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纳兰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13:05:48
  • 《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心事高一作文900字》
  • 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心事高一作文900字

    相思一片尽成灰,无奈与君阴阳绝。人间自古情就多痴,纳兰容若一个多情公子,伤心词客,在花间浅斟低唱,有卢氏的温润相伴,她的生活充满诗意,或许他本身就是一首韵律和谐哀伤的诗。

    “我是人间惆怅客”试问几个词人能不愁,只是纳兰太为深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笔尖流淌的是很浓很浓的愁绪,谁还记得那西风吹着人凉,独自带着深重的酒意默默对着斜阳,时间缓缓,人已成伤。当初自以为是寻常,可谁知道如今只能痴想,你的音容你的笑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你的温润成为记忆,成为难于割舍却又无可奈何的永绝。爱的残缺就是爱的完美,此情和风月云雨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两个人的心相知相许。当它来了的时候只以为是平平常,然后在一生去诠释爱,他和她或许都是这么想的,可是却只生死两茫茫,容若此时谁与话凄凉呢,真是一寸相思一寸灰了,怎么想念,她都永远不会回到身边了,或许在梦里在飘渺在虚幻中的偶然,这有怎么能够呢!“看尽一夜风雨,为谁亲系花铃”那细腻的关怀,温柔的`态度,让人看了真想温柔抱起你,缓缓在你的脸庞留下一记深情,若不是这样可不负你那婉柔典雅,能不为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么,为君怎样的消瘦也是值得的,你是水,洋溢着温柔,丝滑的肌肤,甜甜的笑意。为你画一幅画,记录上你的美,或许是多余,你的没在脑海里盛下许多许多,满满的记忆都是君,你的音容,你的笑貌。谁知曾经以为的多余成了“一片相思画不成”的伤痛,独自听那风铃帘雨在夜深人静时候,没有君的夜是那样漫长,你离去留下的夜色如此感伤,都让人有点悔以前还是薄情,没能更好体味当初只道是平常的在一起。云鬟香雾已经成了遥隔,去年的景色依旧,谁懂伤心一片白,去年你都会问我添衣,如今人不在,只是泪先流。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你也在那凄苦孤独对不对,为什么“相望相闻不相亲”我说那最辛苦的就是那天上的月,只是短暂的圆是更长时间的缺,可是总有圆的那一次,君和我却再也没有圆的时候了。能不辞冰雪为君热,现在说再多都没有用了,春丛还能认取双栖蝶,它们双双,而我只能相望而不能相亲。

    “一种峨眉,下弦不似初弦好”谁也不能替代你的温润。我的心很小你能容下一个你。官氏并不是不好的,卢氏和她只是一个上弦月,一个是下弦月,四目相对时不是官氏,他的心已经很满了。爱情,容若没有留一份给她,莫说是月亮辛苦,辛苦的终究是人。“知君何事泪纵横”想到了平生,那温润逝去。

    【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心事高一作文900字】

  • 《祭我心中的纳兰容若初三作文》
  • 祭我心中的纳兰容若初三作文

    1祭我心中的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初识容若,便是从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开始的。仅仅这短短七个字,便足以让人在心底细细揣摩,回味再三。从此,便对容若惊为天人,深深为他的才华所折服。起初,一直觉得这必是位柔情万千的女子,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只有女子,才有如此细腻的笔触,优雅婉转的词风,带着淡淡惆怅、欲说还休的伤感,一如李清照,一如席慕容。可这用仅仅七个字便打动我的人竟是一位浊世大家公子!于是我立即在网上追随他曾经生活的痕迹,才终于对他有了一些些的了解。容若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康熙年间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自己也曾入仕为官,深受帝王喜爱。可惜这些常人追求一生而不得的荣耀,于容若,便只是一只华丽的囚笼。纳兰容若,应该是属于名山大川之间,西子杨柳湖畔,和三五文人好友,一点薄酒,满腔豪情,而不是在庙堂之上为权势名利汲汲营营。可惜,人生总是无奈。终究,被后世评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伟大词人带着始终有志而不得的惆怅走完年仅三十一年的生命,惹人一声轻叹!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画堂春

    容若是多情的,也是痴情的。身为古代封建社会的权贵,妻妾成群、儿女满堂才是幸福的象征,对古代男子而言,娶妻纳妾便如同吃饭饮水一样平常,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容若追求的却竟然是“一生一代一双人”的爱情!不得不说,这即使在一夫一妻的现代社会,都是极稀有的。这样的男子,怎不教古往今来无数女儿家神往恋慕?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容若是幸运的。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他那么幸运地遇见并迎娶了那个曾佛前缘定三生的女子,为他苦闷的人生带来一丝春光。可惜容若终究是不幸的,他的幸福竟然只有短暂的三年而已!这短暂的拥有又失去,将心思敏感而细腻的容苦陷入更为巨大的悲痛。这些悲痛促使容若用大量的伤词来祭奠亡妻,成为容若诗词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句“清泪尽——纸灰起”,欲哭无泪,心死如灰,教人为之泪流满面~

    佛曰人生六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可怜容若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其中滋味竟逐一品尝个遍!也曾想,莫非这位仿佛不属于人间的男子错落俗世就是为历这些苦而来?终究无解。大音稀声,大爱无言。历史长河也只得容若一人矣,方显弥足珍贵!

    燃烛焚香,合什默祷:愿容若下一世轮回,能再执那位女子之手,畅游三山五岳,心愿得偿!

    2论纳兰容若

    缓缓打开书的扉页,一句诗便映入眼帘: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我初读这句诗时,先是惊叹,再淡然,最后是顿悟。寥寥几个字,竟有如此的穿透力,轻轻一拔,点破内心深处的期待与守侯。

    有人说你是一幅精致的装帧画,有人说你是笼子里的金丝雀,而我,更愿意把你比作一部书,一部需要我用一生去研读的书。

    你,纳兰容若,一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翩翩公子。

    书的开篇是那样完美,令人艳羡。出生在满族贵族家庭,父亲是位高权重的大臣。你的出生似乎就预示着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坦荡的官仕之途也在等着你。年幼时的你便酷爱汉家文化,吟诗诵词,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光芒愈发耀眼,文字流畅飘逸,神采飞扬,连康熙皇帝都对你赞不绝口。成年后的你,更成为了御前待卫,深受皇上宠爱。带着一身的意气风发,你无畏地向前大步流星。

    太早的炫耀,太刺眼的光芒,有着想不到的深渊。

    书的中篇渐露端倪。渐渐地你明白了。你不过是一粒棋子,是父亲与皇帝权力相争的祭品。你亦如笼子里的金丝雀,被拴在皇帝身边,他不给你立功的机会,让你慢慢消磨。仕途不畅,感情上也倍受打击。深爱的表妹也入了宫。幸得娶了善解人意的卢氏,两人相依相伴,渐渐远离纷扰的尘世。

    当时只道是寻常,也许平淡才是真。

    书的结尾让每个喜欢纳兰的人扼腕叹息。晴天霹雳,相知相许的卢氏因病去逝。你小小的世界轰然崩塌。世界对你如此恩赐又如此残忍,一切的幸福似乎唾手可得又远在天涯。你终日怏怏不乐,借酒消愁。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一岁。曲终。

    半宵冷水随春逝,你对这个世界己毫无留恋。

    曾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一遍又一遍地顿悟。喜欢你的文学才华,却不认同你的人生态度。上天真的给你太多,但你却不曾留住。人生的追求并不是一味的索取,要学会付出,才有收获。很喜欢一句话:唯有风,才可以穿越荆棘。有了风的穿梭,也许你不再伤痕累累,也许会收获一份陶渊明的恬适,一份苏轼的豁达。你的人生,也便会因此不同。

    春去秋又来,花开花又谢,但却留不住,你的一切一切。只愿你在下辈子投胎做人时,邂逅对的人,做对的事,如此一生。

    仍是不可救药地迷恋,读你,一遍又一遍。

    3永远的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又名性德,纳兰氏是满洲正黄旗,父为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自小就家世显赫,并且身为皇帝宠臣。康熙十三年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康熙十六年卢氏去世,纳兰的诗词达到了巅峰时期,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在当时后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代才子于三十一岁阖然长逝,普天同悲,宁不嗟叹?

    展开一纸素笺,就一池淡淡墨香,隔着历史的烟尘描摹你的样子,你犹如清晨时分的一滴露珠,穿越三百年的时空缓缓走来,带着唐诗宋词的点点清幽,黛青色的山山水水仿佛沾染了你了灵气,越显清秀,古朴的街巷徒留幽幽梨香,那绽放的梨花默默倾诉着你的故事,如梦似幻。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惆怅男子,才华横溢犹如山间满月,身处繁华,却又不贪恋富贵权势。笔锋流转间蕴藏千般柔情,令世人折服亦令世人叹息,纳兰容若,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仿佛是一曲词牌,倾尽万般缠绵,让人余韵悠长。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道尽了世事沧桑,是不是你早已经参悟透了生命的玄机?你一生为情所苦,为爱所累,你的诗词中酝酿着无奈的凉薄,久远的沧桑。你的落寞,你的孤独,你那些无法言说的.心事写进了欲说还休的诗词,令人思绪百转千回,愁肠百结。

    容若的一生是极其凄美的,美得让人心痛,美的令人扼腕生叹“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诉尽几许痴情,几许无奈,几许思量,他对表妹的一份痴情,并没有因为伊人的离去而消散在风雨里,纳兰容若,生就敏感多情,个性洒脱而不做作。

    因为情感上的挫折,容若心灰意冷不想再爱,也不愿再爱,妻子卢氏以她的温柔婉约,宽宏大度再次唤醒了沉睡的他,渐渐的一颗心如沐春风,两人花前月下,你侬我侬,诉不尽柔情缱绻,奈何天妒良缘,美好的日子总是稍纵即逝。妻子的死让容若的心再临风雨“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杯酒莫惊春睡醒,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阵阵的心痛,泪噎却无声。这一时期的纳兰容若写了很多至今传诵的悼亡之作,怎一个伤心了得。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得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天上人间,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我们在替容若感伤的同时,也要感谢上苍,保留下如此完美的诗篇,不然又怎能听到一代才子痛彻心扉的心声?一怀柔情,散落纸间:“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雨更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细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依。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在缘铿,剩月零风里,清泪起,纸灰尽。”

    要有多深的情感,才能写出如此断肠的诗句,其中又有多少不甘与无奈,无语问苍天,为何姻缘前定路坎坷?让人不禁痛断肝肠。挚爱纳兰容若的诗词,只因它的情深意切。挚爱纳兰容若的诗词,因为它直指人心,纳兰容若,以多愁温婉的性格,惊艳绝世的诗词,倾倒了多少芸芸众生?

    他的一生不过短短三十一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的才华征服了前世今生多少有情人?他的诗词柔情似水,字字凝为珠玑。缠绵悱恻里透出了对世俗的无奈,容若,在这个世间,你永远都不会寂寞,因为你永远活在懂你的人的心里。

    4我的偶像——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出生在清朝的八旗子弟,虽没有战国春秋的血腥却武功了得,虽没有盛唐的笙籁歌乐声却文采出众,即使为情所困,却终不悔一生……我心中的偶像,那份才,不可少。

    他的命运本应是繁华的,出身贵族,所以自小就接受了精英级的满、汉两种传统教育,造就了他一副贵公子的气质与风骨,可他又不像一般的富家子弟,他视浮华如同过眼云烟,官宦亦如苦海无边,荣华富贵哪能入的了他的眼。他不屑金阶玉拿的前程,鄙弃随波逐流的奉承,更喜欢烟柳街巷,结交落魄文人。因而他的词,脱去了晏殊的浮华,多的是清新携秀“当时只道是寻常、”“人生若只如初见”……就连眼高于天的王国维也不得不赞叹“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我的偶像,那份情,不可少。

    那一首《减字木兰花》感动了多少有情人,那画中的女子那咫尺天涯包含的心酸也直有他知道,所以才会偷闯皇宫禁苑,身为八旗子弟的他,不可能不知道私闯内宫的罪刑,但为了在问龄年龄中与他两小无猜的表妹他还是进去了皇家内院,却只是相逢不相语,想开口低唤却直为凝情恐人见,转过回廊叩玉钗……终究是风住影旧人不归,孤影未眠梦不回,一曲离殇终不悔……

    我的偶像纳兰容若,在我认识他之前是那么遥不可及,在我认识他之后又是那么的清晰可见,似一粒种子落在心田,滋润着……

    5烟花不堪剪·纳兰容若

    昨夜微雪,我独立院中,茵茵蕴蕴的云雾之中嵌着一轮明月,月光却不模糊,凉凉地洒了下来。地上的薄雪荧光点点,眼前不觉又映出荀奉倩躺在雪地上的画面。“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顿时,已是满脸的泪,扑面的寒风呜咽着阵阵孤独,“辛苦最怜天上月”,三百多年前的明珠府内,合欢树前,纳兰容若,该是何等绝望?还好,我有幸站在同一轮明月下体会他的孤独,这最多情的明月,见证着属于两个时空两个灵魂的刻骨共鸣。

    那是已是卢氏血崩之后,正值秋季,容若一头扎进书房,再不肯出来。是不肯出来,亦或不敢出来?他在逃避,他已不敢面对现实,刻骨的伤哽在心中,他已不敢回忆。我清楚地记得那本《纳兰容若词传》中有过这样的描写:“他冷冷地刻了一方闲章:自伤情多。”我不记得当时的泪是怎么下来的,我只记得我难过地哭了,挥笔写下了纳兰公子当时的无助:“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他终于肯面对了么?那又怎样,在绝望之后我们终于体会到绝望的极致:只能看着,却无能为力。是啊!容若这般真挚的孩子,若不是卢氏给他的牵绊,他竟不知道自己亦可这般冷酷。

    我不觉忆起还未成年的容若,自幼温文尔雅,过目不忘,十岁便出口成诗,京城众多富家子弟,谁有他这般的天赋,谁又有他这样的才情:“文士的长衫,诗人的谈吐,武士的体格,豺狼的意志。”更难得的,是他温柔的性情。那是,我们还唤他:冬郎。自幼与他青梅竹马的表妹容姿过人、才德兼备,是少年冬郎生活中最宜人的一缕清香,当真是郎才女貌,羡煞世人。只不过许是冬郎得到了太多,便注定要失去些什么。后来的后来,这缕清香便被无情地吹散,散向了鸿沟一样的红墙之内,散向了天堑一样的宫门之内,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明珠之子——冬郎也无法抵达的地方。“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这位表妹后来死在了皇宫之内,一心牵挂的人却始终未曾相见,她的死,标志着冬郎的青春结束,也标志着那首催人泪下的悼亡词——《青衫湿遍·悼亡》的诞生:“青衫湿遍,凭依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缸。忆生来,胆小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在他心中,早已将表妹当做妻子看待,“此情可待成追忆”。记得第一次看到这首词的时候,我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望着天,一望就是一天。待到黄昏后,闲人散去时,我的泪才落了下来。从此,纳兰容若,成为一种梦想。

    只是,失去了表妹的容若方是少年心性,直至他走向成年,再到新婚燕尔,幸福有时候来的很突然。成年之后,我们便称他容若了。容若此番心性,卢氏自然温柔娴淑,知书达礼。他们一起品诗论道,互相嬉闹,他为她填词,她低眉含笑。幸福像棉花糖,使人深深陷入,却在口中片刻即化,快得让人都不知道怎么去回忆。卢氏难产血崩,时年二十余岁。“从此,仙界和人间,一般寂寞。”再也不是那样露骨的痛了,他把一切都埋在了心里,随着凄凉悲怆的秋风,化作一首刀刃般的词,寂寞地孤舞,一刀一刀粉碎着他的寸裂柔肠:“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细思量。对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好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一条寂寞的路,从此,便展向两边了。

    在别人的羡慕中孤独地度过了一生,纳兰容若就这样走了,年仅三十一岁。只是他的爱情却比他早逝了将近十年。天妒英才,一代词坛盟主,就这样走了,一个传奇时代,也随之结束。只是我从未觉得有什么不妥,我总是望着冰色的天空想:从此人间寂寞,仙界,没了悲伤。漫天烟花不堪剪,雪中默念:人生若只如初见。容若,百年已逝,君可安否?

    6与纳兰容若对话

    走过漫漫书香,去追寻“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挚情男子;走过繁华的京都,去寻觅“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倾世才子。刹那间,于江南水乡,遥望见了“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是的,就是你,纳兰。

    孑身一人来到江南水乡,去追寻你的踪影。在含蓄的古桥上漫游,跨过茂密的竹林,推开那扇古老的梨花木门。古朴的屋内,正在玩弄棋子的你,回过头来朝我淡然一笑。这时我才发现,身为王公贵胄的你,并非带有不可一世的高傲,而是给人以孤独自我的感觉。一袭纯白的长衫,尽显出你率真、高洁的秉性。薪水煮茗,茶香铺满每一个角落,连细微处都不放过,柔和的阳光透过古窗上的镂空。零零散散地撒向你的书桌,我知道,与诗书,与文字为伴,是你的理想。

    我不禁问道:“世间无数人羡慕你的家世,嫉妒你的荣华,而你却为何放弃这一切,来到这里过如此清贫的日子?”你笑了,片刻后,给了我答案:“一个人出生后,就像是放飞在天空的风筝,是命运的大手,掌控着那根决定你人生旅程的丝线。它时松时紧,时缓时急,或来一声梦断尘埃的叹息。与其换来那无助的叹息声,何不早日挣脱束缚,远离那黑暗地束缚,远离那黑暗地世俗,换得自己的独醒,何不做最真实的自己。又何必在乎别人的观点、看法,活在别人的世界中呢。”

    纳兰,你内心深处的呐喊,你实际行动中的反抗,怎么不令人敬佩。

    听了这一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与朋友与同学的相处中,我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追寻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有时会因别人对自己梦想的嘲笑而感到自己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感到梦想遥不可及。

    既然有梦想,那就勇敢的去追逐吧!还在顾及些什么呢?人生枉自梦一场,何不坦率走一回。那么,为何不做最真实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炊烟袅袅升起,你向门外望去,与她相视一笑。我想,是时候该离开了。因为我不忍心打破这份永恒的宁静。

    走过那条布满荆棘的小路,在追梦的路上,没有高尚与卑微。不必顾虑那一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祭我心中的纳兰容若初三作文】

  • 《我眼中的纳兰性德与李煜五年级学生作文》
  • 我眼中的纳兰性德与李煜五年级学生作文

    在祖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了两位伟大的词人:纳兰性德与李煜。他们都有着一手绝妙好词,但是他们的风格却截然不同,有着天壤之别。

    纳兰性德是,能文能武,是清朝宰相明珠的公子,更是清朝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文人。他的诗词有着一番独特的腔调,那就是哀感顽艳、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令人不忍流泪。因为他的恋人未得,爱妻去世使他受到了重创,造就了他的词充满了哀叹伤悲。他用自己的文字向大家述说着内心的惆怅,他的字里行间透露着热爱祖国的`浓浓心意。纳兰性德的词风凄切婉约,因此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

    李煜是一位在中国词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名人,他对琴、棋、书、画一丝不苟,样样精通;唯独对治理国家一窍不通,所以他被人们称为“亡国之君”。他的词也别有风味,李煜的词抒情,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的词很深奥,你随意的看,根本看不懂他在诉说着什么;只有细细地品味,才能明白词的真正内涵。因此,李煜被后人称为“千古词帝”。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纳兰性德与李煜都占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后人对他们的评价都非常地高。

    【我眼中的纳兰性德与李煜五年级学生作文】

  • 《千古愁人纳兰容若作文》
  • 千古愁人纳兰容若作文范文

    容若,自从你将仿若是与生俱来的“千古之愁”融进了你笔下的那三百四十八首词中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你就是一个“千古佳话”,引后来、无数红颜竟垂怜。

    你,就是一个谜。

    生于温柔富贵乡,却满篇惆怅离恨。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谁能相信,这句凄顽哀绝的词,是出自一个相门偏偏佳公子之笔呢?当时权倾朝野的名相纳兰明珠是你的父亲,一国之君之康熙是你的表哥。在许多人眼中,你就是上天特地眷顾的一个幸运儿。你却说“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对于众人眼中的艳羡,你只道这一切都是偶然,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最好就能一醉方休,谁又能了解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是的,没有一个人能走进你的千千万万层的内心深处,没有一个人能数的清你的满腹愁丝,没有一个人能看破你身上的与生俱来的惆怅。你的家世无人能及,你的才情无人堪比,你的愁情也无人能懂,就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一般,前世就被注定了要流尽一生的泪水,而你也被冥冥中的主宰注定了要将一种“思”打进你的七情六欲之中、将千万种“愁”刻入你的`五腑六脏之中。可能只有用这种唯心主义的说法才能解释你的那“愁”与“泪”的一生了。

    身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与喧闹之外。

    从你的词中,我读出了你的出尘而不染、处淄而不黑的品性与标格。你,一个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结交落拓文人,不顾世俗眼光,不惧流言蜚语,用一句“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与知己顾贞观演绎了一段高山流水般的友谊传奇。我知道,你本就不喜欢出生于官宦之家,本就不喜欢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与勾心斗角,本就不喜欢做一个伴君如伴虎的三等侍卫

    但是,这一切的“不喜欢”你都无能为力,所以,你只能“身在宦海而心在江湖”,鄙视碌碌而为的文武百官,而心悦潇洒不羁的江湖文士。

    行走于仕途,却一生为情所困。

    自古才子不离佳人,自古多情总被无情欺。多情的才子呀,你到底被爱情虐了多少遍?一段青梅竹马的初恋,却被东风恶;一场赌书泼茶的神仙眷侣般的婚姻,却落得个天上人间;最后一次的江南之恋,却也没个好结局。你可知道,你对卢氏的思念,打动了多少世人;你可知道,你的痴情,令多少人动容而泪落;你可知道,你一生的为情所困,零落了多少人的心期!“情到浓时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我想,你那小小的心脏,如何承受得住满城纷飞的“情絮”呢?

    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世。

    情深不寿,自古多情与寿命从来都难以相容。你,才三十一岁,就匆匆离世。想想都觉得心疼,在你短短的一生中,却有一半是在“愁”与“泪”、“相思”与“悼亡”、“断肠”与“销魂”中度过。在你的众多词中,我都能看到这样的一个你:你于微风、细雨、落花中独倚栏杆,沉思前事,泪流满面;你在漫漫长夜中,听尽雨打芭蕉之声,挑尽案前灯花,漏断三更,仍无法入眠;你每逢佳节,听人笑语,看人欢舞,自己却泪暗滴,声声噎,声声碎……

    也可能是上天太怜悯你了,怕你真真受不了这份如此巨大的惆怅,才匆匆领了你去,以割断你那绵绵无绝期痛苦。如此这番,也了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你就是我心中最初的那份最美与最好。

    【千古愁人纳兰容若作文范文】

  • 《纳兰性德》
  • 在当今社会,高富帅这名词广为流传,顾名思义,长的高挑帅气,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加上做事有礼貌,懂分寸,一般就变成了女生眼中的完美情人。如果你身边出现一个温文尔雅,长相俊美,身世显赫,能文能武,又一颗痴情心的男孩,你是否可以让为他变得如梦如痴?

    纳兰性德是我为数不多敬佩的清朝婉约派词人,我曾因为他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久久不能自拔。她的词作感情真挚,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我想,拜读过《纳兰词》的朋友,都会有种痛彻心扉,不能卒读的错觉。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足见纳兰性德的影响力之深远。

    他的一生颇为传奇,父亲纳兰明珠是朝廷重臣,权势之大,让人不可小觑。母亲觉罗氏,一品诰命夫人。按现在人的话说,含着金钥匙出生,一生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加上从小聪慧,文韬武略无不精通,18岁中举,前途光明,可就是这样一个世家公子,他却有一颗超脱之心。“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就可以看出对名利的淡泊,他想追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美人为伴,男耕女织,不理世俗,安然若素。可就是这样简单的想法,对她来说却难比登天,事实证明,老天是公平的,他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却等不到相爱白首,徒增凄凉。

    “我是人间惆怅客”透露出多少无奈。纳兰公子的第一任妻子卢氏,两人珠联璧合,恩爱有加,怎奈天意弄人,仅仅三年,卢氏就因产后受寒而死,对落入情网的纳兰公子来说,可以是致命一击。致使很长一段时间悒悒不乐。俗话说,诗人不幸诗词幸,为了挽怀亡妻,公子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悼亡诗,在诗词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纳兰性德也想做到仓央嘉措所说的不负如来不负卿。奈何时运不齐,命运多舛。人生第二位重要德女人沈宛出现,彼此爱慕,心意相通,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有成人成眷属,好久不长,年仅30的纳兰容若与世长辞,一代传奇,就此陨落。

  • 《《采桑子·九日》纳兰性德原文和翻译》
  • 采桑子·九日

    【清】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注释】

    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是为重阳节。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与亲人团聚。

    绝塞:极遥远之边塞。

    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萧:风声;草木摇落声。

    迢迢(tiáo):形容遥远。

    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谓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故称“屏山”。此处代指家园。这句是说,故乡那么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她。

    登高:重阳有登高之俗。

    魂销:极度悲伤。

    【译文】

    深秋时分,在这遥远的边塞,有谁还记得我?树叶被风出的沙沙作响。返乡之路千里迢迢。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重阳佳节,故园风光正好,离愁倍增,不愿登高远望。只觉心中悲伤不已,当鸿雁南归之际,将更加冷落凄凉。

    【赏析】

    词的上片由景起,写绝塞秋深,一片肃煞萧索景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圈。过片点明佳节思亲之意、结句又承之以景,借雁南归而烘托、反衬出此刻的寂寥伤情的苦况。

    上阙写秋光秋色,落笔壮阔,“六曲屏山和梦遥”点出边塞山势回环,路途漫长难行,遥应了“绝塞”一词,亦将眼前山色和梦联系起来,相思变得流水一样生动婉转,意境深广。下阙更翻王维诗意,道出了不为登高。只觉魂销这样仿佛雨打残荷般清凉警心的句子,轻描淡写地将王维诗意化解为词意,似有若无,如此恰到好处。结句亦如南雁远飞般空旷,余意不尽。大雁有自由飞回家乡,人却在这深秋绝塞路上渐行渐远。愁情沁体,心思深处,魂不堪重负,久久不消散。

    “不为登高。只觉魂销”一句,词中有诗的意境。也非是用词这种格式流水潺潺地表达,换另一种都不会如此完美。“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诗中意境;“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维诗中景象。而今,这一切尽归容若。容若此词,看似平淡,其实抬手间已化尽前人血骨。

    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阙《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仅用聊聊数十字写透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

    【创作背景】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壬戌,时纳兰性德二十八岁。八月,与郎谈出使梭龙。这一年十二月返京,《采桑子·九日》此行中约作。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琵琶仙·中秋》纳兰性德原文和翻译》
  • 琵琶仙·中秋

    【清】纳兰性德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古 词

    【注释】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冰轮:月亮代名之一,历来用以形容皎洁的满月。

    吹到二句:谓秋风把一片秋花吹开了,那明亮的月光犹如白雪。清辉,指明亮的月光。

    花径二句:捉迷藏,又称逮猫儿,儿童玩的一种游戏。井梧叶:谓井边的梧桐树叶。

    轻纨小扇:即纨扇。

    一任二句:紫玉,指笛箫,因截紫竹所制,故名。

    【译文】

    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云间的月亮,却为何时圆时缺。今夜里,金风送爽,土花映碧,画栏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莹透澈。谁知道,这好天良夜,却让人忧愁,让人悲咽。孤身只影,怎么可面对旧时明月。

    那时节,也是这么个中秋夜,你和我,花径里捉迷藏,曾经将金井梧桐的霜叶惊落。手上轻巧的小纨扇,至今又经历几番凉热。一时间,不由得百感丛生;但这又与一般的相思离别无关。面对这旧时明月,只好让无情的紫玉萧,于寒风中吹烈。

    【赏析】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在苍茫的夜色中,作者抬头仰望天空,中秋月圆,其景何其美好;然而他却触景生情,发此疑问。通过此句,我们似乎看出了他心中的悲凉:日月轮回不断,春花秋月年年,这些都只会令他徒增烦恼;是因为佳人不在,如今的他形影相吊么?“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不知哪里吹来的秋风,带来一阵芬芳;月亮的清辉笼罩了周围寂寞的空气,如同冰雪一样寒冷。此句是写景,却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寒冷的是清辉还是他那颗受伤的心?回想往昔,那“一生一代一双人”,曾经花前月下,欣赏这良宵美景,“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只影而今,物是人非,在这如同旧时的明月下重拾往事,只会令他“填膺百感”。

    词的上片写现实,现实是充满了悲凉,其情之苦,足以震憾一切感性的心灵。用“冰轮”喻明月,用“雪”喻明月的清辉,更增加了意境的清冷。“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此句道出了作者“尽成悲咽”的缘由:原来是故人不在,作者在思念他的亡妻;然而“明月不谙离恨苦”,偏要打动他那颗敏感脆弱的心,叫他情何以堪。

    下阙写词人仰望明月忆及往事。“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明月下,芳丛里,词人与心上人嬉戏,游玩,虽然并未着墨描摹具体情状,而梧桐叶的缓缓飘落中,纵情的欢笑声,亲昵的嘶闹声,在一片月色下朗朗可闻,其人之天真烂漫,其情之亲密无间,已不言自明,词人对故人往事的深深思恋,直抵人心深处。只是光阴荏苒,轻纨小扇轻摇又摇走了几番寒暑,去者不可追,如今只剩下词人中宵独立,“填膺百感”,而明月还是当时的明月,清辉未减分毫。中秋月光照耀,本该是众家欢聚之时,容若心中却荒凉如大漠。吹裂紫玉萧也难散愁心。

    【创作背景】

    词作乃中秋月下,对于昔时情爱的思忆。此词可能作于康熙十六年(1678)中秋。这年春天,纳兰妻卢氏病故。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纳兰性德原文和翻译》
  • 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

    【清】纳兰性德

    凤髻抛残秋草生,高梧湿月冷无声。

    当时七夕记深盟。

    信得羽衣传钿合,悔教罗袜葬倾城。

    人间空唱雨淋铃。

    古 词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凤髻(jì)抛残:谓凤髻散乱。比喻为爱妻逝去,掩埋了。凤髻: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型。唐宇文氏《妆台记》载:“周文王于髻上加珠翠翘花,傅之铅粉,其髻高名曰凤髻。”此处借指亡妻。

    湿月:湿润之月。形容月亮给人以湿润的感觉。

    羽衣:原指鸟羽毛所织之衣,后代指道士或神仙所著之衣,此处借指神仙。钿(diàn)合:镶有金、银、玉、贝等之首饰合。古代常以之作为表示爱情的信物。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罗袜:丝罗织成之袜。此处代指亡妻的遗物。倾城,美女之代称,语出《汉书·外戚传上·李夫人》。这里代指亡妻。

    雨淋铃:即雨霖铃。唐教坊曲名。据唐郑处诲《唐明皇杂录补遗》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里是说亡妻已逝,如今唯有自己空自怅痛了。

    【译文】

    凤髻散乱,枯黄的秋草到处生长。天上的月亮给人湿润的感觉,好像哭过一般,冰冷没有声息。当年每逢七夕之夜,我们都在月下互诉着山盟海誓。而今,只剩我一个人伴着寒月哭泣。

    原来相信仙人可以传递亡妻的信物,但后悔的是她的遗物都与她一同埋葬了。亡妻已逝,如今唯有自己空自怅痛了,凭吊美好的曾经。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词中借唐明皇与杨贵妃之典故,将其对亡妻绵绵无尽的怀念与深邃哀思流畅地表达出来了。

    首句“凤髻抛残秋草生”言妻子逝世。“凤髻”指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型。唐宇文氏《妆台记》载:“周文王于髻上加珠翠翘花,傅之铅粉,其髻高名曰凤髻。”“凤髻抛残”,是说爱妻已凄然逝去,掩埋入土,她的坟头,秋草已生,不甚萧瑟。“高梧湿月冷无声”句描绘了一幅无限凄凉的月景。妻子去后,作者神思茕茕,而梧桐依旧,寒月皎皎,湿润欲泪,四处阴冷,一片阒寂。临此寞寞落落之景,作者不禁想起七夕时的深盟。据陈鸿《长恨歌传》云:天宝十载,唐玄宗与杨玉环在骊山避暑,适逢七月七日之夕。玉环独与玄宗“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当时七夕记深盟”句即用玄宗杨妃之事来自比,言自己和妻子也曾像李杨一般发出“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的旦旦信誓。

    下片尽言悼亡之情。“信得”两句亦用李杨典故以自指。据陈鸿《长恨歌传》,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复归长安,对杨贵妃思怀沉痛不已,遂命道士寻觅,后道士访得玉环,玉环则“指碧衣取金钿合,各析其半,授使者(指道士)。曰:‘为谢太上皇,谨献是物,寻旧好也。’”此处作者的意思是说,来相信道士可以传递亡妻的信物,但后悔的是她的遗物都与她一同埋葬了,因此就不能如玄宗一般,“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此言一出,即谓两人之间已完全阴阳相隔,不能再幽情相传,一腔心曲,再也无法共叙。于是只能“人间空唱雨淋铃”。“人间空唱雨淋铃”,作者用此语,意谓亡妻已逝,滚滚红尘,茫茫人间,如今唯有自己空自怅痛了。一句“人间空唱雨淋铃”,悲恻凄绝,哀伤怆”,唱出了纳兰字字泣血的心声,如寡妇夜哭,缠绵幽咽,不能终听。

    全词婉丽凄清,没有矫揉造作的成分,真挚深切令人读罢不禁黯然神伤。

    【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的妻子卢氏亡于康熙年间,纳兰因此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为了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与哀思,故作下此词。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纳兰性德原文和翻译》
  •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清】纳兰性德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谁省。

    从此簟纹灯影。

    古 词

    【注释】

    辘轳:井上汲水的工具。

    砌:台阶。

    蓦地:突然地。

    省(xing):明白。

    【译文】

    天亮了,井台上响起了辘轳声。一夜风雨,满阶落花,凋零中透出一丝冷意。在这样一个清晨,“我”和她蓦然相逢。“我”对她一见钟情,却难以明了她迷离的眼波背后暗藏的心事。谁能明白?谁能明白呢?从此以后,无论是在簟席上辗转反侧、孤枕难眠之时,还是独对孤灯、辗转徘徊之际,我都会想念她。

    【赏析】

    这首词,短小而情节完整,极似一出独幕剧。

    戏剧的背景应如是:时间——暮春,满目落红遍地。地点——一口辘轳金井之侧。从背景来看,整个画面极富暗示性,虽呈现栋丽之色彩,然而却因花瓣飘零、金井寂寞,反而增添清冷之感。背景相当单纯,但蕴含的情感却极丰沛,容若小令,往往如此。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春意刚刚开始消散,一切生机尚在记忆里,情感将起未褪,期望依然殷切的时候,“蓦地一相逢”,不期然之际,他和她相遇了。从字里行间,人们可以推想,这一定不是他们的初次相遇。那些属于第一次的生涩,那些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而引起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发都没有出现。不仅如此,随着情节的发展,人们恍然大悟,他们曾经相遇过,甚至可能,曾经有过“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辗转反侧”,所以才有这一次的“心事眼波难定”。如果灵魂从未相交,就不会有“心事”二字,自然,人们也可推想,这绝非一次普通的相遇,而是——重逢。重逢,也许在意料之外,也许望眼欲穿,但,这重逢仍只落得“眼波难定”而已。人们无从知晓,人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个不算圆满的故事结局:“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也许是他,也许是她,也许是他以及她,总之,自此以后,他们的思念将如灯下之荡漾之簟纹,永不可捉摸,日永无休止了。

    这样言简义丰的词作,常常出自容若笔下。这样的故事,是以一而演尽了朝朝暮暮。重逢之际固然欲言又止,而前因后果更是无法言说。这出剧明明已经落幕了,但幕后的情感似乎才刚刚开始,漫长的一生尚有无尽之岁月,情何以堪,这首小令可谓引人遐想而又不忍卒思。

    这首词结尾颇为意味深长,“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问了,却无人来相答,最后自己把一句本想让所思知道的话,“从此簟纹灯影”给了自己,让自己去受那无尽的伤痛怅惘,这是怎样的苦闷。所以,这句话是词本身的戛然而止,更可以说是词人和词所传达的情感的真正开始。

    【创作背景】

    有的论者认为,纳兰除先后娶妻卢氏、官氏外,尚有侍妾一人名沈宛。也有的论者以为,纳兰有表妹,与之曾有婚约,后被选人宫中,但情深不泯,纳兰未人值侍卫时,曾乔装僧人人宫探视,等等。说法不一,但皆认为作者是因为失去爱人,为表达自己的痛苦相思之情,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读书小感|当时只道是寻常》
  • “当时只道是寻常”来自纳兰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诗人悼念亡妻,感慨昔日寻常小事,而今已不能如愿。此处,容我借用。

    读完王崧舟老师《语文的生命意蕴》一书,再读肖培东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没有由来,“当时只道是寻常”便浮现于脑海,纳兰才子,我恐怕要曲解你的本意了。

    王老师是小学特级教师。说也奇怪,看到他援引的例子,中学任教多年的我竟那么熟悉。《长城》,90年代初,那节公开课,坐在第一排的小姑娘,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朗声背诵: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当时的紧张骄傲至今我还能忆起。而今再次看到王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追忆之余是大写的佩服。

    简单的四段文字,王老师先是带我们探究了十个文本秘妙:结构、章法、语言、基调、顺序、句法、长城、奇迹、图腾、主题。王老师自己说,此步骤重在解决文本“有什么”的问题;接着从语用核心价值的角度确定“教什么”,何谓语用核心价值?借用郑桂华老师的话,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普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等,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对于甄别筛选语用核心价值,王老师给了四点建议:语用特征,文本个性、统领功能、迁移价值,并据此带领我们删繁就简,直击主题,牢牢抓住“结构”,即该文“先见闻后联想”的语用核心价值进行教学设计。一课十想,十想九舍。教学思考由简而繁是能力,由繁到简是魄力。确定教学方向以后,该文设计为三个板块:一、扣“见闻”品读形象;二、扣“联想”追思历史;三、围绕见闻、联想之间的关系书写英魂。王老师借这个课例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要告别内容分析,坚守语用教学的初衷。

    一篇小学文章,竟然拈出十条授课的可能,非“大家”不能及也。王老师的这本书里几次说到:语文教师应该先看书先读文,不应该先看教参,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懂了,才能让学生听懂。这样朴实而掷地有声的话,肖培东老师也说过。

    肖老师的课是我顶顶佩服的。这两年,接手学校语文教研工作,我获得了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他《美丽的颜色》一课,印象最深的是读“标点”,多次咀嚼之后居里夫人的单纯比诺奖获得者的头衔更具魅力;临时加上的一节《诗歌创作》,“坡上,坡下 洒落一地”,构思精巧,层层推进,课堂小插曲,至今让人回味无穷。哪怕是最让人觉得枯燥的议论性文章《怀疑与学问》,肖老师也能够独出机杼,上出“思想”。一堂堂课,没有声光电的多媒体刺激,也没有丰富多样轰轰烈烈的学生活动,唯一“读”字。肖老师,正是一“读”定江山。

    课堂里,肖老师会带大家读动词,读数词,读虚词,读标点,读人物对话处,读感情抒发处,读简单叙事处,还会对比读,反复读,替换读……总之,语文最本味最基础的“读”衍生出无限的可能,让人啧啧称奇。学习肖老师的课例,我会不由自主地去试试他的教法:以“读”为抓手,沉入词语,进入文本。如此一来,处处可玩味,篇篇有乾坤。

    没曾想,寻常之文,在大师们朴实而睿智的课堂上熠熠生辉!他们超强的文本解读能力,渊博的学识让我折服,而大师们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更让我汗颜。他们说的那句话“教师应该先看书先自己读,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懂了,才能让学生听懂” ,余映潮老师、黄厚江老师都说过,正因为有这样的执着和坚守,他们的课堂才会魅力四射。想想自己,很多次授课,都是先看教参,先上网查优秀教案,再走上讲台淡定地照本宣科。不出错,不代表“不犯错”,停止思考其实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对语文的不尊重。

    回想起自己最初走入工作岗位,任教高一,是全组老师中进度最快的。当时我总是会对着教材喃喃自语:这有什么好教的?第一单元是诗词,有中外近20首经典作品,其中不乏我自己喜爱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致橡树》,但印象中也上得匆忙,不就是一个美好的祝愿,一个平等的爱情吗?学生自己读一读应该能体会,这有什么好讲的?后来到省城,执教初中,我还是一句话挂在嘴边:这用得着多讲吗?《邓稼先》人物传记,概括人物精神品质,体会伟大,按教参三大条两大点,很容易……这样的例子太多,现在细想,当时“寻常”的篇目其实大有可为: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海子口口声声“从明天起”,笃定热切,言辞凿凿,但是“明天”永远无法企及,海子书写的是绝望; 《致橡树》作为文革之后出现的最早的爱情诗,它大声呼吁平等的爱情,其实恰恰说明那个年代的爱情存在“攀附”“崇拜”“陪衬”的误区。这样的“木棉”与“橡树”,其实也不同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不离不弃,温情脉脉,它多了一层独立、担当、并肩而战的意味,更是当时女性个性解放、自我认同、自我实现的宣言。如此想来,许诺和歌颂,可能因为正在享受,甘之如饴;但还可能是因为求之不得,寻而不获;也极可能是因为对现实有不满,所以去精神世界重构。这样极其简单的道理,当初的我为什么不能想透讲透呢?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之客观规律,文学即生活,个性即共性。明白了这一点,教《桃花源记》,教《天上的街市》,教《西游记》《简爱》……不都是同样的道理吗?

    初中课文《邓稼先》,邓老贡献卓著却甘于不为人知,他的忠厚纯朴落实到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在外地工作”“我不能走”“让我来”,多么震撼人心!而文章作者杨振宁先生反复强调的“他是最具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为了民族而自豪”“中国男儿”这些语句,高频词“中国”不也能体现作者杨振宁先生对家国故土的深情赞颂吗?所有的这些都值得好好揣摩。没有什么好讲的,实是自己学习不够,能力不及,愧矣!

    大师的课堂,心向往之,便也听从教诲:拿到文章,先静坐看两遍,再读一读,体会体会,自疑自解,困惑处求助资料。偶有小得,与人分享,日子欣然。

    近半年来,学校公开课较为频繁,和团队一起磨课的同时,也着意多读多想多重建。越是钻研越发现,种种寻常之处,实则匠心独运。 《周亚夫军细柳》“不闻”“不得”“不拜”三句之“不”可以细品,而“持满”之“满”亦可多读玩味。 《诫子书》里4个“学”,3个“静”,2个“志",2个“才”关联厘清,或许可以窥得“诫子”之良苦用心。看似信马由缰的《灯笼》,明确“亲历”与“想象”,就能实现个人情到家国爱的升华。贺敬之的《回延安》组诗,与其硬生生的完成主题“延安精神”的理解学习,不如借由“母亲”一词来品读过渡。而《安塞腰鼓》需要让同学们感受的也不只是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的激越鼓声,不只是夸排比拟的各种手法,更有价值的,是理解赋予腰鼓无限魅力的陕北黄土地上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后生们,其实,鼓,因人而传奇…… 而我自己很喜欢的《台阶》,白纸黑字地读完,是一声赞美,更是一句叹息。如果抓住小说“父亲”与“台阶”此消彼长这一特定构思,会不会对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父辈的坚韧朴实、重压之下人的精神反抗、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人终生付出与最终所得的矛盾、内在自我肯定与外在物质追求的相互关系……凡此种种,让我越读,越对这篇文章心生敬意。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不必讲这么多这么深,但对于一名老师,读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见解,确是至关重要。毕竟,我们的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书近二十年的现在,熟悉的课文居然越教越慢,很多字里行间的东西会慢慢涌出来,很多原本的“寻常”会在眼前自主放大,我达不到大师的水平,没有办法一眼确定取舍,甚至因为习惯,依然会选择按下“闲思”,常规讲解。但我还是喜欢自己的这种改变。透过时光往回看,当初的那句“这有什么好教的”,其实恰是自己的浅薄和无知。须知寻常处,最是不寻常。做学问从来都认可“钻研”二字。

    想来,当时只道是寻常,我要庆幸,只是,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