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年俗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12:26:50
  • 《春节年俗社会实践报告》
  • 春节年俗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是进行社会实践后需要完成的报告,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对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总结报告。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春节年俗社会实践报告,希望对您有帮助。

    题目: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

    实践单位: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

    实践时间: xx年1月29日 至 xx年2月17日 共20天

    实践目的: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们于xx年1月29日 至 xx年2月17日期间在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们各自的特长及优势结合实际,进行了如下分配。任鸿鹏同学在美食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安排他与隋拓同学一起在组织活动期间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何勇兴与刘嘉两位同学则负责组织活动期间调查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连市的文化习俗时,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大连人的过年习俗其实和东北人的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守岁与“年夜饭”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孝感人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台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要在初二取下烧掉。

    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破五”吃饺子

    “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

    送穷风俗的仪式大多是: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糖瓜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冀“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相联系。所以,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老东北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因为东北主要人口迁徙到东北的历史不是很久,所以东北的习俗都带有一些外来或是中原习俗在其中,又有流失,又相互融合,聚居于不同地区的人口的习俗也是不一样的。送灯在东北来说是一个比较流行的祭祖习俗。

    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后代千万。

    实践总结: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东北的春节习俗除了和北方许多地区一样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近些年来,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对者认为,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正因为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取向不一样,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各人会有各人的选择和判断。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致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如果不顾现实和民众心理,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只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春节年俗社会实践报告】

  • 《一年级作文有趣的年俗》
  • 一年级作文有趣的年俗

    我的家乡过春节时有很多习俗。每年到要过年的这一个月,就成为腊月。腊月里的每一个节气都和过年有关系。

    腊月初八的这一天,就是喝腊八粥的日子了。这一天每家都要做一种粥,而且都要在粥里放八样东西,有红豆、绿豆、江米、麦仁、黑米、莲子和百合,还有好吃的葡萄干,熬出来的粥稠稠的、甜甜的,好吃极了!不但要喝粥,每家还要泡腊八蒜呢!听老人说,喝了腊八粥就要花钱准备年货了。

    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要贴红红的对联和放长长的鞭炮。知道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吗?传说,有一个叫“年”的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怪兽,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出来捣乱,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但它最害怕声音和红颜色。一天晚上,“年”又出来吃人了,他在一家人门口看见这家人正在用竹子搭起的火堆取暖,燃烧的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把“年”给吓跑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这就是过年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这就是我的家乡过年时有趣的习俗。

    [一年级作文有趣的年俗]

  • 《家乡的年俗文化》
  • 2024年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它等待着新年的钟声响彻云霄!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南北方的年俗文化也存在着差异,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我家乡的年俗文化吧!

    说起年俗文化有很多,如贴春联,年夜饭,压岁钱,放鞭炮,等等……

    先从贴春联说起吧,在大年三十的早晨,一定要贴上红彤彤的春联,不仅可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寓意着来年的好兆头。其次是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家都会赶回家和家人一起吃丰盛的年夜饭,代表着收获,幸福,寓意着欢乐,吉祥。这是每个中国人最期盼的时刻。下一个必不可少,也是我最期盼的环节,那就是压岁钱,它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项习俗,长辈会在除夕给晚辈发放压岁钱。寓意着祝福晚辈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最后是放鞭炮,相传放鞭炮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在除夕的晚上,大人们会放很多烟花爆竹,烟花绽放,世界瞬间变成了一个属于节日的奇妙仙境!也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最美好的期盼。

    介绍完这些年俗文化,我更迫不及待的期盼着春节加快它的脚步,快点到来!

  • 《家乡的年俗作文800字》
  •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南北方的年俗也不尽相同。家乡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接下来就让我分享一个年俗吧。

    在我的家乡,贴倒福是春节时一个传统的习俗。“福”象征着丰衣足食,美好欢乐,和睦团圆,所以人们在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大红纸上写“福”或在市场上买几张大大的“福”字贴在门窗上,象征着幸福到家了。

    还有吃“团圆饭”。新年那一天,不管离爸爸妈妈家与爷爷奶奶家距离多远,不管天气多么寒冷,那天爸爸妈妈总会带着儿女回到爷爷奶奶家过新年,大家一起吃团圆饭,一起放鞭炮,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发红包等等。

    说到吃团圆饭那可有话说了,我们全家人都要去包饺子,大家围在桌子旁边,妈妈擀饺子皮,我们包饺子,包着包着爸爸说:“还没有往饺子里放硬币呢!”我说抢着说:“爸爸妈妈今年饺子里放的硬币,我必须吃到……”话音刚落爸爸就把包有硬币的饺子包好了。爸爸还开玩笑的说:“我得做一个记号”听完爸爸说的话我们都笑了,因为吃到硬币的那个人可保意味着他来年会一帆风顺。于是到了晚上煮饺子的时候,妈妈先端上两盘饺子,让我们先吃着看看谁最有福气。这时爸爸和我就一人夹了一个吃,第一个里面我什么都没有吃到,然后我又加了一个感觉这个饺子格外的好吃,因为我吃到了硬币。妈妈就会说这孩子是有福气。

    其实我最盼望的,还是大年初一早上人们五六点就起来了,抱柴火,烧大锅,煮水饺,不知怎么的感觉大锅里面煮出来的水饺,格外的香,是过年的味道,吃完水饺,大家穿好新年妈妈给买的新衣服,走在大街小巷,给自己的长辈拜年,互相问候,十分亲切,孩子们纷纷向大人们拜年,说一些吉祥的话,表示对家人的祝福,大人们听了这些美滋滋的话,都掏出腰包给孩子们压岁钱,顿时,我们心花怒放。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个重要的日子,每个人都要停下手中的工作,回家吃饭,正因为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之日,月圆家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春节,多么热闹的节日,家家都知晓的年俗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漫天飞舞的烟花给“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 《画糖人,年年甜》
  • “咚咚咚,咚咚咚”锣鼓震天,青少年宫一年一度的年俗活动可真热闹!

    在人山人海中,我一眼就瞧见了高高插起的“画糖人”。那甜蜜蜜的香味,好像伸出看不见的双手把我拉到了摊子前。只见师傅麻利地舀起黏黏糊糊的糖浆,晃动着手倒在那白砧板上。那透明的糖浆像丝线一样,绕成了栩栩如生的巨龙,好像马上就要腾空而起了,看得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都说要画龙点睛,师傅用勺子的底部戳上了眼睛,巨龙就做好了!竹签一按,铲子一铲,糖龙就到了我的手上。

    好一条威武的长龙!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龙的尾巴,嗯,甜滋滋的味道,和去年尝过的一个样!

    (小作者是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桥街道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

    后 记

    每年过年,爸爸妈妈都会给我和弟弟买画糖人,妈妈说过年就是甜滋滋的,真开心呀!

    家长感言

    年俗活动不仅让孩子好好感受了过年的气氛,也让我们回忆起了童年的快乐。

    教师赏析

    小作者细致地观察了画糖人制作过程,用心地记录下里,真好!画糖人的甜,就是孩子心中过年的美好滋味。(王文雅)

  • 《渐行渐远的年俗》
  • “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听爷爷说,以前这些顺口溜,每个孩子几乎都会,就连最笨的小呆瓜也能说上几句,而现在却没有几个孩童,甚至大人能记住了。这些顺口溜少了人们的口耳相传,就这么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事实上,消失的岂止是顺口溜,还有那些渐行渐远的年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越走越远,年味越来越淡。

    老人们说,曾经的春节,孩子们都会起个大早,提着个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挨家挨户地讨零嘴吃。大人们也会穿着喜庆的红棉袄,一扫去年的阴霾,热闹的贴起春联,预示新的一年,有个“开门红”。

    吃完年夜饭,大家欢聚在一起放烟花,点爆竹。爆竹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夜空,代表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的美好愿望。烟花如火箭般飞上天空,在空中形成各式各样的图案,有的像婀娜多姿的迎春花绽开了笑脸,有的又如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追逐嬉戏,还有的好似满天星辰,虚无缥缈……此情此景,到时应了这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之夜,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一家子坐在一起,高高兴兴的说说一年来的收获,认认真真的谈谈来年的打算。可是如今聚倒是聚在一处了,可是……

    人手一部手机,大家都是额头对额头,难说几句话。不禁让,我想到网上的一个段子:“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阴阳两隔,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现实正是如此,年轻一代都捧着手机,老人则静静地坐着,偶尔看一眼玩得正嗨的“手机党”,更多时候还是沉默。互联网连住了全世界,确实,人与人之间推心置腹的沟通都异常困难。就连孩子的压岁钱,都被支付软件的红包代替。

    况且,现在大行其道的洋节让年轻人对传统节日失去了兴趣。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继承,若我们自己都放弃了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那么就不要怪别人“抢注”文化了。

    年俗的渐行渐远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坚定追寻传统文化的信心,找寻丢失的年俗。并同时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时,也能够加入些现代元素进行创新,让传统年俗以及其它传统节日能够历久弥新。

  • 《关于春节的八首古诗》
  • 春节年俗的庆祝活动可谓丰富多彩,年夜饭、吃饺子、贴春联、贴门神、挂年画、放鞭炮、拜年等习俗。每逢春节,文人墨客们写下了一篇篇关于春节的优美诗文。关于春节的古诗有很多,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八首,感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于春节的古诗(8首)

    1.迎春歌

    明 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2.迎春

    清 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

    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

    春在千门万户中。

    3.新年作

    唐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4.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5.田家元日

    唐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6.除夜

    宋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7.拜年

    明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

    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

    世情嫌简不嫌虚。

    8.元日 玉楼春

    宋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 《春节习俗作文550字》
  •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春节习俗作文550字

    春节在我们中国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是很久以前就一直延续下来的,但在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习俗,都有着各式各样的的春节习俗。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是一个人人的都期盼的节日,可以核价团聚,共叙美好都得生活。更加可以体验不一样的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作文550字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