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古时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1:03:59
  • 《古时名人读书的故事》
  • 古时名人读书的故事

    古代文人墨客写得一手好诗词,简短的几句话,容纳下的信息量都远超一篇上千字的白话文。那么,这些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们,都是怎么读书的呢?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古时名人读书的故事,欢迎查看。

    1:顾炎武读破万卷书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2:欧阳修借阅典籍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3:蒲松龄草亭路问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4:贾逵隔篱偷学

    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5:孟柯改过勤学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6: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7: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8:苏东坡各个击破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9: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10: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11:陆游书巢勤学

    南宋诗人陆游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12: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13:管宁割席分坐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分割席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14:张曜拜妻为师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古时名人读书的故事】

  • 《解读古时“作家”是贬义词》
  • 解读古时“作家”是贬义词

    一档人文类历史解读节目《原来是这样》自开播之后,就被观众不断热议。这档致力于为观众普及国学趣味知识的人文节目,将知识融入趣味短剧中,不仅让观众对国学知识有了更好的理解与记忆,节目中所讲解的一些词汇更是让观众“大开眼界”。要不,谁能够知道古时“作家”竟然还是个贬义词呢?

    受到这档在浙江卫视播出的国学节目的影响,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书店中不少国学书籍也开始热销。《原来是这样》将国学知识容纳在剧情之中,观众在逗乐的同时,更对一些常用词汇有了全新的认识,而这些解读中的趣味知识,则让观众经常捧腹大笑。“在最近的一期节目中,就会对‘爪牙’进行全新的解读。”节目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我们口中的“爪牙”都带着贬义,用来形容坏人的帮凶、党羽。然而在古代,“爪牙”却是一个夸赞人的褒义词。

    “韩愈曾在自己的文章《与凤翔邢尚书书》中写道:‘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夸赞邢尚书现在是皇上的得力助手,是国家的城墙和壁垒。那究竟后来如何变成贬义,则要在节目中揭晓了。”作为主持人的华少就将在下周重点解读。

    而在词汇的演变过程中,也有曾经是贬义如今却来了个大反转的,譬如“作家”一词的`演变就更加戏剧化。如今“作家”都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群,而在古代,“作家”可不是用来形容文人的,并且大诗人王维还曾用这个词来讽刺过一个文人。

    “《晋书·食货志》中记载说:‘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积蓄’,指桓帝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产,所以就没有什么积蓄。这里的‘作家’指的是管家、治家、理家的意思。”华少解读道,“而演变也是因为王维。《太平广记·冯氏杂说》中记载,唐朝有个宰相叫王璵,好为人做碑制,有送润毫者,有一次误扣了右丞相王维的大门,王维就对其说:‘大作家在那边。’在王维看来,写碑文是别人的家事,而不是文人该干的事,而王璵替人写碑文是在插手别人家事,便用‘大作家’一次来讽刺王璵好管别人家事。”王维自己也许不会想到,“作家”一词后来竟逐渐成为了文人的代名词。

    【解读古时“作家”是贬义词】

  • 《古时“作家”竟是贬义词解析》
  • 古时“作家”竟是贬义词解析

    《原来是这样》解读古时“作家”竟是贬义词王维用“作家”讽刺过人一档人文类历史解读节目《原来是这样》自开播之后,就被观众不断热议。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古时“作家”竟是贬义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来是这样》解读古时“作家”竟是贬义词

    王维用“作家”讽刺过人

    一档人文类历史解读节目《原来是这样》自开播之后,就被观众不断热议。这档致力于为观众普及国学趣味知识的人文节目,将知识融入趣味短剧中,不仅让观众对国学知识有了更好的理解与记忆,节目中所讲解的一些词汇更是让观众“大开眼界”。要不,谁能够知道古时“作家”竟然还是个贬义词呢?

    受到这档在浙江卫视播出的国学节目的影响,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书店中不少国学书籍也开始热销。《原来是这样》将国学知识容纳在剧情之中,观众在逗乐的同时,更对一些常用词汇有了全新的认识,而这些解读中的趣味知识,则让观众经常捧腹大笑。“在最近的一期节目中,就会对‘爪牙’进行全新的解读。”节目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我们口中的“爪牙”都带着贬义,用来形容坏人的帮凶、党羽。然而在古代,“爪牙”却是一个夸赞人的褒义词。

    “韩愈曾在自己的文章《与凤翔邢尚书书》中写道:‘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夸赞邢尚书现在是皇上的得力助手,是国家的.城墙和壁垒。那究竟后来如何变成贬义,则要在节目中揭晓了。”作为主持人的华少就将在下周重点解读。

    而在词汇的演变过程中,也有曾经是贬义如今却来了个大反转的,譬如“作家”一词的演变就更加戏剧化。如今“作家”都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群,而在古代,“作家”可不是用来形容文人的,并且大诗人王维还曾用这个词来讽刺过一个文人。

    “《晋书·食货志》中记载说:‘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积蓄’,指桓帝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产,所以就没有什么积蓄。这里的‘作家’指的是管家、治家、理家的意思。”华少解读道,“而演变也是因为王维。《太平广记·冯氏杂说》中记载,唐朝有个宰相叫王璵,好为人做碑制,有送润毫者,有一次误扣了右丞相王维的大门,王维就对其说:‘大作家在那边。’在王维看来,写碑文是别人的家事,而不是文人该干的事,而王璵替人写碑文是在插手别人家事,便用‘大作家’一次来讽刺王璵好管别人家事。”王维自己也许不会想到,“作家”一词后来竟逐渐成为了文人的代名词。

    【古时“作家”竟是贬义词解析】

  • 《家书》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时战争频繁,人民生活贫困,家庭妻离子散,莫谈相见一面,就连一封家书都变得无比宝贵。“不管是白猫子还是黑猫子,会抓老鼠的猫才是好猫!”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指导下,中国人迈开脚步,开创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如今的发展令人瞩目,然而传统的信息沟通早已被现代通讯设备所取代。余秋雨的忧思令人们反思着一个问题:我们的根呢?

    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家书的形式已不局限于纸笔,但使用更方便、更快捷的现代化通讯设备与家人交流,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媒介。

    每逢佳节,我们或陪伴父母,或与父母相隔千里,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给父母一些问候。哪怕轻描淡写,哪怕言简意赅,只要一封家书,足以暖一人心。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生活在这个文明大国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贡献一份自己的孝心,古有二十四孝,今有人重提兴孝。《常回家看看》、《时间都去哪了》、《父亲》……各种新闻节目、娱乐节目都在传统节假日里反复提及中国传统文化。

    一封家书,是两代人的心桥,不管桥窄桥宽,至少连着,至少有人观摩,毕竟它有热度。

    一封家书表孝心。

  • 《家书》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时战争频繁,人民生活贫困,家庭妻离子散,莫谈相见一面,就连一封家书都变得无比宝贵。“不管是白猫子还是黑猫子,会抓老鼠的猫才是好猫!”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指导下,中国人迈开脚步,开创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如今的发展令人瞩目,然而传统的信息沟通早已被现代通讯设备所取代。余秋雨的忧思令人们反思着一个问题:我们的根呢?

    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家书的形式已不局限于纸笔,但使用更方便、更快捷的现代化通讯设备与家人交流,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媒介。

    每逢佳节,我们或陪伴父母,或与父母相隔千里,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给父母一些问候。哪怕轻描淡写,哪怕言简意赅,只要一封家书,足以暖一人心。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生活在这个文明大国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贡献一份自己的孝心,古有二十四孝,今有人重提兴孝。《常回家看看》、《时间都去哪了》、《父亲》……各种新闻节目、娱乐节目都在传统节假日里反复提及中国传统文化。

    一封家书,是两代人的心桥,不管桥窄桥宽,至少连着,至少有人观摩,毕竟它有热度。

    一封家书表孝心。

  • 《脚步350字》
  • 梦回古时,伯牙子期贞洁的友谊,老夫子论道的无为而治,楚汉之争的萧条;放眼如今,科技变化的迅速以及时代的进步性,让我们拥有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感受。

    人并非生而高山,要经历层层磨难,做过一台阶一台阶的脚印,不经意间的回首看去,才明白了不经意的进步。古之有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又有云:无为而治,非大丈夫也!

    人也并非生而草莽,遥想那梁山108单条好汉,哪个不血气方刚?哪个不重情重义?刘邦还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呢!

    人们曾说:“走一步路你也许不会摔倒,但你要一直走下去,一定会摔倒”“提到欧洲的皇帝,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那个矮小的科西嘉人——拿破仑,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可以说是当时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人,他具有非常优秀的军事才能,在和其他国家的争斗中战功赫赫。但是他也失败过两次。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赢可喜,输亦可喜。就在这一赢一输之间,我们已经走在了前面。

  • 《过端午》
  • 屈原大家都知道,但是他与端午节的关系大家知道吗?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的爱国诗人,名叫屈原。他于五月五日跳江自杀,据说他跳江后,当地人们便划船奋力营救,但是没能找回尸体。后来人们常常把食物扔进河中,因为他们怕蛟龙会吃掉屈原的尸体,就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渐渐发展成现在的粽子。

    为了纪念这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我奶奶每年都会包粽子。首先,奶奶准备了糯米,鲜肉,鸡蛋黄,粽子叶,彩线。然后把粽子叶折成一个漏斗形,放上糯米,加上鲜肉、鸡蛋黄,再在上面糯米折成一个三角形,用彩线扎紧,放入高压锅里煮20分钟,最后新鲜美味的粽子出炉了!吃一口,糯米,肉,鸡蛋黄交汇在一起,在嘴巴里互相碰撞,让人回味无穷。我吃了奶奶的粽子,再也不想吃别人家的粽子。

    端午节那天,是我国的法定节日,全家人便可一起品尝粽子,尤其在江浙一带,还会有划龙舟。公园两旁早就挤满了人,希望龙舟能从身旁划过,高声呐喊:“加油,加油!”如果在天上的屈原知道了,一定会很感动。

    “节分端午自神言,万古传闻为屈原。”通过纪念一名诗人,可以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

  • 《三峡之行》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那是古时的三峡,如今的三峡为了三峡大坝的修建,涨水修闸,早已非往日模样,但亦值得细细一览。

    今年暑假,三峡之旅,最著名的三峡大坝自然是不可或缺。到了三峡大坝脚边,往远处望去,云雾绕山,或青或蓝的山色加上环山雾气的装饰,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飘渺变幻的云雾为这份美景更添一份生动。近处则是这三峡大坝。无比宏伟的建筑呈现在眼前,令人望而生畏,仿佛是隔开了山河的恐怖怪兽般张牙舞爪,但却是为千千万万户发电的功臣。它一年能发1,000亿度电,而一个正常家庭每年只需花费3000~5000度电,足以造福无数家庭。这座大坝坐落于山水之间,磅礴大气,宏伟壮美,乃是世界第一大的水电站,来者无不被其震撼,可谓是国之重器,造福千秋万代的大工程。

    看完了这座大坝,眼界豁然开朗。三峡雄伟壮丽的一面已经见识过,而也是时候见识这三峡之清秀美景。

    下午,坐了一个小时的车才到达了三峡人家这个著名景点。说是景点,却也并没有什么塑料人造景,反而是如竹笛乐曲般空灵之地。走进三峡人家,耳边传来阵阵歌声。美妙的歌曲伴着如画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走进这里,我才领略到那“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境界,碧蓝碧绿的江水让人感受到格外清冽,身形修长的灰色小鱼往来翕忽,几艘乌篷船在江中穿梭而过,与鱼儿同乐。

    再往前走,便是雨林般的景色。行道旁的树多而茂,掺着繁杂的竹叶,攀援着藤蔓,让人倍感清新舒适。左手边是无穷无尽的树木,仿佛置身森林;右手边是一条不急不缓的小溪。溪水冲击着溪中的石块,荡漾起鱼鳞白的浪花,时有小鱼被冲击到石头上,跃起,落下,引得游人一阵惊呼。往远处看去,这山水之景仿佛置身于一幅绝世名家所作的山水画,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浏览完了这两个著名景观,我对三峡的理解也不仅仅是古文中那些有文却无景的空谈,见识了三峡大坝的宏伟,也看过了三峡群山的壮丽,再赏这三峡人家的诸多美景,让我旅行中舟车劳顿之余得以放松身心,游览这祖国的大好河山,真是一件美事!

  • 《牛年大联想》
  • “传说,古时,牛是玉帝殿前的差役……”小荷作文的教室里,老师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随我一起去看看吧。

    一走进教室,便开始上课了,燕子老师先给我们讲了生肖“牛”的由来,故事非常动听,同学们听得都入了迷。听完故事,燕子老师又邀请了可爱的配齐老师带着我们创造了“牛”的手工作品。看着手中栩栩如生的“牛”作品,我不禁想到了很多很多……

    回首2020年——鼠年,相信在中国几十亿人们心目中,会留下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在鼠年里,我们真的过得像一只老鼠一样,一直躲在家里,上网课,不敢出门,不给社会添乱。犹记新冠病毒很快地横扫全球,带走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生命。2020年是中国受重创的一年,幸亏我们的国家有“牛”一样的精神,“牛”一样的团队,我们挺过了鼠年,迎来了牛年。

    现在,2021年的钟声已经响起了,牛年已来到,大家对牛年有非常大的期望,所以人们常说“牛年有利于耕田”,这也是人们对安居乐业的美好向往。相信在牛年里,新冠病毒就会像草一样被牛吃进去,快乐会像奶一样被挤出来。我们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皆会“牛气冲天”。

    在牛年里,愿我们每个人都像牛一样勤勤恳恳地耕耘,踏踏实实地做人,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努力学习,愿每一个人都拥有真正的“牛年”。

  • 《一节有趣的课》
  • “传说,古时,牛是玉帝殿前的差役……”一阵故事声从小荷作文的教室传来,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我们正在上一节有趣的作文课呢!

    真是不可思议,教作文老师说要教我们做手工。得知这一消息,班里顿时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作文课做手工?我脑袋上画问号——一脸的疑惑。

    很快,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张圆形的卡纸,看着卡纸,同学们仍一头雾水:“老师要让我们干什么呢?”“请张开左手手掌,在上面沾满白色颜料。”老师宣布道。“哇……”我们一听,一脸的不可思议,但仍马上按照老师的吩咐把手放在白色颜料上。白色颜料就像奶油一般,黏乎乎的。接下来要干什么呢?

    “请把手印在牛皮纸上。”我一听,小心地把沾满白色颜料的手掌放在卡纸上,轻轻按压几下,哇!我的手掌在牛皮纸上,像一只长颈鹿一样。接着,老师让我们用笔在手印的大拇指位置画上一个大大的椭圆形,在上面添上牛眼睛、牛角、牛嘴巴,呀!一个栩栩如生的牛头就呈现在眼前了。接着,我们又在其它的手指尖画上牛蹄,最后,画一条细细长长的尾巴。就这样,大功告成了。

    望着这幅栩栩如生的牛,我的心里感慨万千。人们都说牛犟脾气,为了默默付出,犟得很。的确如此。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老黄牛比比皆是。

    钟南山院士已84岁高龄,他告诉我们没事别去武汉,但他自己却像一只犟牛,毅然决然地前往重灾区武汉,亲自领导防疫抗疫工作。为了民族和国家,置生死于度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心惶惶的背后,太多这样的“牛人”冒着生命危险,托举起了我们的幸福和安定。

    其实人心惶惶的时候,每个人都渴望一点温暖。岁月之所以静好,那是因为有太多的“牛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2021年是农历牛年,我们在小荷教室一起画牛,赞美牛,褒奖牛。因为牛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看得见的物质,其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也深深地感召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