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问题。人们背井离乡不仅是为了解决经济上的空缺,更是为了能扎根在城市之中,让下一代人能享受城市中的资源与待遇。就比如教育资源,重点高中都集中在城市里,而乡村普遍教育资源落后。在四川省,为了平衡教育资源,200多所县级中学全天候跟随成都七中进行网络直播教学。条件优渥的城市教育与滞后匮乏的乡村教育间的差距,如今靠着网络直播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方法,慢慢填上这一条沟壑。
综上,解决城乡差距的最好方法,还是得靠资源共享。只有解决城市与乡村的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才能使城乡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正如费孝通先生十六字箴言所给予的对中国未来的美好祝愿: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科技进步,城市与乡村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无论你是居住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居住在偏僻的乡村,都会感受到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放眼望去,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将城市与乡村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会让你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社会,了解改革开放带来的城乡巨变。平房已经不是区别城市与乡村的唯一标志。高耸的输变电线路,现代的高速公路,空中航道、水路航道和铁路大动脉,穿越祖国的东西南北,电灯、电视、电话、电 冰箱、手机、互联网、摩托车、汽车早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
哪里是都市里的村庄,哪里是村庄里的都市,有时让你也难以分辨。现代化的交通,从时间与空间上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为你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提供了最便利的条件。
城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嘈杂环境。尽管城乡差别正在大为缩小,当你感受城市与乡村时,那种感同身受也是大不一样的,久居大都市的人们深有感触地说:天蓝,草绿,水清,人美,空气新鲜,来到这里,才找到了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真想再看看山野的夜景是什么样。
雨过天晴,傍晚时分,夕阳西下,玫瑰似的晚霞染红了天际,绿茵茵的草地挂满了露珠,在此时,农田里的农夫们,都急急忙忙地回家了。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进步,当你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时,那年、那月、那事、那情、那景、那人都是不一样的。
改革春风吹遍城乡。李发财作为管区书记,率先在村里建起第一幢住宅楼,并且给这座新楼戴上防护罩——围墙。围墙最顶部还嵌着玻璃片,这样即使能爬上高高的围墙也难保不挂彩。想入书记的门庭,必须要打开那扇冷冰冰的铁门。
也许当初李书记没有申请专利权,又或者“有其父必出其子”。总之现在村民富了,而建楼的模式全以李书记的为标准,都加上高高的围墙和冷冰冰的铁门。
今年王家两兄弟同时建楼。王老头在世就给他俩分好屋地,老大在南,老二在北。本来两兄弟各干各的,互不干涉。但老头子临死时忘了把他住的那间破屋分好,弄得现在不知归谁好。破屋就在屋地前,谁获得那间破屋谁的庭院就大,所以兄弟俩谁都不愿放弃这关乎子孙后代的寸金尺土。开始还是商量,老大说给他,他可以付多少钱,老二说给他,他可以拿什么抵押。这样毫无结果,最后发展到争吵。两抽埋由公婆对谁好一直骂到老头对谁有情.争到李书记那里去评理。“清官难断家务事啊。”李书记说完关上铁门叫他们自行处理。邻里也都关在自己的围墙里,徽得管这等闲事。
为了那破屋,两兄弟,两妯娌,两家的孩子,发展到老死不相往来。一天,老大的鸡跑去老二家吃糠,被老二的孩子打死。老大拿着鸡怒气冲冲地找老二算帐,两兄弟一来一往便大打出手。在趁老大不注意的时候,老二的老婆给他一刀,老大应声倒在血泊中。老大的老婆闻讯赶来,号嚎大叫一声,也给吓呆的老二一刀,老二也倒下了。
···
不久,山上多了几口新坟。破屋没有走进谁的围墙。
然而,村里厚厚、高高的围墙却越来越多。
连日来,我市城乡涌动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滚滚热浪。全面提高城市的文明素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已成为全体市民和我们这个城市的共同追求。
全国文明城市。这是一个伟大的称号,也是一个城市的最高荣誉。
城市和文明总是集合在一起的。文明城市是文明与城市的集合体,它更强化的是文明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先进文明对城市的带动作用。因而,从1983年开始,我国就总结了福建省三明市创建文明城市的经验,全国兴起了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热潮。作为激励和引导,从中央到地方,也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行过各种评比和奖励。
但是,过去的文明城市评比工作,主要是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域,主要测评指标大多具有主观性,而且从来没有评比过国家级的文明城市。而这次评比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的标准是一个全方位的复杂的社会指标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城市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涵盖了城市的全部系统。因此.全国文明城市是对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的综合测评与检验,是一个总体评价。而且,这次测评的依据是主客观的统一,但更强调的是客观性的指标。比如,标志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指标;标志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标志着城市绿化水平的人均公共绿地等,都是没有任何主观因素的客观性数字。还应看到,这次国家文明城市评选,是建国以来的首次,从全国成百上千个城市(包括县级市)中评选出为数不多的国家文明城市,这应当看做是国家级的荣誉,是对城市文明程度的综合评价和充分肯定,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评比国家文明城市,标志着我国以创建文明城市为体系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升华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市经济更加发达,社会更加文明与和谐,政通人和,欣欣向荣。1999年,我市曾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其后,又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获得过许许多多的荣誉称号。如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4全国最具活力城市,获得市民满意奖。这些成绩和荣誉为我市进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牢靠的基础,创造了条件。如果我们能在全国文明城市评比中名列前茅,进而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那将是我市“三个文明”建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重要标志。
荣誉感是一种催人奋发、催人向上的骄傲的心理;荣誉有着巨大的鞭策力;荣誉,又是一种不懈的努力。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当然也是全体市民的荣誉,对大连市市民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是一种推动城市文明发展的巨大动力。具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合实力的大连,全体市民应当进一步统一思想,齐心协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跨越文明新高度,为进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而奋斗。
A和B做同桌已经很久了,却不像其他的女孩子一样吵了又好,好了又吵,“为什么我们之间既好不起来,又吵不起来呢?"A想,“大概是地域不同的关系吧!”
A和B都没有说,但心里清楚:A来自上海这座大城市中心曲曲折折的小巷,B则是从广阔的乡野里走出来的。并不是存在什么歧视问题,只不过有点“城乡差别”。
A有的时候会对自己说:其实.B这个人也很不错,观念有点儿与众不同,那也是环境的影响。比起有些人来,B倒是很淳朴的一个。就拿刚开学那阵,她的母亲,一个满面风霜的村妇,给她带来一网兜菱角。她颇为慷慨地与同宿舍的人分而食之,还津津有味地介绍她家地里还种了些什么作物、蔬果。记得最后她还总结似地说了一句:“吃也吃不完!”
要是B不那么唠唠叨叨的,A有时想,B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伙伴的,可她偏偏嘴那么碎,说东道西。就说有个星期一,B说星期天父母和她一起过生日,到浦西逛了整整一天,还带她吃了肯德基。肯德基?哦,那快餐店是经常走过的,可以想象B坐在里面是怎样的心情。A笑了笑,听B兴奋地谈她的心得。整整两堂课,A的耳边都是B急促而兴奋的说话声。A都有点不耐烦了,为了礼貌只好忍受。肯德基给B带来的喜悦的余波,过了两三天才渐渐平息。后来,A想到这件事,突然明白为什么在B得重感冒嗓子哑了的两夭里,自己的耳朵觉得特别舒服的缘由。
B对A总是有些疑惑,不明白为什么在自己那么高兴的时候,A老是先在脸上挂上一副恬静的笑容,只是静心地听,好像心里无动于衷似的。想到这一点,B就不大高兴。A也真奇怪,对新奇的东西不感兴趣,对平平常常的东西却大惊小怪。上次,B无意中说起荒地里的狗尾草比四个手指加起来还粗,像真正的狗尾一样毛茸茸的。A的眼中立刻发出惊异的光,急切地要B带一根给她瞧瞧。还有一次,B谈及她骑两个多小时自行车去海滨游泳的沙滩、蓝天、海水。A羡慕得了不得,尽管B一再向她解释,那只不过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凉沙滩罢了。
B还是挺喜欢A的,只是不喜欢A酸溜溜的无病呻吟,什么“心好痛啊”,什么孤独啊.真想不通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夏季的一场考试使A和B分开了,A考人市中心的一所高中,B考进离家不远的郊区另一所学校。毕业前,她们约好,不要忘记到对方家里去玩。但事实上,谁也没去。不过都暗自幻想着一个向往中的世界:繁华热闹、冤虹灯闪亮;宁静广阔的一片遥远所在。
夜渐深,春风轻轻抚过的田野城乡,慢慢落下了沉寂的夜幕。夜的氛围,深沉、静谧。沉寂中显现着一种生命的含蓄、执著和韧性。这月夜中的沉寂,似乎在检验着人类生命中一切包容了生机与活力的创造,也似乎在检验着每个生命向这个世界奉献出的那一份浓浓淡淡的爱意。
收音机前的朋友,说起老人,在一些人的意识里,往往总是将其与那种步履蹄姗、行动迟缓、固执多疑的形象挂起钩来。说的严肃点,凡是对老人持有这种偏见的人,在他们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种老龄歧视的错误观念。
所谓老龄歧视,是一个世界性的间题。对老人的歧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表现,比如,不肖子孙对老人的虐待,一些人对老人群体的偏见和歧视等等,都属于老龄歧视的范畴。
应该说,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在这个社会的成员对待老人的态度上。所以,敬老养老的问题,中央一直是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的。
歧视老人间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某一个家庭的问题,它有着一定的社会心理因素。而从根本上分析,歧视老人与歧视者的需求、兴趣、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有关。这些人往往伦理观念薄弱,物质欲望过盛,他们把经济价值和权力价值看成人生目的,也就是说这些人是认钱或是认权但就是不认人。
曾经有一位听众给田园来信,请求田园帮助他办一件事情。原来,这位朋友的哥哥自多年前离家到外地工作后,就一直没有回过家,而且与家人断绝了一切关系,包括书信往来,压根就好像没有这么一个人了。这几年,家里70多岁的老母亲,整天泪水涟涟地呼唤着大儿的小名。人老了,想儿呀。这位朋友想想也实在寒心,就给外地的大哥去了信,甚至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到他大哥的家庭电话。不料,信没有回音,电话打到家里,对方一听是家乡的口音,马上就挂断,根本不接。这位朋友就给田园来了一封信,想请田园劝劝他大哥,今年过年怎么也得回家一趟,以了却老人晚年的心愿。
田园实在想象不出,一个人做人怎么能到了这一步,怎么能连做人最起码应该具备的亲子之情都淡漠到这种程度!也许他过去与家人有矛盾,也许他怕尽蟾养义务,也许他进了城,身分变了,地位高了,再与家乡那些土里土气的的老少爷们联系,有失他的身分了。但是,不管怎样,作为一个人,亲子之情毕竟还要讲一点吧?田园非常对不起来信的那位朋友,因为田园没有给他帮上忙。田园想,一个人的良知泯灭到这一步,田园的几句话。恐怕难以见效,弄不好,还会给他们家庭造成更大的冲突和矛盾。
说起来这也是人生的一个悲剧,老人辛辛苦苦,费了多少血汗,拉扯大一个孩子,到了晚年,得不到赌养不说,连见孩子一面都做不到,这实在太令人寒心、太令人愤慨了。一个人对其生身母亲都如此薄情,那么,对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一位老人曾经对田园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正常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连他的生身父母都不去孝敬,那么,田园你注意,一定不委同这种人交朋友。否则,在交往中你很可能就要上他的当。田园想,此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春的花朵,迎着和风的拂荡,颤动着欢快和热望,正在田野里含苞欲放。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是花一样温馨的世界,愿收音机前的老年朋友在这融融春夜中,尽情享受生活花朵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