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新潮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3 03:08:25
  • 《猜猜他是谁作文550字》
  • 一个帅气的男孩,新潮的蘑菇头,黑亮黑亮的头发像抹了油;一双招风耳似乎能千里听音;浓浓的眉毛下是两颗“黑宝石”似的眼睛,带着一幅黑框眼镜。猜猜他是谁呢?

    他热爱运动,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跳高、跳远、篮球、足球等各种运动他都喜欢。他连续参加过三届运动会,每次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健将。

    去年校运会,我亲眼目睹了他是如何在险境之下超越一个个过手的。那是400米赛,比赛前,他的腿不小心受伤了,老师让他弃权,他不愿放弃为班级争光机会,执意要参加。

    比赛即将开始,他忍着伤痛走上了跑道。参赛选手看他眉头紧皱,一脸痛苦的样子,知道他受伤了,心底暗自高兴:最强的对手即将出局。“三、二、一,嘭!”随着枪声响起,选手们一个个拼尽全力,飞奔在跑道上。而他,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我替他捏着一把冷汗:这回必败无疑了。

    他咬紧嘴唇,忍着剧痛,坚持着,坚持着。不知谁冲他大喊一声:“加油!你是超级无敌大英雄,飞过去,超越他们。”听到这声呐喊,他余光目测了一下到终点的距离,再瞟了一眼前面的选手,突然如离弦之箭,向终点飞奔。一个,两个,三个……选手一个个被他甩在后面,最终,他获得了一枚银牌。

    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每一次考试,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美术课上,老师经常表扬他的画惟妙惟肖;音乐课上,老师说他是小百灵鸟。

    介绍了这么多,相信你们已经知道他的名字了吧!

  • 《奶奶变新潮了》
  • “最最亲爱的奶奶!我回来了!”清晨,我拎着一大包衣服,背着一个大书包,来到了奶奶家。

    我笑着望向奶奶,但随后那笑容变凝固了,我呆呆地望向奶奶:奶奶穿着今年最流行的毛线衣,下穿紧身裤,穿着一双运动鞋,一个泡泡服外套披在身上。最令我想不到的是奶奶原本那苍白的头发如今只剩下乌黑发亮的披肩长发,一手叉腰,一手拿着手机,望着我,脸上的皱纹消失了,代替的则是眼角下那中国五星红旗的贴画!我惊讶极了:奶奶何时变得比我都新潮了?

    刚入奶奶家的院子,我就听到今年流行歌曲《芒种》。“一想到你我就……”芒种那熟悉的歌词在我耳中回荡,我完全沉浸在了那美妙的音乐世界里。“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子弹在我心头上了膛,请告诉我今……”突然,《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这首歌曲从我的背后传出,我猛的一回头,看到了奶奶拿着一个不知道从哪弄来的坏麦克风,在后面闭着眼,深情的唱着,一副醉生梦死的样子。我愣住了,呆在那儿一动不动。

    我脱下了棉袄,将那里面带绒的毛线衣露在外面。奶奶突然跑到前面来,将的毛线衣下角翻过来一看,在原地停了几秒。我支吾的说:“嗯,奶奶,你在干什么呀?”奶奶这才回过神,望着我,一脸严肃,说:“你娘给你穿带绒的!”我不敢看她,低着头,边玩手指边应了一声:“嗯!”“拜托!今年流行的只是毛线,没有绒,带绒早过时了。”奶奶一手叉腰,一手摸着额头,“我这正好买了几件你穿的,快去吧!”我跑得如同离弦的箭,换上了毛衣。奶奶望着我笑了笑:“孙女也会新潮咯!”

    “小宝贝!你快来!”奶奶给我喝着牛奶,吃着手撕面包,缓慢地走了过来。过去她只会给我吃五香蛋,喝豆浆呀。奶奶拿着手机,坐在沙发上,用手指熟练的操纵着手机。我坐到奶奶边,向那手机望了一眼:奶奶看的,是……抖音!“来,你也一起看!”里面的人在跳舞,名字是“小霸王”!奶奶将手机放到架子上,跟里面的人一起舞动,奶奶的小蛮腰就像少女一样,在那儿随意舞动着。我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望着我那新潮的奶奶跳着劲舞!

    新时代,新变化。奶奶变年轻了,变新潮了!

  • 《大胆地把最新潮的事、最亲近的人写进作文里》
  • 网络时代,《总会想起那张照片》这样的命题作文,你会怎样去写?老照片,忆往事,这是一种写法。那么,能不能、敢不敢把最时髦的“军装照”玩法写进作文呢?这种离现实太近的材料,会不会减弱文章的感染力呢?看了这篇范文和批改实录,你就明白了。

    总会想起那张照片

    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初三 丁侠文

    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穿上军装”程序传遍了网络。朋友圈里铺天盖地的军装照我已记不真切,唯独奶奶那张照片中的笑靥总会浮现在眼前。

    《总会想起那张照片》应该是一篇命题作文,与常见的写老照片不同,作者选择了最时髦、最新潮的刷屏应用“穿上军装”来作为自己的事件,这样的选择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自从老屋只剩奶奶一人居住后,晚辈们比以往更频繁地去看望奶奶。那天是八一建军节,我坐在奶奶旁边扇着蒲扇,陪她一起看电视新闻。爸爸向我们展示他刚完成的P图作品,我们一家四口都“穿上了军装”,英姿飒爽。奶奶摸出眼镜,好奇地研究起这些照片,像个孩子一样惊叹:“你们好厉害啊!”

    作者写事件的构思,在这里呈现得很清晰。这一段是起因,八一节去看奶奶,奶奶对我们的“军装照”产生了兴趣。“像个孩子一样惊叹”,这个神态描写很好地反映出奶奶希望拥有一张“军装照”的内心活动,这个细节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我提议帮奶奶也拍一张这样的照片。我扶她起来时,她还推辞说“我年纪都那么大了,就算了吧”,而面对我的手机镜头,她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想,我理解这种“口是心非”的可爱。奶奶把她的老花镜摘下又戴上,犹豫了半晌还是选择摘下,眼神自信而坚定。我替奶奶选择了五五式女军服造型,假如奶奶桃李年华去参军,应当是这身着装。

    这一段写的是事件的经过,奶奶的推辞,奶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及奶奶把老花镜戴上又摘下,把这个简单的拍照过程写得波澜起伏。这其中,既体现了奶奶可爱的“口是心非”,又显示了“我”对奶奶的细心照顾。

    照片中重回年轻的奶奶梳着干练的短发,身穿棕绿色小翻领军装,红色肩领章十分鲜艳,头戴无檐软军帽,不戴眼镜显得很有精气神。奶奶看着这张穿越时空而来的军装照乐开了花,爷爷生前是军人,大伯和爸爸也都当过兵,军旅情怀对这个家而言有着深刻的意义。

    这一段写的是结果,奶奶的“军装照”照好了,一组衣饰与外貌的描写,把奶奶写得那么年轻,奶奶乐开了花。那句“爷爷曾经是军人,大伯和爸爸也都当过兵”的背景交代,给这张照片赋予了深情。

    每当我翻看手机里这张照片,就会想起拍照时的情景,还会想起我陪跳完广场舞的奶奶走回家的路上,她总是紧握着我的手。奶奶已经快八十岁了,她的手开始变得比以前僵硬,她的脚步逐渐迟缓,她总会混淆我和姐姐的名字……亲人不免有些担心,但奶奶却倔强地证明自己不服老,紧紧地抓住爱与希望。我仿佛看见她打理完院子里心爱的花花草草,神采奕奕地向我们招手。

    就“军装照”事件而言,这一段是很明显的补叙。我们时常说,叙述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到底要怎样来运用这些不同的叙述方式呢?其实,形式服从于内容是最好的选择。当我们需要了解奶奶的生活背景的时候,补叙自然而然就发生了。补叙的目的,是让读者进一步了解照片背后的奶奶,她的不服老的性格。

    虽然奶奶韶华已逝,但我相信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关心、照顾她,她会拥有永远年轻的心态,就如那张军装照上的她一样。

    结尾,回到了我们和奶奶的关系上,我们尊老爱老,奶奶就会永远年轻。文章到这里,划了一个很圆满的句号。

    周东飞老师点评

    初中生的记事作文,一般来说总是既写事又写人,记事有条理清晰、生动具体,写人要突出性格、活灵活现。这篇记事作文很好地体现了上面的要求,事写的是一件很潮的事——给奶奶照网络流行的“军装照”,人写的是一个不服老的老人——奶奶。

    写事必然涉及选材,选择生活中最新潮、最时髦的事情,这样的作文一上来就能抓住人。八一节前后的“军装照”,一度在朋友圈刷屏。跳出老生常谈的“作文腔”,直接逼近生活,写这件事情,当然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写完给奶奶照军装照,文章并没有结束,作者又补叙了奶奶的生活种种:快80岁了,总会混淆“我”和姐姐的名字,但她不服老……当奶奶的形象树立起来之后,作者在结尾上升到了尊老的主题,整篇文章完美结束。

    每一篇范文,都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借鉴。比方说这篇作文,我们也完全可以去学习一下它的叙事技巧、写人技巧,但是最让人感兴趣的还是作者从活生生的生活中取材的意识和能力。

  • 《英雄的塑像》
  • 虔诚的目光滑落你的前额

    新潮的气息扑进你的胸心

    黑色的晚孔述说

    对历史的承诺

    铁锤切凿铜片铸成

    你刚硬的姐身

    悲恰历史缠绕你的灵魂

    苍凉岁月摧残你的躯体

    灵魂屏弃历史邪恶

    身躯永葆超越时空的青春

    想亲吻从石头边流过的真理

    走不出历史门槛

    想拥抱在头顶晃动的光明

    越不过石头栅栏

    —世人的评价与你的精神

    终会洗涤你心头忧患

    诗歌点评

    这是一尊英雄的塑像,英雄的生命曾经绚烂过,照亮着历史的精神的空间。

    然而,岁月沧桑,英雄在某一时段也许会被淡忘、会被漠视,但英雄终究会以自身的灵魂力量,投射进社会历史进程之中,给人们以精神感召。

    这就是本诗所要表达的信念。一般而言,像这样的面对静物抒怀的诗,必须具备独具个性的洞察力,并把它表现在具有穿透力的诗句之中,无疑,这首诗是成功的,如“灵魂屏弃历史邪恶/身躯永葆超越时空的青春”,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

  • 《新潮一族》
  •     时过境迁,当追星族已成为过去时,在我们的课堂上又兴起了新潮一族,暂且称其为“上课早餐族”吧。他们大都在家未顾上吃早餐,课间休息又侃又乐放松放松,根本无暇顾及早餐,或饥饿感

        已忘却了。上了课,他们安静下来了,可肚子却毫不留情地咕咕直叫。饥饿来临,无法阻挡,于是“艇而走险”,在老师转身写板书的瞬间拧下一块面包塞进嘴里,当老师转过来时忙做看书沉思状。待老师又一次转身,抓紧时间大嚼特嚼,情况来了停止咀嚼,抓住机会咽了下去。如此循环,一节课一个面包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吃得胆战心惊,消化不良,无益健康。我劝诸君还是莫加入此族。

        何况正处在花季的少男少女似乎不在乎自己的形象,课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狼吞虎咽,左窥右望,有如做贼,形象差极。唉,毕竟还很幼稚。另一方面,老师辛辛苦苦在上面劳心费舌,您在底下饱食早餐,尊重是相互的,您于心何忍哪!其实你也别自作聪明,你以为你技术很高明,老师那是给你面子,怕叫起来你难堪。

        知道了这些,希望这一新兴族早些灭亡,让我们的课堂更庄重。

  • 《豪门恩怨》观后感
  •     真可谓“新潮”年年有,花样有翻新。经过这两年多来的治理整顿,文艺上的种种谬说有所“退潮”,这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问题尚未全部解决,有些甚至并不是真退,只不过外表上有所装点罢了。例如日前在报刊上读到一种理论,就觉得“新潮”得离谱了一些。据理论家说,《豪门恩怨》这部电视连续剧“主要的”好处在于它可以给观众这样一种’‘满足”:观众会暂时忘记身边的琐事而步入石油大亨的豪华别墅,一起融进富贵的气氛并搅进他们的感情漩涡,做一回石油巨头。评论家声称这是广大电视观众的一种基木需要,可以使观众看到一个扩大了的自我,一个摆脱了凡俗的自我。这种“新论”不新,其实,近一点说是“主体”理论家理论的具体化,如此而己。“主体”理论家刘再复说。人在读作品过程中“重新发现自我”,享受了人应当过的生活。获得人应当有的一切。当今这位理论家只是把刘再复的“理论”运用到分析《豪门恩怨》中去就是了。读到这些理

        论颇感惊诧莫名。若能如此,文学之为用可谓大矣哉!想做一回石油大亨就看《豪门恩怨》,想当侦探就看《神探亨特》,想当总统就看《里根传》,那么想当皇帝呢?就看《末代皇帝》、《彼得大帝》……都可以得到满足。不过,这样一来文学创作也简便多了,既然想当各色人物是观众的“基木需要”,那么,把三十六行的行行人物都写到了就可以完全满足观众读者的需要,文艺就完成“历史使命”,就可以堰旗息鼓了。

        这种“理论”自然是从西方“贩”过来的。或曰“倒”过来的。“文化倒爷”的事业会时时有的。但像这样,把西方的“补偿”说运用到如此“极致”,用来指导我们的观众,倒应该引起我们注意了。做一回石油大亨,或做一回皇帝之类的念头,是“广大电视观众的一种基木需要”吗?这种说法不符合文艺的木质。文艺,就其社会作用来说当然是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而不应该是让观众读者去做一回石油大亨、做一回亨特、做一回总统、做一回皇帝。让观众读者去做做这样的白日梦,过过做石油大亨之类的瘾。这完全是违背了文艺本质的谬说。而把这种谬说当做什么新理论郑重地推而广之,那就颇有点嗜痴成癖的嫌疑了。

        我由此想到,文艺评论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责任,那就是引导读者观众正确理解作品,这种导向或曰导读的作用是重要的。通过导读,对观众给予正确引导,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质,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如果任由一些错误导向通行无阻,那对广大观众读者是有害的。譬如说,如果观众读者接受前面那种高论的导向,沉醉于做一回石油大亨,留恋于他的富贵气氛,向往他的豪华别墅,沉溺于他们的感情漩涡……那会培养出怎样的思想感情来?前些年由于种种错误思潮泛滥(包括这种“享受了人应当过的生活,获得人应当有的一切”的理论),文艺领域内一些黑黑黄黄的作品成灾,而文艺评论又不加以正确引导,使得“做一回”什么的现象屡屡发生。例如以《上海滩》主人公许文强自诩的黑社会流氓团伙、“哈尔滨的许文强”—“刀枪炮”团伙,就出现在我们的社会。这一黑社会流氓团伙“刀枪炮”。就真的“做了一回”许文强了,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可见文艺评论正确引导读者观众是多么重要。这真是不容忽视啊!

        讲到《豪门恩怨》这部电视剧,确有成功之处,有它的意义。这意义当然不在于什么“做一回石油大亨”。除了艺术上的成功之外,最主要的是它描绘了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以及资木主义社会的种种勾心斗角的矛盾斗争,描绘了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生活画面,使人们看到了处于腐朽过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展示了它必然没落的趋势。这样的作品,对于动摇资木主义存在的永恒性观念,有着积极的意义。它应该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至于对它进行全面的评价,则又不是杂话的任务了。

  • 《赶“新潮”的红绿灯》
  •     红绿灯是为了方便人们出行而诞生的。“红灯停,绿灯行”这句话连幼儿园小朋友也知道,可如果红灯绿灯一齐亮,是该停还是该行呢?
        放学路上,我与好友一起骑车回家,突然发现前面一个路口的红灯、绿灯竟然都亮着,它们好像两个人从一个小洞中挤出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一起发怒似的亮起来。这可“新潮”,只见过红灯绿灯都不亮,却没见过一齐亮的。
        “走哇,走哇!”“不要管它,我们走!干吗发呆不动啊?”在路口停着的自行车队里人声鼎沸,后面的人不断催促前面的人快走,可到底该谁先走?公共汽车的驾驶员也忍不住了,后面的直按喇叭,前面的急着发动。混乱开始了——
        左右两边的几辆重量级大卡车率先冲出来,横在马路中央。我们这一边的公交车也不甘落后,冲上前去,堵住了左右两边的自行车道。过了片刻,马路中央塞满了大大小小的车子,大家都寸步难行。还是自行车灵活,左弯右拐地就穿过去了。我们就这样“闯了红绿灯”穿过了马路。回头一望,红绿灯仍一齐亮着,各种喧闹声不绝于耳。
        我使劲揉一揉双眼,眼前的景象实实在在,可不是童话世界,更不是梦境。于是,我拿出手机,拨通了“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