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性德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18 06:57:26
  • 《我眼中的纳兰性德与李煜五年级学生作文》
  • 我眼中的纳兰性德与李煜五年级学生作文

    在祖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了两位伟大的词人:纳兰性德与李煜。他们都有着一手绝妙好词,但是他们的风格却截然不同,有着天壤之别。

    纳兰性德是,能文能武,是清朝宰相明珠的公子,更是清朝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文人。他的诗词有着一番独特的腔调,那就是哀感顽艳、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令人不忍流泪。因为他的恋人未得,爱妻去世使他受到了重创,造就了他的词充满了哀叹伤悲。他用自己的文字向大家述说着内心的惆怅,他的字里行间透露着热爱祖国的`浓浓心意。纳兰性德的词风凄切婉约,因此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

    李煜是一位在中国词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名人,他对琴、棋、书、画一丝不苟,样样精通;唯独对治理国家一窍不通,所以他被人们称为“亡国之君”。他的词也别有风味,李煜的词抒情,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的词很深奥,你随意的看,根本看不懂他在诉说着什么;只有细细地品味,才能明白词的真正内涵。因此,李煜被后人称为“千古词帝”。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纳兰性德与李煜都占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后人对他们的评价都非常地高。

    【我眼中的纳兰性德与李煜五年级学生作文】

  • 《纳兰性德》
  • 在当今社会,高富帅这名词广为流传,顾名思义,长的高挑帅气,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加上做事有礼貌,懂分寸,一般就变成了女生眼中的完美情人。如果你身边出现一个温文尔雅,长相俊美,身世显赫,能文能武,又一颗痴情心的男孩,你是否可以让为他变得如梦如痴?

    纳兰性德是我为数不多敬佩的清朝婉约派词人,我曾因为他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久久不能自拔。她的词作感情真挚,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我想,拜读过《纳兰词》的朋友,都会有种痛彻心扉,不能卒读的错觉。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足见纳兰性德的影响力之深远。

    他的一生颇为传奇,父亲纳兰明珠是朝廷重臣,权势之大,让人不可小觑。母亲觉罗氏,一品诰命夫人。按现在人的话说,含着金钥匙出生,一生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加上从小聪慧,文韬武略无不精通,18岁中举,前途光明,可就是这样一个世家公子,他却有一颗超脱之心。“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就可以看出对名利的淡泊,他想追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美人为伴,男耕女织,不理世俗,安然若素。可就是这样简单的想法,对她来说却难比登天,事实证明,老天是公平的,他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却等不到相爱白首,徒增凄凉。

    “我是人间惆怅客”透露出多少无奈。纳兰公子的第一任妻子卢氏,两人珠联璧合,恩爱有加,怎奈天意弄人,仅仅三年,卢氏就因产后受寒而死,对落入情网的纳兰公子来说,可以是致命一击。致使很长一段时间悒悒不乐。俗话说,诗人不幸诗词幸,为了挽怀亡妻,公子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悼亡诗,在诗词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纳兰性德也想做到仓央嘉措所说的不负如来不负卿。奈何时运不齐,命运多舛。人生第二位重要德女人沈宛出现,彼此爱慕,心意相通,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有成人成眷属,好久不长,年仅30的纳兰容若与世长辞,一代传奇,就此陨落。

  • 《《采桑子·九日》纳兰性德原文和翻译》
  • 采桑子·九日

    【清】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注释】

    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是为重阳节。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与亲人团聚。

    绝塞:极遥远之边塞。

    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萧:风声;草木摇落声。

    迢迢(tiáo):形容遥远。

    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谓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故称“屏山”。此处代指家园。这句是说,故乡那么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她。

    登高:重阳有登高之俗。

    魂销:极度悲伤。

    【译文】

    深秋时分,在这遥远的边塞,有谁还记得我?树叶被风出的沙沙作响。返乡之路千里迢迢。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重阳佳节,故园风光正好,离愁倍增,不愿登高远望。只觉心中悲伤不已,当鸿雁南归之际,将更加冷落凄凉。

    【赏析】

    词的上片由景起,写绝塞秋深,一片肃煞萧索景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圈。过片点明佳节思亲之意、结句又承之以景,借雁南归而烘托、反衬出此刻的寂寥伤情的苦况。

    上阙写秋光秋色,落笔壮阔,“六曲屏山和梦遥”点出边塞山势回环,路途漫长难行,遥应了“绝塞”一词,亦将眼前山色和梦联系起来,相思变得流水一样生动婉转,意境深广。下阙更翻王维诗意,道出了不为登高。只觉魂销这样仿佛雨打残荷般清凉警心的句子,轻描淡写地将王维诗意化解为词意,似有若无,如此恰到好处。结句亦如南雁远飞般空旷,余意不尽。大雁有自由飞回家乡,人却在这深秋绝塞路上渐行渐远。愁情沁体,心思深处,魂不堪重负,久久不消散。

    “不为登高。只觉魂销”一句,词中有诗的意境。也非是用词这种格式流水潺潺地表达,换另一种都不会如此完美。“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诗中意境;“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维诗中景象。而今,这一切尽归容若。容若此词,看似平淡,其实抬手间已化尽前人血骨。

    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阙《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仅用聊聊数十字写透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

    【创作背景】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壬戌,时纳兰性德二十八岁。八月,与郎谈出使梭龙。这一年十二月返京,《采桑子·九日》此行中约作。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琵琶仙·中秋》纳兰性德原文和翻译》
  • 琵琶仙·中秋

    【清】纳兰性德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古 词

    【注释】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冰轮:月亮代名之一,历来用以形容皎洁的满月。

    吹到二句:谓秋风把一片秋花吹开了,那明亮的月光犹如白雪。清辉,指明亮的月光。

    花径二句:捉迷藏,又称逮猫儿,儿童玩的一种游戏。井梧叶:谓井边的梧桐树叶。

    轻纨小扇:即纨扇。

    一任二句:紫玉,指笛箫,因截紫竹所制,故名。

    【译文】

    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云间的月亮,却为何时圆时缺。今夜里,金风送爽,土花映碧,画栏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莹透澈。谁知道,这好天良夜,却让人忧愁,让人悲咽。孤身只影,怎么可面对旧时明月。

    那时节,也是这么个中秋夜,你和我,花径里捉迷藏,曾经将金井梧桐的霜叶惊落。手上轻巧的小纨扇,至今又经历几番凉热。一时间,不由得百感丛生;但这又与一般的相思离别无关。面对这旧时明月,只好让无情的紫玉萧,于寒风中吹烈。

    【赏析】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在苍茫的夜色中,作者抬头仰望天空,中秋月圆,其景何其美好;然而他却触景生情,发此疑问。通过此句,我们似乎看出了他心中的悲凉:日月轮回不断,春花秋月年年,这些都只会令他徒增烦恼;是因为佳人不在,如今的他形影相吊么?“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不知哪里吹来的秋风,带来一阵芬芳;月亮的清辉笼罩了周围寂寞的空气,如同冰雪一样寒冷。此句是写景,却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寒冷的是清辉还是他那颗受伤的心?回想往昔,那“一生一代一双人”,曾经花前月下,欣赏这良宵美景,“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只影而今,物是人非,在这如同旧时的明月下重拾往事,只会令他“填膺百感”。

    词的上片写现实,现实是充满了悲凉,其情之苦,足以震憾一切感性的心灵。用“冰轮”喻明月,用“雪”喻明月的清辉,更增加了意境的清冷。“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此句道出了作者“尽成悲咽”的缘由:原来是故人不在,作者在思念他的亡妻;然而“明月不谙离恨苦”,偏要打动他那颗敏感脆弱的心,叫他情何以堪。

    下阙写词人仰望明月忆及往事。“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明月下,芳丛里,词人与心上人嬉戏,游玩,虽然并未着墨描摹具体情状,而梧桐叶的缓缓飘落中,纵情的欢笑声,亲昵的嘶闹声,在一片月色下朗朗可闻,其人之天真烂漫,其情之亲密无间,已不言自明,词人对故人往事的深深思恋,直抵人心深处。只是光阴荏苒,轻纨小扇轻摇又摇走了几番寒暑,去者不可追,如今只剩下词人中宵独立,“填膺百感”,而明月还是当时的明月,清辉未减分毫。中秋月光照耀,本该是众家欢聚之时,容若心中却荒凉如大漠。吹裂紫玉萧也难散愁心。

    【创作背景】

    词作乃中秋月下,对于昔时情爱的思忆。此词可能作于康熙十六年(1678)中秋。这年春天,纳兰妻卢氏病故。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纳兰性德原文和翻译》
  • 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

    【清】纳兰性德

    凤髻抛残秋草生,高梧湿月冷无声。

    当时七夕记深盟。

    信得羽衣传钿合,悔教罗袜葬倾城。

    人间空唱雨淋铃。

    古 词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凤髻(jì)抛残:谓凤髻散乱。比喻为爱妻逝去,掩埋了。凤髻: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型。唐宇文氏《妆台记》载:“周文王于髻上加珠翠翘花,傅之铅粉,其髻高名曰凤髻。”此处借指亡妻。

    湿月:湿润之月。形容月亮给人以湿润的感觉。

    羽衣:原指鸟羽毛所织之衣,后代指道士或神仙所著之衣,此处借指神仙。钿(diàn)合:镶有金、银、玉、贝等之首饰合。古代常以之作为表示爱情的信物。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罗袜:丝罗织成之袜。此处代指亡妻的遗物。倾城,美女之代称,语出《汉书·外戚传上·李夫人》。这里代指亡妻。

    雨淋铃:即雨霖铃。唐教坊曲名。据唐郑处诲《唐明皇杂录补遗》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里是说亡妻已逝,如今唯有自己空自怅痛了。

    【译文】

    凤髻散乱,枯黄的秋草到处生长。天上的月亮给人湿润的感觉,好像哭过一般,冰冷没有声息。当年每逢七夕之夜,我们都在月下互诉着山盟海誓。而今,只剩我一个人伴着寒月哭泣。

    原来相信仙人可以传递亡妻的信物,但后悔的是她的遗物都与她一同埋葬了。亡妻已逝,如今唯有自己空自怅痛了,凭吊美好的曾经。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词中借唐明皇与杨贵妃之典故,将其对亡妻绵绵无尽的怀念与深邃哀思流畅地表达出来了。

    首句“凤髻抛残秋草生”言妻子逝世。“凤髻”指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型。唐宇文氏《妆台记》载:“周文王于髻上加珠翠翘花,傅之铅粉,其髻高名曰凤髻。”“凤髻抛残”,是说爱妻已凄然逝去,掩埋入土,她的坟头,秋草已生,不甚萧瑟。“高梧湿月冷无声”句描绘了一幅无限凄凉的月景。妻子去后,作者神思茕茕,而梧桐依旧,寒月皎皎,湿润欲泪,四处阴冷,一片阒寂。临此寞寞落落之景,作者不禁想起七夕时的深盟。据陈鸿《长恨歌传》云:天宝十载,唐玄宗与杨玉环在骊山避暑,适逢七月七日之夕。玉环独与玄宗“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当时七夕记深盟”句即用玄宗杨妃之事来自比,言自己和妻子也曾像李杨一般发出“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的旦旦信誓。

    下片尽言悼亡之情。“信得”两句亦用李杨典故以自指。据陈鸿《长恨歌传》,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复归长安,对杨贵妃思怀沉痛不已,遂命道士寻觅,后道士访得玉环,玉环则“指碧衣取金钿合,各析其半,授使者(指道士)。曰:‘为谢太上皇,谨献是物,寻旧好也。’”此处作者的意思是说,来相信道士可以传递亡妻的信物,但后悔的是她的遗物都与她一同埋葬了,因此就不能如玄宗一般,“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此言一出,即谓两人之间已完全阴阳相隔,不能再幽情相传,一腔心曲,再也无法共叙。于是只能“人间空唱雨淋铃”。“人间空唱雨淋铃”,作者用此语,意谓亡妻已逝,滚滚红尘,茫茫人间,如今唯有自己空自怅痛了。一句“人间空唱雨淋铃”,悲恻凄绝,哀伤怆”,唱出了纳兰字字泣血的心声,如寡妇夜哭,缠绵幽咽,不能终听。

    全词婉丽凄清,没有矫揉造作的成分,真挚深切令人读罢不禁黯然神伤。

    【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的妻子卢氏亡于康熙年间,纳兰因此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为了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与哀思,故作下此词。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纳兰性德原文和翻译》
  •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清】纳兰性德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谁省。

    从此簟纹灯影。

    古 词

    【注释】

    辘轳:井上汲水的工具。

    砌:台阶。

    蓦地:突然地。

    省(xing):明白。

    【译文】

    天亮了,井台上响起了辘轳声。一夜风雨,满阶落花,凋零中透出一丝冷意。在这样一个清晨,“我”和她蓦然相逢。“我”对她一见钟情,却难以明了她迷离的眼波背后暗藏的心事。谁能明白?谁能明白呢?从此以后,无论是在簟席上辗转反侧、孤枕难眠之时,还是独对孤灯、辗转徘徊之际,我都会想念她。

    【赏析】

    这首词,短小而情节完整,极似一出独幕剧。

    戏剧的背景应如是:时间——暮春,满目落红遍地。地点——一口辘轳金井之侧。从背景来看,整个画面极富暗示性,虽呈现栋丽之色彩,然而却因花瓣飘零、金井寂寞,反而增添清冷之感。背景相当单纯,但蕴含的情感却极丰沛,容若小令,往往如此。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春意刚刚开始消散,一切生机尚在记忆里,情感将起未褪,期望依然殷切的时候,“蓦地一相逢”,不期然之际,他和她相遇了。从字里行间,人们可以推想,这一定不是他们的初次相遇。那些属于第一次的生涩,那些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而引起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发都没有出现。不仅如此,随着情节的发展,人们恍然大悟,他们曾经相遇过,甚至可能,曾经有过“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辗转反侧”,所以才有这一次的“心事眼波难定”。如果灵魂从未相交,就不会有“心事”二字,自然,人们也可推想,这绝非一次普通的相遇,而是——重逢。重逢,也许在意料之外,也许望眼欲穿,但,这重逢仍只落得“眼波难定”而已。人们无从知晓,人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个不算圆满的故事结局:“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也许是他,也许是她,也许是他以及她,总之,自此以后,他们的思念将如灯下之荡漾之簟纹,永不可捉摸,日永无休止了。

    这样言简义丰的词作,常常出自容若笔下。这样的故事,是以一而演尽了朝朝暮暮。重逢之际固然欲言又止,而前因后果更是无法言说。这出剧明明已经落幕了,但幕后的情感似乎才刚刚开始,漫长的一生尚有无尽之岁月,情何以堪,这首小令可谓引人遐想而又不忍卒思。

    这首词结尾颇为意味深长,“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问了,却无人来相答,最后自己把一句本想让所思知道的话,“从此簟纹灯影”给了自己,让自己去受那无尽的伤痛怅惘,这是怎样的苦闷。所以,这句话是词本身的戛然而止,更可以说是词人和词所传达的情感的真正开始。

    【创作背景】

    有的论者认为,纳兰除先后娶妻卢氏、官氏外,尚有侍妾一人名沈宛。也有的论者以为,纳兰有表妹,与之曾有婚约,后被选人宫中,但情深不泯,纳兰未人值侍卫时,曾乔装僧人人宫探视,等等。说法不一,但皆认为作者是因为失去爱人,为表达自己的痛苦相思之情,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读《长相思》有感》
  • 我叫纳兰性德,本来叫成德,为了避太子讳,我便改成了性德。我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我的家在满洲。虽然我是皇亲国戚,但我可不是娇生惯养的,我写了342首词,大家称我“清代第一词人”。毕竟我是个男子汉大丈夫啊,国家有难,我要带兵打仗去了。

    我和我的将士们跋山涉水。那山,是裸露着的利得像刀子一般的山,将士们的鞋被岩石划破了,脚也被划得鲜血直流。将士们,咬紧牙关,挺住!水,则是翻滚着巨浪的河,将士们只靠一根竹棒,趔趄的过河。大浪冲走了将士们的包袱,棉被。在寒冬,将士们的衣服湿透了,加油将士们,咬紧牙关,挺住!我们向山海关走去,驻扎下来。夜深了,所有的帐营都亮着,或是在思考战术,或是天太寒睡不着,或是在思念家乡,也或许在写遗书。我再也睡不着!

    半夜里,我和我的将士们经历风雪交加。那风,是只要再大点儿就可以把人吹起的风。那雪,是齐腰深的厚厚的雪。风刮一更,雪下一更,我和我的将士们是寸步难行啊!这嘈杂的风声雪声,打破了我们那回乡的梦啊!我安定满洲,我温暖的家乡啊,没有这大风大雪只有无尽的灯火,无尽的温暖。

    我这有不少感受,存了一路。有对战士们敬佩讴歌的;有对于家乡思念留恋的;有对于战争胜利期盼渴望的。我看到了敌军的阵营,我回过头来冲我的将士们喊道:“冲啊,打了胜仗,祖国强大起来,我们就都可以回家了!”……

  • 《古诗长相思的诗意》
  • 长相思的诗意

    一、《长相思》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1、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2、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3、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4、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5、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6、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7、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8、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诗意: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

    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

    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

    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二、《长相思》

    作者:李煜

    原文: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注释:

    1、重:量词。层,道。

    2、烟水:雾气蒙蒙的水面。唐代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中有“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诗句。

    3、枫叶:枫叶。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掌状三裂。其叶经秋季而变为红色,因此称“丹枫”。古代诗文中常用枫叶形容秋色。丹;红色。

    4、塞雁:塞外的鸿雁,也作“塞鸿”。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来,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故乡的亲人的思念。唐代白居易《赠江客》中有诗句:“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5、帘:帷帐,帘幕。风月:风声月色。

    三、《长相思》

    作者:李白

    原文: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释:

    1、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2、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3、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4、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簟,凉席。

    5、帷:窗帘。

    6、青冥:青云。

    7、渌水:清水。

    8、关山难:关山难渡。

    9、摧:伤。

    诗意: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

    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

    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

    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

    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

    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

    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采桑子

    【作者】纳兰性德,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说而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原文】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注释】

    ①翻: 演唱或演奏之意。欧阳修《蝶恋花》:" 红粉佳人翻丽唱, 惊起鸳鸯, 两两飞相向。"②瘦尽句: 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 彻夜不眠。 ③谢桥: 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谢娘, 未详何人, 或谓名妓谢秋娘者。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晏几道《鹧鸪天》:" 梦魂惯得无拘检, 又踏杨花过谢桥。" 纳兰反用其意, 谓在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完全幻灭了。

    【译文】

    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谢桥就是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指与情人欢会之地。)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潇潇,瘦尽灯花又一宵。谁又在反复的翻唱乐府那首凄凉的曲子?看如今这情景: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点燃的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

    【赏析】

    纳兰的词中有一部分爱情词很朦胧, 又无本事可寻, 所以很难确定其所指。这首词便是这样。从词里所描写的情景来看, 很像是对一位情人的深深怀念。通篇表达了一种无聊赖的意绪。上片侧重写景, 刻画了萧萧雨夜, 孤灯无眠,耳昕着风声、雨声和着凄凉乐曲声的氛围与寂寞难耐的心情;下片侧重写不眠之夜, 孤苦无聊的苦情。词情凄惋悱恻,哀怨动人。

  • 《描写秋天的诗句》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

    红藕香残玉簟秋。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虞世南《蝉》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李商隐《夜雨寄北》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刘禹锡《望洞庭》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李绅《古风二首 》

    昨夜西风凋碧。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黄巢《不第后赋菊》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杜牧《秋夕》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张籍《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刘禹锡《秋词》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 白朴《天净沙·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槛菊愁烟兰泣露。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