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老规矩高三作文
规矩总是老的好,老的好规矩便是老规矩。老规矩是民族的,中国人以忠孝传家,以礼义为本,以廉耻为界,以勤俭为德,很多老规矩恰恰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比如:“忠厚传世勤俭持家”,“首孝悌、次见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等等。老规矩是历史的,先王之道,圣人之德,任何一条老规矩都不是慢慢积累而形成的,任何一条老规矩都不会是凭空产生的,老规矩的形成是首先是一个演化过程,其次是一个累积过程,更是一个历史过程。老规矩是实践的,这是老规矩最重要的特点,当一条规矩被创立,它必然要经过实践,而实践恰恰是检验规矩的唯一标准。一条规矩行不行的通,能不能被人们熟悉、记住并广泛遵守,这需要实践来证明。而老规矩正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结果,许多老规矩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其原因便是因为这些老规矩经过实践检查被证明是有效的、可行的,否则早就被淘汰了。所以说,规矩都是老的好,留存下来的老规矩是珍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光大。
老规矩中有新规,老规矩是新规矩产生的基础,老规矩之中孕育新规矩,没有老规矩也就没有新规矩。新规矩是老规矩的传承,更是老规矩的发展,当老规矩与时俱进,当老规矩顺应时代,这样的老规矩就变成了新规矩。老规矩叫“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新规矩则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老规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新规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规矩“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笑不露齿话不高声”,新规矩“举止得体”、“请勿喧哗”……规矩是随着时代发展的,规矩是随着时代进步的,规矩不是一呈不变的,不论什么样的规矩,只是符合以人为本、符合事物发展规律,这样的规矩就是好规矩,这样的好规矩就是老规矩。
有了新规矩,忘了老规矩,有了新规矩,有了新感受,有了不同的存在方式,老规矩被放弃了,被遗忘了。新规矩接地气,新规矩适应发展,对老规矩愈发不平,愈发摒弃起来,于是,对老规矩也就忿忿不平了。新规矩慢慢地变成熟规矩,熟规矩最终成为老规矩,一个轮回就是这样。偶然,回到老规矩,却发现事如昨,意不同。曾经的事物,蓬勃盎然中,自有一番生机,曾经的经历,踽踽独行里,舞蹁跹任逍遥。新规矩变老了,老规矩变新了,或者规矩本没有新老之分,有的只是人心之分。
世上本没有规矩,遵守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规矩。是耶?非耶?有的规矩,只有开始却没有结尾;有的规矩,还没有形成就到了终点;有的规矩,平顺易行;有的规矩,阻力重重;有的规矩,通向天堂;有的规矩,通向地狱……。多少人遵守的规矩,对你来说也不一定就是规矩。你遵守的规矩,不论是否有人遵守,这都是你的规矩。选择自己的规矩遵守下去,不后悔,选择自己的规矩向前进,不回头。规矩在心,方圆天下。
【北京的老规矩高三作文】
照我们家乡的老规矩,春节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一天,我家不熬腊八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因为我们没有做腊八粥的习惯吧!
我从没留意过过年的事,所以我就去问奶奶了。奶奶说:“我们之前根本没有你们现在这么好,你们现在是有车可以开车去拜年,我们那时候可没有车。”“没有车?那你们是走路去的吗?”我问奶奶,心中充满了疑惑,我奶奶说:“没错。”这个回答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去一个地方拜年的时候,坐在我大哥哥的轿车里发生的,是我姑妈讲的。她说:有一回,我奶奶叫他和小姑妈一起背着柴火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拜年,背着背着我小姑妈就哭了,因为磕出了血。那时候我小姑妈才9岁,我大姑妈也才12岁。我姨婆就和奶奶说:“以后你不要让你的小女儿去,让你的大女儿去就好了。”
我回忆完这个事以后我就去问奶奶:“您为什么那时候不让大阿爸、小阿爸和爸爸去呢?”“那时候大阿爸有事不能去,你的小阿爸和爸爸都还没生出来呢!”奶奶说,我哦了一声。心中的这一个谜题就“迎刃而解”了,可是下一个谜题的种子又在我的心中萌发了。
我问奶奶:“那时候你们为什么要拿着柴火去拜年?不像现在这样的八宝粥、饼干方便面呢?”奶奶回答我说,“那时候我们没有像你们现在这样幸福,也没有这些东西。所以才让你的小姑妈和大姑妈背着柴火去拜年的。”
我走到楼上去看电视,心想:我奶奶他们为什么那时候的生活太苦!唉!还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可幸福了!从春节就看出来了。珍惜吧。
照温州的老规矩,春节的前夕是最忙的。老者总说:“都忙一年了,再忙几天就熬出头了。”正如其所说,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四到二十八这几天,家家都捣年糕。它是用糯米粉与水混合而成,上蒸锅蒸熟然后加入各种配料,最多的是一些糖,这不是糕而是小型的甜味大赛。
在腊月二十八这天,我拉着妈妈的手快步地走在繁华的集市上,瞧见不远处人声鼎沸,大大小小围在一起,空中飘着几缕轻烟,好似在煮着些什么,冲上前挤入人群,当中赫然立着一口大缸,缸中有着一团粘粘乎乎的“棉花”,壮年们提着一把锤子,一个在左一个在右,轮流着锤打面团,缸中的面团如同一只会变形的精灵,时而呈长方形,时而呈椭圆形......就这样被捣成了让温州人垂涎三尺的年糕。
这件事看着有趣,做起来也好玩。小孩子们跃跃欲试,撸起袖子,俯下身子,摆出一副要干架的样子,提起小十倍的棍子,也有模有样地捣起面团来。一提、一揉、一打、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好似早就练过般娴熟。
看到这样的情境,我总是好奇地跑去问爷爷:“爷爷,为什么每年快过年的时候要捣年糕呢?”爷爷总是摸摸须白的胡子,笑而不答,看着我一年一年地长高。小时候,稚嫩的我总是悟不出其中的意思,现在我总算明白,原来年糕的“糕”同“高”音一样,表示年年高,寓意着事业成绩都能更上一层楼,祈求来年的步步高。
牙牙学语的小孩子,亭亭玉立的少年,须发皆白的老人,提到年糕谁不是鼻子里涌入一阵浓郁的香气。抓起一块,香气贯穿肺腑,年糕还没入口,口水已经流了三尺长,何况是,一把一把地往嘴里塞呢!
捣年糕是温州的悠久传统,具有千载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让我们携手共进,一起将它传承下去。
【简评】
本篇习作小作者主要从年糕的做法、寓意、味道三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自己家乡的风俗——捣年糕。小作者的语言虽不华丽,但却平淡有味,犹如一位老者娓娓道来。作者还十分注重细节描写,将人们捣年糕和品尝的动作十分生动地刻画出来,体现了对年糕的喜爱。(施民贵)
大年三十,按照家乡的老规矩,爷爷在门口放了两竿竹子,郁郁葱葱,好像在欢迎春节的到来。我想:我何不把它画下来庆祝春节?
我准备好画具:毛笔、毛毡、宣纸、墨盘、清水。然后拿起毛笔,先用清水与墨水在墨盘里调出淡墨,在纸上画竹竿。画完后,我发现这幅画上的竹子上粗下细,与门前的竹子不一样。我不死心,执意再画一幅。不过,这次得先在练习纸上练一练再画。
我一丝不苟地轻描淡画,细细观察着竹子,一会儿就把一张纸画满了,这次画的比较满意,可以正式开始画了。随后,我重新开始画起来,右手紧握毛笔,左手扶纸,吃了墨水的毛笔向下一按,轻轻往上一提。拿开毛笔后,只见宣纸上的墨微微渲染开来,像一朵小花在慢慢地绽放。
竹子画好后,我开始画竹叶。这时,我把毛笔行走的方向改变,从上向下,把几片竹叶画好,组合在一起仿佛一只停歇着的蝴蝶。我又在竹子下方简单勾勒了几块石头,这样竹子看起来更有了精神。
整幅画画好后,我隐隐觉得还缺些什么。缺什么呢?噢,题字!我想了想,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嘿,我的《竹石图》大功告成。
(作者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民安路小学六年级学生)
后 记
在学校国画社团里,我一直都很喜欢画竹子,今天看到爷爷摆在家门前的竹枝那么郁郁葱葱,不觉又提起了画笔。
家长感言
大年三十家家都在门前摆放竹子,没想到孩子即景生情,画了翠竹,又写了一篇作文,希望我的孩子能继续保持这种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教师赏析
竹子寓意美好,小作者如此有心,画竹又写竹,文字清新朴素,画竹子时的细节描写到位,读来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黄丽萍)
照家里的老规矩,初福那天也就是大年三十,集市上到处是忙碌着的身影,人群棱穿像穿梭着的水龙。
家里人忙着准备过年祭祖的供盘,一只鸡块鸡血,一颗鱿鱼干,一两块豆腐干和块把五花肉。奶奶从楼栅上捉了只鸡,是大阉鸡,准备当祭品,鸡“咯咯咯”好奇而呆傻着叫。妈妈守在厨房里煮水,爷爷从集市上赶回来,把买来的鱿鱼那伙东西搁在桌子上又忙碌着杀鸡。七拼八凑着把供盘摆好在鱿鱼和大豆腐干上,中间一只整鸡,右边两块猪肉和块把血。准备好了供盘,爷爷又在上边撒抹了一些洋红表示着火红旺。
晌午,爷爷把供盘放在早已准备好的八仙桌上,又摆了盘苹果和桔子,加上了糖仁和饼,再把小鼎放在供盘前面,插上十八根香和两根蜡烛。再看那供盘里的鸡可有讲究了:鸡头要伸着抬着,不可以垂下去,我的爷爷干这行可练到了家。
摆好后,便是祷告了。“保佑我们一家七口……”燃了炉子,把一张张纸币放进去,这烧纸币不可以反着烧,要正着,不可以大捆大捆地烧,要一张一张的烧。
一切停当,最后也就是迎岁,也叫迎财神,除了很小的孩子一般没有人十二点前睡觉,直到财神驾到,又要烧一次香和敬三次茶。
鞭炮劈里啪啦响了……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嘻嘻!我们安徽也不例外,我们都说“春节的来临才是冬天放肆的日子” 可不是嘛,我真的要被冻成一块冰砖了!
腊八腊八,当然要喝腊八粥啦,我也说不清里面有什么,反正有各种豆与各种干果(一般能用来熬粥的都有)。可是在我们安徽,里面可是会放一点紫薯的,熬的时间长,粥就变成紫色的了,我们一般都是晚上熬,第二天早上喝呢!
除夕我们要泡腊八蒜,可我们不会把它泡得色如翡翠一般,而是把它泡成浅褐色的,因为放的是陈醋,所以也就是深褐色的了,我们有时也会在里面放一点盐,好让它更有味儿,让人忍不住多吃一点。
对于我们小朋友,春节最少不了的还是那美味的千层糕,就是用糯米和面粉、糖等做的糕,把它削成一片一片的,但是尾巴不能切开,让小朋友们一片一片撕着吃,还是很好玩的,少了什么都不能少了这个!
我们过节家里会来很多人,老一辈们就会摆上一个干果拼盘,把各种各样的干果和分糖给大家吃,小朋友又忍不住会抓一把。
到了除夕,我们会来一次大扫除,小孩子们也会早点洗澡,因为明天,我们不倒垃圾,不洗衣服,怕财神跑走了,下一年就没有钱了,哈哈!
我们初一都不出门,因为过了除夕家里都是神,开门就怕他们都偷偷溜走了,所以我们拜见的都是在初二。呀呀呀,差点忘了过年不要剪头发,剪的时候想想你舅舅哟,偷偷告诉你,过年剪头——死舅舅。
一年要比一年好,每年都有新进步,过个好年,我可是能看出你那脸上遮不住的乐,哈哈!
照福建闽南那一带的老规矩,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是过小年,同样也是祭灶日。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的老人长辈都忙着做各种特色糕点。
发粿就是其中的一种,他是用红糖来做的。闽南人作为节日祭祀之供品。一些庙宇也会用之贡品。发粿的口感软糯,香香甜甜,小孩子们尤其爱吃。长辈们做完,便放在蒸炉里蒸,不一会儿,冒着热气的发粿就出炉了。但它最重要的作用还是拿来供奉灶神,在家中供上猪、鸡、鸭、鱼之类禽畜,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烧香放鞭炮。
过春节,自是少不了贴春联,不仅增添过年的气氛,还寓意着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终于迎来除夕了。大年三十的晚上,一眼瞧出去,每家每户门口都挂上了大红灯笼,贴上了喜庆对联。丰富的饭菜就端上了圆桌, 桌子下也会放一个小小的火炉,寓意着“团团年年,红红火火过大年。”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之后,我们就会开始放烟花。随着大人们点燃烟花,漂亮的烟花在天上不断的绽放,年轻人们就会拿起手机来拍这五颜六色的烟花,美丽极了!最高兴的还是初一早晨,清晨大约三四点钟时,外面的鞭炮声就“震耳欲聋”了。大人们忙着放鞭炮,我们小孩子从里到外换上了新衣服。而且吃饭时要先给老人们拜年,拜完年之后,老人就送给小孩子们压岁钱,这大概是我最开心的事了。
大年初一,按福建闽南的习俗,不能扫地,而且这一天的早上只能吃素食,不可以吃荤的。因为老人都说:“ 这一整年出门都会忘记带雨伞淋雨。”在这一天里,我们都会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还会给亲朋好友家的小孩子红包,接到红包的小孩子就会兴高采烈的跑进自己的房间,轻轻的关上门,迫不及待的打开红包来细细数一番。数完之后就会乐呵呵的笑起来。
过了元宵,热闹的春节结束了,人们纷纷回到了工作岗位。地上没有了鞭炮纸屑,美丽的乡村又安静了下来……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应该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今天,犹然已经都腊月二十三了,可我还得给大家来一个过年大盘点……
1、能冻死寒鸦的腊八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腊月时如果不戴好手套或耳包,足足能把你的手或耳朵冻成冰块!
剩下的就是腌腊八蒜,做点腊八粥,腊八也就此完了。
2、有差异的小年和除夕夜
不论在北京还是东三省都过二十三的小年,而在四川、云南那些地方,而是二十四左右,而且过年时吃汤圆。
今天我得吃糖,麦芽糖是我的最爱,听说今天要送“灶王”上天,并且用糖想法子粘住“灶王”的嘴,他才不能上天跟玉皇说人世间的坏事了。
除夕可真热闹,家家都做年菜,我到现在还记着包幸运饺和金钱饺;晚上大家都放烟花爆竹看春晚来守岁,有一次,我就因为要守岁,而去洗了“N”次脸……
3、正月初一和元宵节
初一也就可以说是休息日,可大家都来来往往给亲人、朋友拜年;(我估计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就是给死对头拜年的意思吧!)老人就在家里待客。
元宵节我们猜灯谜、挂彩灯、吃吃元宵也就结束了……
“正月里呀,是新年!是呀,是新年……”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wich you peace,joy and happineis thiroaghthe coming year。
(在新年来临之际,祝福你平安、快乐、幸福。)
照家乡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二十几就开始了,在这段期间,家家户户忙着打扫屋子,洗床单窗帘,买腊肉香肠等吃的东西,准备过年。腊月二十六家家贴红红的对联,可喜庆了。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菜,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一家人围在一张圆桌上开开心心的吃连夜饭,大人们还会给孩子门压岁钱。除夕家家灯火通明,不许间断。天一黑,滨江路上就开始放起了鞭炮,礼花,满天五彩滨纷的礼花,鞭炮声不间断。午夜零时,全城礼花声鞭炮声震耳欲聋,仿佛要把整幢震垮似的。这一夜,除了很上的孩子,没有什么睡得站,都要守岁。我 却在凌晨一点方左右,就呼呼大睡了。
正月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关门休息,门前堆放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这天,大多数人们都去逛公园,逛庙会,可开心了。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家家张灯结彩,红火而美丽。还会在那里赏月,圆圆的月亮,像一个大九的玉盘。家里在电视机面前,看元宵“喜乐会”,一家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十分开心。
家乡春节多姿多彩,最快乐的当属我们小朋友了,除了能得到压岁钱以外,最开心的是我们可以轻松自在的玩耍。过年真快乐!
正月十五一过就是春节的末尾了,该工作的工作,该上学的上学,日子恢复了往前的平静。
按照广西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开始了。这天,是传统的小年,是灶神爷升天的日子。人们杀鸡宰鹅祭拜灶神爷,企盼在新的一年里衣食无忧。
腊月二十五左右,人们必须选出一天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此外,人们还要买菜,割肉和准备年货。
除夕,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鞭炮声日夜不绝,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街上飘着一股烟火和酒肉的香味。人们在门口贴上新的对联,屋子里贴满了各色的年画。人们到了晚上还要吃团圆饭,在外边做事的人,必须要赶回来。此外,大人们是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孩子们燃放烟花,真是快乐的时光。
正月初一,春节有一个高潮到了。大街上的店铺不但不关门,还有许多小贩在大街两旁摆了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在大街上逛街,下棋,聊天。小孩们牵着大人的手,购买玩具。
正月初二,人们开始互相拜年,互相道贺。这天,是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的。
元宵上市,春节最后一个高潮到了,这一天,大街上像是在办喜事,张灯结彩。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还有猜谜踏歌的活动。大街上也许会有舞龙的节目,大家要燃放完剩下的烟花爆竹。这天,人们是要吃元宵的。
过了元宵,春节差不多也就结束了。天气回转,农民开始春耕,学生准备上学,人们有回到忙碌的生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