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否定与否定的反义词的内容
以前和一位朋友常常出去玩,每每问我去哪里玩,我说“随便”;问我想吃什么,我也说“随便”。还好,每次去的地方多少合意,毕竟同伴比目的地要重要;至于吃,从来不奢求,多吃点或少吃点,吃好点或吃差点,都无所谓,只要干净卫生即可。后来朋友就不再问我意见,知道我懒得思考――我把大大小小的决定俨然当作思考。对于朋友的安排,我都接受,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更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大多时候相处安好快乐,其实我和任何朋友在一起,基本都和乐。
时常会有一段时间会毫无胃口,家人问我想吃什么?我说“随便”。但是听着报出来的菜,我都说不想吃。有时情绪低潮,家人问我想怎么消遣一下,我说“不知道”,但是对于提出的意见,都作否定。自觉有时候自己是个多么别扭的人。后来家人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的我,每每这样的时候就让我躲在自我的壳中慢慢调节。于是彼此也能相安无事。
忽然想及这些事情时,我意识到自己往往处于生活的背面,知道不要什么,但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有时候,用怜悯的目光横扫生活中的一切人事,但不知道自己是否是那个最值得怜悯的对象。
想起一位思想者说,一个真正生命的寻求者,在他严峻而艰困之寻求的路途中,他真正获得的,往往并不是“生命是什么”,而是“什么不是生命”,真正的生命本身,是由人对自身之不休止的怀疑反省与再造而来。
那么照此说来,那些目标明确,全心全意直奔目标而去的人,多少有些失真,至少在一些层面上剥夺了生命的全方位的感知?因为 “否定”是生活中的常态,反之,则是“变态”。我有一丝的窃喜,但很快接踵而来的是更大的悲哀:我纠缠于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否定”,而姑息了生活本身这个大前提,那我的否定就有点舍本逐末适得其反了。所以,我的确成为了一个“别扭者”,渺小的别扭者。
否定的反义词,对我来说,不是肯定,是姑息,或者更准确点讲是姑且。因为,“姑息”给人的感觉是有点不分青红皂白,是非不分,缺乏原则和底线,我自认虽然不是一个激进者,但是面对一些公共问题,还是会在一定程度地表达自己的愤慨,这是作为一个公民的职责。
而“姑且”面向的只是自我,自己和自己战争,或者自己和自己调节,或者自己和自己别扭。跳出这个“自我”的范畴,则是一副风轻云淡,波澜不兴。所以撇开那些别扭,更多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是多么和蔼可亲。有人问你会生气吗?我笑笑,对绝大多数人不生气。曾经一位大学同学说我的笑容好像是对这世界这生活甚至她们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旁观和悲悯,这让她很抓狂,心理很不平衡。日常生活上很少有什么是与非的问题,不过是众生百态,大家按各自的方式活着,没什么好较真,如果多一点耐心,或许还能品出一点人生百态的别样滋味。所以对待他人从不苛刻。
相对于他人,还有自己人,亲近的朋友,家人,与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人,往往在“姑且”和“苛刻”间摇摆。想起生命中两位让我深感抱歉和遗憾的人,一位是父亲。我不知道自己与父亲发生过多少次争执,似乎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喜欢与父亲唱反调,并且每每表现出大不敬,虽然在争执之外,我从不怀疑父亲对我的宠溺和自己对父亲的理解和崇拜。只是在父亲离开人世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与父亲很多地方是多么相似,只是也有很多地方我永远不如他。
还有一位是朋友。一般情况下和朋友相处都是和谐的,唯有面对这位朋友,总是莫名其妙地生气不已,好像性格中一切的坏基因都被激发了出来,虽然事后会感觉抱歉和懊恼,但是下次我照样成为一个尖酸刻薄脾气暴躁的人。并且明明自觉够坏了,对方偏偏觉得你还是美好的,让人变得更加生气烦躁。只是多年后,才知道生命中有个可以让你肆无忌惮生气的人,这是一种天大的恩赐。
如今,再想起父亲和这位朋友,真是愧疚,同时也感恩。对着他们,我记得我说过我要什么什么,我想怎样怎样,多么酣畅淋漓。现在我是再也不可能这样了。“我要什么”,真正追究起来,应该也是有答案的,只是更多时候只能笑着敷衍过去。
所以,生活中的“否定”更多的时候是自己和自己闹着别扭,然后向外界展现出一个笑容,这是“姑且”。
如果沿着否定之否定的路大步地向前走,那么我会抵达哪里?
你把什么东西寄存在远方
坐在卧室的地板上,一抬头可见一窗的天空,青苍的暮色,不白不蓝也不黑,更没有晚霞的红,像是一块时间的凝固体,冻住了某些过往,也冻住了一些未来,让人够不着,化不开,却又让人不受控制地生出丝丝缕缕的伤感和无奈,似乎在那个远方,你把一些美好的东西忘在哪里,可是再也想不起来,甚至可能再也拿不回来。
许多时候,我们在时光里安然前行,生活、工作,过滤掉那些非分的想法、不切实际的渴念;理顺了那些纠缠的情绪、杂乱的事务;也会在生活中得到一些小欢喜,甚至也能积聚一些力量去努力为自己达成一些愿望。生活看起来活色生香,井然有序,既努力生活又不会索取过度,既务实又带一点梦想的色彩。我想,一个人生导师给人开出的生活理想药方也莫过于如此吧。
但不知道这样的生活可以让人安然多久?有人找到了一种生活模式,可以一辈子顺其自然,或者也可以在其中“得道成仙”,记得张晓风说过,一个家庭主妇,一日三举火,熬到金婚五十年,要做五万四千多次饭,这份执著里一定有些什么令人落泪的温柔,硬是把小小的厨房用馨香的火祭供成了庙宇。
有人却注定在生活中折腾。就如思想家史作柽所说的,生命是人对自身不休止的怀疑和反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在寻找的过程中只能不断地确定自己不要什么。那么,这样的生活只能折腾,生活的模式换了一种又一种,有可能就永远在路上,借用高晓松的一句话就是:做一名门客,献言不献身,尽力不尽义。这类人就是做生活的门客,这家的公子如果交往后不合意,那就继续换个国家换个公子,到处游走,永远在路上,甚至每次觉得自己要停下来时最终又发现不合拍,不得不继续启程。这类人的极致就是《月亮和六便士》中的那位证券经纪人,人生已过了不惑年龄,却忽然被梦想砸中,抛妻弃子,放弃安稳的工作和体面的生活,甚至漠视一切的人情道德,投身于画画。按照作者毛姆的说法是他的精神脱离了他的躯体到处漫游,到处寻找寄宿,最后,在那个遥远的土地上,终于进入了一个躯壳。
在这两种人之外的,大概就是我这种了。身体和灵魂看起来也算和谐地在现世中安然游走,但是总缺少一种静寂欢喜的通透,似乎留在此处的灵魂并不完整,有一部分灵魂在惦记着远方,好像那里寄存着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但是我想不起来了。可能是灵魂的伴侣,可能是愿意为之献身的理想,也可能是心中一直渴望着的能容纳心灵的家园。辨识不出,可这份惦念却常常不期然地进入心间,比如抬头看到一番天空,比如看到一场雨,比如看到某一阵风过树叶的颤动或飘落,许多个偶然的瞬间连成一个无形的背景,时时在监督着我的欢乐,但是又积聚不成力量来促使我奔赴远方。这是一种心缺了一角的生活,没有圆满,但也不会悲惨。
我不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会不会成为第二种人,最终也会奔赴远方去寻找那寄存的东西。毕竟在意识到这个之前,也是全力以赴地生活,心无旁骛地度日。但是时光终是会浮出一些真相,告诉你一些秘密。有个友人,曾很感叹地对我说,如果人生能够活到一定的年龄,然后一切清零重新开始那该多好啊。说这样话的他,生活富足工作稳定妻子温柔女儿争气,并且他尝试过好些工作旅游过很多地方。可是有一天,他说忽然感觉自己即使不停地去游历很多地方身体奔赴在路上,可是感觉心灵却被拘囿在某一个牢笼里,奔突不出。这个故事让人心有戚戚然,因为我们有时就是不知道生活的力量生命的冲劲来自哪里。就如刘瑜在一篇文章里说的那样,一个人出国留学,留美找工作,努力奋斗,娶妻生子买了美丽的房子,然后有一天站在屋檐下看着精致的草坪绵延不绝,绿树红花掩映,突然无比沮丧地意识到,这样的生活不过是那曾经被自己耻笑的农民的理想――“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婆孩子热炕头”。犹如走到了生活的终结处。在这毫无动力的沮丧中,可能会羡慕起当初自己一无所有时的那种活力和奔头,甚至也羡慕那些逐名逐利永不厌倦的蝇营狗苟,可是自己既不可能回到当初,也不可能变了性情去追逐现实的名利。于是,生活陷入了困境。这种困境庞大又无助,同时又圆滑地让人找不到拯救的方式。毕竟像毛姆笔下的那位学画画的证券经纪人只是极少数的极品。
那么,我宁愿在我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之前,在困境来临之前,把一个自己可以感知的东西寄存在那里,作为一种念想,可望可知但不可及。如果这是一种错误的拯救,我想,也不会使情况更加糟糕。
【关于否定与否定的反义词的内容】
昨天回家,我根据家校联系本上的记录,问尼莫小草长得什么样子。尼莫想了想说是有圆圆的叶子的。我急了,纠正他:“小草怎么会是圆圆的呢?再好好想想!”我自认为还是很循循善诱的。果然,尼莫想了又想,说是长长的。我很满意。
今天上网看到昨天尼莫老师拍的照片,里面有一张里有一大株草,它的叶子就是圆圆的!居然是我错了!原来昨天他们去找春天,真的找到一种草的叶子是圆圆的。我错了,怎么办呢?必须要向他承认错误,不然尼莫的思维可能会被他自以为是的妈妈用坚固的框框给定死了。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启示: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古怪的事,说了什么特别的话,都不要急于否定他。也许这会帮助孩子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尤其要注意不要封杀了孩子自由幻想的天地。
一九五九年.在我国史学界发生了为曹操翻案的论争,而论争的“对象”‘却主要是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发难一’者自然又是历史学家。这一次也不是一篇文章的问题,它的猛烈的攻势,来自许多著名历史学家的宏文。他们说:“《三国演义》的艺术真实性失掉了基础”,《三国演义》“简直是曹操的涝书,,它‘丑化曹操,美化刘备”,对诸茵亮“更是推崇夸大”,作者罗贯中“是封建正统主义的积极宣传者”,等等。
如此声势浩大地、全面地否定《三国演义》,给我以很大的展动。的确,《三国演义》是有贬曹尊刘倾呱而且罗贯中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作家,在他的创作思想上烙印着封建主义的观念形态,也是无庸讳言的。但是,作为一部流传几百年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伟大作品,能用这种简单的历史对比并采取完全抹杀的态度吗?作为封建政治家的不朽的艺术典型曹操、诸葛亮以及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鲁肃等艺术形象,不只是罗贯中个人的创造,它们还广泛地活跃在民间说唱艺术与戏曲舞台上。如果它们的典型和形象的概括,毫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的真实性,仅凭罗贯中的推崇与夸大,《三国演义》的故事和人物,能如此经久不衰,脍炙人口,深印在人们脑际么,这一切不能不迫使我重新阅读、重新思考。于是,我重新阅读陈寿的《三国志》,也搜集、阅读了可以找到的有关三国人物的M吁史”、传说资料,我发现,在《三国演义》里,即使所谓“丑化”曹操的不少细节,也仍然是有来自文字记载的素材。它们反映了罗贯中对这位封建阶级英雄人物的创造,在历史资料的采拮上,还是下了一番集中、概括的功夫的。
前一个时期,否定传统、否定历史的观点在文艺理论界颇为盛行。一些人看不起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一味提倡、推崇西方文学。然而,当我们打开古典文学的宝库时,便会惊呼,我们是站在何等辉煌的殿堂之外呵里倘若我们漫游其间,与古人谈政论艺,那些‘西化论”者必将因自己的浅薄而汗颜。
孟子,就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文学家.他与其弟子所著述的《孟子》,正是古籍中灿烂夺目的瑰宝,而其中《鱼,我所欲也》更是这瑰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孟子,以其雄辩的笔法写下那句千百年来感奋人心的名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正是这句铿锵名言,激励着古今无数英雄为自己所信奉的“义”而路死不顾。
究竟什么是“义”呢?孟子没有明说。人们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封建社会,义,就是忠君报国,于是有抗金的岳飞,抗元的文天样,抗瓦刺的于谦,抗清的史可法.岳飞曾慷慨高歌:“待直捣黄龙,迎回二帝,与诸君痛饮耳!”文天样就义之前吟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面对南方,整冠而拜.抵抗清兵的张煌言曾作诗道:“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在抗日战争时期,义,就是反抗外族侵略,于是有终麟阁、杨靖宇,有无数抗日英雄。而解放后,义,就是振兴中华,为国家昌盛而拼搏,于是有女排姑娘,有各条战线上为国争光的人们。
可见,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但不管在什么时候,义,总代表着时代的最强者。
孟子在文中批判的那些“失其本心”的人物,难道不也应为现代人所借鉴吗?“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在两千年前所敲击的警钟,至今仍旬然有声。不也有少数解放前浴血奋战的老革命、老干部,在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忘记了以前所为之奋斗的事业,拜倒在金钱、权力的脚下,丧失了起码的人格与国格,甚至跌入贪污腐化的泥坑,最终受到了人民的审判,“此亦不可以已乎”?
不只在前些年,就是现在对“义”也有一种曲解,将其理解为“哥儿们义气。”要知道,义,是人类崇高灵魂的组成部分,是为国为民埙身不恤的崇高品德。而“哥儿们义气。却是封建思想的残余,二者的距离岂可以道里计之?因此,我希望当代的中国青年,要做“富贵不能淫,贫残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莫去学“为哥们义气两肋插刀”的“好汉。”
说到这里,我想起前几日一位美国教授所说的话.他说,目前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并非为了真诚求学,准备为国家多做贡献,而是四处买便宜货、廉价物品,并且乐此不疲。因此,很多大学表示不愿接收中国学生。听了这番话,我心中真不知是什么滋味。中国人,你的气节哪里去了?中国人,你的林严哪里去了?脑海中反复着一句话:‘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毗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对于那些中国学生,我不准备说什么,只希望他们能读一读《鱼,我所欲也》,也许会幅然醒悟!
我们提倡发散性忍雄,并非否定常挽思维。无论以哪一种忍维方式写出来的文幸,只要正确、中青、针对性强、有积极地指导意义,鱿不失为一篇好文章。该文从思雄方式上讲就属于常规性思纸,从正面谈立志当注意的问通,谈得实在,谈得中肯。所举例证虽都足大家熟知的,即周恩来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王若飞志向坚不可摧,视死如归,雷蜂从点滴做起,为人民服务,做好事等等,但用得准确,用得典型。我们大多数同学写作时苦于找不到更新撅的例伍,总觉得那些“老掉牙”的论据没什么意思,也没什么可写的,其实不然,街箱固然好,但选择论据的前提足确者、准确,即便是“旧”的.只要用的好,用的准,也是好的论据。
从写法上看,丈章主体郊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三个分论点:立志当早,立志当坚,立志当高远。清晰了然。但对每个分论点的论证嘴来用“几句说理加一个论据”的形式,未免单调了些。另外,个别地方需深一步挖扭,例如,“志当存高远”一邵分的分拚论证显得肤浅,其中的“高”指高层次、高境界,“远”指其长远,有预见性,这些都未分析出来。
不管人们肯定也罢否定也罢,离婚现象已经日渐突出。当人们喋喋不休地争论离婚现象的是与非时,却忽略了那些当事人自身的痛苦。
不管怎么说,离异之后,失去的那段情,那段爱,毕竟在心理上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印记。心理恢复过程中的精神折磨,是当事人的最大痛苦,特别是对于感情比较脆弱的妇女来说,这种感情痛苦的折磨往往会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因此,离婚后的妇女,首先需要重视的便是自我心理调整,尽快从感情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一般来讲,正常情况下,婚姻不论是以什么原因宣告失败,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非常严酷的打击。等到从双方的相互攻击伤害中清醒过来的时候,当事人应该多一份理性的思索了。这种理性思索应该是对失去的那段婚姻的正确反思。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能够挽回一个本不该破裂的家庭,重新为一个家庭带来昔日的欢乐和幸福。最近,田园的一位朋友,在大家的帮助下,与半年前离异的丈夫重修旧好。其实,这位朋友当时离婚就非常草率,两口子性格脾气不太合,加上从小两人在各自的家庭中都受宠惯,所以,在婚后的生活中,谁也不知道谦让谁,结果,两人磨擦不断。在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冲突之后,头脑一阵发热,便办理了离婚手续。像这样破裂的婚姻,实际上往往还是有挽回的余地的,因为两人毕竟有感情的基础,只是因为双方不懂得生活、不会调适感情而导致婚姻破裂。面对类似因这种原因而破裂的婚姻,如果当事人特别是女方能够在离异后多一些理性的反思,在外力的辅助下,大多还是可以破镜重圆的。
对于那些确实没有一点挽回的余地的婚姻,也只能是夫妻各奔东西了。这也是一种生活的无奈。在这种情况下,感情比较细腻脆弱的女方,应该及时大度地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正视现实,尽快调适好自己的心理,以迎接新生活的开始。有些离异的女士在来信中向田园谈到,离异后很难迈出新生活的第一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再次面临选择配偶的时候,顾虑重重,生怕再次卷入不幸的婚姻之中。应该说,这种谨慎的态度是必要的。但是,因为有过失败的婚姻,就不敢迈步去追求自己新的幸福,这就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实际上,从积极的意义上看,这些女士在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对婚姻的本质、对配偶的选择,应该说更多了一些理性的认识,只要大胆地去追求,理性地去分析,还是会有许多机遇的。
对于那些已经重新组成了新的家庭,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的女士来说,也同样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些女士再婚后,总是把现在的配偶与前夫做各种比较。而这些人,再婚后的生活往往不是那么幸福。因为,她们还没有摆脱与前夫的情结,这实际上仍然是生活于一种不正常的感情阴影中。既然过去的婚姻已经死亡,就意味着与过去的感情、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只有这样,您才能真正开始新生活。
一位散文家曾经这样描述我们的生活:生活的绚烂,不仅在于世路的漫长辽阔,还在于人生的曲折多变,这才使苍茫六合,显得华妙庄严,不可方物。这段话概括了作者对生活过程中的大大小小波澜起伏的一种达观的积极态度。田园想,人生于世,如果缺乏一定的达观态度,那么,人生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一个太沉重太痛苦的过程了。
生活中有强者有弱者。生活中的强者,赢得的是人生的幸福;生活中的弱者,得到的只能是人生的苦酒。应该说,人人都能够成为生活的强者,只要敢于和善于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