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西林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4 13:09:27
  • 《丁西林的戏剧读后感》
  • 关于丁西林的戏剧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丁西林的戏剧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上老师关于丁西林的戏剧,有这么几个评价让我印象深刻:丁西林的喜剧,可能不是轻薄的,但它的确是轻喜剧,和老舍啊曹禺啊这些剧作家相比,内核是很少的。他的戏剧不是由人物内在的矛盾,由激烈的冲突推动的,而是用语言,用“欺骗”来推动的,而且冲突矛盾并不剧烈,甚至可以说称不上什么冲突。丁西林自己说喜剧并不是闹剧,他追求的戏剧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会心一笑。

    今天看了丁西林的四五篇戏剧,谈一点自己的主观感受吧。

    丁西林写短小一点的戏剧,其实趣味性是不错的,的确会让人会心一笑。但是一旦把戏剧拉长,他的缺点就暴露无疑,让人无法忍受了。首先,他故事的冲突性太弱了,没有大起大落。就像一篇散文,一千两千字我们会对那种平淡中的真意会心一笑,但若是把散文拉长到《追忆似水年华》的长度,那就只会让人怀疑他没有制造精彩的能力,而不是相信这是他的文学取向审美取向了。很多故事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只马蜂》“两个互相喜欢的男女的互相试探”《三块钱国币》“女主人硬要女仆赔她的花瓶,大学生认为欺人太甚与之理论,最后故意把女主人另一只花瓶打碎,赔了三块钱国币”《酒后》“妻子向丈夫提出要亲吻醉酒在他们家的客人,还没亲到客人醒过来”《压迫》“房东拒绝租房给单身的男人,男人和一个单身的女人假装夫妻,租到了房子”。以《妙峰山》为例,他的冲突是什么,又想要表达什么?全剧没有一个高潮,一个激动人心抓住人注意力的时刻。王老虎是土匪,但是王老虎和日本人,王老虎和政府军队的对抗性完全弱化,就连被俘虏,也是平平淡淡的,完全不像是被俘虏。也许这是喜剧,并不是揭露现实的戏剧,但是人物身份摆在那里,可是我并不理解那个身份有什么用,剥离了这个身份,这个故事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这很像现在网上很多人写小说,给人物安排一个职业,但是人物的身上完全没有一点那个职业的痕迹。这又是由冲突性太弱造成的人物形象不立体。以《孟丽君》为例,里面有那么几个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地方,但是一篇戏剧是一个整体,并不是一个个“段子”,一组组妙趣的对话构成的。《孟丽君》整篇,结构松散,有注水的嫌疑,那段由丫头去冒充孟丽君,看的我实在是莫名其妙,孟丽君做到宰相,不该是这个智商啊!前面孟丽君的按兵不动,像是胸有成竹,像是要铺垫一个绝妙的计谋,结果让人失望。而孟丽君和皇甫少华的感情,孟丽君忍姓埋名的心酸,对父亲的思念,这些全然没有烘托出来,整篇看下来白开水一样。我以为不管悲剧戏剧正剧,感染力都是成功的戏剧必不可少的。

    其次,对话太长了,而且毫无特色。戏剧是由对话撑起的,所以对话不该是照搬生活,而应该是经过高度的'提炼高度的艺术化的。丁西林的戏剧,对话、动作都太琐碎了,如果是搬到舞台上,因为与观众的距离,动作声音表情都应该是放大的,不应该是微笑的。如果是搬到电视剧里,他的对话都有琐碎之嫌。《妙峰山》里男女主角大段大段毫无营养的对白,让人看得头疼。短小一点的,《酒后》《三块钱国币》其实都不错的,但是其他的……

    序里那人说的很中肯,丁西林因为是物理教授,是上层人,所以生活圈子很窄,作品题材不够广泛。写他熟悉的东西时得心应手,但是写别的圈子的人事,就力不从心。《妙峰山》这部以山寇为题材的戏,知识分子的气息相当的浓厚。也许王老虎曾经是一个大学教授,但是能当上土匪,当了这么多年的土匪,说话做事不可能是那个样子。因为对土匪的生活并不了解,所以全篇都充满了作者文人式的想像。不够接地气,不够活。

    总之,丁西林的短篇的单幕剧值得一读,多幕剧还是不要读了,浪费时间。

    【关于丁西林的戏剧读后感】

  • 题西林壁的诗意
  •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 《古诗题西林壁的诗意》
  •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 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资禀忠,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其词集名东坡乐府,传本甚多,王鹏运四印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氏强村丛书编年本俱佳。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写上。

    西林:西林寺,在庐山。

    横看: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峰: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只缘:只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译诗、诗意]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 《声讨战争,呼吁和平》
  • 的西林娜:

        你好!我在上月份给你寄去的,收到了吗?快一个月了,还没有收到你的回信,心里可着急啦!难道邮递员叔叔的工作出了差错?不,不会的!我们的叔叔们工作是那样认真负责,几年来咱们彼此交往的信件总是按时收到,从未出差。 最近,我在报纸上、电视里看到和听到了一些使我震惊的消息:报道中提到你居住的地方,发生了战争。电视中播映了无辜居民遭到突然空袭的悲惨的处境。战争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伤亡,其情景惨不忍睹。那里的人们妻离子散,无家可归。在一群群逃难的人中,有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当他们还不知道世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就成了“难民”;也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步履艰难,战争给他们苍老的脸上又刻上了新的皱纹·…”

        电视中呈现出的一幕幕悲惨的战争场面,使我不由得想到了你。难道接不到你回信的原因竟是……不,不会的!“愿上帝不要把这不幸降临到我朋友的身上!” 西林娜,我看完电视后的当天夜里就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梦中,我高高兴兴地随着父母到你家做客,你带我去游览参观,我们兴高采烈的说着,笑着。正玩在兴头儿上,忽然美好的一切全消失了。你也不知啥时候变得骨瘦如柴,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也失去了欢快的神采,胳膊上还扎着绷带。我被面前的你惊呆了。.当我明白过来,我们抱头痛哭,你向我讲述悲惨的遭遇,还在为学校被炸毁.耽误了学业而痛苦..…我思念你,快来信告诉我,你的处境到底怎么样r了 我的朋友,我想:和平、安定是全世界人民的心愿,尤其是经过战争的,更会感到和平的可贵。

        对于这一点,我早已从老人们的言谈中领悟到。今天,我又“放”出这和平的“信鸽”,向你并请你向受难的人们表示我的同情和慰问。 亲爱的朋友,我期望,在咱们的生活中,无论发生了什么灾难,都要坚强,要有胜利的勇气,因为世界是属于人民的。 让我们一起团结起周围的人们,通过邮给世界人民写信,共同声讨战争,呼吁和平,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而一起努力。 在这里,我为你祝福,愿你平安、快乐!

    你的朋友

    天津河东区十二经路小学六年级(2)班

    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