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天寒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3 21:19:04
  • 《雪中的故事》
  • 那是一个冬天寒冷的夜晚,雪花满天纷飞,我发烧了,妈妈去买药,可是药店已经关门了,妈妈只好去村里卫生室买药,还好没关门,可是外面那么的冷,路又那么的滑,明天她还要上早班呢!想想心里很不是滋味。

    早上起床,妈妈给我量了体温正常,烧也退了,我也感觉好受多了,吃完早饭,妈妈就带我去上学,雪还在下着,妈妈和我说把头低下,我在后面,妈妈为我挡住了凛冽的寒风,那雪花落在我头上,可我在妈妈的背后觉的格外温暖。

    最终,我滴下了眼泪,而妈妈却生病了,看到妈妈为我生病的情景,雪让我感受到了纯洁,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感受到了温暖,在我心里,扎下了一个很长的根,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 《厕所厕所》
  • 以前厕所真不好

    一个缸上一个座

    冬天寒风吹

    夏天蚊子咬

    现在厕所真是好

    干干净净白瓷器

    寒风吹不着

    蚊子咬不到

    哈哈

    幸福生活已来到

  •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译文:夜暮降临,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变得更加深远。天气寒冷,使这所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清贫。

    [出自] 刘长卿 《逢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解释】

    夜暮降临,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变得更加深远。天气寒冷,使这所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清贫。半夜里一阵犬吠声把我惊醒,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词语解释】

    (1)芙蓉山主人:这里指作者投宿的人家。芙蓉山:地名,在今湖南宁乡青山镇。

    (2)苍山:青山。

    (3)白屋:这里说的是诗人投宿的贫苦人家的住所。通常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 

    (5)夜归:晚上归来。

    (6)贫:清贫。

    白屋:茅屋。

    【赏析】

    这首诗用精炼的诗笔,描绘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主题的寒山夜宿图。整首诗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上半是旅客山行夜宿,后半是主人夜半还家;上半全为所见,后面皆是所闻。平中有转,有起有伏,虽未直接抒情,但山野孤寂的羁旅情怀不写自现。每句诗都构成一幅独立的画面,彼此又都相互承接。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赏析二: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译文] 可怜的卖炭老翁,天气如此寒冷,身上的衣服仍很单薄,可心中仍担忧炭价卖不上去,所以希望天气再寒冷一些。

    [出自] 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1、卖炭翁:这是作者《新乐府》的第三十二首,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

    2、辙:(zhé) 车轮印

    3、系: (jì) 挂

    4、伐薪:砍柴。

    5、南山:终南山,在长安(今西安市)南面。

    6、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用。

    7、辗:同“碾”,轧的意思。

    8、辙:车轮辗出的痕迹。

    9、困:累。

    10、市:集市。

    11、翩翩:轻快得意的样子。

    12、骑(jì)骑马的人。

    13、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4、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5、叱:吆喝。

    16、牵向北: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牵向北,指把炭车赶向皇宫。

    17、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18、惜:舍不得。

    19、绡(xiāo):生丝。

    20、系:挂。

    21、直:同"值",价值。

    22、卖炭的钱何所营:得到。宫使驱将惜不得:能够

    23、苍苍:灰白色

    【译文】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都被炭熏黑了,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便在市外南门泥泞的路歇息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色生丝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

    【赏析】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这篇诗没有象《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官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困牛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这篇诗没有象《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

    衣服单薄总该盼望天气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却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读到这里,我们觉得自己和这位老人更亲近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我们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

    然后笔锋一转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能有什么办法去对付呢!“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所换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劳动吗?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该激起读者怎样的愤怒!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两鬓苍苍的卖炭翁,凭着这点对他来说毫无价值的报酬,能够捱过那严寒的冬天吗?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卖炭翁》的艺术性也是很高的。你看,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么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他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划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增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这是多么富于戏剧性的描写啊!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他歇下来,也许还用衣袖揩一揩额头的汗水,蹲在路旁喘气。但是,谁能说他的内心会像他的外表一样平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好像一场悲剧以前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人的心弦扣得紧紧的。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反差。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

    写到这里,诗人似乎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也不像《新乐府》中其他的诗那样,诗人没有出面来发议论。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 《描写冬天寒冷的句子》
  • 1、我的小脸被冻的有一些发紧,还有一些痒,虽然很冷,可是这种寒冷也被我那快乐的心情覆盖了。

    2、冷飕飕的风呼呼地刮着。光秃秃的木,像一个个秃顶老头儿,受不住西北风的袭击,在寒风中摇曳。

    3、只见整座校园成了银妆素裹的天下;挺立着大楼披上了明净的素装;小树苗的枝条酿成了痴肥的银条;嫩绿的树叶与红彤彤的瓣充满了晶莹的霜花。这统统真是难以用言语描述,真是赏心好看、赏心好看。

    4、松树葱翠地站在白皑皑的地里,随着凛凛的东南风,摇摆着身子,收回尖厉难听逆耳的咆哮,像是故意在鄙视冬天

    5、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世界穿上了白色的大衣,电线上的水滴结了冰,成了晶莹的五线谱,松叶也被冰霜凝固了。此刻没有风,世界好像停止有这一刻,河流也停下了脚步,只有

    6、寒冷的冬天来了,一场大雪过后,整个东方红都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柳树上挂满了银条,坪也披上了银装。

    7、冬天,户外那粘满霜雪的柳树上尽是树挂,像是一根根银条悬挂在树上,格外壮观。

    8、呼--呼--”,狂风呼啸,大树在狂风中摇晃,一条条树枝就像一条条狂舞的皮鞭在空中抽打着。

    9、刚烧开的水,一落地就结冰了。

    10、那年冬天,谁人冷呀,把人冻得鼻酸头疼,两脚就像两块冰。

  • 《描写冬天寒冷的好段》
  • 1、冬天,一层薄薄的白,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在这广漠的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2、“哎呦,什么时候太阳变成冰棍了!”当人们触摸到什么东西时,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冬天,雪姐姐热情地抚摸着世界上的万物,好像好久不见的兄弟再次重逢。当我想踏过小河时,已经没有夏天那么容易了,因为小河结成了冰,走路时一脚一滑,哎,这个淘气的小冰块!夏天,如果把脚伸进河水里,你就感觉到它的清凉,而河里的小鱼好像一点也不怕人,当你的脚刚伸到河水里时,小鱼还会跟着你走呢!现在,河面结了冰,小鱼也不知躲到哪里去睡大觉了。

    3、我高高兴兴的去上学。刚一出门,一阵冷风和我来了个紧密拥抱。这一拥抱让我直起鸡皮疙瘩。我立刻回家换上了厚衣服。走在大街上,虽然已经是全副武装了,可一股股寒气还是无声无息的窜进了我的衣服,好冷哦!我耸着肩膀,竭力让自己更暖和。街道口的下水道流出的水已经冻成了冰,教室里的玻璃也结上了一层白茫茫雾蒙蒙的霜。

    4、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一股股寒流一步步向我们逼近,这使我们不得不加厚了衣服,更注意保暖了。虽然天非常冷,北风呼啸,寒风刺骨,但仍掩盖不住我们孩子那心里高兴的心情。

    5、寒风呼呼的吹在我的鼻子上,我鼻子里的鼻涕流出来了;寒风吹在我的手上,吹第一次的时候,我的手没有木,可是寒风卷土重来,把我的手吹木了;寒风吹在我的脚上,吹到第五次,我的脚冻僵了,于是我使劲的跺脚。 --描写冬天寒冷的句子精选

    6、到了现在,我们已经根本不知道有多少度,因为温度计已经被冻住了!人们想要说话,就得找一个大布袋接住被冻结的话语;人们想要眨眼,就得使出吃奶的力气拖住眼睫毛,不让冻成8米的冰柱弄伤自己的眼睛;现在吃饭就麻烦了,水全部都冻成了冰,还不能用金属制的餐具,因为舌头一沾上金属制的餐具,就根本去不下来了!空气也在慢慢地变成结晶中,吸进去空气容易,可呼出空气就得吐出一块大冰块了!

    7、刚打开家门又是猛风阴云不散般的向我扑来,我再一次打起寒噤来。一路上我缩着身子迎风而上,刚走出巷口,走在别人家的杨桃下我顿时感觉到阴风阵阵,冷得颤斗起来,但看到杨桃树叶随风飘落,黄色的、绿色的,好像彩蝶纷飞;这时我忘记了寒冷,只是沉醉于一番落叶纷飞的“仙境”中,突然陷入了童年的欢乐记忆中,幸福不断……

    8、冬天,在他的开始就走出了潇洒的一步--寒风。夜幕降临了,寒风好似一个醉汉,在大雪原上,在小镇的每座房前游荡着,时而放开喉咙狂怒地咆哮,时而疲惫地喘着粗气。光秃秃的树枝在狂风怒吼中战栗,摇曳不定,月也怕冷似得躲进了云层。人们颤着身子,捂着双手走在大街上,狂风肆无忌惮,凉飕飕的,直灌入人的衣襟,吹得人心寒。树木“哗哗”直响,狂风卷着树枝、树叶挥动,像魔鬼的爪子在乱舞。冬天,用自己的独特向人们展示了它的风姿 。

    9、大雪随着寒冬来了,街道宛如是银子铸成的,那么亮,那么有灿烂,长长的冰柱像水晶的短剑挂在檐前,行人的呼吸也化作了一股股白烟。

    10、寒风刺骨,像针一样穿透心灵,这鬼天气,路边的行人已经绝迹了,飞,走兽,消失的无影踪。

  • 《描写雪的诗》
  • --写诗词

    逢雪宿芙蓉山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柳宗元

    千山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雪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作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给孩子动力》
  •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鼓励孩子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发展,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会让幼儿变得畏缩犹疑。作为教师,首先要看到孩子的进步,让孩子也看到自身不断增长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班的孩子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活跃的!上课的纪律还是不错的!而且,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很高!

    问题在于还有部分孩子的小手还是不肯举起来。这是我很担心的事情。为此,我进行了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部分孩子的小手不愿意举起来的呢?

    “……我们的好朋友当当他只有一个人,觉得很孤单,但是他又不好意思跟小朋友说他不开心,他很孤单,如果你愿意做他的好朋友,你会怎么照顾当当呢?请小朋友举手来回答!”这时候有好多小朋友都把手举得高高的,都想第一个说,看见这样的情景,我心里很高兴!他们很有心,他们的小脑袋转起来了!可是我又在这同时,看见了还有部分孩子的手不敢举起来,在下面放的好好的。我没有说话,先请举手的孩子一个一个地说出他们心中想说的话,后面,我就带着微笑,亲亲地叫到了我们班不举手的其中一个孩子,我问他:“你愿意做当当的朋友吗?”只见他点点头,“那你准备怎么照顾当当呢?”“我陪他玩玩具!”他很小心翼翼地说。听见他的回答,我乘机马上鼓励了他一下“你真好!真有爱心!我替当当谢谢你!如果你下次举手回答问题的话,当当会更加喜欢你的哦!”我用肯定的眼光以及微笑,跟他说了一句“你很棒!老师相你!”他只是点点头,但是我知道他明白了我的意思!第二个问题问大家的时候,他听的可仔细啦!我一说完,他就“唰”的一下,手举得高高的!那我就要请他回答了!结果他回答的很不错!第二个问题,我没有落下任何一个孩子的答案!到最后,我微笑地向孩子们说:“你们可真棒啊!魔力喜欢举手动脑筋的小朋友,今天举手的孩子魔力会给他更多的能量,因为他们动脑筋了哦!千万不能偷懒哦”孩子们都笑了。

    对孩子的鼓励,不一定必须用语言表现出来。老师满意信任的目光,亲切喜悦的笑脸,都会给孩子带来力量。他们从老师的表情中知道自己做对了,“啊,我进步了老师多高兴呀。”于是孩子在盘算着,怎样让老师更高兴,不用你唠唠叨叨的数落孩子,他们自己会给自己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样孩子会在鼓励声中一步步向更高的水平攀登。

    让我们用真诚的鼓励来帮助孩子,我们也希望他们成功、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允许他们失败。同时,不要忘记留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这样孩子才会在我们的掌声中走向成功。

  • 《描写冬天寒冷的成语》
  • 冰天地: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

    滴水成冰:水滴一落下来就成了冰。形容天气非常寒冷。例:“北方的天气十分寒冷,滴水成冰。”

    冻手冻脚:形容天气寒冷。

    寒风刺骨:寒冷的风冻得骨头疼。形容天气风寒。例:“北方冬天的清晨,滴水成冰,寒风刺骨。”

    寒气逼人:非常冷,多形容天气。例;“数九以来,朔风吹,寒气逼人,这又是一个奇冷的冬天。”

    天寒地坼:形容天气寒冷,把地都冻裂了。例:“这天寒地坼的冬季,正是伐木的黄金季节。”

    天寒地冻:形容天气十分寒冷。例:“他抡起大镐来象旋风似的,尽管是天寒地冻的十冬腊月,还是满头大汗。”

    透骨奇寒:冷气穿透了骨头,形容天气非常寒冷。例:“当黎明的曙色尚未到来的时刻,我感到透骨奇寒,便匆匆跑回宿舍,取件衣服披上。”

    雪窖冰天:严寒的地区,含有严寒的意思。例:“汉使苏武在雪窖冰天的北国,为匈奴牧羊十九年。”

    雪虐风饕:风雪交加。形容严寒。

  • 《色彩》
  •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不能说凡是好诗都是含蓄的,但应当说有不少含蓄的诗是好诗或较好的诗,至少在艺术上是这样。试看中唐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是诗人旅途中遇着大雪,投宿在芙蓉山村的见闻。诗人在这个山村的见闻,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山村人民过着贫困痛苦的生活。诗人把深厚的同情,全融化在一幅非常简洁、凄清的画面中,使读者沉浸其间,引起丰富的联想。透过这首诗的描绘,我们看到这样一幅景象:黄昏过去了,远处的山峦逐渐变成苍黑色;夜幕降临,风紧雪封,天寒地冻;在贫寒的山村人家的柴门外,一阵犬吠,山村的村民披星戴月,一身风雪外出归来了。我们从这个凄冷荒凉的画而,不是可以自然地联想出贫寒的人们,为生活奔波,即使在严寒时节,也不能安闲片刻的情景吗?所以这首诗虽然没有大声疾呼,但读者似更亲切感人,更耐人寻味。这就是含蓄的艺术力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诗歌中画的意趣,除了构图之外,色彩也是重要的因素。我国许多有成就的诗人都很注意诗中的色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写一首诗,它刻画了一幅初春的景象。浑身嫩黄的黄鹂,青葱翠绿的垂柳,一身雪白的鹤鹭,远处郁郁苍苍的崛山之巅上一抹皑皑积雪,近处江边停泊着一艘艘乌篷的大船。这黄、绿、蓝、白、黑,浓淡相间,鲜明协调,真是五彩缤纷,把个初春景致装点得美丽多姿。多像一幅皱染得当,水气淋滴的彩墨画!此外,诗的画意还要注意事物形态的描绘,如“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白鹭队列整齐向青天飞去的悠然神态,为诗增添了不少画的意趣。

        我得说明,这里谈诗的画意,并非说诗、画同一。我只是想说,在读诗(或写诗)时,能注意诗的画意,那对我们的欣赏和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苏轼曾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诗、画这两种姐妹艺术向来相通。在西方美学家那里也是作如是观的:“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希腊·西摩斯特)正说出了这个艺术上的真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不仅是王维,其他很多诗人都十分注意“诗中画”的意趣。中唐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就曾被人作为画题来考画师的。它是怎样使读者获得这种美的感受的呢?

        画的首要要求是构图。从画的构图来看,横在画幅中间的是一条不宽的蜿蜒弯曲的小河,画幅近处是青葱可爱的野草,稍深处有一片树林,枝头上黄鹂在鸣叫,作为主体的,占据画而中心的是:在渡口上用缆绳系着的一叶小舟,它被雨后急涨的潮水冲激得横置了,在水流中一起一伏地荡着……

        这首诗的画面构图,多样而统一,有远有近,富于层次感、纵深感。它获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也正因为它有着鲜明的画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