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春晚叙事作文500字
前几天晚上,我在洛阳影剧院观看了洛阳镇新春晚会。一进影剧院,便看到人山人海,再定睛一看,简直座无隙地,有坐在台阶上的,有两个人坐一张位子的,有站着的……天哪!这么多人,我的座位何时何月才能找到呢?
刚找到座位,表演就开始了,一共有12个节目,其中,相声和古筝的节目让我记忆忧新。古筝由5个身着古装的少女来弹奏,她们双手在古筝上轻轻滑动,弹出了一曲优美动听的《春节组曲》,音色时高时低,时快时慢,使我沉醉到了那喜庆的《春节组曲》中。古筝的声音似乎到了高潮部分,她们弹得刚劲有力,流水般的`声音从她们双手下淌出来。很快,她们优美的古筝声停了,我还依然沉醉在《春节组曲》那激情的调子中。从她们流利的古筝声中,我似乎看到了她们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情景。
随之,相声演员上台了。哈,是两个穿着长袍的男生,有一个是蘑菇头,看起来呆呆的。表演开始了,这个节目的名称是《咱是个文化人》,其中一个穿紫衣服的,说了很多话,让我们哄堂大笑,他本要说“哪咤闹海”,却说是“那宅闹海”,还把“精卫”说进来了,他在说“夸父追日”的时候,他说成了“寡父追日”,还扯到“后羿射日”,他说得是“寡”父射下了9个太阳,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不知不觉中,相声表演结束了。
【看春晚叙事作文500字】
春晚作为全世界华人的期盼,连结起的是一段思乡情,一段全家的记忆,一段属于每个人的岁月时光。更重要的是,春晚建构了全球华人的一份“身份认同”。
而这种身份认同的载体是“晚会”。晚会,把情愫外化、呈现给我们。同时,我们反向支持起了晚会的存在——在身份认同的感召下,一碗饺子,一台晚会,伴着窗外或多或少的鞭炮声,“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晚的节目构成,也是一场“图像的盛宴”。当然,还包括“听觉的盛宴”。
最近一两年,虚拟现实的引入,让春晚气象更新。许多现场观众看不到的虚拟特效,在大荧幕上尽收眼底。在商业模式上,这样的对消费群体的划分,是科学而必要的。
我们为什么看春晚,或许正是因为“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知道,远方的“一家人”,可以在屏幕的媒介下相聚。换句话说,不在于晚会演了什么,而在于和谁一起看;或者说,不在于和谁一起看,而在于和谁同时“看到了”。这样的心理,可以参见深夜“点歌”节目的盛行机理。
今天单从图像的建构上谈谈春晚。
最近在看一部跳跃性思维极强的一部《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里面关于图像的意识形态建构的话题仅仅谈了几页纸。而我,作为“建构主义”的“年轻信徒”,愿意谈谈这方面的内容。
首先,春晚尽管属于一种“实体”,但电视屏幕,无疑是“图像的”。
因此,如何通过图像等因素(合称多媒体及其他因素)影响受众,成为了春晚策划者、导演、现场转播人员的任务。
如何将“情怀”分解为图像与声音,以及各种形式的“互动”,成为了晚会策划的逻辑任务。或许导演可以不想这么细,但是把各种因素条分缕析,是提高节目质量的手段。这正是学者的任务。因此,额外扯一句,产学研结合,喊了这么久的口号,实在有实施的必要。
那么,建构起了良好的内容,是我们观看春晚的唯一理由吗?显然不是,这是由于这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造成的。额外扯一句,这种提问方式,在引导式采访当中,可以略微应用,效果出奇地好。
观看春晚,基于一种华人的“聚合性”,以及跨年的“仪式感”。
以前文章提到过,要专门讨论仪式感的问题。这里作一点简述。
仪式感的核心,在于“对改变的价值认同”。这是我当下思考得出的不成熟诠释。比如,毕业典礼、春晚这类“仪式”或“有仪式属性的”活动,都是基于一种时点为中心发散开来的“逻辑圆锥”的“价值认同”——重视与怀念。
这是看春晚的第二点理由——维持仪式带来的价值认同。
总结一下,看春晚,一方面是维持价值认同,另一方面是维护文化建构(文化纽带)。而“图像”,是春晚不可或缺的媒介话语。多媒体配合下的图像建构,构成了一种华人界的“强联系”。
让我们一起跨年吧。
诸位,提前预祝新春快乐。
过年啦!今年真是很好玩,过年这四天里,看春晚、拜拜年、放烟花、回老家,没有哪一件事不令人兴奋。但,我最喜欢的是放烟花。
那天晚上,我跟我的两个妹妹一起去放烟花,到了小区的指定放烟花区,发现已经有很多人了。我们马上拿出烟花,放在地上。我们带的烟花有很多种类,有仙女棒、冲天炮、小火箭、风火轮、小蝴蝶和飞碟。我拿起了一根仙女棒,用打火机点燃,只听“呲”的一声,仙女棒冒起了白火星,还是球形的,像蒲公英一样。我又拿起了一个冲天炮,点燃它,它冒着白烟烧了一会儿,只听“呼”的一声,一个红色的火焰团飞了出去,在黑暗的天空中炸开来,像极了一朵怒放的花朵。之后,我和妹妹们把其它烟花一个一个的都燃放了。
过年放烟花可真是不可或缺的必玩项目呢!
夜晚化成了黑暗,渐渐吞并了整片天空。万家灯火在黑夜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光明。
“终于大年三十了!”我一边在茶几上摆放着瓜子、花生、饮料这些消遣和守岁的必须品,一边在嘴里嚷嚷着。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终于,春晚主持人发话了。让我日思夜想的声音在我的耳畔回响着。春晚终于开始了,在整个等待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像一片平静的湖水,后来微微有了一点波澜,到最后波涛汹涌。以至于节目开始时,我激动得都差点跳了起来。
各色各样的节目开始表演。一会儿是让人捧腹大笑的小品,一会儿是让人忧愁的歌唱,一会儿是让人瞠目结舌的高难度体操表演……这些表演无不让人叹为观止。可是却只有一个节目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上,这节目便是《少林魂》。
这是一个由河南少林塔沟学校出演的武术节目。刚开始,由成百上千个穿着金色武术服的艺人组成的“少林”二字,定立在广场之上。“少林”二字是那么的整齐,是那么的巨大,又是那么的夺目。恍惚之间,“少林”二字又解体成了千百个艺人,均匀整齐地散布在了广场之上。突然,在广场左上角的那艺人猛地跳起,其他艺人纷纷效仿,也都跳了起来。这并不是简单的跳跃,而是像波浪一样翻滚着,一个接一个地跳起。霎时间,整个广场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此起彼伏。
紧接着,从左边大约跑出来了十来个艺人,他们跑成一条直线,手里都拿着一条红带子,径直跑到了广场的另一端。 那些艺人将手中的红带子一翻,又将那些红带子一拼,一面巨大的中国国旗,便赫然出现在了广场之上……
我被这气势宏伟的表演震撼到了,心中不由想到:何为少林魂?何有为中国魂?少林魂已刚强、独立!中国魂已团结、自强!
不知不觉中,十二点的钟声已经敲响。窗外无数束烟花一齐怒放,响声震耳欲聋,烟火漫布满天。伴随着璀璨的烟火,我也走向了自己的床榻,回想着结束了的春晚,我慢慢进入了梦乡。在梦里,我一定在大喊:“新的一年开始了!”
盼呀盼,盼呀盼,在喜气洋洋的鞭炮声中,8点的钟声准时响起,喜气洋洋的音乐又一次响起,哦,一年一度的春晚又向我们招手了。
48名央视主持人的歌曲串烧给春晚带来了“开门红”,带来了一派喜气洋洋,阖家欢乐的景象,也为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带来了新春的第一份祝福。舞美,人美,灯光美,美美的一切,构成了春晚全新的气象。
“当然有了,过年的时候,咱们家里有窗花呀。”
童稚的声音传入了我的耳中,我不由得望向了电视机,一首富有节奏的歌谣让我拍手叫绝:“银剪剪,擦擦擦。巧手手,剪花花,莫看娃儿不大大,你说剪啥就剪啥。不管风雪有多大,窗棂棂上开红花。”
接着,动态的窗花旋转着,我定睛一看,原来是由24个孩子组成的方阵,像万花筒似的为我们展开。一会儿,开始的一朵窗花,便变得含苞欲放了,害羞的样子,真像一位少女!它慢慢的绽开,变换形状,给人带来不同的神奇之感,一会儿,又变成五朵小花,点缀着整个春晚,包、合、绽、放,美丽无限,就像万花筒一般,给人独特的视觉享受。
由小朋友完成的这个节目,天真童趣。这也是万花筒与中国剪纸元素的完美结合,变出了美丽的窗花,富有创意,又富有寓意,期盼着明年更加美好,拥有,更大的丰收!
触摸着家中窗上的窗花,我感慨深微,春晚,带给了我们欢乐,带给了我们笑容,更带给了我们感动!
放鞭炮,贴春联,吃饺子,看春晚,年年节目都不同;发短信,送祝福,打电话,道平安,岁岁叮咛都相似。横批:新年快乐! 不 用说,春节到了春节,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人在这一天里,不管是任何一个人,都得回家团圆,一起吃年夜饭,象征来年的圆满,迎接春节,迎接2014年的到来。
“过新年,人人笑,姐妹说声新年好。”还在被窝里熟睡的我,一早便被这欢悦的《新年童谣》唤醒了
我赶紧起床,换上了漂亮的新衣鞋,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一大早,妈妈忙着包饺子,爸爸搭起凳子贴对联,我帮爸爸扶凳子。一家人说说笑笑,真是忙得不亦乐乎!对联贴好后,我便认真的观察了一番:红色的边框,金色的文字,上面还画着“万马奔腾”的图案。真是“屋满春风春满堂,门迎喜气喜迎门”。
一转眼,便到了除夕晚上。我们全家聚集在电视机前,观看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委婉动听的歌曲使我陶醉,滑稽有趣的小品使我欢乐。看着看着,零点的钟声就要敲响了。 “5、4、3、2、1”,0, 12点的钟声响了。 正当我兴致勃勃的时候,一阵阵“噼哩啪啦”的鞭炮声把我的思路中断了。一会儿的功夫,空气中就弥漫着浓浓的火药、烟火的气味。我想到,这个时候应该是家家户户团圆。吃年夜饭的时候了
我相信:新的一年开始了 明天会更好。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全家都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春节联欢晚会。
八点整,晚会开始了,我们都津津有味地看着节目。节目精彩极了,有歌舞、小品、杂技、魔术……我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一刻也不愿意离开。
这次晚会我最喜欢的节目就是魔术“年年有鱼”。魔术师的魔法真神奇啊,他一施魔法,鱼儿都乖乖地听从指挥,让它们往左,它们就往左,让它们往右它们就往右……更神奇的是,魔术师还能把画上的鱼变到鱼缸里,太有意思了。看了这个节目,我都想当一个魔术师了。
春晚太好看了,我喜欢看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