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品清逸,若晨之曲; 其味悠长,若茶之香。
——汪国真
一则则意趣盎然的故事,一首首清逸淡雅的小诗,一篇篇纯美空灵的散文,一曲曲气势恢宏的赞歌。诚如著名诗人舒婷所言:“情感的珍禽,思想的异兽,以及南来北往的风,都歌唱、栖居、穿行在这一处文学的风景林中”。我与它相遇出于偶然,亦或是冥冥之中早有安排。
在暑假一次书店之行中,我不小心碰掉了一本放在书橱中的书,书店老板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跑过来从地上捧起了它,并小心翼翼的擦拭上面的灰尘。我当时不禁为老板的这一举动感到可笑,心想着:“只不过一本书而已,太夸张了。”老板好像听到了我的心声似的,缓缓地说道:“书和人一样,一些低俗恶劣的书,会让所有的人去践踏它,去蔑视它。但是一本意味深长的书,会值得每一个人去好好品味,细细琢磨,会让每一个人把它视为掌心上的珍宝。”听完老板的一番话,我不禁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我正想开口,老板便善解人意的把它交在我的手上,用眼神示意我来翻开它。
我把它捧起来,引入眼帘的是一片宁静温暖的绿色,在上面有两个隽秀的大字——意林。翻开第一页,是一篇精致的卷首小品,编者用一个生动而又富有哲理的小短文把我引入了一片文学的森林中漫步。也不知过了多久,当我从书中抬起头时,天空已暮色四合,书店中也只剩下我一人。我不禁惊叹《意林》这本书是富有魔力的,让人一拿起它就舍不得放下,一打开它就无法闭合。之后,我便央求书店老板把这本书卖给我,可是他大手一挥,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我,说这本书是非卖品,是他自己收藏的。我只好恋恋不舍的走出书店,一回到家,我便在互联网上搜寻它的信息,当得知它是以月刊的形式出版时,我便马上打电话给妈妈,让她去邮局帮我订购。从此,我每天都在家中翘首以盼它的到来,每当拿到新的一期,我便窝在家里去品读它,有时候甚至可以几小时都保持一种姿势不动,也不说话。妈妈对我说,离远看我读书的样子,感觉我好像一个得了痴呆症的人一般,但凑近一些,会发现我的眼神有一种徜徉在多彩世界的惊喜与满足。
《意林》就如漫漫人生路中的一盏明灯,久旱干枯大地上的一场甘霖,更像是人生中的一碗鲜香醇美的心灵鸡汤,大千世界中的一个良师益友。它是成功励志的指南,心灵启迪的宝典,智慧哲理的大全,感悟感动的文库。让我与你一起漫步在这意蕴之林中吧!
1、莎士比亚: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2、刘墉:
风大时,要表现逆的风骨;
风小时,要表现顺的悠然。
3、但丁:
通向荣誉的路上并不铺满鲜花。
4、美学家朱光潜:
少年立志,须择阻力最大处前行。
5、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
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
6、李大钊: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7、北宋大儒张横渠(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席慕蓉《青春》: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9、马尔克斯:
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
我对生活一往情深。
10、几米:
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
11、欧阳修: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
12、顾城:
当泪的潮涌渐渐退远,
理想的岛屿就会浮现。
13、陀思妥耶夫斯基:
做成一件事的全部秘诀只有两句话:
不屈不挠,坚持到底。
14、纪伯伦: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
以至于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
15、冰心: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16、冯骥才:
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成逗号。
17、海子:
我们最终都要远行,
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
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
18、青年作家七堇年:
我们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19、毛泽东: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20、林语堂:
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21、荀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2、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的生命似洪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
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23、何塞·马蒂(古巴民族英雄):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
光荣的人注视着袓国的事业。
24、黑格尔: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
25、康德: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26、卡莱尔:
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
27、新时代领路人:
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
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28、新时代领路人: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29、鲁迅: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30、罗曼·罗兰: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中国,文化的星星之火一直在不断传递,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
因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响。我们在家中度过了一个最为漫长的寒假。在这样充裕的假期中,汲取优秀的文明成果,提升自身素养,激发潜能,完善自我,就显得尤为重要。
每当夜幕降临,落日的光辉一点一点被浓黑蚕食,直至完全消失。与家人一起半倚在床头,打开一盏床头灯,淡黄的光线跳跃在纸页上,墨香悠长,浸入其中的是我们逐渐安定平静的灵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温柔淡然的女声,是我的母亲正在教我妹妹念诗。再眨眼间,我似乎已经到了一个世外桃源,与现实中所看到的风景截然不同:这里天蓝云白,一眼望去,远处似乎有一潭清水,荡漾着,泛起粼粼水光。我暗想:这应该就是诗中的“桃花潭”吧。
潭上有一小舟悠悠,一位仙风道骨之人负手站立其上,一袭白衣胜雪,腰间别着一青色葫芦,盛满了浓香美酒,长发与美髯为他添了几分洒脱与豪情,仿佛抬手挥笔之间,就是一行上好的诗句。
回神,望着我妹妹稚嫩可爱的小脸蛋,仿佛又悟到了诗仙的豪情与洒脱。那颗向往自由的不羁的心,永远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至此埋在了我的心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妹妹用她稚嫩的童音一字一句的跟着念,好像在读着什么信念与坚持般……是我的错觉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轻声又念道。这说的不正是在疫情防控攻坚战一线的人们吗?不是千千万万主动奔赴这一无硝烟战场的英雄们吗?他们真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他们也还是父母心中的孩子,不过是学着前辈的样子穿上了白大褂努力地想要保护更多的人,保护这个国家。
还有后方的志愿者们,他们也只是一个个普通人,却用自己的责任担当与实际行动为前线的医护人员们撑起了大后方的这一片天。他们不过也是些最为平凡的人,也许都渺小卑微,也许都曾身心俱疲,曾无数次想过要放弃,可这瞬间,浮现在脑海里的终是坚持。疲倦的神色中余留浅笑,浑浊眼睛里无法遮掩信念。
何谓英雄?
此为英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探求光明…….
时光荏苒,前路漫漫,愿君都有一个午后,手侧放一杯香茗,烟气袅袅,斑驳阳光撒上书的扉页,诗韵悠悠,品茶,品诗,品人生。
品味诗中意蕴,品味人生百味!
(指导老师:陈璐老师)
桐城——全国闻名的一个历史悠久、意蕴深长的文化古城,它有丰富智慧的“桐城文派”,它有长久的千年的历史文化,它有类似龙眠山那样雄厚挺拔的山脉,它也有类似龙眠水那样清澈宽广的湖泊,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地方的美丽与智慧,我也不得不为我的家乡桐城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而在这里,它当然也是一颗绚烂的熠熠生辉的明珠,它是悠久丰厚的桐城文化的标志,远近闻名的“桐城文派”的象征,它依然是古代的寺庙建筑的经典。它,便是文庙,位于古城桐城市中心的广场北端的一座古庙。
桐城文庙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元末毁于兵乱,而并没有过多久,文庙便被整修一新,里面的布局依旧是那样的古朴、典雅,也含有几分清新,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开始关注它。文庙以大成段为中心,以南北的中心线为对称轴,里面的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等等,且总面积为3200平方米,各种各样,各姿各态,主次的建筑,也是错落有致,似乎已经浑然一体,而且,它的门楼里的“文庙”二字是由赵朴初先生所题写。
我曾经听说过,有这样的一句话:天下文章出自桐城。我想那是当然,在这座文庙里,真的是大有文章。这里面有孔子的生平,有“渔樵耕读”、“魏星点斗”“独占鳌头”等故事,它们都逼真传神,也生动、有趣。
要论文庙,它不仅有很多难得的稀世珍宝,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但是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我最喜爱的应该还是要算数状元桥了。只因这个桥有一个奇怪的规定,只有每次科举考试的状元们,才可以从这个桥的上面走过去。每次停留在桥上,看水下的鱼儿的游动,我总是有一种无法说明的意境。
每年,都有众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广大游客纷呈踏来,来到这里参观游览,而他们,大多数都会站在这里,缅怀各位硕儒的历史功德,求索着古桐城文化之渊源。我相信,他们都会由衷的赞叹,桐城文庙的悠久历史,以及桐城的美丽、雄伟。
它——桐城文庙,是桐城闻名遐迩的建筑,是元、明、清,祭祀孔子的礼制性的重要建筑群以及文化基地,也是桐城古文学派的一个重要象征,最重要的是,它所弘扬的,是桐城派的文化,也是悠久的桐城文化。
天下文章出桐城,桐城文化出文庙。
众所周知,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东方式的哲学观对文学的创作及其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其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以孔孟为渊蔽的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共同组成影响古代作家创作的核心因素。在这种影响下,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呈现出鲜明的类型化和模式化的特征。作为这种特征的载体,各种模式和类型又各自包含着不同时代,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内涵和意蕴。这其中固然有刘彦和所谓“世情”、“时序”的反映,例如唐朝之诗,宋朝之词,元朝之曲,秦汉之文,明清之小说。也有古代知识分子固有审美意趣的积习沉淀。例如采菊东篱,才子佳人,但无论前者抑或后者,均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及内在意蕴。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众多模式中,其源远流长,作品众多而受到文学批评家的搭配以视。事实上。这佳人种批评自明、清两代“才子佳人”小说的顶峰时期便已出现了。小说巨匠曹雪芹曾在他的《红楼梦》里借贾母之口对“才子佳人”这一模式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说他们那男的必定是个才高八斗的穷秀才,那女的则是知书达礼的千金,偶尔相见,却将家教宗法抛诸脑后,便去跟人私奔。同到后来,那男的却又必定高中状元,一家团圆。曹雪芹在非议这一模式的同时,也对这类小说的作者及其创作心态、动机表示怀疑。今人于天池先生也曾指出这一模式“无非是‘私订终身后花园,多情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这样的千篇一律的故事”。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多得不胜枚举而又“千篇一律”的作品里,无论其时代背景如何变幻,是太平盛世,抑或是国破家亡;又无论其人物如何变易,是张君瑞和崔莺莺(《西厢记》,抑或是铁中玉和水冰心(《好述传》);更无论其情节铺排得怎样巧妙离奇,在绝大多数的“才子佳人”模式的戏曲小说里,其情节的敷演均与后花园这一场景有重大关系。陈世英中秋之夜于后花园抚琴,“感动娄宿”救了月中桂花仙子一难,以至引出一段人神之间的“宿缘仙契”(吴昌龄《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杂剧》)。韩飞卿九龙池上初见柳眉儿,勾动“春心之意”,方才有后花园的一场好戏,又因有后花园的一场好戏才成就这一段姻缘(乔孟符《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杂剧》)。裴少俊亦是于后花园中认识他那“一个好姐姐”李千金,“后花园权做武陵溪”,“成就了墙头马上”,并于后花园内金屋藏娇,一住经年(白朴(《裴少墙头马上杂剧》)。至于张君瑞之跳墙会莺莺,杜丽娘之春睡梦柳生,更与“花园”密不可分。尤其是《杜丽娘慕色还魂》一剧,杜丽娘因后花园而触动春心,又因后花园而与柳梦梅梦中相会,死后葬于后花园中,最终又在后花园中还魂与柳生相聚,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这部展示汤显祖“生可以死,死可以生”情至论的著名杂剧里,后花园这一意象无论在作品结构、情节、以及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上,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份量。
显而易见,作为在“才子佳人”式的小说戏曲里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后花园不仅是“才子佳人”模式的重要一环,而且逐渐衍生,抽离“才子佳人”的主旨园囿而形成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和审美愈趣的文学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后花园”情结。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后花园情结的典型反映,而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曹雪芹的《红楼梦)》则是后花园情结的最集中表现。几乎整部中国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史都在大观园这个古代封建文化的最大后花园里上演。
正如“才子佳人”模式揭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某些思想和审美倾向一样,后花园情结同样包涵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对后花园情结进行深人的考察和研究,同样具有重大的文学和美学的价值。
日本环境心理学家相马一郎和佐古顺彦在具论著中指出“人从物理的环境中选择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形成了心理学的环境。一人的行为取决心理学的环境为什么能够从物理环境中作为一种刺激而被人类选择,和怎样被人类判断和评价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作为作品主题表达的关键和情节的主要依托,后花园这一场景(意象)具有迥异于一般场景(意象)的物理环境特征及心理学环境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后花园的地理位置、景观特点,以及情节特点等方面。
中国园林艺术历来发达,是世界建筑艺术的一枝奇葩。自上古黄帝的“囿”“圃”至汉代之“苑”,自魏文帝曹的芳林园至清代圆明园,诸如此类,多不胜数,皇家园林以其规模宏大,占地广阔,故一般处于郊外,相对独立。如秦始皇筑秦宫,跨渭水南北,“覆压三百余里,隔天离日”。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谓之日“郊园”。至于私家园林,大者不过数里,如大观园,从荣府“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小者仅只一亩半亩。故而私人园林多紧依房舍住宅,而且多位于主厅正堂之后,因此有“后花园”之称,本文所指,亦就此类私家园林而言。陈从周先生称为“宅园”。
后花园不仅藏于正堂之后,而且往往与书房,客舍等相连,而在作品中,书房客舍正是落拓秀才的主要活动场所。《西厢记》中,崔夫人一家于普救寺“西厢下一座宅子安下”,而崔莺莺每晚于花园内烧香,不过“开了角门儿,将香桌出来”,两者显是紧密相连,不过一墙之隔。张生亦考察研究过“这个花园和俺寺中合着”,在先住处时,“也不要香攒厨,枯木堂。远着南轩,离着东墙,靠着西厢”。正是为以后“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跳墙赴期伏下一着棋子。白仁甫《墙头马上》,裴少俊将李千金洛阳带回家中,“只在后花园中隐藏”他自己则“每日只在后花园中看书”,如是者七年,居然没有给父母发觉。究其原因,除了仆人隐瞒外,还须归功于后花园地利之便。吴昌龄《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杂剧》,陈世英上朝取应,寄居叔父洛阳陈太守府中,在书房中安下,“温习经史”,而“元来书房就在后花园里面。花木清幽,颇堪居止”。正因此,陈世英温习之余,方有夜吟之兴,弹琴之心。引得桂花仙子有私凡之心。
很显然,在作品中,后花园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特点为作品人特提供了优越而合理的活动场所,并在很大程度上使情节的顺畅发展成为可能,这是作品中其他场景所欠缺的。
不仅如此,基于后花园大多位于正厅主堂之后的位置特点,所以相对于封建家庭内的其他场景,后花园显得比较安全。众所周知,中国妇女在封建社会历来是受束缚的,至明清二代,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推行,禁锢更严。《明史》所收的节妇、烈女传比《元史》以上的任何一代至少要多出四倍以上。《牡丹亭》中,杜丽娘因上学略迟,就被腐播陈最良数落教训:“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盟、漱、栉、笋,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就连《西厢记》中红娘这样一个小小丫环,也会以“男女授受不亲”“非礼勿视,非勿听,非礼勿言,勿动”等“先王之道,周公之”责斥张生莺莺因偶出闺门,则被夫人责之“岂不自耻”。可见,在封建社会,未婚女子少年几乎没有可能在酒馆茶市等公共场所发展爱情,就算在私第的厅堂之上,亦难若登天,因为这些场所景是封建道德势力强大之处,相对而言,深藏于厅堂之后的后花园则相当“安全”。在这个宽阔的游玩之所,代表礼教尊严的父母长辈一般在宴客赏花时才偶尔一到,要比厅堂清静得多。可以说,后花园相对安全这一特征为作品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充分条件。“欲望要求外界最大限度地提供出满足其欲望的机会”。在当时而言,后花园无疑是绝好的这样一个机会。
后花园在物理环境上的另一特征是景致优美。花园本就为游赏玩乐之所,故园中亭台楼阁,树木花草,莫不精心安排,以期有图画之美。试看以下数例:
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颤巍巍花梢弄影,乱纷纷落红满径。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后花园环境对作品氛围的渲染以及对作品主人公的默化和启迪。
在后花园情结中,人借助于园这一场所进行活动,在另一方面,园又以其独特的内涵左右着人的思想及行为。如果说,后花园的位置和较为“安全”的特征为自由情感的发生提供了客观环境的话,那么后花园的优美景致,树木花草则是这种情感的催化剂。在深受儒道思想影响的传统自然观里,万物的兴衰枯荣均具有浓重的人格化色彩,而在秀才小姐眼中,作为自然替身的园林景色无疑是这种人格化自然观的一种具体展现。后花园里的花开花落,月缺月圆,燕子成双,蝶儿作对,不可避免地给予他(她)善感的心灵以深深的震憾,鼓励和引导他们追求自然、健康的爱情。《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杂剧》内陈世英寄居叔父后花园内,本拟温习经史,却见“金风浙浙,玉露冷冷。银河耿耿,浩月澄澄”,感慨“是好一片蟾光,着小生对此佳景,怎好便去就寝”于是吟诗弹琴,引出一段风流公案。《西厢记》崔夫人食言,将张生与莺莺“兄妹排连”,莺莺月夜园中见:“云敛睛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而生出“离恨千瑞,闲愁万种”,“他做了个影儿里的情郎,了个画儿里的爱宠。”悲叹:“月儿,你团圆啊,咱却怎生?”这是典型的“以我观物”,物化人情。至于《牡丹亭》里,后花园自然景物的渲染,启迪作用达到了极致。杜丽娘之由生而死,死而复生,全在于倾慕柳梦梅;而得见柳生,又在于后花园春梦;之所以有春梦,又在于偶见后花园“蛇紫焉红”,春光烂漫而勾动春心,引出一段思绪:“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韩夫人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_后皆得成秦晋。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笋,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在这里,后花园的景物直接引导、启迪主人公向往自由爱情,追幸福的健康情感,并在情节的推移中催促这种思想情感的发展和成长。在整部作品中,后花园的景物已不再是单纯的场景,而是上升为自由和爱情的启蒙者。
张世君教授在论及《红楼梦》的庭园意趣时曾指出,作品的主旨是表现“静态美”并归纳为“庭静”,“景静”,“人静”。其中庭静指家庭之平静,景静指景物之优美,人静指人物之温文。我们在这里套用,改装一下,用以概括后花园这一意象的环境特征:园静,指后花园之位置静僻;景静指景物之优美。后花园的这些环境特征至为重要,因为“人从物理的环境中选择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形成了心理学的环境;人形成心理学的环境是通过感觉器官和大脑的作用来实现的”,而“地理环境又以人的经验作为媒介,为人们提供出心理学环境,行为环境,而人的行为发生下行为环境之中”。显然,后花园的各种地理环境特征在与人物的经验,修养等各方面的认识进行分析,融合后,形成了和谐、协调的心理学环境,引导人物的行为,而最终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后花园情结。
前面曾经提到过,在后花园作品里,后花园是故事情节的依托,这是后花园情结的基本情节特点。当然,这里的所谓依托乃是指其在作品情节中的份量而言,因为在不同的作品里,关于后花园的场景描述多寡悬殊,相差甚远。多者如《牡丹亭》,《惊梦》一出几乎全写后花园,至于《红楼梦》自十七回大观园筑成,元妃省亲之后,绝大多数的故事情节都发生在大观园中,多达数十回。少者如(李太白匹配金钱记),写韩飞卿为寻柳眉儿误人王府后花园,不过短短数行文字。但是,长者固然在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短者亦往往是情节的纽带,衔接的关键。假若韩飞卿没有误人后花园,自然不会有后来的误会和喜事;陈世英不于后花园弹琴,则桂花仙子如何有“私凡”之心?在众多作品中,《红楼梦》是体现后花园情节特征的典型。在小说中,大观园的空间布局是对应小说故事情节的坐标系,成为情节依托的载体和连接情节的媒介,小说的故事情节推进几乎一一对应于园内的亭台楼阁,既互相独立,又各自联系,组成作品完整的情节网络。
由于深受后花园环境特征的影响,后花园式的故事情节呈现出另一个特征:情节的理想化和浪漫化。在大多数的后花园作品里,作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情节,简化内容,凸出理想,淡化困难。以至在这类以宜传自由爱情为主的作品里,作为障碍的封建家长等人物的形象显得单薄无力,而这与当时的社会实际显然并不相符。此外,大团圆的结局也是理想化的典型表现。至于男女主人公的相爱,也具有较浓厚的浪漫色彩,不论是张君瑞与莺莺,还是裴少俊与李千金,还是韩飞卿与柳眉儿,几乎无一例外,全是一见钟情,刻骨铭心。浪漫化的特征还表现在一些作品的神鬼情节上,《牡丹亭》是这类作品的代表。杜丽娘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充满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
后花园的环境特征和情节特征互相联系,互为依存,共同组成了后花园情结的外部表征,考察和研究这些表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人把握后花园情结的深层意蕴。
营造文章的内核和意蕴需要“理”和“形”,这种“理”和“形”可以直接诉诸和展示,但更多的时候,是借助于比喻和象征的手法。
先说比喻。什么是比喻?比喻即是打比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它是作者运用形象思维开拓意境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学作品(尤其是诗和散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比喻可以使一些抽象的理念具象化,使平淡的事物神奇化,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大大丰富作品所描述的形象的内涵。
“真理”,原本是很抽象之物,是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之理,但通过“无花果”的素朴和“毛栗子”的有刺、有壳、采集艰难之描绘,就把真理的不无神秘又不易得的特点揭示出来了,让我们对真理有了感性的具象的认识。又如两首小诗,一首是菲律宾诗人云鹤的《野生植物》:“有叶/却没有茎/有茎/却没有根/有根/却没有泥土,那是一种野生植物/名字叫/游子。”通过对形象的准确选择和描绘,就把海外游子的没根、没土的飘泊感生动形象凸现出来,这比直接描绘有力得多。另一首是我国台湾诗人商禽的《眼》:“一对相恋的鱼/尾巴要在四十岁以后才出现,中间隔着一道鼻梁/这辈子是无法相见的了/偶尔/也曾流在一起l只是在梦中他们的泪。”这是写在特定条件下永远无法相见者的“思念”之情的主题,它选择了两只眼睛——近在咫尺又无法相会的特征,把这种特殊感情挥洒得淋漓尽致。读着这些蕴含深刻的诗,令人不得不佩服“比喻”的魅力。
比喻方法在散文、小说中也多用,这种例子可以信手拈来,举不胜举,如铁凝的散文《河之女》、宗璞的散文《紫藤萝浮布》、杨朔的散文《雪浪花》以及钱钟书的小说《围城》等。但散文、小说中的比喻运用,一般不像诗歌那样呈整体性,它多为部分和局部运用。
再说象征。什么是象征?《韦氏英语大字典》解释道:“象征系用代表或暗示某种事物,出之于理性的关联、联想、约定俗成或偶然而故意的相似。”换言之,象征手法即是排除了事物的直接互比,它把被比的事物悄悄隐去,只留下相应的意象,使人必须从中产生一种联想,想象着用一种什么来补充它、丰富它,所以象征就比“比喻”更具有含蓄性和暗示性,因而也带来了象征的随意性和不特指性。这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具有象征意味的诗,不满足于揭示单一不变的主题,也不划地为牢规定思想感的特定性、准确性,使得有限的诗句富含了丰富的内容,表现出多义性的主题和复杂的心理感受,这是比喻所难以胜任的。
通过对比喻和象征的阐述,就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比喻和象征手法可谓写作的“法宝”之一,它可以使我们作品中的形象生动、直观、感人而内容又深邃含蓄。比较一下,如果说“比喻”是初级的话,那么“象征”则更显高级一些。如果说用比喻手法,有寓意作品中的“物”与作者的.‘意”是“一对一”的关系的话,那么具有象征意蕴的作品中,“物”与“意”的关系是“一对多”。象征的最大特点,是形象的鲜明性和内含的丰富性。作家的创作倾向和感情认识、襟怀抱负,总是融会在艺术形象之中,如盐溶于水,无处不在又并不露形,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正如黑格尔先生所言:象征要使人意识到的不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所暗示出来的普迫性的意义。所以俄罗斯诗人康·巴尔蒙特十分推崇象征手法,他在《象征主义诗歌浅谈》中称:现实主义者永远是单纯的观察者,象征主义则永远是思想家。现实主义诗人常给我们创造珍宝,但这类珍宝我们得到后就心满意足,事悄就到此为止了。象征主义诗人在其作品中给我们的是一只有魔力的戒指,它既是宝贝,能使我们感到喜悦,同时它又召唤我们去做某些事情,我们感到一种未知的新生事物近在咫尺,于是我们就盯住这个法宝向前走呀走呀.朝某个方向愈走愈远。
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读后令人感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常常是因为作品中浸漫着一定的“寓意”。这种“寓意”其实就是表达“内核”的一种灵巧方式。
什么是寓意?说通俗一点就是托物言志—把某一深刻的思想寓进某一对象物中,以对形象的“物”描绘来展示作者的“惫”,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的,“这个里头蕴蓄着那个,那个里头蕴蓄着这个”,“含有象征的意征”。因此寓意的写作方法可以说有比喻的成分,也有象征的成分,相比起来,比喻的成分似更多些。
一些优秀的作品《尤其是散文》常常以寓意法而达到“内核”深刻,内蕴丰富而获得生命力的。如刘白羽的《日出》《借日出寓意欣欣向荣燕蒸日上的祖国》、杨朔的《荔枝蜜》《借蜜蜂寓愈劳动人民“对人无所求”的梢神》、茅盾的《白杨礼赞》《借白杨寓意北方人民坚忍不拔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袁鹰的《并冈翠竹》《以竹为寓意物歌颂井冈山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等都是靠“寓意”取胜的佳作。作家们为什么要借这些美好的形象来寓意显志呢?这是因为这些“物”,或是自己感情的“触发点”,或是自己思想的“寄托点”,所谓“情因物生”,“志以物显”,通过这些物,能更准确形象有力地表情达意。如果没有这些“物”的形象,作品就失去了诗惫和韵味.失去了艺术魅力,只留下干巴巴的思想骨架。所以“寓意”如同水果中的果汁、植物中的水分,在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在散文中)不可或缺。
要写好有“寓意”的作品,必须把握好寓意物和作品主旨作者情思两个环节,准确、贴切地抓住“物”与“意”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无疑是离意成功的标志之一。只要我们悉心观察,大千世界客观的“物”都因其内在和外在特征显示出一定的梢神含冬。如松的坚贞、竹的气节、梅的高洁、石的坚实、煤的奉献等,乃至于高山大海、雪山沙淇、小桥流水、花草虫鱼等万物,都可以因作者的洞悉观察和独特感受发掘出有思想内核的东西来。但必须注意的一点是物的精神含义与作者的情、志要有机触合,水乳交融,毫不牵强生硬。换句话说,即是着眼于寓惫物的内在的“质”与作者的情志相统一。例如黄宗英的散文《星》是怀念在文革中遇难的著名演员上官云珠的。作者以“星”为题、为寓意物来表达主旨抒发感情就很准确贴切:一是演员俗称为“明星”,选“星”为题很自然;二是上官云珠的名字“云珠”——“云中之珠”本身就很有诗意和象征意义;三是“明星”虽逝但精神长存,如星星闪烁,“在人的肉眼中,看起来是消逝了,其实她是存在的,即使撞成碎块,也还会沿着天体运行的轨道前进的”。抓准了寓惫物的精神含义,文章就巧妙有力凸现了作者的怀念之情。又如,一篇写送煤工赵春娥的祟高精神的通讯《全副身心献给共产主义事业),作者也紧扣主人公工作对象——“煤”,将她的质朴、忘我、奉献精神与“煤”的精神内质融合起来,就使文章充满内蕴和象征意味:煤燃完了,留下了煤核。煤场工人、共产党员赵春娥的红心,是永远嫩烧的“煤”,当她自己的生命之火熄灭时,仍在散发出光和热,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要写好有“寓意”的作品,也可以抓住“物”的外形特征,准确、形象、生动地加以描绘,而后与作者揭示的“内核”和抒发的情意相吻合。这其实也是许多物的形本身具有某些特征而被作家“发现”的结果:茅盾抓住了白杨树的“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的特征作为寓意物象,表达北方人民的精神形象就很贴切白然。刘征泰的《竹思)是表达母子的深厚感情的,它通过四川的慈竹—“子母竹”的相依相连如同母子形象来人笔。曾读过一篇反映南方知青生活的散文(香茅草),作者也是通过香茅草的蓬勃旺盛、充满生命力、不畏寒暑风雨和散发清香的形与神来礼赞知青的扎根和奉献梢神的。香港作者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更是紧扣榕树的“形”、“神”来讴歌自己的母亲,寓意自然深刻,形神兼备,使故乡的榕树与母亲的形象浑然一体—它通过故乡的高大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逼人的酷热,洒落一地荫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口透一口气”,含蓄地象征地歌颂了母亲的稳重宽厚、和蔼可亲、高尚无私,只知奉献而不求索取的精神品质。它通过古榕树的驼背成了S形,“弯曲的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的生动描写,含蓄地象征地歌颂了母亲顽强屹立、经磨历劫、青春永驻的精神力盘。总之,作者笔下的榕树寓意着慈母的形象,榕树在作者笔下不再是具体的物,而是人格化的物,人情化的物,是一面母爱的旗帜在职扬。
繁星此书意蕴深刻,饱含的哲理耐人寻味,令人回味无穷.
《繁星》中多是歌咏自然、母爱、童真、人类之爱的隽丽晶莹小诗。这些诗是诗人生活、感情、思想的自然酿造。冰心的童年是偎依在自然的怀抱里成长的。她纯洁的灵魂在蓝天大海和母爱中浸泡过,少女时代又经中国传统的教育和西方教会学校的深刻感化,于是母爱、人类之爱和自然之爱的爱的哲学,便得到了强化和神化,而狂风暴雨般的“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又使她受到一次全新意识的“政治”洗礼。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自然会在她生活和思想里产生火花,理想、现实、自然,都有距离;矛盾、虚无、苦闷,是很难超越的人生。
深蓝的太空繁星闪烁着,是它们无声的对语和赞颂。”两句话,把人类同大自然的关系深刻地阐明了。“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种感人的甜美母爱,是人类之爱伟大旗帜!
意蕴是积淀人生热情和理性的仓库,意蕴美则是适时地、艺术地将其提取付诸生活实践,以美化自身心境和周围环境的表现.富于意蕴美的人,总是给人们以充实、深沉的印象:洒脱而不轻飘,深沉而不自恃,待人处事礼尽而不邀宠,自我静处闲恬而不停滞。富于意蕴美的人,是语言文字的节约者。他不会像“管家婆即那样地喋喋不休。
意蕴之美所触发的美感,不属于美色美声所引起的“悦耳悦目”,也不同于欢歌笑语感染而生的“悦心悦意”。而是归属于默舞潜发的“悦志悦神”,因而特别富于“征服”力。
意蕴深沉的人,大多不会随意浪费感情.这倒不是他们吝街将感情斌予他人,而是他们意识到,“感情的泛滥,也是一种绝对的灾难”。他们向他人传递自己的感情,与其说是在给予,勿宁说是发出情感的呼叫,是在抛出情感的导引线,以待对方实行情感的呼应和再创造。这是说对他人;对自己,意造深沉的人,从不指望从他人那里获得“完美”的理念,犹如读诗,“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璐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这样的愈道所含蓄的情感素质有多么自在,多么惬意,多么美丽
爱因斯坦说,神秘,是世界最美丽的字眼儿。神秘之美,关在搜情于巧,藏情于奇。把这样的神秘播种一些在情苑里,就会结出一些愈趣横生、酣人品味的神秘果,使情感世界的“景深”悠远深邃,顿生传奇的色彩。
神秘,不是藏拙,而是藏珍,藏宝.它所透露出来的些许信息,是属于珠主的晕光。最珍贵的感情是不能失盗的,而情感又不能装进保险箱,于是有神秘的精灵来帮忙。它像一道无形的防线,把心灵中多情的瑰宝维护在可以领悟却不可以详解的神秘地带,于是使有情人拥有了一个“产权归己”、防盗防污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