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成语故事的出处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成语故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母三迁》成语故事的出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来,孟子名轲,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但小时候的孟轲片天性顽皮好动,不想刻苦学习。他整天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爬树捉鸟,下河摸鱼,田里偷瓜。孟母开始又骂又打,什么办法都用尽了,还是不见效果。她后来一想:儿子不好好读书,与附近的环境不好有关,于是,就找了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的小孩的房子,第一次搬了家。
但搬家以后,孟轲还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边洗衣服,回来一看,孟轲又脚底板揩了油。孟母心想,这周围又没有小孩,他又会到哪里去呢?找到邻居院子里,见那儿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丁丁当当”地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围没有邻居,门外是一片坟地。孟母想,这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吸引儿子了,他总会用心念书了吧!但转眼间,清明节来了,坟地里热闹起来,孟轲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气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干脆拿了两条干肉做学费,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又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问他:“你最近书读得怎么样?”孟轲说:“还不错。”孟母一听,气极了,骂道:“你这不成器的东西,逃了学还有脸撒谎骗人!我一天到晚苦苦织布为了什么!”说着,揪着他的耳朵拖到织布机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孟母把剪刀一扔,厉声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震动了。他认真的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真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儿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的出处】
孟母三迁的励志成语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母三迁故事译文: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注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注音: mèng mǔ sān qiān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词:三迁之教
成语示列: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诫》从头学,不要得孟母三迁把气淘。(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
成语造句:“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说明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孟母三迁的励志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最终造就了儒学的亚圣——孟子,环境之故;热带鱼由鱼缸转入池塘变迅速长大,环境之故;险象环生的生态环境中,狼避险觅食、强势图存,亦是环境之故。可见环境造人才,所言不虚。
恶劣的环境往往造就英才。平王东迁洛邑,曾做出一个不起眼的封赏之举,将崤山以西与西戎接壤的大片土地赐予秦伯。或许平王本就不怀好意,八百里秦川均为犬戎掌控,在那个连天子都被犬戎赶得无家可归的年代,派秦伯去开疆拓土,实在是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味道。然而秦伯还是去了,几代人披荆斩棘马革裹尸,多少次险些被灭,秦国最后站稳了脚跟,在那个四战之地,秦人个个尚武,民风剽悍,甚至有?秦军虎狼之师?的评价。环境的磨砺,成就了秦的霸业,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优越的环境,往往培养庸才。长平之战,老将廉颇在前线一味坚守,把秦军急得发疯,就在这时,赵军换防了,赵王中了秦人的反间计,把高谈阔论出身名门的军事票友赵括换了上去。赵括熟读兵书,却是只不善实战的纸老虎。数月后,赵括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个名副其实的庸才,赵军四十万被秦坑杀。优越环境造就出来的庸才,祸国殃民,其害不亦大乎?
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意抽取了10名学生,并把名单交给了班任,并说,他们是很有潜力的学生。由于班任对这10名学生予以个性照顾和关怀,不久以后,他们的成绩都有提高。班级没有变,班任也没有变,那么,随意抽取的这10名学生为何发生了良性的转变?
由此可见,环境优劣,其实也未必决定人的命运,真正主宰命运的是人自身的心理环境。众所周知,比尔盖茨是标准富二代;大批罪犯常出身贫民窟。难道环境作用甚微?非也。若一人胸怀大志,在通向理想的征途中百折不挠,外部环境无论优劣都能从不同角度推助他;若一人鼠目寸光,贪图安逸,意志薄弱,环境再优也是徒劳。这,也正是孔子倡导“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而孟子倡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原因。
打造强势的心理环境,恶劣环境懂得适应,优越环境懂得珍惜,人才造就之道也。倘若,我们能借鉴一二,必能有所裨益,塑造自我,拾级而上,走向成才。
什么是家风?家风是孟母三迁只为儿子成才的不辞辛苦;家风是岳母刺字只为岳飞忠孝的精忠报国;家风是司马光家训只为儿孙俭朴的传承玉锦;家风是代代传颂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回望历史,那一代代古朴纯正的家风犹如一根红绳牵引着华夏子孙,代代相传,不复泯灭。传到我家的奶奶身上,爸爸身上,如今到了我的身上。
从贫苦时期生活过来的奶奶,她深知粮食来之不易,不管在什么时候,她都不会浪费一点一滴。小时候的我吃饭时总是饭落四处,不管是掉落在桌子上还是地上,奶奶都快速的捡起来放进鸡盆里,嘴里还念着:“小心点,慢点吃,不要浪费了,这可都是粮食啊,这都够一只鸡吃了。”奶奶觉得浪费粮食就是在糟践生活。平时,吃完饭总会剩下一些饭菜,她总会把剩下的饭菜留下来,下一餐接着吃。而且,每次我吃完饭,她都会叫我把碗里星星点点的米粒吃下去。有一次,我问奶奶:“奶奶,你为什么要把那些饭菜留到下一餐吃呢?凉了也不好吃呀。”奶奶笑着说:“凉了,热一下就行了,这些饭菜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来的,我们不能浪费。”
奶奶的节俭传承到了爸爸的身上。有一次,我帮爸爸擦鞋子,发现他的鞋子旁边已经开裂了。我说:“爸爸,这双鞋都这样了,还怎么穿呀!干脆丢掉!重新买一双吧!”爸爸说:“大宝,你不懂,洗干净了拿到店里粘一下,又可以穿了!”“爸爸,这双鞋子我都见你穿好几年了,它也有点褪色了,你穿这个去学校,学生不笑话你吗?再说我们家又不缺钱!买一双新的不更体面些吗?”爸爸语重心长地说:“这你就不懂了!你爸爸我这是节俭,旧了还是可以穿的,只要不是破烂,别人都不会笑话我们的,因为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把这样的家风传承下去,从自己做起!”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奶奶和爸爸的一言一行都熏陶感染着我,让我也渐渐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于是,吃饭时,我总是会把饭吃得干干净净,饭桌上再也找不到掉落的一粒米饭;洗完手时,我及时把洗手水喂给菜苗喝;离开房间时,我总会随手关灯;衣服丝线裂开时,我便拿起针线歪歪扭扭缝补起来;如果发现有人没有关紧水龙头时,我会随手把水龙头关紧。
这就是我家传承下来的家风,它将会伴着我成长,伴着我前行,传承优良家风,我接力。
对于《孟母三迁》的故事,曾零零点点的有些耳闻,但从未深思,今日偶然拜读原文,章节虽短,却感慨颇多。
孟子受周遭环境的影响,差点误入歧途,孟母的一句“此非无所以居处子”,举家三次搬迁,更有之后的以身试教,剪布训子。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她经常和我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对我的教育很是严格,着重培养的是我做人做事的准则和安身立命的本领。无奈,我的性格过于懒散、怯懦,让她非常头疼。最后她不惜辞去人人羡慕,并且做得出色的工作,带着全家,从北方一个闭塞的小城,搬到了海滨城市。希望这个信息、文化高度交融的环境,能改变我的浑浑噩噩,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虽然经受着背井离乡的艰辛,思念亲人的痛苦,但是妈妈从未对我露出过分毫,全都默默独自承受,呈现给我的,永远是乐观向上的鼓舞。每当我偷懒,不爱学习的时候,她总会放下繁重的家务,静静地坐在我旁边看书,没有言语的训斥,就会让我在她的影响下,慢慢的集中精力,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去,这也使我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虽然在妈妈的眼里,我永远是个小孩子,但我每一个代表长大的小举措,都会让她感动许久,原来,父母对我们的要求真的很简单,那就是“不图回报,只愿安好”。
古有孟母为子三迁,今有慈母掌舵我的人生!妈妈,在您的教导下,女儿此生定不会虚度!
孟母三迁故事
【注音】mèng mǔ sān qiān
【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词】三迁之教
【成语示列】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诫》从头学,不要得孟母三迁把气淘。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
【成语造句】
◎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说明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翁非凡讲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故事说,孟子的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妈妈对孟子要求非常严格。但孟子小时候一直很调皮,老是和家旁边的小伙伴一起玩。为了他,妈妈特意把家从墓地搬到了菜场,可孟子还是很贪玩。于是,妈妈又把家搬到了学校旁边,这下孟子忘记了贪玩的事情,天天跟着学生读书,长大后终于成了有名的人。这个故事其实讲了一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身边的环境对我们说话、做事、做人,都有潜移默化的关系。这个故事我曾在《三字经》里学到过,还能背几句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翁非凡讲得很流利,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不过他的声音有点小,而且上台时候弯着腰,以后要改进。
徐雨洁讲了《鳄鱼也有朋友》的故事。她讲得很长,大致意思是:有一只叫啾啾的小鹿,亲眼看到自己的朋友,也就是一只小鸟飞进了鳄鱼的嘴巴。啾啾以为小鸟必死无疑,没想到的是,那只小鸟竟然安全地飞回到了她身边。啾啾很奇怪小鸟为什么没被鳄鱼吃掉,小鸟告诉啾啾,其实他是鳄鱼的好朋友,飞进鳄鱼的嘴是为了帮鳄鱼剔牙,他们这样的关系叫互利互惠。啾啾很感慨,我也很感慨,原来自然界有这么奇妙的平衡关系,各种生物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在互相斗争的同时,也有互相帮助的时刻。我觉得徐雨洁讲得比较精彩,就是太快了,要是再慢一点,同学们就能听得更清楚了。
高晨潇为大家推荐了《伊索寓言》,主要讲了一个《吹牛的旅行者》的故事。故事里,这个吹牛的旅行者很自以为是,特别喜欢吹牛,总喜欢把自己编得很伟大,把别人编得很懦弱,别人办不到的事自己却能办到。可是假的就是假的,吹牛皮是会吹破的。如果那个人不吹牛,就不会被他的朋友揭穿谎言,不会把自己最后弄得很丢脸,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高晨潇说读这本《伊索寓言》,不仅能得到乐趣,还能得到智慧,大家可一定要看哟。
高晨潇的故事讲得很不错,速度控制得很好,不过他的表情看起来有点紧张,介绍的声音也越来越轻,下次要保持响亮。
汪宇炜讲了《画胡子》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非常会恶作剧,趁姐姐睡觉的时候用墨水和毛笔在她脸上轻轻画胡子。他讲得很短,似乎说的每个字都没有声调。希望以后他讲的故事内容再生动一点,语气再轻巧一点,该响的地方响,该轻的地方轻,效果就肯定比这次好,对大家会更有吸引力。
高昕宇讲了《狐假虎威》。这可是一个成语故事哟。故事说,狡猾的狐狸为了保护自己,不让自己被老虎吃掉,故意骗老虎说她是百兽之王,还让老虎跟着她去森林走一趟,看看动物们究竟怕不怕。结果动物们果然四处逃窜,把老虎看得目瞪口呆。其实动物们怕的根本不是狐狸,而是她后面的老虎。狡猾的狐狸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不仅保护了自己,还抢足了老虎的威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聪明的脑袋有时候比强壮的身躯更重要,连凶狠的老虎都会被狐狸骗,大家可要多学学狐狸急中生智的本领呢。刚开始,我看到高昕宇拿了半张纸上来,以为她会讲得很短,没想到她讲得还蛮丰富多彩的。
总的来说,本周的书虫俱乐部活动大家准备得都很充分,讲起来就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他们5个人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加在一起刚好是“天衣无缝”。他们也让我见识到了什么叫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要向他们多学习,争取轮到我的时候也能讲得很精彩,这样我就可以得到笑脸,再换新书就不会很困难了。
话说孟家母子自从搬迁到学校附近之后,那孟子便一改过去模仿杀猪扒狗的恶习,整天往学堂里跑,回家来便申晰哑哑做吟诵状,还不时拿根细枝儿在地上画来画去。孟母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心下认为这一回算选中了风水宝地。
光阴荏苒。转眼孟子已到入学年龄,孟母便将他送入学堂。想那孟子,天资聪慧,读书自然是“吃”一般。孟母更是喜不自禁,想起丈夫生前的嘱托,肩头的担子总算减了些分量。
谁料到,孟子读三年级时,学校附近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铅厂,每日里机器轰鸣,噪音不断,林立的烟囱喷云吐雾,浓烟翻滚。孟子开始还感到工厂新奇,可不到三个月,便觉头晕脑胀,胸中郁闷。那孟母是心细之人,早己察觉此事,速请郎中来诊。那郎中断言是孟子肺中有疾,乃长期呼吸一种有害气体所致。孟母无奈,便去学校为孟子办理了转学手续。
这一次,孟家母子一口气迁出四五十里,搬进了齐鲁东南山里,找了一处真山真水,风景宜人的所在住下。可刚刚住了两年,一座规模更大的炼油厂又在此处开始兴建。几年之后,柳蔫鱼亡,草萎花枯,泉水的味道都变涩了。孟母只得再度搬迁。
孟家母子正行走间,忽然遇见智叟老头。智叟问明情况后笑而止之日:“孟家大嫂虽然精明,深知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之影响。但你看而今我之华夏,飞腾驰骋,一日千里,工厂矿山如雨后春笋,遍地皆是,似你母子这样迁来搬去,何日是了?窃以为逃脱非为上策,保护环境才是正法。环境之保护人人有贵,乃国之大计,你我应借‘世界环境日’活动之际,发出呼吁,号召全社会都来重视环境保护,以保证人类,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健康才是。”
孟母以为然,便立即改变了搬家的想法,与智叟和孟子一起联名向世界发出了《环境保护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