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1960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4 04:08:37
  • 《做党的好孩子600字》
  • 我读了1960年2月2日雷锋叔叔写的《雷锋日记》,日记里写:“今天,我从营口乘火车到兄弟部队作报告,下车时,大北风刺骨的刮,地上盖着一层雪,显得很冷。我见到一位老太太没套手套,两手捂着嘴,口里吹一点热气温手。我立即取下了自己的手套,送给那位老太太。她老人家望着我,满眼含着热泪,半天说不出话来。……一路上,我的手虽然冻得像针扎一样,心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读完了这篇文章,我真正懂得了“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含义。

    这种帮助别人,心里却感到很快乐的感觉我也有。我有一个维吾尔族的哥哥,他叫伊力亚斯。我三岁多第一次去他们家,他们住在低矮昏暗的平房里。家里除了一个旧旧的矮茶几和一个很小的电视机再没别的家具,五岁的伊力亚斯只有两三个旧玩具。我们坐在小铁炉旁取暖,因为家里没有暖气。妈妈给他们带了许多好吃的,我给哥哥带了玩具,爸爸和叔叔喝着热茶在聊天。后来我们都上学了,一年级的假期我又去了他们家,他们搬进了一间崭新的平房,还有一个独立的卫生间。那一次,我把我三好生奖励的一盒文具送给他,尽管我很喜欢很舍不得,但对于根本买不起这些文具的伊力亚斯来说,我决定送给他。当他满心欢喜、爱不释手的拿着那盒文具的时候,我心里比他更高兴。

    去年肉孜节前,我们又去了他们家,这次他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我想以后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不需要我们的帮助,但是我会做他永远的好朋友。毛主席爷爷说过一句话:“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会把这句话永远挂在心田。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一定会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听党的话,做党的好孩子,长大以后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 1960年11月15日,随着惊天动地的响声,中国首枚“东方一号”导弹发射成功。人们欢呼雀跃地抱在一起唱啊跳啊,内心的狂喜无法抑制地化为两行热泪喷涌而出。此时此刻,一位中年男人正冷静地筹划着中国科研发展的下一步计划——制造出射程更远的中远程导弹。他就是中国导弹之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

    1911年钱学森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市民家中。他从小聪颖好学,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他对待事情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且勇于认错,懂得在错误中吸取教训,深受老师同学们的喜爱。

    23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交大毕业,考取清华公费留美生。其先后在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学院念过书,认识了恩师冯.卡门教授以及好友玛利纳等人,在美国待遇颇丰。

    直至1949年10月1日,他接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马上准备收拾行李出境,可却被美军干扰阻拦,一直拖到了1955年才终于重新回到祖国温暖的怀抱。

    回国不久,他便致力于研究火箭导弹,功勋卓著。2009年,这位科学巨星长眠于世,永远闭上了双眼……回首钱学森的一生,10个字:好学、严谨、坚持、淡泊名利。

    他好学,嫌时间不够,总比别人睡得晚,起得早。于上海交大求学时,晚上总独自到路灯下去阅读,日复一日。他严谨,对下属要求严格。每次导弹发射前,他都要亲自对其进行检查,从不投机取巧。

    他坚持,觉得“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神殿门,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他淡泊名利,毫不关心自己得到何等名誉以及多少钱财。巨额的稿费和奖金自己从不留下一分一毫,全部交与国家。

    为了祖国,能忍受监狱的折磨,以及被监视的痛苦。心念父亲家书“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视国家科研任务为生命,着实可敬。

    而钱学森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热爱祖国的导弹科学家。令国人骄傲,乃吾辈之楷模。

  • 《只因多看了你一眼》
  • 1960年5月,他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市保安乡的一个贫困家庭

    他是一个贫苦的汉子,从没过过一天富足而安逸的生活。他早年丧父,家庭贫困,9岁就外出谋生,给人放过鸭子,做过基建,捡过垃圾,当过货郎,摆过地摊……居无定所,在闽、浙、赣边界一带的山区里过着流浪汉的生活。

    他更是一个善良的男人,在飘泊的路上,遇到别人有难,都会伸出援手,甚至倾尽所有。

    有一回,他路遇一个脚受伤的女孩,连忙将她背回她家。女孩昏迷,她的家人以为他欺侮了她,将他扭送到派出所。女孩醒来才指认他是救命恩人。女孩的家人要酬谢他时,他已挑起担子匆匆离去。

    1989年9月,他挑着货担途经江西瑞金,在河边洗脸时,听到不远处的河里传出扑通一声。他看了一眼,以为是谁投了块石头。走了几步路,他忍不住又往那看了一眼。就因这多看了一眼,他大叫一声:“不好!有人投河自尽!”

    衣裤也来不及脱,他就下河救人。那是一位老妇人。他把她拖上岸后,又带她到附近的诊所检查。见老人无大碍,他正准备转身离开,老人却一把抓住他,哭道:“你何苦救我这个要死的人,如今我死不了,你救我就救到底吧!”

    老妇人时年60岁,丈夫和儿子相继病逝,孤苦无依。听完老人的哭诉,他心软了,便收留了老人。

    就这样,他多了一个母亲——他认老人作义母,叫***妈。

    带着义母四处漂泊很不方便,为了能让老人安顿下来,这年年底,他辗转来到福建省明溪县,租了间简陋的民房住下,结束了长达20年的流浪生活。

    定居后,因一时找不到事做,他便以收破烂为生。有了一点儿微薄的收入,他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而是想办法不让义母挨饿受冻。

    1993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他外出收废品。天气寒冷,路边的柴上都结着一层霜,他听到从柴草堆里传来一阵嘤嘤的啼哭声。开始他以为是小猫之类的动物发出的声音,可听了几声后,又觉得不像,便循声走过去。他看到了一个包袱——就因为多看了这一眼,他看到了包袱里的婴儿,婴儿的脸蛋冻得发紫。

    善良的男人动了恻隐之心,他将婴儿抱回了家。这是一个刚出生就被抛弃的女婴。

    女婴一进家门,义母就将她抱在怀里,欢喜得不得了,说什么也不让他再往外抱。

    于是,他决定将女婴当作自己的女儿来养。

    就这样,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了一个特殊家庭。

    义母体弱多病,他从未嫌弃,竭力赡养。后来,老人双目失明,紧接着又因摔倒造成腿部骨折,无法正常行走,他皆尽心照顾。

    有一回,老人连发高烧,为了给老人治病,他二话不说卖掉了借钱买来载客的摩托车。

    女儿在他的抚养下健康成长。孩子小的时候,他忙碌一天后还要照顾孩子:孩子饿了,起来喂米糊;孩子尿了,立即换尿布;孩子病了,整夜地守护。

    女孩8岁那年,看到同龄人背着书包上学,已知自己身世的她默默哭泣:“我好可怜,父母不要我,现在连书都不能念……”

    他听后如万箭穿心。他决定无论多苦,也要让女儿上学。

    母亲多病,女儿读书,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拼命地干活,摆地摊、卖馒头、送液化气、修自行车……最辛苦的是挑松油。三伏天,他从山上把松油挑到山下,晚上回到家,衣服粘在肩膀上,揭下来一看全是血。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女孩聪颖、勤奋、懂事,她不再在意自己的身世,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庆幸有慈祥的奶奶和疼自己的父亲。

    奶奶双目失明行动不便,12岁的女孩就会煮饭、洗衣、侍奉奶奶,将家里的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一年到头,一家人几乎没吃过肉,女孩对此从未抱怨过。有几次,他让女孩去买块肉来改善伙食,她买回来的依然是腌咸菜。女孩知道,手里的一分一厘都是父亲的血汗钱。

    读初一那年,尽管每天还要照顾奶奶,但女孩还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兼了一份家教。这个品学兼优的“阳光少年”,看到谁都是一脸纯真的笑。

    这个家是贫困的,也是幸福的。

    邻居们都说,这祖孙仨可亲热了。父女俩做晚饭时,会各炒一个菜,然后抢着让奶奶尝:“还是我炒得好吃吧?”“别听我爸的,他那菜都糊了。”每每逗得老人咯咯地笑。其实哪有什么好菜,无非是白菜、豆腐。

    2010年初,老人下身瘫痪不能动弹,每隔一段时间就疼痛难忍,加上患有脑血管硬化、脑萎缩等疾病,烦躁哭闹,大小便失禁,昼夜需人服侍,父女俩就轮流陪护。因为晚上要做功课,女儿就要求下半夜来陪护。他担心女儿睡眠不足影响学习,就让她好好休息。可女儿认为,父亲劳累了一天,更应该休息,她说什么也要在夜里轮流给老人按摩,端屎端尿,擦身换药。

    2010年5月,父女俩失去了他们“最亲爱的人”——这位“捡来的母亲”因病去世,享年81岁。因为他和这个家,这位老人多活了21年。她的晚年,感受到的是人间的亲情与家庭的温暖。

    后来,他们搬进了政府安置的廉租房,房子虽小却干净整洁。

    51岁的他潸然泪下:“可怜我的老妈,无福享受到这么好的房子。”

    17岁的女儿则轻声地说:“他为了奶奶和我,至今未娶。我真希望有个善良的阿姨能嫁给他。这样,将来我去外地上大学,他才能有个伴。”

    他叫柴裕财,因义母叫范玉英,他们又在福建生活,他便将女儿取名柴建英。2007年和2009年,父女俩分别入选“中国好人榜”。

    只因多看了一眼,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演绎出了一段感天动地的挚爱亲情!

  • 《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自信》
  •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年开始时,罗森塔尔博士让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100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的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三位老师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被刻意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取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这时校长文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过是随机抽出的普通老师罢了。

    这个结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这三位老师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并且学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对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工作自然非常卖力气,结果肯定非常好了。

    在做任何事情以前,如果能够充分肯定自我,就等于已经成功了一半。当你面对挑战时,你不妨告诉自己:我就是最优秀和最聪明的。

  • 《和毛主席握手》
  •     1960年6月26日清晨,我们听说毛主席回到韶山来了,学校还让我和彭淑清给毛主席献花。

        通向韶山招待所的公路旁挤满了人.同学们跳着、唱着。我拿着一束鲜花,更是兴奋、焦急。这时,不知是谁叫了一声:“毛主席!”果然前面停下了一辆小汽车。毛主席下了汽车向我们招手。“毛主席,您好!”“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响成一片。红领巾、鲜花、手帕不断地在空中飞舞。

        我的心抨怀地跳起来,拿着鲜花,飞似的跑去把鲜花献给毛主席,并且紧紧地握住毛主席的手。毛主席是多么健康啊!毛主席一面走、一面亲切地问我:“你几岁啦?读几年级了?”我作了回答。

        到了操场里,全校同学排成队,和毛主席一起照了相。毛主席看到学校扩建的情况,说:“这个学校变化真不小。”我听了毛主席的话,忙说:“毛主席,我们学校同学现在打地基建房子,学校里的蔬菜也自给有余哩!”

        毛主席笑着看看我,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我坐在毛主席身边,好像有许多话要跟毛主席说,但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只是望着他老人家,心头感到一阵阵的温暖。忽听得毛主席问我:“你成绩好吗?”

        这一问,我的脸顿时红了,代数还是一个倒霉的3分,怎么跟毛主席说呢?我鼓足了勇气回答说:“前一段成绩较差,现在进步了。”

        毛主席听了,关心地说:“好,以后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好学生。”这句话像一股热流,温暖了我的全身。我点了点头,紧张的心情完全被幸福的感觉代替了。

       这时候,毛主席要回去了。操场里又响起了“毛主席,祝您健康”、“毛主席万岁”的喊声.欢送的人群像湖水一般拥出校门,目送着毛主席魁梧的背影。毛主席走远了,同学们还在不断地欢呼,招手。

        深夜,我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毛主席的光辉形象仿佛永远在我的身边。我们党的领袖是伟大的领导者,也是平易可亲的·普通人。我越想越激动,整个心灵都浸人幸福的回忆中。

  • 《党的温暖》
  •     1960年赵从信因工负伤,截去了左腿,这对于只有二十多岁的赵从信来说,真是睛天翁雳。就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矿工会和车间工会的同志们,对他给予兄弟般的关怀和抉持,象送饭、送菜、端屎例尿,全由工会干部包了下来。同时,会千部还针对他的思想,耐心开导,又把他的未婚妻接到医竞今加护理。工会对他无徽不至的关怀,使他深深感到了党钓沮暇。从此。他把工会当做亲人。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魄对工会工作的盆要性也有了一些认识。

        1965年,赵从信在矿勒杂队工作时,被选为工会小组决。这个队有八十多个人,大多是有伤病的老工人,谁在这工作都感到休头。但赵从信下决心当好这个“家”,要象工会干部关照他一样,关照这里的老工人。工人岳立坤感心胜病后,经常复发,他家离矿七八里路,赵从信坚持每周两次一腐一拐地去看望他。半年多从未间断,直到岳立坤病故。勤杂队有个精神病人叫王家友,老伴身患半身不遂,孩子都在外地工作,王家友常常犯病,赵从信就到他家帮着干些家务活。开始,王家友对赵从信又打,后来赵从信去的次数多了,王家友对他逐渐亲热起来。有一次,王家友被火车掩伤了,赵从信就天天去为他端尿端屎。王家友病好后,对赵从信格外亲热,对工会组织更是感激万分,每月总是先交会费,成了工会的一名积极分子。

        青年女工蒲玉莲的父亲病故后,家庭生活困难,思想压力很大。小有家离矿三十多里路,中间隔着三座山,又不通汽车。一个星期夭,赵从信天不亮就赶往小有家。他上山咬粉牙,下山掩打颇,当他走进小蒲家时,一家人着他脚着一条斑,集褥衰劳不堪的样子都十分吃惊,又给他倒水,又给他点烟。赵从信看到小有上有八十岁的爷爷,下有几岁的弟妹,一家八口人全靠她的工资生活,住着的两间小土魔已经有了裂痰,床上放着补丁橡补丁的被子。看到小薄家的困难,赵从信探深感拜内疚,临走时他把自己仅有的十元钱留给小蒲。归途中,他走得汗水淋漓:三十多里路竟走了六个多小时回矿后,他提请车间工会对小蒲进行了适当的救济。第二年6月,赵从信又一次走访小蒲家,发现她家住的两间土屋快要倒塌了。干是,他请矿工会和生产队协商给撼奋好了房。家庭困难得到解决,使蒲玉莲放下了思想包袱。在生产中,年仅十七岁的小蒲不顾自己身小力薄,带头苦千,受到了大家的赞扬。

        为了掌握全车间每个职工的情况,赵从信和车间工会的同志们建立了职工登记表。自1977年以来,赵从信利用星期天、节假日,走访了犷区附近五个区(县)、十个公社的一百六十多名职工的家庭,把党的温暖送到了广大职工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