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名人喜欢自喻。“镭的母亲”居里夫人自喻为蚕,物理学家法拉第自喻为蜡烛;地质学家赫骨黎为了捍卫达尔文的学说,自豪地宣称:“我是达尔文的斗犬!”而鲁迅以“牛”自喻的高尚品德,更为人们所敬仰。他说:“我好像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
蚕、蜡烛、斗犬、牛,其貌也许不扬,其举也许不壮。然而名人们却从他们的身上,发现了极其可贵的闪光的东西。居里夫人以蚕自喻,是因为她很赞赏“蚕细心地工作着,不懈不怠”的精神。法拉第以蜡烛自喻,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自喻,名人们赋予蚕、斗犬、牛以新的生命;这些不起眼的形象又给名人们以警戒和鼓励。
名人不把自己比天、比地、比高山、比大海,却专与“微不足道”的形象为伍,他们是自谦的。1948年,郭沫若曾对茅盾感慨地说:“鲁迅愿作一头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作‘牛的尾巴’,为人民服务的‘尾巴’。”茅盾听后笑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上的‘毛’,它可以帮助‘牛’把吸血的‘大头苍蝇’和‘蚊子’扫掉。”你看,自喻是多么谦虚,又多么得体啊!你能说郭老和茅公因为“牛尾巴”和“牛尾巴上的毛”的自喻而损害了自己的形象吗?恰恰相反,他们由于自己的谦逊和忠诚,更底得广大群众的热爱。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固然有限,但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塑造自己的“形象”。名人的自喻,对于人们应当怎样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将留下怎样的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