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有个李渔老夫子,十分喜爱种芙蕖,并虔心撰写《芙蕖》一文,赞美不绝。世上的事无独有偶,我村现今也有一位与李老夫子兴趣相投的李达老人。他们同属李姓,可否是后辈继承前人的“事业”,谁也无从考究。
李达老人虽已年逾六旬,但身体颇为健康,且性格豪爽,把个庭院拾掇得整齐干净,别具一格。院中央,花墙围绕的小池塘,方方正正。每逢夏秋两季,池中荷叶田田,院内荷花飘香,鲤鱼跃出水面,令人心情舒畅。饭后茶余,李老总是踱着步子,欣赏荷花游鱼,怡然自得。有时诗兴大发,便顺口吟出“祖上”佳作:“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其无穷逸致矣”!
说起李老当年修建庭院池塘,也曾招来过许多非议。那是他刚刚告老还乡时,出钱请人修池塘,村里几位“智史”纷纷议论。有的说:“还是留着你那几个养老金买烟抽吧!咱从没听说过在家里挖湾的。”有的说:“那可真是三九天开桃花——稀奇古怪了”而李达听后,毫不介意,仍然按自己的主意办。他深信,人们迟早会看到开挖池塘的好处。就这样,他请来老师傅,并亲自率领子孙打下手,奋战了二十多天,终于把庭院花池建起来。
现在,时值盛夏,漫步李老家中,便会感到: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遂之生。此堪为芙蕖可人之处。然而种植之利更为可取。李渔当年曾写到:“霜中败叶,摘而藏之,又可备经年裹物之用。”在今天,芙蕖的经济价值已远不止“霜中败叶”了。李老还在池中放养各种鱼:上层“鲢”,下层“草”,中间又分几层,每年光是出售各种鱼苗就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别具一格的庭院荷花池,既可供人欣赏游玩,又能增加家庭收入,更妙者是调节了院内小气候,改善了生活环境。再看李老本人,耳不聋,眼不花,红光满面,精神矍拣。那些曾经评头论足的“智叟”们,来到李老家“观光”之后,也都心悦诚服,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