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胡须在我脸上蹭着,蹭得我生疼。我不喜欢这种感觉,可外公总是用胡须蹭我的脸……
我小的时候,父母忙,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外公的长相——眼睛炯炯有神,高挺的鹰勾鼻下一茬八字胡须。我总是能靠着这茬显眼的胡须在人群中找到他。
外公很喜欢钓鱼,不管晴天雨天,只要有时间他都去。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带上我,虽然他的钓友都说:“你这外孙太调皮了,弄得你好几次没钓到鱼。”外公仍然乐此不疲。外公的钓鱼技术高超,钓上大鱼是很寻常的事。一钓上大鱼,我的脸又该挨蹭了,爽朗的笑声在河边山野弥漫。
外公不仅喜欢钓鱼,还很喜欢做饭,尤其是给我做。一块猪肉,他能做出软糯可口的粉蒸肉、肥而不腻的虎皮扣肉、美味鲜香的肉丸子子……放学回家,我总是看见餐桌上摆着各式各样的菜品。我吃饭时,外婆总喜欢凑过来在我旁边嗔怪外公:“孙啊,你外公花一下午的时间做的呢,你外公对你可比对我好多了!”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外公的嘴角就微微扬起,然后冷不丁地用胡须蹭我的脸。真的蹭得疼呢,好几次我都疼得要哭了。看我瘪着油汪汪的嘴,委屈地噙着泪,外公倒起劲地笑,就连一向宠着我的外婆也笑。外婆笑完了,把我拉过来,抚摸着我的脸,慈爱地说:“外公这是疼你咧,下次你用手抱住他胡须,不让他蹭你的脸。”
外婆的方法果然好用,外公再用胡须蹭我的脸,我就快速地用手抱住他的腮帮子,然后胡乱地扒拉他那一茬胡须,外公乐呵呵地笑,我也哈哈地笑。
就在这样的笑声中,我渐渐长大了。
那天母亲回来了,她红肿的眼睛让我知道发生了不幸的事情。我看见外公躺在地板上,一动不动。我以为外公只是累了,睡着了,我不明白的是他为什么不睡到床上去。之后,我再没有见过外公,再也没有人用胡须蹭我的脸了。某天晚上,我梦见了外公,他摸着胡须向我招手,我却怎么也摸不到他。早上起来,枕头湿了一大片。
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是死亡,我在外公的遗像上扶摸着,找寻着。母亲不解。母亲不知道,我抚摸的、找寻的那一茬胡须,是我和外公爱的联结啊!
我永远无法再体会那被胡须蹭得生疼的感觉了!
(指导老师:蒋燕飞)
有些作文,限定了写作的范围,因此,必须在限定的范围之内选取材料。有些同学没有认真考虑写作的限制范围,运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材料,往往造成不切题意。 怎样按照限定的作文范围进行选材呢? 首先, 弄清题目的限制,至关重要。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题目的本身就给写作者一定的限制。
例如《记一件最近发生在家里的街鲜事》,“记 ……事”从文体上限制了只能是写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一件”从数量上限制了只能记一件,两件或两件以上则不行;“最近”是从时间上加以限制,写过去的事不行;“在家里”是地点的限制,写家以外的事不行;“新鲜”是从内容上加以限制,它是指最近发生的而且有一定意义的包涵新信息的事,这是重点所在。弄清以上限制,才能在文题限制的范围内去取材,如果忽视了其中一个限制,就会造成不切题意。 其次,尽可能地把限定的范围再缩小到一定程度后进行选材。
例如作文限定了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这是指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习惯说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礼貌、讲卫生爱清洁、破除封建迷信、见义勇为等等,表现在方方面面,选材时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有一件写一件,要从某一个方面去考虑,从中挑选出一两件既有意义,又生动新鲜的事来写
作文要写得生动感人、令人耳目一新,就必须在选材上做到既切题又出新。先说选材切题。命题作文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有具体题目,一种象这次作文竞赛中有几题,不出具体题目,只提出要求,规定条件,参赛者必须严格按照这些要求和条件写作。无论哪一种命题形式,选材都要切题。要切题,先得审题,从这方面说,审题是选材切题的先决条件。但是审题还不等于切题。
切题,是指在审清命题中的与件(给予的条件)和任务(要求或间题),把握住命题的基本结构,即完全弄清题目所要求的范围、重点和文体以后,再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存中选取切合题意的素材。这次竞赛中,同学们的作文选材大都是切题的。文不对题或离题、跑题的情况很少。但也有部分作文的题材不完全切合题意,主要是与命题的重点不合。象“如果我有一支神笔”一题,重点在有了一支神笔以后,而不在如何得神笔的过程。但有些文章用了近半的篇幅写如何获得神笔,显得轻重失宜。又如“生活告诉我……”一题重在写出生活使我认识到的某一点道理,“一场争论给我的启示”一题则应写出争论使自己明白了什么事理,有些文章写某一生活事件或某一场争论颇为细致,但对作者得到的启示或从中悟出的道理却寥寥几笔带过。
这类文章,从写作方面来看,单纯记事,缺少窝意,所见不深,未经提炼,不合议论文的文体要求;从认识过程来说,还没有从感性提高到理性,停留在感觉、印象的阶段。应该看到参加作文竞赛的同学大都是各学校各年级写作方面的佼佼者,在文章取材方面无大毛病,而一般同学作文时选材不切题的毛病就较为普遍了。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选林切题呢?简言之:一是有材可选,二是取舍得当。从审题、立意到选材、布局,这一完整的构思过程是一系列的智力活动。选材这一环,顾名思义,先得有众多的素材可供选择。
要想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必须在语言上多下功夫,力求做到准确、鲜明、生动。 本文的语言值得学习。例如,当陈老师说到登山 “不是闹着玩的”,“我”一听就恼了,先是“别地脱掉上衣,露出鲜红的运动衫,而“又剧地一下扑在地上,一口气给他来了十多个标准的俯卧撑”。
这一“脱”,一 “扑”,两个动作,就活脱脱地写出了“我”当时“恼”到了何等程度。当陈老师还不同意的时候,“我急了,拉住他的衣襟一个劲儿地问”,这一“拉”,一“问”,又传神地写出了“我”当时焦急的样子。
此外,把九个登山队员,比喻成“淡淡的晨雾中”的 “九朵鲜艳的红花”,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曙光初照的登山图;把“路旁的小草顶着的颗颗露珠”,比喻成登山队员“洒下的滴滴汗珠”,含蓄地写出了登山的艰辛以及登山队员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