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老唐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3 16:20:51
  • 《走上希望之路》
  •     头一炮打响以后,老唐乘机在一次群众会上大声说:“谁说北山没治了?只要咱按照早作农业技术苦干实干,我保证在三五年里,让你们仓里装满粮,盖上新瓦房,买上电视机,娶上新媳妇。”他的一席话,说得人们心里热乎乎的,连那些光棍汉,心头也燃起希望的火焰。

        1984年,吕家视村的农科户发展到39户,唐生俊更忙了。不料,在春种的大忙季节,老唐害上了严重的皮肤病,血压也很高。看着他痛苦难忍的样子,乡亲们劝他回兰州去看病。病中的老唐也实在思念兰州的妻子儿女,可是为了自己承担的试验课题,为了在干早山区踏出一条希望之路,他怎么能离开呢互他用纱布包住疮口,照样天不亮就起来,挨家挨户的去传授耕作新技术。这一年,老唐指导农科户调整作物布局,实行配方施肥。指导农户按小麦53%,豆类34 %,洋芋10.3%,歇地2.7%的比例种植,这样豆类种植面积比原先增加了一倍多,同时把重茬小麦控制到最低限度。这种比较科学的种植结构和合理的轮作倒茬,可以有效地培肥地力,提高产量。农科户韦贵荣种植的豆茬小麦,每亩比重茬麦增产92公斤。老唐还针对当地土地十分瘩薄的状况,引导农科户在培肥地力上下功夫。他要求农户在施足农家肥的基础上,每亩豌豆地增施20公斤过磷酸钙,每亩小麦、洋芋分别增施17.5公斤过磷酸钙和10公斤碳馁,结合秋翻一次性深施。这能改变土城严重缺磷缺氮的状况,为来年庄稼生长创造有利条件。采用这种配合施肥的方法获亩产一般比临近户提高50%以上。农科户王祯种植的12亩豆茬小麦,增施了磷肥和碳按,亩产达到275.5公斤,创造了当地小麦亩产最高纪录。

        黑穗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发病率每年在49%左右。另外,挤蜡、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也造成小孝、洋芋等作物缺苗断垄。老唐组织农科户在小麦播种前40天,选种晒种,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同时用。.2%的拌种双拌种,预防小一麦黑穗病。老唐还指导农户在洋芋、豌豆地里,每亩用250克锌硫磷拌成毒土,对土地进行消毒,有效地防治了挤蜡、金针虫、地老虎等虫害。

        为了解决当地小麦品种退化、混杂,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唐生俊和课题组的同志,在1983-1986年的4年当中,从省内外引进21个小麦品系,进行小区试验。以后,又经过3年的试验、示范,选育出抗锈病、成熟早、产量高的“早4号”小麦品种,在大田种植推广后,比当地老芒麦增产20%以上。此外,他还引进推广了“大坪2号”、“胜利2号”、脱毒种薯等洋芋良种和“天亚,2号”、麻豌豆等胡麻、豌豆新品种。

        洋芋是井贡乡的重要农作物1986年,唐生俊开始做洋芋施硼酸的试验。这时,他因摔断了两根肋骨回兰州医治。没等骨头长好,他就匆匆赶到点上,拄着拐杖下了地。白天忙上一天,到了晚上还忍着痛疼整理试验数据。经过3年的斌验,证明洋芋施硼酸可提高产量8 -14o,每亩增加收入11元。

        斗转星移,经过7个年头的摸索、试验,唐生俊终于摸索出一整套投资小、见效快的早农栽培技术。7年来,在老唐的指导下,贡井乡的108户农科户用这套成功技术开始脱贫。去年,这里遇上了大早,可是农科户的粮食平均亩产仍然达到115公斤。人均产粮788公斤,:人均纯收入上升到572元。这些昔日贫困户,如今家家存有一两年的余粮,又盖起新瓦房,不少人家添置了收录机、电视机。光棍汉也陆续成了家。农科户魏列荣三年娶了三个儿媳妇,他逢人就说:“早作抹术富了我家。”这两年,贡井乡的群众都争着当农科户。今年,唐生俊又在贡井乡和鲁家沟乡发展农科户69户,使这支科技示范队伍扩大到305户。唐生俊摸索出的旱农综合栽培技术,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和进步奖,引起省内外专家的关注。兰州市大力推广这项新技术,推广面积已达31万多亩。省市领导看到贡井乡农科户的巨大变化,紧紧握住唐生俊的手说:感谢您,感谢您为这里群众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

        如今,无情的岁月染白了老唐的鬓发,手脚也不象以前那样灵便了。他和他的老师、生物学家赵思齐教授一道,继续研究早农综合栽培模式。他立志为我省干早山区踏出一条希望之路,富裕之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老唐依然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奔波,着,攀登着......

  • 《老唐》
  •     省上开完会,老唐又沿着那条弯弯曲曲的黄土小路,高一脚,低一脚地朝大山深处的贡井乡走去。那模样,那走势,在农人眼里是多么熟悉,亲切。乡亲们看到老唐,就象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那样跟前跟后,唐老师长、唐老师短地问个不休。尤其是那些在老唐帮助下过上好日子的农科户,大人、娃娃象迎接“财神”似地把老唐直往屋里请。他们说什么也忘不了“唐老师”的好处。

        榆中北山里的贡井乡,是个“拉羊皮不沾草”的穷地方,也是个“十年九早”的苦地方,庄户人吃不上个饱肚子。1981年,是个大早年。翻过年,还是个大早年。地里的庄稼晒成了光杆杆,划根火柴就能点着,水窖里干得直裂口子,连井底的青蛙也揭得一个劲呱呱。这一年,人无粮食畜无草,就连吃的水也得靠政府从100多里以外的地方往来拉。那时,姑娘们气得抹眼泪,老年人埋怨“老天爷不睁眼”。人们说:“这里是咽了气的娃娃—没治了。”

        偏偏在这样的关口,兰州市农业技术工作站的高级农艺师唐生俊背着行李卷,来到贡井乡蹲点,着手建立“旱农综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要为干早山区寻找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一到这里,水没喝上一口,唐生俊就翻山越岭查看灾情去了。看到群众缺吃少穿的情景,老唐的心都碎了。自己是搞农业技术的,眼看群众还用老办法种田,辛苦一年还得挨饿,他怎能坐得住呢!他起早睡晚,四   处奔走,想把一肚子科学技术象瓦罐里倒豆子那样,全都传授给乡亲们。可是,因为这里比较闭塞,多数群众不识字,加上连年千早,人们对生产和生活失去信心,无论老唐咋说,就是没人理茬。老唐想:农民最注重实际,要想让他们相信科学,就得做出样子,拿出科学种田的成果来。

        1983年,唐生俊在吕家视蹲下来。这个村海拔2400米,降雨量只有300多毫米,土地十分瘩薄,病虫害也很严重。他挑选了有点文化,热心科学种田的韦贵荣、王晋勤等6户农民,做为自己的科技示范户。

        这年开春后,老唐指导这6户农民进行深耕细作,把耕地深度由原先的5寸加深到6寸以上,用磷硼和“拌种双”拌种。当时,有的群众不相信小麦种子拌上点药水水能增产。老唐就耐心地向他们讲解这样傲可以提高种子的养分,预防小麦黑穗病。在播种前,老唐组织农科户把耕地碾糖一次,等到小麦长到二叶一心时,再耪一次青苗。农科户中有个叫刘承祖的初中毕业生,担心这样做会损伤麦苗。唐生俊就一边帮着他籍青苗,一边给他讲镇压碾摊可以蓄水保墒的道理。转眼到了锄草季节,可是地里不见一个人影。老唐跑到刘承祖家一问,承祖说:“这里一年只锄一遍草,得到拔节时才锄。”老唐一听急了,说这样锄草很不科学,一年只锄一次草,麦苗叫草吃了不说,也起不到保墒的作用。另外、等到小麦拔节时才锄,实在太晚了。他指导承祖家从麦苗长到两个叶时就早早锄草,一连锄了3遍。老唐跑前跑后,给农科户讲解夏季锄草松土是早地保墒、提高地温、减缓上壤碱度的重要措施,帮助他们改变了锄草上的旧习惯。结果农科户的小麦出苗全,蹲苗壮。夏收后,刘承祖家的30多亩小麦打了4000公斤,亩产超过120公斤。其它5户的粮食平均亩产也达到95公斤,比前两年增产一倍,比对照户提高15%以上。这一下哄动了贡井乡,人们开始信服这老头了。

    与老唐有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