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水稻叙事作文
炎热的夏天刚刚过去,太阳公公不再火辣辣的烤着大地,天气渐渐转凉,一片片枯黄的叶子轻轻地从树上飘落。秋是金色的季节,也是收割的季节,挖们采风组兴致勃勃地来到了田野。田野一片金黄,眼前都是饱满欲坠的.稻子,我闻到稻香,便对同学们打趣的说:“香喷喷的白米饭出锅喽。”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我也笑了。一阵微风吹来,水稻晃来晃去,好象在和我们点头微笑。
过了一会儿,一位伯伯拿来5把镰刀,我们分成5组,一组一组把镰刀轮流割。我用右手拿镰刀,左手反抓水稻,从水稻的腰部割下去,哎呀!裤角(脚)又掉了,害我又要把它挽起来。农民伯伯和阿姨望着这群平时娇生惯养的“小皇帝”们个个满头大汗,手忙脚乱,过路的叔叔阿姨个个驻足观望,并向我们投来鼓励的目光。
我一边劳动,脑海缭绕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这金黄的田野给了我很大的启事,使我体会到了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的道理,是我认识到只有努力用汗水去浇灌希望,才能收获甘甜的果实。
我喜欢这次劳动,它使我爱上金秋的田野。
【割水稻叙事作文】
数亩杂交水稻,漾起田间,一片微笑。金黄璀璨,阵阵稻香,被微风吹拂着。袁先生踏实一生,勤勤恳恳撑起一片新天地,不负岁月静好;医院手术台上,全力抢救,又挽一命。妙手回春,沉着镇定,千万患者感恩。吴院士医者仁心,拼尽全力挽救千万条生命,定令家属安心……
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至07分,人间少了几分美丽,多了几分哀伤。知悉时,欲语还休,竟勾起,百般哀愁。
医者仁心
吴院士,已历九十九载春秋。昔有扁鹊,医术高明,誉满杏林,可令人起死回生;今有孟超,救死扶伤,妙手仁心,几十载肝胆春秋。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他是从不声张的杏树,坚挺地守在手术台前谱写78年岁月的歌;他是雄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吴院士,人民永远记得您。
辛劳勤恳
07分,世界再次悲愁。袁隆平先生,走了。古出神农,尝尽百草,种五谷,若无天灾,便可丰收;今有隆平,杂交水稻,提产量,管它天灾,年年高成。
其实,我并不是很了解袁先生。可我了解,杂交水稻是经过千万次实验得来的。水稻里,有中华传统精神:踏实、勤恳、坚持、刚毅,不负一生。有一位先哲说过: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世界上那么多人从事农业及研究,独他,获得了“最高科学技术奖”。
小时候的袁先生,家中穷。他用尽一切机会,努力读书,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或许,他能当商人,财源滚滚;或许,他能当大官,迈入风云变幻的政坛;或许,他能当历史学家,研究以前神秘莫测的华夏……可,他记得,曾因天灾人祸,人民吃不上饭;他记得,曾因饱经战乱,祖国生灵涂炭……所以,他要当一个“农民”,让人民不再缺衣少食,年年都有金黄的稻田,饱满的稻粒……
忆昔鬓微霜,仍辛苦,田间劳作、心为社稷,复眺远方。今仙逝,举国哀痛、怎了得,新荷微颤蜓低飞,哀歌处处随!
先生千古。
山河颤抖
伟人逝世了,苍天也为之哀痛。今天刚知道,22日凌晨之时,青海发生了7。4级地震,甘肃发生了4。4级地震,而云南也发生了6。4级地震!这是山河因为两位院士的逝世在颤抖吧,远山的轮廓也因哀哭而越来越模糊,向天边一点一点淡去……冥冥中,离地震遥远的我,却总能感受到,远方有许多人在哭泣。2008年四川那个黑色的下午,虽无经历过,可却在心中一闪,喃喃着:“又有许多人逝去了吧。山河再次颤抖了,痛哭了。愿远方正在遭受苦难的人民尽快恢复幸福,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愿袁先生、吴先生一路走好,来生幸福……中国不哭……
人间两个人逝世,天上多两颗夺目的星星,照亮我们前进的路,不再迷茫,不再跌跌撞撞……
一支毛笔,蘸着坚守、仁心,勤劳、辛苦,绘出医院里的希望,绘出田间荡漾的金黄,绘出人间最真诚的祈祷。吴先生、袁先生安息,山河无恙。中国,不哭。
春风拂过,它在悠闲的跳舞。我静静地欣赏它的舞姿,非常美。
七周前,我种下了它的种子,心想:它一定会长得很好的。现在它比原来长得高很多。看着它,我也不禁想起种的过程。
第一天,我起床的时候,什么也不管,快速地跑到花盆前看了看发现还没有发芽,我拿起了身旁的水壶浇水。希望它快快长大。一复一日,我很奇怪,为什么我种了这么久可就是不发芽?我上网查了一下,恍然大悟,不是我的方法不对,而是我不够耐心。原来要过一两周才发芽。我希望它长快一点,我就可以看到它那绿油油的芽。
我种的是普通水稻,而它还有很多的兄弟姐妹。要是没有它们,我们不会有这么好的粮食。
一周后,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发芽了,他应该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就破土而出了,他那个绿绿的芽就像一块小绿宝石,也像一个刚出生的小宝宝,我量了一下,他的芽长了3厘米。
又过了几天看了一下,发现又长高了2厘米,我很开心,可就在这时,我看见了有几个小洞,又看了一下旁边,有几只小虫子在啃芽,我把虫子捏死了,心想:得放到一个没有虫的地方。我拿了一个玻璃盖子盖住了它,果然没有虫子来吃……
我看着它一天天长大。不管付出多少心血,这一切都值得。
今天天气晴朗,妈妈带我去参观隆平水稻博物馆。我第一次听说水稻还有博物馆,很好奇这里会展示一些什么?带着疑问,我们出发了。
到达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由稻谷形状组成的展馆,我迫不及待地走进展馆参观,这里陈列了各种各样的水稻标本,从史前耕种水稻的起源,到各个朝代水稻的栽培和文化的发展,以及近代品种改良的耕种,都有详细的介绍和说明,让我大开眼界。
在这里,我了解到了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耕种地,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还知道了一个叫“越人蒸谷与吴”的小故事。讲的是越国被吴国打败,发誓要报仇,于是就假装向吴国借稻谷,过一段时间再把稻谷蒸熟后还给吴国,吴国把蒸熟的稻谷当做种子播种,便陷入了饥荒,最后被越国吞并。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农业的重要性。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幅“动态耕种图”。它运用了高科技投影成像的方法,还原了水稻种植历经的所有过程,场景和人物栩栩如生!展馆还有很多蜡像人物在稻田耕种的场景,做得非常逼真,我还以为是真的呢!
最后我来到了杂交水稻陈列馆,这里是专门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的生平和水稻成果展厅。以前中国农业技术很落后,为了让大家不饿肚子,袁隆平爷爷研究发明了杂交水稻,从此中国的粮食产量大增,不仅解决了祖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还解决了全世界落后国家的温饱。我站在展馆外袁隆平爷爷的铜像前,内心充满了对袁隆平爷爷的感激和崇拜之情,他是多么的伟大!以后我也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未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题记
水稻并肩比高梁,巨禾底下可乘凉。袁隆平爷爷一生都在为杂交水稻的研究做贡献,即使90岁高龄仍坚持下田,他曾说:“我每天不是在家里就是在试验田,不是在试验田就是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由此可见他有多么勤勉。
回忆往昔。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三自然灾害,粮食极度稀缺,全国上下正面临饥荒,老百姓食不果腹,饿殍遍野,树皮、草根充饥都是常态。此时的小袁隆平身在其中,感触颇深,立志长大后要培育出能够养活全国人民的“超级水稻”。
1949年,此时的袁隆平已是少年。窗外的朝阳洒下细碎的光,映照在少年身上,少年轻咬笔杆,略微思索,便毫不犹豫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西南大学。那时的袁隆平正是壮志凌云、踌躇满志之时,我看到,眼前少年眸中的光,比窗外的朝阳还要耀眼。
袁隆平进入了西南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学习。将近70余年,一直投身于事业,研究了一辈子水稻。袁隆平说,他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后来,袁老于2021年5月22日逝世,享年91岁,人们夹道相送,洒泪告别。
现如今,他的梦想早已实现。现在的中国,人人都能吃饱饭,穿暖衣,而杂交水稻也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种植。恍惚间,我又看到了袁爷爷,彼时,少年的眼里折射出金色的光芒,老人的眼中是大片的水稻,还有脱胎换骨的新中国!
中国有那么一位科学家,他研制出了高产量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民的粮食问题,还受到了全世界的称赞,他,就是全球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世纪60年代初,饥荒像猛兽一样在中华大地肆虐,袁隆平看见公共食堂上堆着大量野菜用来熬清汤,人民喝了一碗又一碗,可光吃这些怎么行?人民普遍因为营养不良而变得骨瘦如柴,一些体质弱的大人和小孩还因此患上了疾病。袁隆平整天绞尽脑汁,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终于,他决定要研制杂交水稻。
但是水稻杂交是一项世界性大难题,许多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可袁隆平可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袁隆平首先要找到雄性不育的植株,要想找到这种水稻植株犹如大海捞针,但袁隆平十年如一日地寻找,六年后,他终于在海南岛的南红农场找到了雄性不育的植株。后来袁隆平提出了“三系”设想,虽然这种设想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但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要用事实来回答人们的疑问。
袁隆平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去研究杂交水稻,在这十几年里,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在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最艰难的时期里,当地政府认为袁隆平不可能成功,觉得没必要继续下去了,于是派人把所有搞实验的坛坛钵钵全部砸烂,想让袁隆平停止研究,可袁隆平顽强不屈,利用助手藏起来的稻苗继续研究和试验。
1975年,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小组突破了“早而不优,优而不早”的难关,一批早熟高产稻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生长。而这一刻,饥荒成为了过去。
虽然袁隆平爷爷现在已经过世了,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而他那坚持不懈、实事求是、顽强不屈的精神也永远值得世人去学习、传承下去。
秋高气爽,正是出游的好季节。那我们今天游哪里呢?
哇哦,一路疾驰。远远的,我看到了一大片金黄色的水稻,好像来到了金色的稻海。一阵风吹来,稻海翻起阵阵波浪,它们好像点着头,弯着腰,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推开车门,一股淡淡的稻谷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我迫不及待地跑向稻田,拔了一根。稻叶摸上去刺刺的,一不小心就扎到手了。稻穗表面很粗糙,像一窜窜葡萄一样,挨挨挤挤地往上爬,好像在争谁爬的高。我摘下一颗,脱去它的外套,露出黄黄的,饱满的身体。咦,大米不是白白胖胖的吗?我皱着眉头,摸着脑袋。妈妈好像看到了我脑袋上的小问号,摸了摸我的头,说到:“这只是糙米,要经过晾晒、加工以后,才能变成我们的盘中餐。”听着妈妈的话,看着手中的糙米,我仿佛闻到了甜丝丝,香喷喷的白米饭 我的口水忍不住“飞流直下三千尺。”拿起一个就扔进嘴里就咬了下去,哎呀,磕到牙了!妈妈看得哈哈大笑,说我真像小馋猫。
在金色的稻海中,响起了阵阵的欢笑声……
茶山稻园,它给我们展示了水稻的成长过程和农作物的工具,让我们这些没见过的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也真正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这是一个夏末的晚上,我和妈妈姐姐来到这里,刚进入稻园,眼前一片金黄,在微风的吹动下,仿佛是波涛澎湃的黄河。
再往里走,便看到一片金黄的稻田,每棵稻子整齐有序地排列着,上面一粒粒黄灿灿的稻子把整个稻苗都压得低着头。再仔细一看,农民伯伯在稻田的中央还做了个稻草人,全身是用稻草做的,头上顶着一个草帽,远一看还真像个人站在那。这时,姐姐告诉我,这是农民伯伯用它来吓走那些飞鸟的,不让它们来吃这里的稻子。稻田的两边修着光滑的水泥路,而且没隔不远处就有个过去农民伯伯插秧收割的雕像和牌坊,每个牌坊都密密麻麻地写着字介绍关于水稻的每个特征!
往前看,在稻田的最前方,还修了一条长达五六百米的木桥,桥的栏杆两旁都刻着许多当时的农家画,有种稻苗的、插秧的,有割草的、收割的……最让看好的是放牛小男孩的图片,他骑在牛背上,手里拿着木棍,非常神气!
看了这些图片,我想了很多很多。这时姐姐叫我过去,让我看其中一个石雕上的字,上面写着“一粒米,一碗饭,是许多劳动人民辛苦汗水换来的!”姐姐也不忘教训起了我,说我平时一定要珍惜每粒饭米。我连忙跟姐姐点头。
天,渐渐暗了下来,这次家边的游玩,虽然不是长途跋涉的旅游,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生命发光的人很多,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有行走在抗击疫情一线的钟南山爷爷,有为了人民幸福生活驻守边疆的战士……
而在我的心目中,我的爸爸也是一位生命发光的人。
爸爸是一名普外科医生,每天早出晚归,爱岗敬业的他在我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救死扶伤,”心存大爱的小种子。
国庆节放假,爸爸难得不用值班,于是带着我来到了芷江受降纪念坊接受爱国教育,可参观到一半时,医院打来电话:“这里有一个急诊病人,”需要赶快做手术,”
爸爸接完电话就赶紧带我上车出发去医院。
一路上,爸爸开车都快超速了,我只能提醒爸爸说:“爸爸,虽然医院的病人生命很重要,但是你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才能救更多的人,”爸爸回答到:“孩子,你说得对,听到病人的这个情况,我实在太着急了。”过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我和爸爸终于赶到了医院,爸爸迅速做好了手术准备后,就连忙向手术室跑去。
我在外面等啊等,等得我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后来还是爸爸做完手术把我喊起来的,看到爸爸疲倦又高兴的样子,我看了都心疼,只见他说:“手术成功了,病人抢救过来了!”快乐得像一个孩子。
世界上如果所有人能和我爸爸一样伟大多好!他救死扶伤,尽全力去救每一个病人,但他从不喊苦,不喊累。
这就是我心目中发光的人——医生爸爸。
知了在树上欢快地歌唱,好像在说:夏天到了,水稻丰收啦!一阵微风吹来,田野里金灿灿的水稻高兴得笑弯了腰,仿佛在跟农民伯伯点头报喜。
一大早,姑婆和姑丈就迫不及待地去田里收水稻了,他们看到果实累累的稻田,脸上乐开了花。一辆巨大的收割机“轰隆、轰隆”地行驶在稻田里,不一会儿,稻谷就都被它“吞”进了“肚子”里。姑婆和姑丈立马用麻袋去装稻谷,然后用拖拉机把它们运到操场上去。
我和公公吃完早餐赶紧去帮忙晒稻谷,我们先把绑麻袋的绳子解开,然后把稻谷倒在地上,为了便于晾晒,再用工具把它们推开成薄薄的一层。远远看去,大片的稻谷就像一片金黄的地毯。不一会儿我们就累得满头大汗,衣服都湿透了,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绅所写的那句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经过这次劳动,我学会了珍惜粮食,也明白了辛勤付出才会有收获,我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