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堪称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12:48:05
  • 《一只小小小飞鸡》
  •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堪称世外桃源的村庄里,住着一只名叫多多的小公鸡。他每天都快乐的在农村里面玩耍、觅食,但是他的心中却有着一个美丽的梦想,那就是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所以他每天都会习惯性地拍几下翅膀。

    一天,多多决定寻找一位科学怪博士,帮助他实现展翅高飞的美丽梦想。多多告别了他的亲戚朋友,踏上了追求梦想的旅途。多多穿过茂密的森林,攀越过陡峭的山峰,渡过湍急的河流,经历了种种磨难,他终于来到了科学怪博士的实验室。

    科学怪博士是一位戴眼镜老爷爷,看起来很和蔼可亲,他听了多多的请求,微笑着说:“多多,你能来到这里,说明你已经有了一颗勇敢的心,飞翔的能力已经凝聚在你的内心,我可以给你一对科学的翅膀,助你翱翔于天际。”多多接收了科学怪博士的帮忙,在翅膀上安装了一个微型推进设备,他立刻感受到了翅膀的力量,于是,他展开翅膀,拍了几下,这次和以往不同,他慢慢地飞起来了,飞向蔚蓝的天空,他和小鸟作伴,以白云为友,他与科学怪博士告别后,飞呀飞,飞过森林,飞过高山,飞过河流,回到了他的家乡,他飞回来和他的亲戚朋友分享他展翅高飞的喜悦,分享他追求梦想的旅途。

    多多的故事让我明白:勇敢、执着、坚持这三样东西共同的作用下才能实现梦想!

  • 《这些家教家风家训,堪称经典(附名言、事例、范文)》
  •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家风,从先秦到明清,我国流传下无数古语家训,在国人心中流淌千年,世代传承。

    1、名人名言

    1.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示儿女》诗)

    2.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增广贤文》)

    3.尊师而重道,爱众而亲仁。(《增广贤文》)

    4.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钱氏家训》)

    5.一言一行,常思有益于人,唯恐有损于人。(《张氏家训》)

    6.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亡;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增广贤文》)

    7.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增广贤文》)

    8.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为维艰。(《治家格言》)

    9.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治家格言》) 

    10.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11.和善心正,语言必谨,举动必端,处事必公,为官必廉,事君必忠,费用必俭,睦人必善,乡里必和。(《苏氏家规》)

    12.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 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曾国藩家书》)

    13.天下之事立志最为重要,立志为成事之基础,志之所在乃心之所在,心之所在则关乎事之成败。(《张氏家训》)

    14.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不灭;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如斯。(《增广贤文》)

    15.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戒子通录》

    16.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 · 坤 · 文言》

    释义:积累善行的家庭,一定会有多到享用不完的福气留给子孙后代;不积累善行的家庭,一定会有多到遭受不完的祸患留给子孙后代。

    17.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礼记 · 大学》

    18.泯躯而济国。(《颜氏家训》)

    19.习闲成懒,习懒成病。(《颜氏家训》)

    20.万行归空,千门入善。(《颜氏家训》)

    21.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颜氏家训》)

    22.施而不奢,俭而不吝。(《颜氏家训》)

    23.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颜氏家训》)

    2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颜氏家训》)

    25.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颜氏家训》)

    26.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颜氏家训》)

    27.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颜氏家训》

    28.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颜氏家训》)

    领导人讲话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领导人,2016 年 12 月 12 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领导人,2015 年 2 月 17 日在 2015 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领导人,2016年 12 月 9 日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名人事例

    01

    东晋名相谢安经常召集族中子弟谈天论地,内容多与文学有关。这看上去似乎只是文士雅集,实则不然。有一次,谢安问子侄们《诗经》中哪一句最好,侄子谢玄认为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不是谢安心目中的理想答案。在谢安看来,“訏谟定命,远猷辰告”的意境深远,才应是从政者追求的“雅”。短短的一番对谈,看似讨论古书,实则以此教育子弟不应以个人情感为先,而应以天下大计为怀。

    02

    据记载,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就是一位注重家庭教育的家长。在家中,包括司马懿在内的几个儿子虽然已经成年,但司马防不召唤他们,儿子们便不敢随意去见父亲;见面时,如果没有允许他们入座,他们便不敢坐下;司马防不向儿子们提问,他们也不能随便说话。司马氏父子之间完全按照礼仪相处,秩序井然。这看上去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但却是在汉末乱世时对传统礼仪的一种坚守。虽然“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已经成了当时社会与政坛上屡见不鲜的丑闻,但在司马防家中,仍能保持儒家所倡导的礼仪,这就是家风的影响力——不随时而变,靠治家者的自觉维护他所认同的价值。

    03

    据记载,陆游家训共二十六则,其从四十多岁开始写,直到八十余岁仍在不断增补。陆游很重视子女教育,写了一百多首教育儿子的诗,以这种形式传递家风。他的家风家训主要包括:

    要做好人。他告诫儿子,但愿你长大后能让乡亲们称赞是有道德的好人,即使是当一个普通老百姓,在道德层面也不比高官差。

    改过迁善。“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教导儿子必须做到有错必改,见贤思齐。不要贪得无厌。“若夫天性澹然,或学问已到者,固无待此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假若一直心性恬淡,不图名利,或是品学修养已达到一定程度,自然不会有贪得无厌的思想。

    要严于律己。“后生才锐者,最易坏。”年轻时聪明伶俐、有才华的人最容易养成恶行,要特别警惕才是。他告诫儿子对后代要经常严加管束,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的人交朋友。

    要宽以待人。陆游说,他一辈子未曾害过别人,有人害他,“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不要去计较,要尽可能回避这些事。

    要为官清廉。教导儿子要忠于职守,为民做好事。特别强调儿子在物质生活上要俭朴,要廉洁。

    要忧国忧民。在《病中示儿辈》中,他希望儿子事事都要以那些恬不知耻的卖国贼为鉴,切不可学他们的样子。

    04、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之推生活在南北朝后期至隋朝,《颜氏家训》也成书于隋。颜之推本人几经丧乱,其自称“三为亡国之人”。他写作《颜氏家训》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子孙礼仪、道德、学术与文化,保持其门风、传承其家学,故而书中不仅涉及立身处世之道,而且还对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学、经学、史学与音韵训诂之学等多有介绍,可称一部家教的百科全书。颜氏后人也没有辜负这位煞费苦心创作家训的先祖,他们各以其突出的品德与才学闻名于世,著名者就有唐代的学者颜师古、书法家颜勤礼与颜真卿,其中尤以道德操守与个人才学都令后人景仰的颜真卿为最。

    颜之推自己是当时知名的文人学者,他在写作家训时尽量避免仅仅以教条训诫子孙,而是通过举例来说明道理。比如在《风操》篇中,他对取名拟字的原则发表个人意见的时候,就没有直接抛出自己的观点,而是以古人为例,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比如西汉时代的文人司马相如因为钦佩战国时代的赵国名臣蔺相如,故而为自己取名“相如”;三国时代的大臣顾雍因为崇拜当时的著名学者蔡邕,也为自己取名为“雍”,这些都是表达了对贤人的崇敬,所谓“见贤思齐”,所以才为自己起了一样的名字。同时,他对一些人囫囵吞枣将前人的姓和名都编入自己的名字之中表示鄙视,认为这完全是附庸风雅,有违取名的本来原则——比如东汉的许暹字“颜回”,梁朝的庾晏婴。

    取名拟字,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期望,或是取名者的一种道德向往与追求,在讲求典雅的文化家族,这是一种体现品位的行为。颜之推以前人为自己取名的得失,向子孙传达了其中的原则与禁忌,而没有简单以“取名拟字应遵循哪些原则”“起名字时应避免的几个误区”之类的条目来说明,循循善诱,使自己的本意明白地表达出来,又不致过于严肃刻板,其试图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后人体悟优美之门风的做法,可谓用心良苦。

    在《勉学》篇中,讲到学习重要性的时候,颜之推还以距他较近的历史为例,讲了梁朝的贵族子弟们只追求舒适奢靡的个人生活而忽视学习,在太平年景无限风光,到了改朝换代之后,他们就因为并无真才实学而被冷落,反而不如那些凭借个人才学受到任用的平民子弟。

    正因为笔法生动、内容广博、寓理于情,《颜氏家训》在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著名的启蒙教育家王三聘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可谓实至名归。

    05、曾国藩家风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以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16字箴言家风:“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着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订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

    06、纪晓岚家风:“四戒”“四宜”

    清朝名臣纪晓岚在家教上很有见识,因此他在家书中对于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

    一戒晏(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以上八则,为教子之金科玉律。

    07、林则徐家风

    林则徐曾写对联表达教育思想:“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后代像他这么廉洁、聪慧,他把钱留给子孙反而损害了子孙的斗志;子孙不如他,留钱给子孙反而使子孙好逸恶劳,留的钱越多越是增加其过错。 

    08、冰霜气骨玉精神

    来源:人民网 张凡

    94岁的老革命周智夫临终前,“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后代留精神”的纯正家风,让人称赞。为避免和同患心脏病的大女儿混用药品,他让女儿在药瓶上贴上名签,因为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不能“一人公费医疗,全家免费吃药”;得知外孙要到美国读书,他再三叮嘱“学成后一定要报效国家”。

    09、讲传承也要有现代意识

    来源:人民网 孙云晓

    为什么江南钱家人才辈出?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因为他们这个家族,作为吴越王的后代,有千年的家训。但钱家人1925年做了一个大的修订,把家训改为几个部分:第一,个人;第二,家庭;第三,社会;第四,国家。这次修订,既集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融入了鲜明的现代家国情怀意识。

    10

    赵本山说:“父亲是一个很严厉的人,我的头发都白了,他还骂我,嫌我生活不够节俭。”“人要信仰你的长辈和祖国,不热爱国家的人我也会瞧不起,过去的节目中我经常提铁岭,因为那是我的‘母亲’,是我出生的地方。”

    11

    莫言说:“过去给儿子找媳妇,给女儿找婆家的时候,都会了解一下这个家庭的家风,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受的教育好。我想,我们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实际上是受中国儒家文化所熏陶的,也就是勤俭、节约、好学、上进……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也在与时俱进,更加开放、自由、健康、向上。我们家的家风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家风差不多,我们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就是说勤学上进,与人为善。”

    12

    姚明则坦言,小时候曾因不诚实被家人揍过,对家风的最深体会是两个字:诚实。

    3、时评、观点精选

    01

    “家”这个字内涵丰富,有大有小。你和爱人、孩子是一个家,和父母、兄弟姐妹是一个家;一个学校是一个家,一个微信群也可以是一个家。家风、校风、社风,互相融通、互相影响。让每一个小家都成为温馨港湾、厚德之所,“国泰民安”这四个字才会更有分量。

    ——人民日报《家风,一把开启德行的钥匙》

    02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深刻认识家庭文明建设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文明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最重要的无形财富。

    ——新疆日报《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底色》

    03

    推动家风建设应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家庭美德,以好家风带民风促社风。加强舆论引导,加大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宣传力度,创新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讲好家庭故事,使家庭文明蔚然成风。

    ——人民日报《以好家风带民风促社风》

    04

    重温家训 涵养家风

    来源:人民网 陈凌

    那些优秀的家训、家范,是滋养今人和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涵养家风、建设家庭的一个重要路径。从敬姜“匡子过失,教以法理”,到张英教育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从曾国藩告诫兄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到习仲勋以“雪中送炭惟吾愿”示子女,无不表明,个人德性的生长有赖于家庭伦理的滋养。从中华家训中吸吮智慧养分,我们不但会建设亿万温馨的“小家”,更会让社会这个“大家庭”更和谐、更美好。

    05

    家风正,民风淳,国风清

    来源:青海日报 柳哲

    家训,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在任何历史时期,家训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过积极作用,也是国法之外的重要补充与辅助手段。家风正,民风淳,国风清。因此,我们应当弘扬家族文化,继承先祖美德,以家训、家规、家诫约束自身,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家国”文化深入人心,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06

    家风源起与流变

    来源:人民网 陈来

    “家风”一词较早见于魏晋南北朝,唐以后大量使用。东晋玄学家袁宏提出“有家风化导然也”之说,认为家风的作用是“化导”,即教育引导。南朝经学家皇侃提到“家风由父”,说明当时父亲在家风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古人把家风教育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强调“昔称幼学,早训家风”“自童子耳熟家训”“少习家训,长得名师”。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序中说,“潘岳之文章,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把家风世德作为文学作品优先考虑的题材。当时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唐宋以后,古人多以清白形容家风,如柳宗元句“嗣家风之清白”等。

    07

    传统家训家规的源起

    来源:人民网 陈来

    我国古代的家训文化起源甚早,如《尚书》中的《无逸》就是周公对其侄子成王的告诫之辞。成王当政后,周公恐其贪图享乐、荒废政务,故作此文告诫他不要逸乐。孔子看见经过庭院的儿子孔鲤,问他“学诗乎”“学礼乎”,并告诫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世把孔子在庭院中对儿子的教训称为庭训,也可以说是家训。这两个例子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家训的源头。

    08

    伟哉,焦门家风!

    史晓韵

    离兰考焦陵不到百米的一条小巷里,有座普通的北方小院。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离世,其后的近30年中,他的家人一直住在这里。焦裕禄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而在他身后半个世纪中这个家庭发生的点点滴滴,给人另一种深深的震撼。

    最小的儿子保钢该参加工作了,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坚决让儿子到汽车修理厂当临时工。兰考刚兴装电话时,在乡里工作的儿子跃进兴冲冲地也打算在家安一个,没想到徐俊雅坚决不同意:“你装个电话,是不是打算在家遥控办公呢?一乡之长你不走村串户,怎么了解群众的想法和困难?”还有一次,儿子回家接电话,商量为招商引资招待客人。听着听着徐俊雅听不下去了:我就信一条,工作不是请客吃饭;我就不信一条,不请客不吃饭工作真就干不成!

    桩桩件件,折射焦家的清正家风,不仅源于父亲在世时的言传身教,更因有母亲的坚守和叮咛。徐俊雅永远不会忘记焦裕禄临终前的嘱托:“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你要把孩子们教育成为红色的革命接班人。”这是丈夫的遗训,也是焦家的家规。从32岁失去丈夫,拉扯着6个孩子、侍奉着两位老人,几十年里,徐俊雅始终坚守一条:符合老焦这两句话的事就做,不符合的“说出个天来也不行”。

    正是这样的坚守,让焦门家风历久弥新。有人劝徐俊雅:“时代变了。”她说:“心不能变。”几十年风雨沧桑,在她的心里,老焦是一面镜子;用这面镜子,她照着自己也照着儿女,决不许有丝毫偏差。她告诫孩子们:“你们做好了人家会说,看,这是焦裕禄的孩子;你们做不好,人家同样会指着你们脊梁骨说,看,那是焦裕禄的孩子!”“焦裕禄的家人,这个名号,我们全家要当得起,你们每一个人都要当得起。”

    曾经因打满补丁的旧衣服而抬不起头,为一份“不体面”的工作而伤心落泪,为一次严厉的训斥而满肚子委屈……在母亲年复一年的言传身教中,这些孩子们童年时与父亲有关的记忆碎片渐渐焕发出新的色调。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从一桩桩一件件生活小事中,从母亲温和而又坚定的声声话语里,从她无数次的肯定与否定中,日渐光大,最终成就焦门家风这道精神的风景。

    人格塑造家风,家风孕育人格。今天,焦家大女儿焦守凤,是开封城旧平房里一位毫不起眼的老太太。儿子焦跃进从生产队长做到县长,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再忙,一年也至少要走访一百家贫困户。小儿子焦保钢在医院昏迷8个月,一直住在六七个人一间的大病房,家人从未透露他的家世。有关领导得知后感慨地说:“没办法,焦家的人就是这样。”

    对,焦家的人就是这样。焦跃进说,每当夜深人静,他总能听到父亲那铜钟般的山东口音,想起他留给焦家后代的最后一句话:“我也没啥好留给你们的了……”但是,他给孩子们留下了这世界上最为宝贵的遗产,它让孩子们拥有了一个纯真朴素因而安宁充实的心灵世界。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为珍贵的财富吗?

    走遍世界,金窝银窝,家是最温暖的所在。前人示范,后人行之,家风是最美好的传承。

    伟哉,焦门家风!

    09

    家风乃吾国之民风

    作者 鲍鹏山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中国也有着世界上传承最悠久的家族,比如孔子家族,至今已传承两千五百多年了,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家族。

    这样的国,这样的家,必是文化深厚德行敦厚,并因此而承传绵久。这样的家,一定是有“家风”的。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

    家风对家族的传承至关重要。没有淳厚家风,无法使一个家族瓜瓞不绝,更无法使一个家族不分崩离析。有认同感的家族才有凝聚力,这种认同感显然不可能是家族财产,因为财产常常被瓜分而最终罄尽,只有一种东西可以被家族中所有成员分沾,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增值——那就是让所有家族成员引以为豪的“家风”,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

    家风往往体现在有德望的祖先定下的家训家规中,这些家训家规在中国有着诸多的名称:“家规”“家矩”“家训”等等,若一言以蔽之,就是“家教”。无形的家风必须依赖有形的家教而得以流传并发扬光大。

    “家教”是所有民族都拥有的一种对子孙的教育方式,但以中国为最有特色,因为,在中国,“家教”尤为重要和必要。中华民族历几千年而血脉不断文明不坠,我们自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尊崇的价值基础。这个价值基础是以儒家道德信仰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我们民族的信仰系统不是仰仗宗教,而是仰仗对自身传统道德的尊崇和修习,修习的最普遍方式,非仪式而是“教化”。

    “教化”的方式包括多种:宗法制度的熏陶和约束、官方倡导鼓励以至于全民崇尚的读书(以读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良风美俗中的礼仪习得等。而家教,是“教化”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形式,直言之,没读过儒家经典的人在古代中国比比皆是,但是,完全没有接受过家教的人几乎没有。很多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又无宗教信仰的人,其基本价值观并无悖谬,甚至道德信念极深,为人极其诚悫敦厚,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式的“家教”。

    中华民族创造过世界民族中罕见的奇迹:那就是,国民整体的教养气质,都是彬彬有礼温柔敦厚的,国民的行为举止,也是有理有据规矩方圆的。这是“教化”之功,而“家教”,在“教化”之中,居功至伟。

    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处不是天国,而是家国。家风乃吾国之民风。

    (摘自《光明日报》,2014年02月24日)

    10

    “拼爹”只拼家风,才是正能量

    作者 施平

    最近,浙江丽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郑国强与其子郑艺互动的两封家书在网上热传。家书之上,暖意融融;父子之间,情真意切;言语之中,家风立现;诲人之道,家教立显。万贯家财不如良言传世,良好的家风和家教,是真正的传家宝,也是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来源。

    在我们的社会里,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在默默发生着。故事的主人公未必出身显赫,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可是他们治家做人的理念,却高度相似——诚实守信、忠厚为本、天道酬勤……这些,其实都是中国人最常见的家风家训,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前几天,微博朋友圈也被许涛还钱的故事刷了屏。3年前,还在读大学的许涛为了给父亲治病,在网上发起求助,承诺3至5年内连本带利还款。今年5月9日,一位捐助者意外接到了许涛的还款,将此事在微博公布后,迅速引起网友和媒体关注。在诚信似乎稀缺的时代,许涛的行为,让人们再次感受到诚信就在身边。特别令人感慨的是,挑起顶梁柱担子的他,以自己的担当为弟弟示范了淳朴家风,诠释了长兄为父的现代内涵。

    家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传统风尚。在古代社会,常常有“世代忠良”、“书香门第”之说,这其实就是一种家风延续的缩影。而且,家风从来都不是某个阶层的专利,古人云“耕读传家”,把务农还放在读书之前,这其实是道出了家风传承的要义,那就是价值观引领为重、知识传授为轻、财富传承则更是其末。

    在物质文明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治家”是社会管理的重要部分,形成社会公序良俗的一种道德自觉,并在较大程度上发挥了正能量。这样的情怀与成长范式,无论时代条件怎样改变,总会或隐或显地起作用。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逐渐被强大的物质力量裹挟,在很多家庭教育中,传统的“仁义礼智信”风气不复存在。就连家庭成员基本的责任、道义也会被权钱观念所吞噬。在一些官员家里,父母不像父母,儿女不像儿女,“拼爹”比拼的是官位和背景,家风不正,最后往往导致“坑爹”的结局。

    当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遗产,恍然发现许多家风家训的内涵,与当前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并未过时。修身、立德、劝学、勤俭、诚信、仁义……这样一些构成我们文明基石的内容,就承载于很多家风家训之中。然而,如何才能激活这些文化因子,不是靠简单的宣传普及倡导所能做到的。家规家训在立更在传,需要家长的言传身教,族人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延续。尤其是,要让社会主流来关注和实践家风传承,作为“关键少数”的干部就要起到带头作用。

    细看家风,俨然就是分辨好干部与坏干部的一道试金石。好干部廉福章担任领导工作30多年,从没有为自己的亲属、老乡、朋友及其子女安排过工作。虽然,儿女们没有沾到父亲一点光,但勤俭持家、自食其力就是父亲留下的最好财富。像这样的好家风,在很多党的优秀领导身上都能找到范例。反观近来落马的大小贪官,立身不正、治家不严、失格不伦,几乎无一不中。

    北宋名相司马光在家训《训俭示康》中,曾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由于教子有方,“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如果“拼爹”比拼的是家风家教,那么这样的比拼多一点,对社会而言,实乃幸事。

  • 《青海,我来啦》
  • 哪里是堪称镜中世界,哪里又是海拔最高的地方,哪里又是有着丹霞地貌的美丽风景游览地,那当然是青海。

    在青海最有名的地方当然是茶卡盐湖,这个堪称镜中世界的盐湖真犹如一面干净洁白的镜子,人站在水里,就能够拍出一张张美丽的照片,但你可要小心盐湖中的一个个盐溶洞,如果一不小心踩了进去,不但裤子会湿掉,连衣服也会跟着一起湿掉哦!不过不要紧,盐湖全部都是盐,会把你给浮起来的。

    最难忘的是青海海拔最高的地方,就在去祁连的那段路上,最高的地方海拔竟然有4120米,我们的车在那里驻足,我和爸爸下车上个卫生间,我比爸爸先上好,当我已经到了车上。爸爸以为我走散了,就慌乱地四处找我,他走的飞快,嘴里还大声呼喊我的名字,但你要知道,在高海拔地区,激烈运动会导致你呼吸不通,心跳加速等高原反应的。

    爸爸当时胸闷气短,但是他看到了美丽的风景,他忍着,直到他坚持不住了赶紧回到车上,吸了好几口氧气,才渐渐恢复过来,当然在车上他也发现我,让他松了一口气。

    最后两天,我们去了青海最美丽的丹霞地貌。

    我们踏着用木头做成的长长阶梯,至下而上看到翠绿的群山,右手边一座还没融化的皑皑白雪的雪山,中间竟然还透着土红色的美丽无比的山丘,这一切都尽收眼底,这些被称为丹霞地貌。我们坚持再坚持,决不放弃,终于第一个登上了烽火台,在烽火台上吹着丝丝微风,放眼望下去能够望见大片大片的绿色映入眼帘,真是美丽极了。

    青海,我来啦,下一次我一定要看到更多的美景……

  • 《《西游记》读后感》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四大古典名著堪称经典。读了《西游记》我有很多想法。

    《西游记》这部名著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他们遇到的磨难很多,但他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团结一心,最后获得了胜利。我从他们的故事中得到了很多启发:首先,团队的力量很重要。取经团队不团结,如唐僧赶走孙悟空时,他自己也陷入危难,最后化解矛盾,孙悟空重新回到团队,四个人团结起来,互相帮助,才能打败强大的妖怪,获得胜利。我们平时也要和老师同学一起团结努力,才能把一个班级建设好。

    其次,要善于运用每个人的能力。用的好再笨的人也能成为天才,用的不好,那么天才也成不了大事。如果让唐僧去打妖怪,让孙悟空去挑行李,让猪八戒去念经,他们的特长得不到发挥,最后的结果就是唐僧被妖怪打死了,孙悟空挑着行李回花果山了,猪八戒去女儿国当国王了,就不可能取得到真经。因此团队要重视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特长,进行合理的分工,才能把事情办好。

    最后,不要轻易相信坏人。书中的唐僧就是被妖怪的表象所迷惑,把孙悟空赶走,自己差点成了妖怪的大餐。坏人往往披着善良或者其他的外衣,我们一定要善于观察,不要轻易被坏人的假象迷惑,受骗上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同学们,读书可以使我们收获知识,获取力量,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在书香里快乐健康的成长吧!

  • 《学术马拉松》
  •     有一部电影叫《爱情马拉松》.我这个课题堪称“学术马拉松”。

        最早涉足“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这个题目是在19%年,那一年我刚开始招收研究生。在一次课堂讨论中,我和学生一起探讨“诗性”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意义,研究生们分为两派,正方是“成也诗性”,反方是“败也诗性”,双方争论得很激烈,从成败之争扩展到中西之争、古今之争。问题并没有解决,但问题的提出以及争论本身就很有意义。当然,现在回想起来,十年前的争论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以西方文论为正面价值取向,因为西方文论从传统到现代都是哲学化和思辩性的,所以中国文论的诗性传统被视为一种弊端;二是没有看到西方文论其实也有着诗性的一面,虽然不是主流。这次讨论过后,我和研究生董玲合作写了一篇《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剖析》,刊于上海的(学术月刊))1998年第10期。

        维柯说,事物的开端决定事物的性质。就这一课题的研究而言,肇始期的情状最终形成此课题研究的两大特征:一是研究视野拓展于中西、古今这两个广阔的维度,二是研究方式一头一尾是师生合作。

        先说研究视野。中西维度是“借石攻玉”,古今维度是“依经立论”。“诗性”这个概念出自维柯的《新科学》,属于“他山之石”。经过我一番打磨,成了一个中国文论的问题,变为本土之玉;而这个打磨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依经立论的过程,我所依据的“经”,既有中国的也有西方的。就本土经典而言,依《道德经》的“反(返)者道之动”,我找到一条返回元点的路;依《南华经》的“三言”,我找到中国文论诗性言说的文体之源。十年来,围绕这一课题,我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原始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反(返)者道之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视野》、《文备众体: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等。这些文章,或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学术年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转摘,或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次说师生合作。我指导研究生,无论是硕博士还是博士后,都是采取课题攻关的方式:一届(甚至连续几届)研究生就是一个课题组,在我所主持的科研项目之中,每一位承担一个子项目,而这个子项目就是他(她)的毕业论文选题。由于选题范围一致,大家既可以相互切磋、相互启迪,还可以共享资源、共享信息。《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这一课题,其前期研究有阎霞和李小兰参与,其最终成果的撰写则有吴中胜和褚燕加盟,吴中胜出道较早,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已有古代文论的专著出版。他很勤奋也很有悟性,被同门的师弟师妹们奉为“学术楷模”。褚燕很有才气,文章写得洋洋洒洒,颇有建安风骨。他们两位的博士论文选题也是我这个项目中的两个子项目:一位写《原始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一位写《诗人言诗—中国古代文论言说主体研究》。在这本书的撰写中,吴中胜承担3一5章,褚燕承担6一8章。此外,李小兰做了大量引文核对和书稿校读的工作。

        这个课题,2002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2006年经专家鉴定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准予结项,鉴定等级为良好。从反馈给课题组的匿名整理的鉴定意见来看,评审专家给予此课题很高的评价:“这是一部近年来不多见的古代文论研究方面的上乘之作,读后令人欣慰。”“由于本文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来观照中国文论,因此其揭示的重点和构建的体系以及所运用的方法,都将引起学界的兴趣和关注。”两位博士所执笔的章节也受到评审专家的好评。有专家指出:“‘览之有色,扣之有声’等节写得气扬采飞。后三章比较切合作者自己设定的理论目标,具备相当强的创新性。”前者出自中胜之手,后者为褚燕所撰。同年,经校内外专家评审和武汉大学学术丛书社会科学类编审委员会最终审定,本书人选“武汉大学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丛书”,交付武汉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从19%到2007,历经十余载,《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这一项目的最终成果终于以学术专著的形式问世了!

        学术研究还真的是“马拉松”。跑马拉松,需要信念、意志、耐心和毅力,不仅自己跑,还要领着自己的学生跑。即便是跑得缺氧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也还得坚持,因为到达目的地之后的那种愉悦和欣乐是不可言喻的。

  • 三苏天下奇
  • 三苏天下奇

    峨眉归来访苏祠,三苏堪称天下奇。
    千古文章四大家,一门父子两兄弟。

    访郭老故居

    绥山毓秀孕文豪,
    沫水钟灵育天骄。
    一代巨星郭沫若,
    两制转换塑瑰宝。

    渴武侯祠

    夕阳残照晚,随师到城南。
    参渴武侯祠,得仰蜀相颜。
    文臣庞为首,武将赵领先。
    碑迹幸犹存,古柏争荡然。

    杜甫草堂

    成都西郊洗花溪,长映诗圣旧时居.忧国伤时走龙蛇,赋得千首载誉诗。
    篇巨著倚佳境,壮丽深邃蕴珠巩。赏心悦目夸草堂,古朴素雅清幽质。

    游青城山

    夙闻青城天下幽,而今了此超俗游。苔深不雨山自湿,松桧隐栖仙鹤留。

  • 锲而不舍的精神
  •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发明创造堪称“第一”但细究起来,其实并非是“空前绝后”。

        弗莱明是青霉素的发明者,不过在他之前,有不少人已经注意到霉菌能够抑制葡萄球菌菌落的现象。早在弗莱明出生前七年,有一个叫罗培斯的人,就在实验室里见到过这种现象。日本科学家古在田直,也早就作过类似的观察。

        还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琴纳不是第一个给人种牛痘以预防天花的人,哈维不是第一个提出血液循环假设的人,达尔文不是第一个提出进化论的人;哥伦布也不是第一个到美洲去的欧洲人……

        但是,所有这些人,又被公认为“第一”。因为正是这些人,穷究前人的发现,综合前人的成果,发展前人的设想,终于到达了成功的里程碑前,因而光荣的桂冠理应归于他们。

        对于那些有着先期发现,然而未能深究出结果的人们,科学史上公正地称他们为“设想的先驱”。“先驱”,也是光荣的称号,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第一”归于他人,但如果没有这些先驱者开拓道路,他人往往就难于跃居“第一”。

        既是“第一”又不是“第一”,而且,这“第一”也决非“唯一”。在“第一”以后,后来者又把认识真理的道路,开拓得更广更长。

        伦琴发现X射线之前,至少已经有另一位德国科学家克鲁克斯注意到这种射线的存在。伦琴所研究的X射线,就是以这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克鲁克斯管中放射出来的。由研究X射线的放电现象,导致发现了第一个基本粒子—电子。于是,多少科学家聚合到这里,一齐行动,叩开了近代物理学的大门。

        在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表之前五年,就有人发现元素和乐音有相似之处,以仿八音阶表接近了元素周期表所揭示的规律。而门捷列夫根据周期表所大胆顶言的三种未知元素,则是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为法国、瑞典、德国科学家所发现和证实的。

        巴斯德不是第一个提出疾病的细菌学说的人,但在他完整地阐明了这一学说以后,英国医生利斯特立即加以运用,用石炭酸溶液消毒手术器械、绷带和外科大夫的双手,使得大批手术病人免去了死于伤口感染的厄运,在外科医学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这真是蔚为壮观的连续性链条。在真理发展的长河中,在过去、今天和未来,这种链条又有多少?

        遨游在真理发展长河中的人们,谁都有希望成为这链条中的一环。人们总是把热情的赞辞首先奉献给“第一”。当然,“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们所付出的辛劳最多,作出的贡献最大。先行于“第一”之前的人们,虽然没有得到成功的盛誉,但不必因此而叹息,而追悔。如果确曾为“第一”的出现作了铺路石子,那就可以问心无愧地说:“第一”的成果,是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类共同财富。站在“第一”后边的人们,更不能因为“第一”已经他属而懈怠,因为真理的长河是决不会穷尽的,它必然要求扩大“第一”的成果,必然会召唤和造就新的“第一”,必然会磨砺更多人的意志,去开创永无止境的光辉的未来。

        现实生活中,事无巨细,情同此理。钻一道课题,搞一项革新,完成一项任务,难道不就是大大小小的连续性链条吗?

        “第一”是令人神往的,但又毕竟是仅有的。无论是“第一”,还是站在他的前边或后边,无例外地都要强烈的创造热情。这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不要游离于这连续性链条之外,而要做链条中的一环,不要做懒汉,而要做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这样,成功的大门就会洞开。

  • 《科技的力量》
  •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发明创造堪称“第一”,但细究起来,其实并非是“空前绝后”。

        弗莱明是青霉素的发明者,不过在他之前,有不少人已经注意到霉菌能够抑制葡萄球菌菌落的现象。早在弗莱明出生前七年,有一个叫罗培斯的人,就在实验室里见到过这种现象。日本科学家古在田直,也早就作过类似的观察。

        还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琴纳不是第一个给人种牛疽以预防夭花的人,哈维不是第一个提出血液循环假设的人,达尔文不是第一个提出进化论的人,哥伦布也不是第一个到美洲去的欧洲人……

        但是,所有这些人,又被公认为“第一”。因为正是这些人,穷究前人的发现,综合前人的成果,发展前人的设想,终于到达了成功的里程碑前,因而光荣的桂冠理应归于他们。

        对于那些有着先期发现。然而未能深究出结果的人们,科学史上公正地称他们为“设想的先驱”。“先驱”,也是光荣的称号,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第一”归于他人,但如果没有这些先驱者开拓道路,他人往往就难于跃居“第一”。

        既是“第一”,又不是“第一”,而且,这“第一”也决非“唯一”。在“第一”以后,后来者又把认识真理的道路,开拓得更广更长。

        伦琴发现X射线之前,至少已经有另一位德国科学家克鲁克斯注意到这种射线的存在。伦琴所研究的X射线,就是以这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克鲁克斯管中放射出来的。由研究X射线的放电现象,导致发现了第一个基本粒子—电子。于是,多少科学家聚合到这里,一齐行动,叩开了近代物理学的大门。带和外科大夫的双手,使得大批手术病人免去了死于伤口感染的厄运,,在外科医学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这真是蔚为壮观的连续性链条。在真理发展的长河中,在过去、今天和未来,这种链条又有多少?

        遨游在真理发展长河中的人们,谁都有希望成为这链条中的一环。人们总是把热情的赞辞首先奉献给“第一”。当然,“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们所付出的辛劳最多,作出的贡献最大。先行于“第一”之前的人们,虽然没有得到成功的盛誉,但不必因此而叹息,而追悔。如果确曾为“第一,的出现作了铺路石子,那就可以问心无愧地说:“第一”的成果,是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类共同财富。站在“第一,后迈的人们,更不能因为“第一”已经他属而懈怠,因为真理的长河是决不会穷尽的,它必然要求扩大“第一”的成果,必然会召唤和造就新的“第一”,必然会磨砺更多人的意志,去开创永无止境的光辉的未来。

        现实生活中,事无巨细,情同此理。钻一道课题,搞一项革新,完成一项任务,难道不就是大大小小的连续性链条吗?

        “第一”是令人神往的,但又毕竟是仅有的,无论是“第一”,还是站在他的前边或后边,无例外地都需要强烈的创造热情。这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不要游离于这连续性链条之外,而要做链条中的一环,不要做懒汉,而要做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这样,成功的大门就会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