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教育要立德树人,先立德,后树人,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日益进步,高学历的莘莘学子层出不穷,可是高学历真的代表高品德了吗?一个人品德的好坏难道仅仅是由学历的高低而判断的吗?
学历高,道德不一定与之相适。霍某和其女友多次逃票,一位是年薪30万的博士毕业生,一位是贸易公司的会计师。他们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明知逃票违法却故犯。他们的高学历并没有带来高品德,反而利用自己的智慧违法成为失信之人,可耻之人。
但并非所有高学历之人都没有好的道德,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在全民投疫期间,方舱医院出了位“清流哥”。付小峰是武汉大学博土毕业生,因意外感染而住进方舱医院。康复后,热心帮助感染且尚未能够出院的陈女土照顾儿子,并用自己的学识为其辅导功课。“清流哥”的高学历适应了他的高品德。
道德高,学历却不一定高。一个人的道德不能仅由他的社会地位、家庭条件、经济能力等而主观臆断。武汉环卫工人居住完的酒店房间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房间的一尘不染映射出他们心灵中的美。学历不高的环卫工人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道德的良善。学历不高,但道德高,素质高的又何止他们呢?疫情显人性,照人心。杨女士和儿子一起带发烧的丈夫去看病,一直打不到车。关建时刻,外卖小哥肖唐松主动帮忙,用自己的车把他们送到医院。不料,杨女土的丈夫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在此特殊时期,肖唐松难道没有想过自身的安危吗?学历不高的他靠着送外卖获得收入,他自己若是病倒了怎么办呢?但他心中的善良之德,人性之美使他毅然决定帮助杨女土一家。低学历,高品德的肖唐松更是让我们明白,道德比学历重要得多。
德高于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担任国家公务人员需要的不仅仅只是学历,还要进行政治履历审查。一个人学历的高低无法判断其道德的好坏,但拥有好的道德一定是一位有益于人民的人。在现代社会,道德往往高于学历,只拥有高学历而没有好道德,终将无法成为栋梁之才。
有一种爱,她源于母爱而高于母爱,她就是姥姥的爱。——题记
打记事起,我就经常在姥姥家。在我的心里,她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这10年来,她一直在以一种淳朴自然的方式,将爱与温暖洒在我的心田。
犹记幼时,我特别爱缠着姥姥。不论她去哪里,我都要跟着。七八月份,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大家都懒得出门,可年幼的我怎甘心待在屋中?于是我便吵闹着非要让姥姥陪着我去溜达。太阳高高的挂在头顶,毒辣辣的烘烤着地面上的一切生物。姥姥慈爱的摘下头上的帽子给我戴上,让我走在有树荫的地方,自己则被阳光暴晒,我开心的笑着、跑着。而姥姥却在后面拄着个拐杖,十分的慢,豆大的汗珠从头上流下来,“滴吧~滴吧!”背心已经全湿了,当时的我并没有在意过这些,在意过姥姥的感受,只在意着自己是否快乐,还不停的催促着姥姥,还嫌姥姥走的慢。哎!当时的我实在太不懂事儿了。
无论严冬酷暑,什么天气我都会拉着姥姥走在街头巷尾。现在回想起来。一个老年人怎么能跟五六岁的小孩子比呢?体力和身体素质差的简直十分悬殊。可是姥姥却从来没有拒绝过我和说过我。如今,每当我想起,眼前便浮现出那一老一小,一前一后走在街头巷尾的情景,令我无法忘怀!
不管什么时候,她只要有好吃的就全部留给我,自己一口不舍得吃。每当我拒绝她想让她吃时,她却总是生气的跟我说:“我都吃过了,这玩意儿我可不爱吃,乐吃你吃吧,给我全部吃掉,你要长身体的嘞。”听着姥姥的话,我不禁鼻头一酸,有说不完的话,眼泪润湿了我的眼眶,我知道您是在对我好,只不过刀子嘴豆腐心罢了,只有看着我一口一口的把他们吃掉,您才会露出满意的笑容,我知道这些东西您都舍不得吃。
每当我跟妈妈吵架,哭着鼻子,气鼓鼓的来到你家时,你都会想着法儿逗我开心,劝我,安慰我……
我好想对您说声谢谢!我从来都没有关心过您,小时候,小什么都不懂,从没跟您说过一声谢谢,哪怕一句关心都没有,现在长大了什么都懂了。可是……您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我的那句谢谢,一直没有说出口。
姥姥,谢谢你,我想你了。
“咻——”口哨声响起。
“我们赢了!”
欢呼声一潮高于一潮。
另一边的气氛阴沉至极。
“今天你可是大功臣啊!”
面对老师的夸奖,我有些不知所措,伸出手挠挠头,心里欢喜至极。
事情是什么时候发生反转的呢?好像是比赛后一天。
“二班那个顾嘉欣好烦啊,她害我们班输了!”一个声音传来,还有人影时不时往我们教室探头望。
听着他们对话的我,不禁把头缩了缩。
孩子的恶意来得就是那么莫名其妙。
我浑浑噩噩地回了家。
回到家里,我扑到了床上,看着天花板,意思逐渐涣散。
“我帮助我们班得分有错吗?”
“我是不是不该一起踢足球?”
“我做错了吗?”
心里升起一股无名火,不是对对手抱怨的不满,是对自己无端的愤怒。
我坐起身来,将旁边小时候很喜欢的娃娃用力地扔在地上,还不解气,使劲把拳头砸在枕头上,一下又一下,打到脱力时,停了手。
一抹脸颊,一片湿热。
我能想象到我此刻的表情,一定是愤怒的,不甘的。我被迷茫左右了自己,像掌中木偶般,被束缚着,无法挣脱。我一贯喜欢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种无力感,让我十分不满。
那一夜,我想了很多很多。
新枝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题记
五年前,伊始懵懂的岁月,纯净如纱,宣白似雪,我们正努力地蜕变,一日日剥去自己幼稚的一面,一笔笔染画着小学生涯的一页一页空白,尽管有时会在岔路口踌躇不决,也会有老师的向导。
“小黄人”也踱着满地的阴凉,逗引着我们一步步成长。
小时候贪玩的我们,当然对综合课独有情钟,特别是男孩子们,一提到科学课,满嘴都是“小黄人”,他英俊的外表下有一颗年轻而又童趣未泯的心,惹得我们每次见到他都一窝蜂拥过去,问这问那,不曾想过上课铃的咆哮。
羊蹄甲和木棉花在春风里徐徐袅袅地开了五回,又娉娉婀娜地谢了五回,草坪上的毕业树也多了好几株。
我们这群雏儿一点点丰满着身躯,老师也换了好几回了,“悲欢离合”中,唯有他还雄姿英发,挺着胡杨般的身躯,含笑,站在春天的深处,默默地抚着我们愈发健壮的身躯,也年年送别着,一批一批毕业班,他的心中,也一定有一潭惆怅吧。
依稀记得,五年来,每次见面时,他都双手抱臂,一脸“凶”样,加紧步伐和我相撞,可我不会在一屁股跌在地上,而是弹开几步。也不会仰望他的“邪笑”和“挑衅眼”,而是看着他欣慰的笑容。
依稀记得,五年来,每次科学课时,我们都睁大双眸,心里只有好奇和向往,听着它不变的沉厚的语音,讲宇宙,讲植物,讲人体,不知不觉中,椅子上的我们,已经成了风度翩翩的少年,他的眼角的鱼尾纹,似乎也更深了。
依稀记得,去北京参赛时,他带着我们信步踱过天安门,跑过颐和园,也记得他嬉笑着称自己为“国王”,站在迷宫的中央,让我们这群“贵妃”在死巷里乱转,最后无奈地把一个个都揪出来。
……
转眼间,他扶着我们,书写到了小学生涯的最后一页,他风华依旧,我们也成了大孩子了,羊蹄甲花又开了,木棉也焕发着光彩,我们即将离去,只想时光回溯几年,再做一回他的学生,叫他一声:
“老师好!”
科学和人文,两个多么崇高的词汇,两种多么伟大的力量,它们代表了几乎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史上所有的辉煌成就。和它们相比,生活这个渺小的字眼几乎黯淡得抬不起头来,它们身上璀璨的万道霞光刺得生活睁不开眼,它们身上沉雄的端凝气势压得生活喘不过气。然而这生活,又何尝不像我们一样呢?
纵观历史长河,古今中外,环宇之下,四海之内,凡留得一名者,无不在这两方面--即科学与人文,做出了一定成就,其他的也是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有所建树,普通人的生活也因此无法与之相比。但生活真的就因此而平凡吗?你试试,你要把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压缩成两个小时的电影,那不惊心动魄才怪。
其实,科学和文化本质上不就是生活吗?科学就是物质生活,文化就是精神生活。人类在科学和人文上所做出的成就,不也是为了让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让人类更好地生活吗?人类的一切发展都必须以生活为基础,并以更好的生活为目标。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文的不断进步,使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正在不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这为生活创造出的一切本身也就是生活给予它们的。所以我说科技与人文要源于生活。
瓦特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已耳熟能详,正是他发明的改良蒸汽机领导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崭新的蒸汽时代。而瓦特的发明创意,正是来源于生活中一次不起眼的发现:炉子上的水烧开之后,壶盖总是会被顶起来。就是这个生活中的小发现,让瓦特在科学的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页。可以说,瓦特在科学上的成就正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灵感。如果没有生活中的那次发现,我们现在也许还生活在19世纪吧。
杜甫这个名字,大家应该更熟悉了吧。他的诗就仿佛一棵老树,扎根在广大劳动人民心中。“三吏”、“三别”,以及《兵车行》等传世名作,无不体现了作者忧民、爱国的思想。而这些作品,不也都是取材于生活吗?正是因为老杜体察到人民的疾苦,生活的艰辛,才有了他在文坛“光焰万丈长”的美名。可以说,杜甫在文化上的成就也来源于生活。
科学与人文,要以生活为基础,并以人类更好的生活为目的,这就是所谓科技与人文要源于生活。那么,高于生活又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高于生活,就是要将科学和人文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有机地统一起来,人文的发展带动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反过来促进人类的文明开化。二者首先要力求统一,力求相互促进,如果二者矛盾,再以对生活的价值为标准,考虑其长远的意义,再进行取舍。
材料中的施图林格博士,正是考虑到研究火星项目的长远意义,才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上面,而没有设法去花大精力救助贫困儿童;德国的那位伯爵,也是将自己的钱资助显微镜的发明,而没有接济那些受到瘟疫威胁的穷人。后来的事实都证明了,当时他们的决定是十分正确的。这并不是说科学一定比人文重要,而是说从长远角度来说,这两个科学项目都比从人文角度的关怀重要得多。因此,我们应该以更高的高度,更长远的眼光,看待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处理好二者的矛盾,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最终目的--生活服务。
生活,与科学和人文,就好像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生活就是科学与人文的根和源。但是,同根的树叶可以长得形态各异,同源的溪水可以流经不同风景,但最终会殊途同归,江河入海,落叶归根,科学和人文最终要服务于生活。所以,要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既要搞好“根”,又要弄好“叶”,这样才能使这棵“大树”更加繁茂。
“有信必诺,有诺必践”体现了新时期“信誉高于一切”的职业道德准则
信誉是一无形的资产,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业致胜的法宝。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客体间最重要、最普遍的经济关系就是公平竟争和互利合作,竞争和合作的前提则是相互信任,讲求信誉。古代有“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之说。近年来,经济活动中“信不继”,不信守商业道德的现象比较严重,引发出许多经济纠纷,造成市场竞争的无序和混乱。市场经济越发展,契约制度在其中的作用也越大。“契约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大特征,更加突出商业经营者必须守信诺言的要求。“有信必诺,有诺必践”,可以为商家树立良好的信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客户。“有信不诺”,将会使商家失去商业信誉。最终必然导致商家信誉扫地,遭到市场的淘汰。
承诺制,新时期加强商业道德建设的突破口
商业道德建设是一系统工程,需要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运行机制的配套建设、协调发展才能奏效。
加强商业道德建设,内需商家自觉改善,外靠机制约束导向
道德是一种植根于人们心理中的意识性东西,其能否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以及发挥规范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理解和接受规范并内化成心理体验的程度,或者说取决于个体对规范的认同程度的内化程度。个人物性的不同,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和内化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商业道德规范只有转化为商家的自觉意识,内化为心理需求,成为有思想、情感,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中,才是真正现实的道德。能否实现这种转化首先取决于商家对这些道德规范的价值和意义的认同。这种认同要靠商家本身的商德磨炼和自省,认同的程度受着商家道德修养与道德自律能力的制约。
另一方面,商业道德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道德间题不能仅仅从道德本身来解决,而要从社会更深层,特别要从社会的约束机制入手。道德自身的“规范力”强弱以及道德规范宣传形式和手段是否恰当有效,都会影响道德建设效果的好坏。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上层建筑的诸要素中,政治、法律和道德处于一种特殊重要的地位,作为思想和行为规范,它们是整个上层建筑中最活跃、最敏感的部分。作为社会秩序,它们密切相联,互相促进。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秩序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原始形态称为习惯秩序。道德先于政治和法律。因此,政治约束机制和法律约束机制对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凭借政治和法律的强制力可以强化和改造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加速道德规范向个体意识心理的内化进程。
在作文时,同学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老师出的文题,迟迟不能动笔。脑子里空空的,觉得没什么可写。好不容易找到材料,写出的文幸又平平淡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缺乏写作材料,不会处理写作材料。
在文学创作中,我们把进入作者视歼的全部生活现象,即写作原料叫做“素材”。这些“素材”就是我们写作的基本材朴。这些材料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补充、加工,成为丈章的题材,写进我们文章中,就可以表达一定的主题,使它比现实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典型、更强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章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要做到这一点,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用心感受生活,从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二是深入思考,善于提炼加工生活素材;这样,我们就能够尽多地占有材料,较好地处理材料,把文章写好,反映深刻的主题。
从生活中收集素材,就必须从观察生活入手。生活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普迅曾说:“留心各种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我们要留心观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切事和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所有人。分析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了解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点,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世界无限广阔,生活五彩缤纷。在我们身边有亲朋好友、同学伙伴;有白发老人、顽皮孩童,凡此种种,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经过我们的观察,了解他们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把这些素材装入自己的头脑中。这些材料写作文时不一定一下子都用得上,然而有备无患,不定在哪篇文章里就会需要。丰富的材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从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要善于积系。有了平时的观察,还要积累。如果单单靠脑子去记忆,材料一多,时间一长,就记不住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积家时,可以写“观察笔记”,建立“材料手册”,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可以天天记,可以分门别类记。这样,当你写作时,就可以随时拿出来应用,使这些生活素材变成你文章中的生动题材。
从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古往今来的大文学家,他们能写出脸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重视社会实践,在实戏中丰富生活,积家素材。现在,不少同学的生活比较单调,他们把自己局限在家庭和学校这较窄的空间中。我们应该争取各种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学习。可以利用假期,游历名山大川;可以利用当地条件组织参观访问;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参加社会劳动。即使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活跃课外生活,参加课外小组。此外,还可以广泛涉猎,博览群书。这同样是在丰富自己的生活。如果能够这样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生活,就会积累不少的写作素材,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只要勤于观察,善于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我们便可以从中收集写作素材。在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之后,我们还应该善于提炼加工生活素材,较好地处理材料,使写作的题材在源于生活的基拙上高于生活。
提炼加工生活素材,首先要去粗取精,将从生活中收集的大童原始材抖中的杂质和水分去掉,提取最能表现主题的精华部分。比如《助人为乐的好同学》,主题是表现这个同学助人为乐的好品质。与这个同学有关的生活素材是大童的,如他的家庭、他的学习、他的言谈举止、他的为人处世等。这里,与“助人为乐”有关的材料才是选取的对象。比如,他在学习中帮助后进生,在生活中帮助孤寡老人等。
提炼加工生活素材,还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这是对材料的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我们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透过事情的表面现象分析认识内在的本质。从普普通通的材料中发掘出它所包含的深刻意义。通过普通的材料表现重大的主题。
我们的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要从这些素材中挖握文章的主题。写人的丈章,应着力于时人物“思想”的发掘,全力找出支配人物一切言行举止的那种思想的最突出的表现。这样,经过加工提炼,我们文章的题材就会高于生活。杨榕同学用精练生动的语言在《她是一个幸福的人》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典型形象,从而表达了深刻的主题。作者笔下的老奶奶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双双为人们做着力所能及的小事,但我们从字里行间深深地感受到了她的崇高精神:一心为别人,从不索取,只是“给予”。作品看似平凡,却表现了深刻的主题,实为以小见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范文。
崔五月同学记迷了爷爷给自己讲故事。从中我们看到了刚毅谦成的老军人,看到了壮烈捐躯的刁、战士,他们正是千千万万革命前辈的化身,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作者对他们的歌颂,正是时一种民族精神的颂扬,更是告诚后人珍惜幸福的来之不易,这个主题可谓深刻。
毛少彬同学全文紧扣父亲的“扁担”著笔,写父亲艰辛的劳动和对自己的殷切期望。父亲用一条“扁担”养活着全家。繁重的劳动、沉重的家庭重担使他过早地驼了背,“爸爸的扁担挑来了我的欢乐,挑去了我的童年,使我一步步走向成熟。”整篇文章中,作者都在歌硕那伟大的父爱,而这父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拼搏向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作者通过具体细微的生活细节、日常小事,表达了重大的主题,真是难能可贵。
著名作家茅质说:“应当时时刻刘身边有一支铅笔和苹薄,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这是前辈有益的经验之谈。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日常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勤于观察,善于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对这些写作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中,侧重不同角度,以小见大,把扭出深意来。
展开三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遥想当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然个个栩栩如生,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何也?非他,只缘罗先生之笔妙不可言。人言《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而我言“十分实”。
“实”非指历史史买,而指人物真实丰满,指想像合理生动。只需略览《群英会蒋干中计》便可窥罗先生源于现实、基于现实,进行艺术加工,使文章高于现实、妙于现实的绝技。
《三国志·周愉传注》引《江表传》载:“干(蒋干)肩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可见蒋干实际上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但《群》文中却将他描写成一个装琐卑下、自大愚戮的小丑。究其原因,只有一点,为创作服务。罗先生深知周瑜是一个足智多谋、满腹韬略的少年才郎,也深知他在三国尤其是赤壁之战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为了烘云托月,作者进行了酣畅淋漓的虚构,通过周瑜定计、用计,蒋干中计,在种种矛盾冲突中,展示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以此突出周喻智勇兼备的形象。
另一种加工是对情节而言的。史载周瑜确曾以展示江东军事经济实力和其在江东的地位及其对孙权的赤胆忠心来止干劝降,但并未有“群英会”、“反间计”。这些纯系虚构。虽言虚构,但却真实可信。首先蒋干说降失败,必定心不甘倩不愿,以此为由使其成为实施“反间计”的主体不无可能。其次周瑜确为才智过人的精英,孙策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喻”可见一斑。因此将他塑造成一个智勇双全、豪放自信的将才,让他用“群英会”止千说降、骗干信任,再巧施妙计、诱其上钩,从而令操中计、特除蔡张,确实令人信服。再次,赤壁之战是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决战。试想,弱小的孙刘联军欲胜强大的曹军,其间必有精彩绝伦的斗智赛谋,而史料上对此记载又不详,这就为罗先生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过艺术处理,《蒋》文尤为精彩纷呈、扣人心弦。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栩栩如生,而且使矛盾冲突更加激烈,情节更加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看看夜寝一段:周偷似醉实醒,蒋干似醒实醉;周瑜似梦实明,蒋干似明实梦。蒋干欲骗周愉,反被其骗,周瑜欲骗蒋干,却装坦诚;蒋干步步似和,实则步步为呆,周瑜步步似糊,实则步步为精。虽是夜深人寂,却感紧张刺激;虽无兵戈相向,却闻厮杀之声。好极!妙极!精极!
可见,真正的创作并非脱离实际、夭马行空,而是源于现实、基于现实;但是既是文学创作,就要合理想像、艺术加工、润色着彩,这样才能使文章精于现实、妙于现实,正如经过精心雕琢的钻石折射出精美无双、灿烂耀眼的光芒,令人见之便喜,望之即爱。
罗先生真不愧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
里我们要读到的是《一群小天使》、《我成了出名的文人》、《小风波》、《抗争》等四文。
“现在,连同我在内,七个孩子……我们将在一起度过整整一个星期,令人愉快的一个星期。”
可谓一群小天使!小忆眼泪汪汪的,她未达到爸爸的“双百有奖”的规定,语文94,算术98,要知道95以下挨揍,小书法家兴趣却在生物上——哎!“小金鱼真可怜,要是让它们妈妈看见了,她一定会哭的。”——
嗬!孩子们的世界,一颗颗闪亮的童心。各具特色,可家长们理解他们吗?
那篇《我成了出名的文人》中的三则“有感”,平中见奇,有读有思,有一定意义,文中所提出的问题,针贬时弊,富于哲理。
看得出,此二文是从现实生活中选材,写所见,写所读,写所思。完全是源于生活的,生活确确实实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因此,我们平时的作文,一般来讲都是着眼现实生活,比较客观地再现生活,分析生活。
可是,也有诸如《小风波》、《抗争》,本身是属于“小说”,那末,它们就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了!
这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常见。小说,是现实生活中有关素材提炼概括,往往经过浓缩、加工,所反映的生活更集中,所表现的人物更具代表性与典型性。
《小风波》,短小,而有现实意义。《抗争》长一些,同样有针对性。
短小,就要直接入题,就要摆出矛盾,之后还要解决矛盾。本文作者主要采取“对话”方式,引出故事,并推向高潮,而结局也是“对话”,干净利落,达到设疑、解疑,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
《抗争》,分七节写出,长,涉及的人物多,矛盾也多,横生枝节,错综复杂,那末,作者的安排就要有起有伏,人物的描写则不仅仅使用对话,也要进行心理描写,环境衬托了,至于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则因故事的发展,也自然要有明确交代。
中学生写写“高于生活”的文艺作品,无可厚非生既然,从初中到高中,学了那么多小说文艺作品,既然老师讲了那么多写人的方法,为什么不一试、一用呢!
写,经过一番思考,经过一番对所积累的素材的筛选,加工,提炼,重新结构故事,确立主要人物,安排中心事件,运用宜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写法,——写起来,我们会发现,比“写实”的作文要难多了,可又很有意思。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我们的作文向新的高度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