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下午,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圈圈和爸爸来到海滨公园学轮滑。公园里的景色真美啊!有很香的杏花、粉色的桃花、还有杜鹃花,旁边一棵棵高大碧绿的大树,瓦蓝瓦蓝的天空像一面水晶玻璃。
圈圈先穿上一双紫色的轮滑鞋,接着练习起来。虽然一开始他还不会滑,接连摔了好几次,但是他毫不气馁,每次摔倒就马上爬起来继续轮滑,结果还是又摔了个狗吃屎。爸爸哭笑不得地说:“圈圈,你都摔了好几次跤了,疼不疼?要不还是别学了?”圈圈说:“做一件事,只要坚持不懈、刻苦练习就能成功。”圈圈继续练习轮滑,这次又摔了个四脚朝天,虽然痛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但是他还是坚强地爬起来又试了一次,这一次终于成功了,爸爸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你终于学会轮滑了。”
夕阳西下,圈圈跟爸爸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屈屈,你知道么?你是我主的时候,是我在圈子里最单纯的时候,那时我刚进圈,对所有的人都有着一种戒心,但是也很容易放下戒心去全心全意的相信一个人。不像我现在,对不认识的人有着戒心,对认识很久、关系很好的人也有着戒心,只能淡,却不能消失……
屈屈,你是我进圈认识的第一个人,也是在圈里相信的第一个人,但是当你给我说你又收了一个贝、一个妹妹后,我却突然难受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觉,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从那以后,我们的关系淡了,感情也淡了……
从那以后,我又建了一个QQ,加上了你所在的那个群,改名片的时候改成了一个陌生的名片……
从那以后,我只在电脑旁静静的看着在群里聊东聊西的你,最多,最多也只是用这个对我们都很陌生的名片在群里说上几句话,说完就潜,继续看着你聊……
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的圈子?
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
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
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
文章中心立意应该明确话题含义:
走出圈子: 打破思维的束缚;
打破陈规(常规);
挑战权威,不盲目崇拜,走自己的路
……
【优秀论文】
1、走出这个圈子
所谓“圈子”,就是把人们禁锢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不断重蹈前人的圈子,最终导致人们思想与行为都被束缚住的空间。圈子里的人不知圈外世界的精彩。
这个圈子里有一群学生,当他们步入试室,迎合考试时,屈原在他们的作文卷上一次又一次地投江,似乎他不是一名爱国诗人,而是一名“跳水运动员”;而牛顿也乐衷于一次又一次地被苹果砸中脑袋;司马迁也被迫一次又一次地接受宫刑,他的苦难似乎永无止境。而阅卷员面对着这一份份雷同的捐资,只能痛下杀手。这时,韩寒来了,他告诉这些学生不能只忠于前人的文章而不停地重复,一篇优秀的文章是要经过独立思考,要新颖别致,才能出奇制胜、大放异彩的。于是学生们明白了,面对学习,我们要走出圈子。
这个圈子里还有一位工程师,他是比尔盖茨的大学同学。当在大学期间盖茨力劝他退学并一起自行研究程序时,他拒绝了。因为他认为前人设计的程序凭他们的智慧是不能超越的,于是他选择留在圈子里继续埋头苦学。等到他过了不惑之年后,已是首富的盖茨来探望他——此时的盖茨早已因敢于走出前人的束缚,发现新兴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空间,研发了许多新程序。这位老同学才深深感叹到只有走出前人的圈子,才能大放异彩。若当时他与盖茨一同研发创新,现在也一定成为使人学习的榜样了。于是他终于明白,面对科学,我们要走出圈子。
这个圈子里还有一个腐朽的清朝统治集团,他们遵循古训,苟守前人封建礼教的规定。这时,一群羊人带着军舰闯了进来,让这群大臣吓得落荒而逃。原来正当他们在圈子里遵循着封建古制治理国家时,圈外的国家早已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工业革命、思想解放运动……后人只能对着这些先进文化喟叹:走出前人的圈子,才能发展,发展才能强大,强大才不会挨打,才能避免死亡的命运。于是,圈里有着新兴思想的人们感叹到:面对治国,想要发展就要走出圈子。
【评点】本文以明确的中心论点,并列式的清晰结构,恰当的例证赢得高分。
2、走出这个圈子
张爱玲说过:“培养孩子是个危险的职业。”其危险就在于设定了一个圈子,一个想方设法让孩子跳不出的圈子,其实,这对于被设定者才更危险。生活、人生告诉人们:走出这个圈子是非常必要的。
走出这个圈子是生存的唯一途径,有时候,我们也会陷入某种怪圈,与其在这种怪圈里挣扎,倒不如冷静地思考一下,想想自己该如何走出怪圈另寻生路。或许就会到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
走出这个圈子是成功的最佳道路。潘石屹,一路艰辛走来,终于考上大学到石油部工作。“创业资本”只有80元钱,但他相信走出原来的工作圈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当时潘石屹享受着还不错的工作,他就不会拥有今天巨大的成功,不会有SOHO中国有限公司,不会成为中国房地产发展中代表创新和前卫的一个符号。我并不是主张每个人都搁下手中的工作去“寻梦”,但是对于一个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来说,一旦看到机遇,哪怕很熹微,都会产生思想的火花,打破原有的圈子去接近机遇,创造更大的成功。
走出这个圈子是民族振兴繁荣的根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走出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圈子、过渡、改革、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一颗闪亮的明星,19世纪末康梁的的维新变法,20世纪初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固然取得了成效,但由于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没有走出那个任人宰到的圈子,革命很快归于失败,中华民族要永远屹立于世界,震撼世界,需要不断走出那些外国干涉,本国发展薄弱的圈子,不断发展强大。
徐志摩为了寻梦,没有陶醉于眼前的碧草,“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个人的生存发展,社会的强大富饶,世界的和谐进步,都需要走出圈子,才能寻觅到更美的梦想!
简评:
议论文重在有清晰的思路,这篇从并列的三个方面来论述走出圈子寻找梦想给以启迪。要知道高考[微博]作文教师就喜欢这样的“眉清目秀”的文章。
3.走出这个圈子
上天赐予我们生命,我们应珍惜它,不是造恶于社命而是奉献于社会。回望我国五千年历史,在各个不同的年代,都有小人、奸人、卖国贼,但也不缺乏光明磊落的志士,为国损躯的英雄。为什么前者遭人唾骂一世,而后者却被称颂万年。原因只有一个:你有没有走出私欲的圈子。
岳飞抗击金人,精忠报国,为国,为百姓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奋勇杀敌,无私无欲,置身于事外,愿战死杀场,誓死卫国,却被未能走出私欲圈子的秦桧所陷害,而秦桧也是不幸的,他未能走出私欲的泥潭,落得下跪岳飞的坟前,永世受耻的下场。
林彪我国的一名赫赫虎将,才智绝伦却未能走出私欲的圈子,与“四人帮”为伍,妄想篡党夺权,机毁人亡宣告了他的“主席梦”的彻底破产。一个人一旦私欲膨胀,他便忘记了百姓,忘记了正直,忘记了人民的利益,终将与历史背道而驰,私欲会葬送他的一切。相反那些不计个人得失的,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他的生命才会永存。
雷锋就是一位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名人。他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做好事不留名,他象春天般地对待同志,他象夏天般地有颗火热的心肠,他所做的一切,不求回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处流传着他的好人好事,雷锋的名字家户喻晓。雷锋英年早逝,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贡献却胜过那些未能走出和圈子的才能超群的人们。
走出私欲的圈子是我们明智的选择,无私才能无畏,无欲才能刚正。
走出私欲吧!唯有走出私欲,你才能走出一条更宽更阔的人生大道。走出私欲,人们之间少了尔虞我诈,少了勾心斗,我们这个社会才能更加美好,人类的天空才能更加明澈。
简评:
这篇习作以较为丰富的例子和忠肯的说理让人们远离些私欲,选择的点比较一般同学小,又有很强的时代针对性。这就可以拿到发展分了。
4、走出这个圈子
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
——题记
在一个灿烂喧嚣的官场中,或许灯红酒绿,或许荣华富贵,或许山珍海味,然而你不属于这个圈子,你只是你自己,你属于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走出这个圈子,你含着泪,可当你蓦然回首,你却微笑着……
苏东坡,你被一贬再贬,你豪迈地一脚走出这个圈子,走向你的赤壁,被贬岭南你笑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岭南你依旧“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夺绝冠平生”。一脚迈出后,你“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驾一叶之扁舟,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望着波涛澎湃的江水,你满腔的不平不公不白也被江水激起,你回想当年赤壁之战,时势何等风起云涌,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山高水寒,你依旧明朗;凄风苦雨,你的意义依旧盎然,你揣着一幅碧绿的画,把它镶进明月的画框,洒入你胸怀,七分酿成了月亮,三分啸成了剑气,你情起波涛中,同起骇浪间,一吟成杰作,绣口吐出半个诗坛。起出这个圈子,你才是真正的你。
李白,在朝,你要高力士脱靴研磨,在野,你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孤独,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朝你是宫廷歌舞升平的点缀,只有走出长安城你才是山间明月的野鹤,你才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你,你才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片片浮萍成摇曳的翡翠,辛弃疾,你是个江南游子,你走出战场,开始你的文人生活,你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徘徊“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夜里连营”,走出战场,你依旧在战斗,你在纸间飞舞。
走出这个圈子,犹如“宁可抱香枝去死,何曾落叶北风中”的苗一样,坚贞不屈。
走出这个圈子,犹如“黄昏雨打园林,残蘭飘落满地金”的蘭一样,虽残但辉煌。
走出这个圈子,犹如“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一样,勇敢战斗。
点评:
走出这个圈子,依旧可以把人生挥洒自如。作者把圈子“内”、“外”定义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状态和境界,为全文定下很好的角度。对于三个文人的经历及诗词更是信手拈来,十分精彩。全文结构完整,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