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建湖有许多美味:四鳃鲈鱼、蟹黄包、油绳……数不胜数,但是,最有名气,也是最好吃的藕粉圆子。
藕粉圆子滑溜溜的,与汤圆差不多大小,颜色和馅心可就大有区别了。藕粉圆子的外皮是晶莹剔透,呈透明色,让你一眼便见到里面的馅心;圆子皮富有弹性,甜而不腻,清淡爽口。盐城人将藕粉圆、汤圆、肉圆并称“三圆”。
藕粉圆子可真香啊,一盘上桌满屋飘香,就再闻不到了其他菜的味道啦!鼻腔中净是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轻轻地咬上一口,里面的馅立马流了出来,芝麻、瓜子、桂花……立马一股脑的涌到了嘴里,连汤汁都带有浓郁的桂花味,甜津津的让人赞不绝口。
相传,这藕粉圆子曾经是御用食品,专供皇帝吃的。皇宫中有一位建湖出生的御厨,某日因为皇帝生病也不肯吃药,茶饭也不思。他呀灵机一动,就用五果仁拌药做成馅,搓成球型,然后把球型的馅放在藕粉中滚动,差不多和汤圆大小,最后放到锅里煮熟,放上桂花。送给皇帝寝室,哪想到皇帝闻到这个香气胃口大开,一边吃一边赞口不绝,一大盘圆子都下肚了。不仅撑饱了肚子,还治好了他的病。他特别高兴,重重赏赐这位厨子,还明确规定:每天都要上这道点心。从此藕粉圆子成为宫廷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美味。数年后,他告老还乡,便把制作这道点心的方法传开了,于是我们现在便能吃上这道美味的藕粉圆子了。
这藕粉圆子是我们老祖宗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美食,它也是我们建湖菜式中颇有名气的一道莱,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垂涎三尺了吧,快来我的家乡建湖尝尝吧!
这里的物产十分丰富,有四鳃鲈鱼啦,苏水小莫鸡啦,海盐啦······其中四鳃鱼最为出名,它生长在美丽的大运河下,它的肉很是鲜嫩。顾名思义,四鳃鲈鱼有四个鳃所以它叫四鳃鲈鱼。
响水风景区因胜景响水河与玉女峰而得名。景区内目前以开发利用,向游人开发参观的景点有响水飞瀑,玉女峰峦,满山红叶,仙洞奇观的响水岩,铁琐桥,水帘洞舞厅,溜冰场度家村等。其中的响水岩从玉女峰的南面穿山贯通岩洞长102米宽9--20米,高5--米不等总面积差不多1800平方米,洞内常年恒温20--21度洞中钟乳石千姿百态,瑰丽神奇,景色壮观,只身奇竟犹如进入奇妙的神话世界。这个岩洞目前已经开发为中国首家洞穴疗养所。
看看现在,在想想以前,20年前的响水,土地都是集体的,谁种的多,分的粮食就多。有时买东西还不要钱,用别的东西换,那时的路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很少有人出来走动······20年前的响水和20年后的响水有着一个鲜明的对比这说明社会发展的快,虽然我们现在跟那些大城市比还不算富裕,但再过10年,20年呢。我相信响水以后一定会变的很繁荣的,我们小学生就要做到这一点,讲普通话做文明人。
啊。美丽的响水,可爱的家乡。
小时候,我常听奶奶讲关于四鳃鲈的故事,记得奶奶在说的时候,脸上总是露出得意的样子,似乎有点“松江四鳃鲈甲天下”的意味。
如果你不信,奶奶还会接着讲:“清朝时,节隆皇帝下江南来视察民情,到了松江府,他听人说,这儿出一只名贵莱——烩四鳃鲈,便身穿老百姓衣服来到城中“云间第一楼”上,品尝新鲜四鳃鲈鱼的美味。从此,四鳃鲈鱼的美名更加远扬。后来,四鳃鲈鱼成为年年进贡皇上的贡品。
的确,松江是盛产四鳃鲈的地方。从奶奶那里,我还知道过去在松江秀野桥下的小河中聚集着很多四鳃鲈。它们长得头大嘴阔,身披细鳞,腹部底平,全身呈纺锥形,靠近尾部比普通鲈鱼要多两个鳍。四鳃鲈喜欢躲藏在黑越魁的岩石里,捕捉一些小孑孓为食,它肉质细嫩,味道奇鲜,见过尝过它的人都终生难忘。
可是遗憾的是,近十多年来四鳃鲈却消声匿迹了,秀野桥下的水波里再也没闪现它们的倩影。听爸爸讲,一九七二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来到上海,为款待他,就发动了五十条渔船,来捕捉四鳃鲈,结果捉了三天,只捕到四尾,连夜送往上海宾馆。看来四鳃鲈在它的老家也难觅了。
四鳃鲈为什么会在它的故乡失踪的呢?因为在农村,稻田里每年要打农药,松江有八十万亩良田,以每亩每年打四次农药计算,每次用半斤有毒液化农药计算,全年就得一百六十万斤。有人作过调查,大约有百分之二的农药残余毒物被雨水带入江河。这样单就松江一县每年就有三万二千斤农药进入河流,这怎么不叫四鳃鲈等水产资i遭到严重之灾呢?另外,随着四化建设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乡镇企业似雨后春笋地涌现。然而工厂的污水、废料、残渣未能及时处理,也使河水失去了往日的清丽姿容。一条条鱼儿常常翻起肚皮死后浮在河面上,就是那些活的鱼,有时也不好吃。我隔壁小玲阿姨,菜场上买回一条活鲤鱼,烧得色彩鲜艳,吃时却有一股“乐果”的味儿,结果只好倒在垃圾箱里。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松江,也因出现这些事例而使人感到失望。在日夜不停地流着的脏水中,四鳃鲈有的被污水吞噬,有的逃之夭夭,不知到哪里去避难了。在它的家乡也许要“空无一人”了。
我作为生长在古城松江的一名中学生,不能不为污染的日益严重而深感痛惜。我们真想再听奶奶说一个关于四鳃鲈的新故事:
因保护环境做得好,松江古城又恢复了优美的风光乡江河又焕发出清丽的姿容,到处充满着和平宁静,安乐富庶的气氛。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黑脊背,白肚皮,悠然自得地摆着尾巴。先前逃到外河去避难的四鳃鲈也返回了它们的“家园”,它们又“人丁兴旺”地紧衍着后代。那时,若有贵客们来我们松江,你就可以请客人品尝松江的名产名菜烩四鳃鲈。客人定会啧啧嘴说:“吃到这么奇鲜的名莱,真是大饱口福啊!”
我仿佛听到奶奶在呼唤着:“回来吧,四鳃鲈回——来——吧,四——鳃——鲈——,回到美丽的家乡来!"
我家屋后有一条小河,那洁净的河水轻快地吟唱着,常常给予我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好享受……
一天放学回家,我惊奇地发现我家的玻璃缸里多了两条鱼。它们没有绚丽的外套,只是纺锤形的身体和背鳍上的小黑斑使它们显得活泼而端庄,细小的灰揭色的鳞片在余辉下发出淡淡的光泽。“这是什么鱼?怎么头上好象打着一对蝴蝶结?似曾相识,又在何方?”我尽量在我的记忆中搜索。
“四鳃鲈鱼,你不记得了?”爸爸兴奋地说。啊!“四鳃妒鱼!”我茅塞顿开,回忆的潮水冲决了我感情的闸门,把我推到了遥远的地方……
四岁那年,我随爸爸到他的一位朋友家作客。那位朋友就住在松江秀野桥附近。那是个景色迷人的地方,听爸爸说那儿的水质特别洁净,涓涓细流清澈见底。更奇怪的是河底栖息着一种特别珍贵的鱼儿—四鳃妒。三国里左慈用以戏弄曹操的就是这种鱼。
记得那天午饭时,桌上有一碗鱼汤.汤面上抓着星星点点的油花,汤清见底,在汤盆里躺着两条两三寸长的小鱼。我很不以为然地舀了些汤,一尝,——啊!我还从来没享受过这样鲜美的鱼汤,不一会儿,细嫩细嫩的鱼肉差不多让我独吞了。看着我那副狼狈的样子,爸爸尴尬地问我:“好吃吗?”“真好吃。这是什么鱼呀?”“四鳃鲈鱼。”“怎么只有两条?”一阵沉歇,只听见主人长长地叹了口气,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实在太抱歉了,松江四鳃鲈鱼固然闻名全国,但已有名无实……这两条鱼还是我从一个鱼贩的鱼堆中觅来的……”主人感叹地说着。
到底是出于童心的好奇,还是伤悲?我记不清了。
只记得那天饭后,我缠着爸爸一定要带我去捕四鳃鲈鱼,这使爸爸和主人很为难。大概是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吧,或许是为了敷衍我,他们答应了我的“苛刻”的要求,带我们一齐来到了秀野桥(只有这座桥下有四鳃鲈鱼)。我快活地奔到桥下、河边找寻,连最不起眼的角落也找遍了,河面上除了几条翻着白肚皮浮在水面的死鱼,此外什么也没有。我失望地哭了。透过晶莹的泪珠,我仿佛看到在水深处好象有几条小鱼在游动。然而擦干眼泪,眼前依然是黑绿色的河水,并不像我幻想得那么好,也不象爸爸说得那么美。“不哭了,小姑娘。去河里擦把脸,咱们回去吧!”我嘟哝着,“这水又脏又奥,怎么能洗脸?”主人默然地看着我,一字一顿地说,“是啊,教训啊!……人们为了粮食高产,不注意保护环境,只知道用化肥催产,用农药除虫,却不料那娇贵的四鳃鲈鱼受害更甚了。它们从此逃逸而去,不知去向,而今悔恨莫及,……唉——”
沉默,长时间的沉默,只有水波拍打着桥石,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
后来我没有看见过活蹦乱跳的四鳃鲈鱼,也再没有尝过这种鱼的美味。日久天长它们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日渐淡薄,甚至快要忘却了。然而今天,消声匿迹那么多年的四鳃鲈鱼,竟又出现在我家的鱼缸里。只见它们安祥地沉在水底,吞吐着水泡。我欣喜地望着它们,重新燃起了美好的希望。
曾记得报载云:鲑鱼一度在污染严重的泰晤士河绝迹,而今泰晤士河经过综合治理,水又变清,鲑鱼又重返故乡,在泰晤士河栖息生长。是不是我们保护环境已见成效,四鳃鲈鱼又回来了。啊,多美妙啊!回来吧四鳃鲈鱼,归来兮四鳃鲈!
碧波荡漾的小河,发出动听的娓娓细语声,岸边垂柳婀娜妩媚、鸟语花香……在远处有一座桥影映在水中——那不是秀野桥吗?我仅仅去过一次而带给我失望的地方,如今显得春意盎然,生气勃勃。桥下有鱼儿在跳跃,哟,还有四鳃鲈鱼,虽然不太多,一条,两条,却带来了希望……
我憧慷着美好的未来:两条小鱼忽然变成一支庞大的队伍,在水间戏耍,在秀野桥下的水中欢快地跳跃。我似乎也看到,长年积聚在人们脸上的悔与愁,在四鳃鲈鱼回来之后,在清冷冷的河水轻轻地冲洗下消失了……
洁净的河水更加欢快地吟唱,我忽然想起毛主席《水调歌头·长沙》词中有这样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是的,过去的就让它随着这洁净的河水流去,永远流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