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目标:使中学生朋友们了解照应的种类,照应的各种方法,而且让中学生朋友说明了该在什么样的文章用什么样的照应方法。 照应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人物照应、景物照应、伏笔照应(也就是伏笔)、事件照应、情绪照应、哲理照应、对话照兴、意境照应、因果、时间照应。由此可见,无一事一物不可成照应。照应的运用好坏,可以为文章增添不少的魅力。
训练方法:中学生朋友对时间、首尾、伏笔等照应比较熟悉,而对情绪、意境等照应比较陌生,所以我们着重谈一谈这两种照应方法。 情绪照应:情绪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时所产生的某种心理状态。比如骄做、自豪、兴奋、镇定、勇敢、向上、留恋、悲伤、懊悔、失落等。在一篇运用情绪照应可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突出,感情真挚。
如《荔枝蜜》中作者小蜜辱的感情变化就是很好的例子,从不喜欢—动了情—想变成一只蜜蜂。 意境照应: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的照应,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临其境,产生共鸣,受到启发,熏陶感染和艺术享受。如《早发白帝城》李白的东归思亲之情与“彩云”、“轻舟”、“猿声”、“万重山”的奇特景物构成情景交融的“三峡归航图”。
伏应是指伏笔和照应。伏应法就是预先在似不经意中提出暗示或交代,后面行文时对前边的暗示予以关照和回应。 恰当地运用伏应法,可以使人物的出现或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合理,使文章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脉络清楚。如《挺进报》写陈然将要被捕之前,处乱不惊,从容自若地“随手拿起准备好的扫帚,小心地挂在窗台下面的钉子上。”这是一处伏笔。后面写市委同志“忽然看到窗外挂着扫帚,立刻扭转身,从后门走出去了。”
是对前边伏笔的照应。这样写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为保全组织和同志不顾个人安危的崇高品质。再如《丈色龙》开头交代“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下文出现多次照应:“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给我穿上大衣吧”;最后“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这样多次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运用伏应法,须伏得自然,应得严实。不要留有人工斧凿的痕迹。正如林纤所说:“无意阅过,当是闲笔,后经点眼,才知是有用者。”这是运用伏应时要注意的第一点。其次,还应该注意伏笔要设在情节发展的关要处,能使情节出现高潮才好,不能随意多设、乱设,照应则要顺势自然形成,以完成伏笔使命。
在结尾处照应开头,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其一,重提开头提的观点、看法或某种思想感情,以强调或突出文章的主旨。如(畏俱姗误此乏效夭进步》一文,开篇引怀特里德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结尾的末几句是: 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到正确的道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 其二,重提开头提到的事物,突出主旨,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朱自清的(分形》,结尾处照应开头,重提“背影”。又如(口技》一文,结尾与开头都提到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其三,结尾与开头相照应,把文章内容限定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之内。
如冰心的(小棍灯》,开头说:“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结尾末几句是: 12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照应开头的结尾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有利于读者全面系统地理解全文的内容。
过渡的方法很多,照应的方法也很多。一般说来,最常用的照应方法是首尾照应、前后照应和巧用伏笔等等。 首先介绍首尾照应。清代有位学者在《日录论文》中说: “文字首尾照应方法,有明明应缴起处者,有竞不顾者,有若无意举动者,有反骂破通篇大意,实是照应收拾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首尾照应这种组织文章的结构的方法,其具体做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结尾明着呼应开头,有的表面看来是不顾开头,实际是暗里呼应开头,有的好象是无意地点到开头,有的却是从反面驳斥来达到照应开头的目的,总之,首尾照应这是一种重要的布局方法,但方式多样,应该根据文章的实际,变化运用,不能弄得千篇一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些小朋友把首尾照应仅仅理解为开头点题,结尾扣题,那么就把首尾照应的结构方法简单化了。
《两面镜子》记叙一个星期六傍晚,自己做值日,去擦褂在教室里的镜子时,不小心,打碎了,害怕挨批评,打算谎称是风刮的。回家后妈妈看出我心绪不宁,亲切询问,自己讲出了实情,在妈妈的启发下,认识说谎话不对,便买了块新镜子,并把旧镜子用胶布粘好,同新镜子一起拼在教室里,以表现知错要改、做人要诚实的本颖。 这篇作文就采用了首尾照应法。开头说:“教室前面并-排褂着两面镜子,一面是崭新瓦亮的新镜子,另一面是用胶布粘的坏镜子。
看见这两面镜子,我想起了半年前的事。”接着用倒叙的手法,记述了上述的内容。结尾又说:“从那夭以后,我夭天都看看这两面镜子,时时鞭策自己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呼应开头,并点明中心。题‘目是“两面镜子”,开头点题,结尾扣题,但这个首尾呼应,并不止是题目的呼应,开头有点悬念,结尾结合交代中心,语句不完全相同,还是算有变化的一种首尾呼应了。 其它的首尾呼应方式,不一一列举,小朋友在阅读别的文章时,略加注意,便会通过自学去掌握的了。
怎样做到文章的前后照应 做衣服,要针线绵密之穿起来才结实。写文章前后照应得好,才能给人以完整的印象。 通常照应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开头和结尾的照应。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加以解答;开头写一件事,结尾又加深一步写同一件事。
这样,首尾遥相呼应,给人以圆满、严密、完整的感觉。 标题与内容的照应。文章的开头要尽快入题(即接触题目),文章的内容要处处围绕题目来写,结尾再扣题。这样,文章内容多次与题目照应,从而加深了印象,突出了中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跑题妙。 行文中阅的照应。
无论写人、写事,都要做到“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前面提到了,后边再写,就显得自然。反过来说,前边提到的人和事,后边都有结局和下落,内容就显得“一笔不漏”,完整无缺了。
(一)结尾要照应开头
“开头点题,主体叙事,结尾呼应开头”,这是作文最基本的结构。不过,照应开头也要讲究方法,它不应是开头的简单重复,而应是主旨的深化,情感的升华。如《背影》中的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呼应了开头,但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感情却又比开头深刻多了。下面就来看几个例子吧。
1、小学生活即将结束,我真想对那蓝天、对那白云,用发自肺腑的声音呼喊:“我真快乐——”因为,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时充满着快乐的集体里。(《快乐在我们的集体里》)
2、时间老人在我耳畔悄声说道:“你已长大了!”我惊诧不已,是吗?我已长大了吗?是啊,我正由年少的无知幼稚逐渐走向成熟,走向未来。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我一串串由小变大的脚印。(《成长的脚印》)
3、在与老师的那么多次合作中,我总觉得这次合作最难忘,最成功,最真挚……它冲破了师生之间的隔膜,逾越了师生之间的代沟,达到了师生间相信相依,亲密无间的境界。(《合作》)
4、当你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别人,用一颗宽容的心去谅解别人,你会发现,你的周围时刻充满着阳光。
(二) 结尾要突出主旨
在主体叙事的基础上,结尾进行由事及理的感悟,突出全文的主旨,这是可取的。需要注意的是:点明题旨要少讲空话、俗话、套话。还有,有些同学每写一篇文章,每叙一件事后,就喜欢来个“这件事使我懂得了什么什么道理”,这样太生硬了,简直是公式,哪有美感?而且也不是每件事都能让我们明白道理的。
1、生活告诉了我:回忆是有毒的,无论过去多么辉煌,或者多么暗淡,它都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一味地回忆过去,会让我们的神经变得脆弱;只有把握现在的每一瞬间,满怀着信心和希望,才能争取和抓住每一次成功的机会。
2、有人说,太阳无语,却带来温暖;大地无语,却显示广博;海洋无语,却孕育生命。我要说,爱心无语,却造福人间。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每一个人。(《把爱心带给他人》)
3、岁月流逝,我渐渐明白,在这变化的枕头里有个不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情感每时每刻在延续。也许,关于这个世界的故事并不精彩,可它会伴我一生一世。(《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
4、我知道:世上本没有恨,只是心中的委屈多了,也便产生了恨。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心中总有一种委屈感,只是这种委屈绐终没有升华成恨。也许正是这种委屈,造就了我坚强的性格,使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都能坦然面对各种挫折。
5、黄叶子又在落了,居然象是在飘雪,我仿佛听见玲玲在说:“黄叶子落下来的时候,爸爸就会回来!”我终于知道了刘阿姨眼底的那一抹别样的神气了,那是她很深很重的情怀…… 回到家,听见广播电台正在播老舍的散文,最后的一句话是:是一位母亲,就必定是一位英雄。
6、今生今世,也许不能成为空谷幽兰,傲世独立;也许亦不能成为娇艳的玫瑰,受尽恩宠;但是我可以做一棵向日葵,在蓝天下,一步步向太阳看齐。跟着太阳走,一生都不会错。
(三)结尾要含蓄有味
有些文章,可以通过情节陡跌、留下空白等手法来使得结尾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现在的他,每天都在做着同一个梦——希望能够回到童年。但又有谁能回到童年呢?(《他的梦》)
2、二个月过后,村公路改建好了,日子又平静下来。人们依旧骑着自行车在路上来来往往,只有村干部们骑着崭新的摩托车在上面奔驰……(《修路》)
(四) 结尾要以情(景)动人
抒情式的结尾和景物描写式的结尾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
1、渔歌远了,小船远了。听不见,也看不见。只留下一片碧蓝碧蓝的大海。大海上滚动着一层层美丽洁白的浪花。(《卖蟹》)
2、每每抚摸这拐杖,我就想,老人步履蹒跚需要拐杖的扶持。在人生路上刚起步的孩子,又何尝不需要拐杖的扶持呢?爷爷,您不就是我人生的拐杖吗?
3、旁边,满头银发的奶奶,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满脸的皱纹,在夕阳的渲染下,像一朵盛开的山菊花。看,她眼睛里流露出的是什么?是慈祥,哦,更是幸福!(《眼睛里的笑》)
4、把微笑带给生活,用微笑去点缀生命。不用再苦苦寻觅快乐,祈求光阴的怜悯;而是含着微笑走过四季,再将它们贮藏成幸福的美酒,享受一生。《把微笑带给生活》
本文以诗的语言,写出了作者对家乡小溪的偏爱痴情,开头,文章首句就有“酷爱”二字总领全文,且格外醒目。接着,作者便用两个分段式的转折复句,埋下了偏爱的悬念。其中“独特的丰姿”、“独特的韵味”与“酷爱”照应,形成全文总文眼。以下,文章以小溪的恬静美、构图美、纯净美为序,引人心灵感受的抒怀文字,导人情不自禁的呼告式陈情,来引起读者的共鸣。最终再现小溪质朴而秀丽的全景,用直抒胸臆的热烈语言扣题结束。文章始终以题目为线索串渡全文,使描写、抒情水乳交融。
伏笔照应,就是在写作时,作者在行文的不甚引人注目处,将尚未交待的被用为下文再呼应的话和事件点出来,即埋下伏笔。之后,当行文至需揭示全文主旨的内容时,忽然发现前文中那不起眼的一笔立即显示出了结构上的意义,令人回味无穷。伏笔照应用得好,既可使文章结构严谨、前后一贯、天衣无缝,还对补充、发挥、深化思想内容能起很大作用。伏笔从内容上看,主要有景物伏笔、人物伏笔、语言和动作伏笔、事件伏笔、道具伏笔等。
文章的内容是一步步发展的,前边讲过的内容,后边有必要交代一下;后面要说的内容,前面禽要提一下,这种前后内容的联系叫“照应”。常见的有前后照应,首尾照应和文题照应。
1.前后照应。
《让床)一文,就注意了这一点,前边提到“青柳先生大病初愈,身体非常虚弱”,后边写青柳爷爷执意把我们接到他的窝所,并且一定要睡在他的床上,而他硬撑着疲惫的身体睡在沙发上。”或许是因为昨晚让床才着了风寒吧”,他得了感胃,“旧病复发了”。可见,写文章前后照应,可使内容更完整、丰富。
2.首尾照应。如《家乡的小河》一文,作者以深深的怀念写自己的思乡之情。文章开头写了:“人们常说:‘野人怀土,小苹恋山’。”“童年时代的家乡仍常常匀起我的美好的回忆……”接着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回忆了家乡特有的景物—护村河边的无限趣事。结尾的“啊!家乡迷人的小河!你留给了我多少令人留恋的美好的回忆;你的可喜变化又激起了我对你的无限向往……”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但又不是开头语句的重复,而是发展和深化了开头。
3.文题照应。《茶农的笑声》一文,通过茶农卖茶和购物两个场景的描写,深刻表现出茶农们的喜悦心情,揭示出党的承包责任制好,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这一主题。文章题目是“茶农的笑声”,全文也紧扣住“笑声”来写,渲染了热闹、欢喜的气氛。
开头的“横七竖八地停放着许多自行车”,“茶站内外荡漾着茶农们的笑声”,反映了茶农丰收后的喜悦,从评茶员与小杨的笑谈,茶农们的交口称赞也扣紧了“笑声”。“随着一群茶农拥进了供销社”,突出了茶农生活富裕,急于购物的心情。最后,小杨惬意的神态、农民和姑娘的极笑,加上画眉鸟的欢叫,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美好生活的画面,在一片欢笑声中收束全丈,首尾照应,再应扣题,使全文浑然一体。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使文章脉络贯通,条理清楚的一个重要手段。用得巧妙固然不容易,一般掌握也并不很难。
指文章中不相邻接的内容之间、文章内容与文题之间的互相关照和呼应,是文章结构的要素或成分之一。广义的照应,实际上包括了“前呼”与“后应”两个部分,因而也称“呼应”。狭义的“照应”,则专指“后应”。
照应实际有两种。一种是一般的照应。其前边的部分称交代,是文章中将被后文特别关照到的、或与特定后文遥相呼应的一部分文字。可以是人、事、物、景、问题、道理或事物性状等等。而那关照“交代”的、或与“交代”遥相呼应的特定后文,即“后应”,亦称“照应”。一种是伏应。其前边的部分称伏笔,是对后文即将出现的人物、即将发生的事件,在前文中不引人注目的细微之处,以“隐蔽”的、不着形迹的方式预作暗示,预设条件。而后文中有关人物的出现,有关事件的发生则称“应笔”。伏笔有各种方式.有的借写景,有的借叙事,有的借议论,有的借人物言行、心理、外貌特征的描写,有的借各种细节描写。
照应能反映文章内容即它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和客观事理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统一。照应还能强调和突出某些东西,帮助读者对文意的理解,其中的伏应则可强化故事情节发展的合理性,与悬念、巧合、误会等手法一起使用,又能调动读者的好奇心、想象力和阅读兴趣。应笔的“意外”性,还能产生某种震惊效应,令人兴奋和叹服,
照应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文题照应。即文章中的某些内容或文字与文章标题相呼应。一种是首尾呼应。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内容或文字相呼应。一种是前后呼应。即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内容或文字相呼应。一种是前后呼应。即文章中前边的交代和伏笔,与后文中特定的“照应”或应笔相呼应。
使用照应总的要求是:自然、周密、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