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些科学杂志上,看到了水火相容的实验,我心想:古人说“水火相容”,水火怎么能相容呢?为了验证这个奇迹,我决定亲自做一下这个实验。
实验开始前,我准备了一个杯子、一支蜡烛和一盒火柴。
接着我点燃蜡烛,待蜡油熔化一些后,滴几滴蜡油在水盘中央。然后在杯里倒入水,妈妈在一旁提醒我:“不要浸没蜡烛的烛心。”接着我用火柴点燃了蜡烛,就在点燃的一瞬间,我的手指头感觉火辣辣的,我下意识的把手指头收了回来。
妈妈连忙把蜡烛扶好后领着我到了水池前,打开水龙头用水龙头冲洗过后,我的水指头才不那么疼了。
我回到桌前时,发现火苗已经陷入水中,但火苗仍在燃烧着。等蜡烛烧到自然熄灭时,我用尺一量。哇!火苗没入水中的距离竟然有2厘米!
我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说到:“蜡烛点燃后,熔化成蜡油,蜡油遇到杯中的凉水后就马上冷却凝固了。将水和火焰隔绝开来,于是就出现了蜡烛在水中燃烧的景象。“原来如此呀,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通过这次实验,虽然解答了我心中的的一个疑惑,但是也让我对眼前这个世界更多了一份好奇之心,看来我要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用知识的钥匙打开自然神秘的大门。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相处相容,委实不易。商品大潮,百人百态,更使传统的人情道德大受冲击。于是,人们渴望理解的呼声日见增高。
既然社会对理解有如此高的需求,那么,亲爱的听众朋友,您对“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一般来说,从人际关系范畴或道德范畴的角度讲,“理解”的含义是指人际间的一种思想感情上的沟通。就其特点来看,由于它是作为人们彼此交往、相互认知和相互评价的认识活动,所以,它必须是以一定的感情体验和价值观念作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人际间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不同于一般的了解,它表现的是心心相印,是人间最美好的爱和尊重。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去理解一个人,首先就意味着要想到这个人、重视这个人,对他的追求、情怀和他所表现的高贵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当然,人际间的理解还需更多的鼓励、支持、原谅、同情和安慰。
人际间要真正达到高层次上的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首先需要有一种道德上的驱动力,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洞察力、一定的文化修养以及丰富的社会阅历。
既然高层次上的人际间的理解如此困难,那么,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讲,是不是永远也达不到那种境界呢?
其实,只要您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注意把握人际间理解这一现象的本质,这种境界也并非是高不可攀的。
人际间的各种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总的来说,我们理解一个人,就是对他的价值的肯定。而这种肯定的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
按照伦理学家的观点,人际间的理解可以划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原谅性理解。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谅解”。这种理解,是以承认对方的思想和行为的合理性为基础的。比如,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夫妻双方有一方承担着繁重的社会责任,就必然无暇顾及家务。而另一方,对他的这些行为并不予责备或怪罪,承认其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并且主动采取忍让、帮助或安慰的态度,这就是一种原谅性理解。这种原谅性理解,在军属和公安干誉的家属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第二种是同情性理解。这种理解是在了解了对方的苦闷、孤独、痛苦后,承认对方的心灵应该得到爱的温暖和感情的抚慰,予以同情和安慰。例如,对于那些在爱情、生活或事业上受到挫折的人,我们积极予以体察、同情和关怀,便是属于这种理解的范围。
第三种是赞成性理解。这种理解,突出体现的是对对方的价值肯定。它所表现的是对对方良好的情操、取得的成绩以及高雅的追求等等所予以的肯定、鼓励、支持、称赞。例如,夫妻间朋友间一方对另一方在事业上的追求的理解,人民群众对解放军战士奉献精神的理解,均属于赞成性理解。
一般来讲,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这三种理解都极为需要。当然,具体对哪种理解的需要更为迫切,更为强烈,则是因人因事而异的。
人际间的理解,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问题,可以说它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基础。愿您在未来的岁月里,在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生活中,对他人更多一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