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出发点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4 00:18:42
  • 《出发点为题初二作文》
  • 出发点为题初二作文

    回到了家,我的泪哪儿去了?在外的日子里你每天陪伴我可是在这个时候你却不在了是什么在控制着你?我在提着一个一个的问号,希望着解答钥匙明明是在口袋里好不容易来到了梦中的家可是钥匙到了哪儿?路是多么的遥远艰辛自认为是一个无所畏惧的跋涉者一切的艰难不曾难倒我但现在我在一扇门前傻住了??路在哪儿?

    我曾经过雨是生机,是奔放,是诗意,是温柔我陶醉在这多情的雨中我好想就在雨中,再也不出来了可是我的信念告诉我的脚步,不能停!

    我曾经过风是安慰的'抚摩,是惬意的凉爽,是咆哮的挑衅,是冰冷的狂刀我在这变化无穷的风中忘我我好想就在风中,过着丰富的人生可是我的信念告诉我的脚步,不能停!

    我曾越过山峰有过无知的兴奋,有过懦弱的退缩,有过坚强的抗争,有过高傲的蔑视我以为我已经成功了我的头脑里充满了过盛的美好可是我的信念告诉我的脚步,不能停!

    我曾涉过河流有过怀古伤今的情思,有过英雄争霸的雄心,有过灰暗忧郁的心情,有过夕阳西下的思考我以为人生不过如此我的心中似乎装下了世界可是我的信念告诉我的脚步,不能停!

    凝固了的一切,我的信念,我的一切的情感和思想我无力反抗,我不想再重复愚蠢,我怎么了?再强大的力量都不曾阻止我的前进的步伐我却在这么一扇门前呆住了简单的事实,简单的结果,简单的喜剧,讽刺的意味太浓了点,我讨厌!不管意味着什么,这都太突然了我试图把我从梦中惊醒我更希望这是一个荒唐的故事但这个故事是真实,是现实,我无言的表情和一切的表情我空荡荡的心情和一切的心情在门前,我们是该思考一些问题了我再度踏上征程,这回不仅是挑战还带上了家的钥匙!

    【出发点为题初二作文】

  • 《家》
  • 家是什么?

    是我们随意捣蛋的地方?

    是我们肆意吵闹的地方?

    不,家是我们爱的出发点。

    在那儿,

    我们感受亲人对我们的关怀;

    在那儿,

    我们感知有人盼着我们长大。

  • 《庄稼的归宿、》
  •  土地是庄稼的出发点,土地又是庄稼的归宿。庄稼的根须扎得比万物都深,把无尘的心付诸桑梓。 庄稼恋着泥土,今生是庄稼,教子孙也发根须的幻想,来年的泥土上,还会喷薄出马鬃般飞扬的绿色。

     庄稼亲热,风来了,你扶着我,我搀着你,谁都不要倒下。 庄稼知命,雨来了,大张着嘴,咕咚咕咚紧喝,不敢错过这个机会,错过了就错过了短暂生命的季节。…… 庄稼喂我以乳,滋我长肉长骨,即使我走南闯北,身处物欲尘嚣,回望一眼沉默的庄稼,我也定然不敢放纵奢靡。

     多少次,我带着一身的疲惫走近庄稼,面对庄稼,世俗的我每每如一块弄脏的布感觉着水的洁净与清冽。我聆听着庄稼内心的寂静,感受着秸杆中岩浆奔突的声音,深吸一口绿色叶片健康的气息,我虚弱之躯陡然恢复了元气。

  • 《抽象的理念》
  •     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对于“个作家来说,他的出发点,决不是抽象的理念—那怕是反映复杂生活的理念—的概括,而是从事现实实际活动与社会生活有复杂联系的人。蒋子龙自己在《杂记三篇》一文中就讲过:“社会把它巨大的复杂的投影投射到每个人的心灵上,影响着每个人性格的发展,作家的责任就是把人物心灵上的社会投影展示到稿纸上,也只有广阔地展开社会画卷才能充分地揭示人物心·灵。”乔光朴作为一个“四化”创业者的典型形象,所以那样深人人心,《乔厂长上任记》所给予人们的深刻启示,只能是蒋子龙的上述创作体验的艺术结晶,而这样的文章,却是只围绕着“权”字做不出来的。或者说,如果全从“权”字上看生活,看人,那就会在人的塑造上有所失,象《开拓者》中的车篷宽那样,虽然详尽地描绘了他那种开拓者的权力,却忽视了对他性格的丰富的生活与心灵的开拓,不仅在“社会投影”上反映得比较浮泛,而且对他整体形象的塑造、刻画和描绘,都显得缺乏个性化的生命力。更进一步,假使把作品的主题和情节都“绞”在“权力、职务、升降”上,如《螺旋》或《悲剧比没有剧好》那样,则会失去了对生活‘的真实性与丰富的艺术追求。

        当前经济改革,开创“四化,建设的新局面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和阻力,是错缘复杂的,即使改革中的矛盾,也不尽都与“权力”有牵扯,更不一定都和“职务、升降”有关联。赤橙黄绿青蓝紫,社会现实永远是五光一I一色的,文学作品也不该是“单色调”,的生活矛盾,而应展现出一“全颜色”的社会画卷,否则,就会使自己的创作给人以单一、重复的“枯竭之感”!“得失寸心知”,我们期待着蒋子龙同志真能从这方面战胜自己的“枯竭之感”,找出不断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