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草,必写其平凡;写平凡,又是为了写其不平凡。写小草的文章差不多已经形成一种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按照这一模式写出来的都是千人一面的文章。 赵岩、吕晓红、刘先枝三位同学就是循着这一模式写出了各具特色的好文章。 吕晓红《草的遐想》,“不从实处写物,而从虚处生情”,用一连串的排比句,直接赞颂小草“顽强、勇敢、谦虚、团结”的精神,直抒胸臆,文情荡漾。
赵岩的《小草》,多用比较。将小草与争奇斗艳的春花、纷纷扬扬的柳絮相比较,表现其淡泊的性情;将小草与宠然大物房屋、桥梁、树木相比较,表现其蓬勃的生机;将小草与讲究条件的庄稼、娇花相比较,表现其豁达的个性和顽强的斗志;将小草与高贵的牡丹、清雅的荷花、妩媚的月季、多情的玫瑰相比较,突出其“质朴的美、青春的美、内在的成熟的美”,在丰美的意象中洋溢着发自内心的赞叹之情。
刘先枝《故乡的龙须草》,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有层次,有变化。从传统到现实,从充满童趣野趣的宠物到度日谋生的宝物,从救命草到致富草,在娓娓的叙述中将自己浓烈的感情细密地编织进去,使春夏秋冬每一幅图景中都渗透着人与草的交融,深情眷恋,发自肺腑,意到笔随,余韵悠然。 三篇文章,同一模式,各具姿态,并不雷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本文抓住事物的特点,跳出了写春必写鸟语花香的框子,很有新意。小作者用清新鲜活的笔调,写出了塞上初春的气息。文章先引南方的早春作比,点出塞上早春的基调是“凉”并写出“凉”的独特性,还有这种“凉”中所蕴含的勃发的生趣,写出了情感,也写出了哲理。
特别是“雨雪”的描写,细腻活泼,富有情趣。结尾收拢全文,概括出“生命萌动”的认识,这是作者仔细观察,深刻思考相结合的结果。
本文另一个特点是,整个文章委婉动人,有景、有情、有理。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拟人、引用、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