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走访活动周记
这次的暑假学校让我们组织了一次去敬老院走访的活动,因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嘛!孔子有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得到这个消息后,我和同学们都非常激动,希望能够帮助这里的老人、温暖这里的老人。
这天早上,我就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出门,东挑挑、西看看,买了一大袋水果。买完回到家,我就立马打电话给同学,提醒她下午可千万别迟到。
时间终于到了,我和她兴冲冲的出了门,也不知是因为路上的蓝天大树还是别的什么,一路上我们心情一直很好。
终于到了,在眼帘中出现的是几座朴实无华的小楼。我们上楼一看,只见在一间大屋子里,有很多老人在,感觉很悠闲。有的在下棋,有的在打扑克,还有的捧着杯冒着热气的茶,坐在一块聊天。进门看到这幅景象我们都不好意思开口了,似是一开口就像打搅了他们闲暇的时光。而这些老人却十分和蔼可亲,一看见我们就停下了手中的事纷纷围过来与我们打招呼。
老人们分享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和他们美好的往事,我们和老人们聊起了天有说有笑从这些聊天中,我有很多感触。尤其是那位老爷爷,他不断地说我们是学生应该在学校好好的学习,不应该出来给他们服务,而且说现在有很好多的好心人来帮忙,让我们先把学习搞好,他们自有人照顾……通过聊天,我们了解了老人们日常的生活。有的是孤老,没有子女;有的老人在这里生活了好多年了,不想给子女添麻烦才来到这;也有的老人是由于子女工作的转迁在那里生活。
老人家在这里都过得很开心,他们有时间的时候会在楼下的树阴或者是看看电视写写字,也有是到楼下做一些简单的锻炼的,比如练练剑,打打太极,跳跳广场舞打打乒乓球等等,还有的老人下下象棋,打打麻将。因此,我感觉老人们在这里的生活还是特别丰富的。
聊了一会,我们想为老人做一些事,却被老人拒绝了。他们说不是只有打扫卫生才是帮助,我们只要陪陪他们,这样他们就感觉很开心了。甚至还有老婆婆拿出自己做的点心招待我们,我们十分惭愧,没有帮上人家的忙也就算了,怎么能反过来吃别人的呢。婆婆故意板起脸,说不吃就是觉得不好吃。我们只好腆着脸张嘴,结果一吃还停不下来了,最后吃撑了更不好意思了。婆婆看着我们吃,确是比我们还开心。
你们把自己的`双手和岁月奉献给了社会,为祖国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如今,你们年纪大了,在敬老院安享晚年。在敬老院工作的叔叔阿姨细心的关怀下,满足了你们的生活需要。当然,不仅只有敬老院的叔叔阿姨关心你们。还有,我们这些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关心着你们,给你们平淡的晚年缀上并不艳丽的小花。
【敬老院走访活动周记】
为此,妈妈翻阅了大量资料,还走访了营养学专家,对产品提出许多改进意见。奶奶高兴地说:“这就好了,咱们的产品既有祖传的手艺,又有现代科学依据,走向市场不成问题。”就这样,在奶奶的管理下,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意越做越大,就连北京城里的大饭店都慕名到我家来订购豆腐和酸菜。
前些日子,在啤酒厂工作的邻居李阿姨来我家串门。一进门她就高兴地说:“这回我可赚了。去年厂里动员工人人股,当了股东,大家就是给自己丁干事了,积极性高了,工厂效益也好,年底分红一万元股红利几千元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奶奶便开始琢磨这股份制。前不久,奶奶又召集了一次家庭会议,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现在人家大公司、大企业都实行了股份制,发展可快了。眼看就是新世纪了,咱们总不能停留在现在的水平吧。
不如咱家也来个股份制,全家财产分为四股,你们兄弟仁各一股,我们老俩口一股,年底按利分红……”全家人对奶奶的远见卓识十分钦佩,立即开始行动。”家庭股份制”实行后,“石门李记豆腐房”的生产规模又扩大了。就在昨天,区妇联的同志带来一位老外,说是慕名到我家品尝豆腐和香油。经过一番细细的品尝,他竖起了大拇指,用半通不通的中国话说:“你们的产品very good,我要把它们带回我的国家,还计划与你们联合开发中国小食品和调味品……”现在,“石门李记豆腐房”名满京郊,认识的人都对我说:“你奶奶真了不起!”他们不知道,奶奶的心气儿还高着呢。最近,她又总是把什么WTO挂在嘴边,心里正筹划着一幅新世纪的蓝图呢!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我们小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走访了我村的万元户—张井顺少爷。张大爷今年五十多岁了,因为他平素寡言少语,所以人们送他一个绰号“老蔫儿”。可不知怎么,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像换了个人,整天乐得合不上嘴。为了这个我们走访了他。张大爷家位于村东头的北面。
我们一会儿就来到了张大爷家门口。跨入张大爷家的门槛,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条笔直的甫道,一直通到北房—五问宽敞的大瓦房,东、南、西都用红砖围砌的院墙,把小院围得严严实实。雨道的西侧,‘是三间厢房,红砖灰瓦。这总共不到五十平方米的小院,除去甫道外,都被色彩鲜艳的月季占满了!一株一株的月季花,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向来客表示欢迎。我们止被美丽的月季陶醉的时刻,就见张大爷笑哈哈地走出屋来,喊:“孩子们,快到屋里来玩呀。”我们随着张大爷来到了屋里,大家立刻被屋里的摆设吸引住了。东面摆着淡黄色的大衣柜。沿着北墙东头是电冰-箱。
北正面的电视柜上放着一台粉红色的彩色电视机。北面墙的西头放着一台乳白色外壳的洗衣机。屋子的南面东、西各放着一张双人床。床上铺着带有大凤凰的的确良床单,上面放着花花绿绿的被褥。我们几个少先队员坐在床边,小队长就和张大爷攀谈起来。“张大爷,你以前是种菜的能手,怎么现在又搞起养花来’了?”“唉!”张大爷叹了口气说,“不提种菜我不生气。‘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我在自留地里栽了半亩葱,家里人口不多,吃不了,我就拿到集市上卖了。可万万没想到,为了这事,我还被打成了‘资本主义冒尖户’,大会批,小会斗。看,这脸上的伤疤就是那时留下来的。”我们异口同声地说:“那个时候怎么这么不讲理呀i“如今,党落实的政策是多么符合咱农家人的心愿。我从广播里听到一篇又一篇号召大家种花草美化环境的广播稿。
我想种花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搞点收入。于是,我就拿定了主意,精心地培育了月季花。光去年,卖月季花就收入一万多元。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哇!我这个‘大老蔫儿’快变成‘大老欢’了。”说完,他便哈哈大笑起来,我们也跟着笑了起来。正在这时,在旁边听着的张大爷的小孙孙插嘴道:“是;呀,今年过春节,我爷爷就给我买了好多好多的炮竹,今天,难得你们到我家来玩,我送给你们每人一痊小鞭,表示我们全家人的谢意。”“劳劈啪啪”的炮竹声,伴随着我们踏上了归途。听,这响声震耳欲聋!它好象在竭尽全力把自己的声音传遍祖国的各个角落。我仿佛听到了从祖国各地传来带有胜利信息的鞭炮声。
笔者近日走访了部分乡镇中小学,发现普遍存在同一个被忽视的间题:图书馆里的藏书屈指可数。
如某山区小学有学生1000名,可图书馆里的藏书量竟是500册,而且大部分是“文革”时期的书籍。若按“普九”教育验收标准,每个学生要有图书20册,那么这间学校的图书馆就应藏书两万册。而现实中不少中小学的藏书数量与这个标准相差甚远。
兴国须先育人,育人离不开知识,离不开书籍。自知识和文明诞生的那天起,书籍便以不可抗拒的魅力占据了整个时空。然而,在一些山区里,孩子看书的间题却成了社会的一个难题。《南方日报》曾作过报道:本报读者俱乐部开展的“广东部分贫困山区中小学生读书现状”专题调查。被调查者中,17%的学生课外读物藏书量是零,大部分学生仅拥有5册上下。而在调查问卷七道知识题的填空中,“马克思是中国人”,“《阿Q正传》的作者是阿Q”,“《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毛泽东”,“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儒子”之类的答案就毫不足奇。山区孩子们知识的匮乏,视野的狭窄,令人心疼。
在今天,基础教育不只是学学加减乘除和扫盲,还要学习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学会自律、合作,学会在物欲、金钱的诱惑下保持自我···这些营养,很大程度上都极取于孩子们课本之外的阅读,尤其在山区里的学生,书籍可以为他们打开一个观察世界,体会人生的窗百。在“希望工程哟推动和舆论的关注下,成千上万的失学孩子重返校园,山区基础教育的巨大改变令人振奋。然而,我们看见不少乡镇没有售书点,即使有,也只售一些层次较低的武侠、言情小说等。孩子们想买的书,只有到县城或更远的大城市,而在纸价暴涨压力下节节脱升的图书定价,更远远超过孩子们消费水平。
一个没有知识的民族同样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社会的发展要靠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要靠人才,人才的精神粮食来源于书籍,解决孩子们的“粮食”是当务之急。图书馆是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保证学校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阵地。
学校应让图书馆“富”起来!
我是一个爱旅行的孩子,我走访过许多美丽的地方,比如说黄山、人间仙境蓬莱、杭州和千岛湖。每当我想起它们,我都会自豪,因为这些美丽的山河、风光都属于我的祖国——中国。
我爱以前的祖国。不仅应为它拥有壮丽的山河,它还拥有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从炎帝黄帝到秦始皇,祖国逐步进入统一。可是,一个又一个皇帝统治了中国,那就是清政府!他们的腐败使中国写下了耻辱的一页!《南京条约》、“五卅”惨案、南京大屠杀,这些可怕的名词令我不寒而栗。但是在伟人孙中山、毛泽东的带领下站了起来!我爱她,因为她在历史的洗礼中显得更加伟大。
我也爱现在的祖国。尽管她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哪几个世界之最没有轮到她,有多少个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来自中国?中国的数学家陈景润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中国的科学家使“神七”飞天……我的祖国还有许多美丽的地方,向北京故宫,上海东方明珠……而且在四川卧龙,还有可爱的大熊猫。令我兴奋,令我更爱她的是世博会将要光临中国上海,让国际友人重新认识中国。
我爱我的祖国,一个拥有现代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发达国家——中国。
留言条是走访别人而没有遇见时,或者给暂时没在家中的家人留下的说明情况的便条。可以在便条上写需要对别人讲的话,让对方知道。有时替别人接电话,写个便条转告别人,也叫留言条。
留言条由称呼、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称呼:抬头顶格写对收条者的称呼,不宜直呼其名,通常在姓后面加上尊称,如“李老师”,“李先生”,“张师傅”等,后面加冒号。
旧式写法将称呼放在正文后面,用“此致xxx”的形式。
正文:另起一行,从第三行起,前空两格,陈述所要说明的内容。一般要将所要表达的事情的各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讲清楚。
落款:比较随意,如果是熟悉的人写个姓加上日期就可以了,不太熟悉的则宜写上全名和日期。
写留言条必须注意这样几点:①留言条不宜具体详细地叙述拜访的意图和事项。②必须把要告诉给别人的事写清楚,如需面谈,就要写明另约的时间、地点。如果时间性强,不仅要写明年、月、日,还要写上具体时间,如几点几分。③选择约定再访的时间要适宜,注意休息时间,避开吃饭的时间.④语言不能生硬,要平和,语言要简短,三两句话即可。
高考结束的当天,我便去了珠海参加一项职业考试。繁华的街市、穿流的车辆让我目不暇接。安排好住宿之后没步街头,闪烁的冤红灯,喧闹的夜生活,在香味四滋的街头我无法找到一丝家的感觉。
九月末、一我带粉满身创伤回到了家乡。大学似乎已与我擦肩而过,一切杳无音讯。在寂真与惆怅的笼罩下,我决定独自去走访西部的农村,怀着浪者豪气和让广衰的农村医疗我身心创伤的心愿。一架相机、一辆吉普车,怀揣5 000元钱的我出发了。纵然孤身远去的我义无反顾,空荡的车厢里依然盛满了亲人的月托与关怀。
最先停留的乡村是产有大量煤炭的枣子坪村。几经颠簸,我将车靠在二等岩的一碳洞旁。高1米左右的碳洞里面漆黑一片,阴森森的感觉顿时让人毛骨惊然。苦苦央求带工才勉强答应让我随碳工进洞去看看,并言明不为安全负贵。躬着身子,踏着泥泞,昏黄的手电忽闪着,我夹在碳工之间“扑味、扑味……”往里钻。说实话,我的心中非常害怕,前不久这附近的碳洞里瓦斯发生爆炸,活埋了十多名碳工,待被亲人挖出来的时候,有的已经是身首异处,脑浆四溅,无一生还的事实不能不让人心存余悸。回来的途中满洞都是粗重的喘息和嘎吱作响的板车嘶鸣。空手的我已被累得气喘嘘嘘,黑色的碳、黑色的脸、黑色的手,淌过汗迹的脸庞上好似布满了枯涸的河床,苦苦劳作的碳工们从床亮到天黑,年轻的小伙子过早地更改了青年的容颜。他们毫无怨言地活着,苦、累早已成为便饭,但他们似乎坚定地信仰着:他们正走向幸福,他们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得到幸福……
接着我去了巫山茅坪的两个村子。这里是真正的贫困西部,三里一户、五里一家,大山里便散落着这些穷苦的村庄。绵延起伏的大山阻隔着这里的一切,如果不是农田和家畜,没有人会认为这是村落。驾车穿行于这里的乡村小路,我感到了巨大的不协调。面对的是西部的子民,他们的贫穷让我愧于当面立谈。我记得在随行的日记中我这样写过:“有谁的足迹通及贫困的乡村/有谁见过满是旧书的新生课堂/有谁抚摸过又上学又养家的孩子的头/有谁握过西部子民和大地一样粗糙的手/我在无言中沉默/依旧无言。”真的,我哭过。泪水不再是属于我的,它只能属于西部那片热土。为那儿的子民,为那儿的落后,更为那儿已经嫩起或即将嫩起的希望。冲洗出来的照片是那般清晰记忆便是那般刻骨铭心。我无法与年近七旬的老人对视,因为他们还在田间劳作,我无法与那儿的同龄人对视,因为他们巳经远离亲人,漂泊异乡,养家糊口;我无法与那儿的少年对视,一因为他们的心中比我心中盛满了更多的成熟与完美。我决定离开这西部村庄的时候,我已经决定了再次回到西部。
我累了,困了。我无法将这里与珠海的高楼大厦联系起来,有谁敢说这是同一片天空下的热土。我无法算出西部与沿海相距多少年的时光。这是一种深切的痛感,只能在心中纹动!可我的心中分明有另一种激流在涌动。回到家中,伴着洛咖山的呼唤我来到江城。我紧握笔端的手,我激烈跳动的心脏,一正在真真切切地诉说:我要去西部,但是如果我只能给西部带去苦力,我便是西部的罪人。
这两天趁国庆休假的时间,田园特意走访了几位老人,目的是想了解一下现在老人们在家庭中的生活境况以及与晚辈相处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调查,田园认为,现在的老人在生活上基本都能够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绝大多数的子女对老人是非常依恋和孝敬的。比如,仲秋节和国庆节期间,田园所探访的这几家,子女都提前将过节用的和吃的送回家中。田园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老人们的子女送的东西真是五花八门,有电暖气、微波炉、各种家庭治疗仪器以及轻巧柔软的保温衣物;食品类大多是高档的鱼、虾、烟、酒、糕点。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还不算很高的今天,子女们能够节衣缩食,为老人献上自己的一份重重的孝心,这,是非常难得的。
应该说,今天的老人们大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当然,人不会单纯满足于衣食的富足,作为老人,更需要一种精神上的理解和抚慰。而田园所走访的这几位老人的家庭中,在这方面多多少少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按说这些家庭的子女都算是很孝顺的了,为什么老人仍然感到心理上不满足呢?据田园分析,间题还是出在两代人之间的心理差距上。特别是作为晚辈,大多不了解老年人的一些心理特征,处理起问题来,往往无意中刺伤了老人的心。比如,人进入老年,往往自尊心也随之而增强,因为在家庭中他们是长辈,经历的事情多,见识广,所以,在许多问题上,包括对社会对子女的家庭问题,他们愿意发表一些意见。而当他们的意见不被子女所重视所接受时,他们的心理就会产生一些失落感。所以,作为晚辈来说,应该充分体谅到老人的良苦用心,虚心接受老人的正确意见。如果老人们说的不够全面或是有错误,晚辈也绝不能当面顶撞。这样有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情舒畅。
老年人爱唠叨,其实,这是老人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一般来说,老年人都有一种怀旧感,这种怀旧感会导致老人产生孤独的心理。长期局限于家庭的小环境中,老人容易产生被冷落、被抛弃的心境,因此,从心理需求上讲,他们存在着一种向熟人和家人倾诉的欲望,以求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满足。实际上,这种倾诉,对他们来讲,正是享受的天伦之乐。有些做晚辈的,不了解老人的这种心理需求,以为他们太唠叨太罗嗦,对老人的话似听非听或是干脆不听,这同样会刺伤老人的心。
许多老人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有了不痛快的事总是闷在心里,这同样也不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做子女的更应该细心观察,主动过问老人的思想间题,启发和诱导老人把心里的疙瘩说出来,大家一起劝导或是帮他把问题解决好。
有些老人进入老年期后,可能性格要发生一些变化,情绪变化无常,容易高兴也容易生气,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性格变得非常古怪,这在医学上称为“返老还童”现象。这是一部分老人所特有的心理特征。对于这部分老人,晚辈要特别注意,尽量避免与老人发生冲突,掌握好说话分寸。当老人无端发火时,要马上岔开话题,以其他的事情转移老人的注意力。
总之,了解老人、谅解老人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心理过程。对于我们这些晚辈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常识,这样才能保证老人真正安享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