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巧用比喻句
令人耳目一新比喻式整句,就是运用一系列比喻,用形象、具体、感性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深邃的内蕴的语段。
例一:生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生活如酒。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黑,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生活是什么》)
例二:梦是天边飘浮的一朵悠悠的黄云,梦是山沟里升起的一束淡淡的青烟,梦是巫山峡壁上缀着的那团闲适的`白雾不知何时来,何时去,去向何方,梦是三月绚丽的风染绿了的秃枝,拂开了红桃白李银梨粉杏的芳裙,梦是一道伸向河里的若隐若现的彩虹……
例三: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的柳暗花明。
例四: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的澄澈而又明亮。
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的纯净而又宽广。
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的安静而又平和。
比喻,是令人遐想的,是文学语言的最好注脚。如果在高考中能够有一颗本色的心,有一颗捕捉自然的美丽的心灵,我们相信,一切美的事物都会在你笔下汩汩流出。
【高考作文巧用比喻句】
巧用筷子提大米三年级作文
今天在作文班第二节课,老师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手里还拿着一个袋子。老师神秘地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老师说:“同学们,你们平时都是怎么帮妈妈拿米的呢?”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了。有的说用搬,有的说用提,有的说用推……老师打断了我们的话,说:“我只要用一根筷子就能把大米提起来。”同学们半信半疑。
实验开始了。老师拿出了一袋大米、一个量杯、一张大大的白纸和一根筷子。老师给我们演示了一遍:先把米倒进量杯装满,用手捂住杯口,再用一根筷子插进量杯中间,装满米的杯子就轻而易举地被提起来了。哇!太神奇了,老师让我们上台去试一试。
老师先请了泓懿。只见泓懿信心十足地走上来,然后把手盖在杯子上,拿起筷子,往杯子里用力一插,便发出沉闷的.“啪啪”声,泓懿把筷子提起来,杯子像个听话的小孩,轻而易举地被提起来。泓懿还把杯子在半空中上下晃动,左摆右摆,看得我目瞪口呆。
这个实验太神奇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根筷子就能提起一杯米呢?老师告诉我们原理: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紧紧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盛满米的杯子提起来。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
“叮叮叮”,下课了,同学们意犹未尽地走出教室。真希望老师多给我们做这样的实验,让我们增长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巧用筷子提大米三年级作文】
巧用名言警句的方法
当我们阅读报刊,特别是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常见一些含意深刻、造型精美的语句,如鲁迅先生的“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英国诗人雪莱的名言“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读到这样的句子,我们的心眼为一亮,一下子似乎明白了很多世理人情。这种深蕴哲理、造型又精练的语句,修辞学上称之为警句。用得多了,约定俗成,成了人们公认的世理,也就成了格言。所以一些工具书总是将警句与格言编在一起。这里我们仍然只说警句。
警句是人们经验的总结,是作家锤炼的语言精华。分析和欣赏诗文中的警句,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精神受到陶冶,思想获得升华,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因之提高。因此我们要留心警句,注意采撷,也要认识它,学着创造它。
我国传统警句的表达方式大致有三种。其一、将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直接表述出来,给人们一种顿开茅塞、突悟事理的启迪。例如,“一朵鲜花打扮不了春天,万紫千红才会百花满园”,“希望是无所会有,也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每一个冬天的心中都有个颤动的春天,在每一幅夜幕的后面都有一个微笑的黎明。”
其二、将两两无关的事组合在一起,互相映照、弥补,表达一种相关的意思,揭示一种哲理。鲁迅先生名言:“有缺点的战士终归是战士,完整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无名氏言:“擅长发誓的人,只能支起誓言的海市蜃楼;注意实践的`人,方可建起现实的高楼大厦。”又如当代作家李元洛在《岳阳楼上对君山》一文中所言:“人类社会如果将人神话,必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诗人将山神化呢,带来的则是富于神奇的美谈。将人捧上神坛,收获的是造神之后的苦难;将山送上神坛呢,馈赠的则是美丽奇幻的想象。”
其三、将话面矛盾反常但意思却相关相联的现象、事理组合在一起,相反相成,揭示出精深的哲理。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警句的苑囿里,这是一种最艳丽的花朵,因为它用了反常说法,形近荒谬但却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了事物的实质,通过现象揭示了发展规律,合于辩证法,很能启迪人们的思维。
语言的形式丰富多彩,以上所列仅是其中的三种,其形式都是对偶句式,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色彩。而当今闪烁在我们文化载体中的警句,更多的是散文句式。鲁迅的名言“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电视剧《西游记》中唱的“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些语句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深蕴哲理——关键是深蕴哲理。我们当留心书刊报章中的警句,说话撰稿时也有意打磨语句,即便不能成为警句,至少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加浓一丝色彩。如此,也就够了。
【巧用名言警句的方法】
三十六计一般用于军事,而在生活中,三十六计也无处不在。我用最多的一计是瞒天过海。
我有一段时间迷上了看书,一看起书就很难从中抽出来。一天放学回家,我躺在床上看书,妈妈看见了便说:“别看书了,赶紧起来做作业。”我当时看得太入迷,随口便答“好”。过了许久,妈妈进房,发现我还在床上看书,气得像一只母狮子大吼,我吓得赶紧放下书,来到客厅,背上书包重新回到房间做作业。可是那一本书却阴魂不散,在我脑中萦绕许久。我没有心思做作业了,一直在想关于那本书的内容。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我鬼使神差地悄悄拿起书,塞进衣服里,蹑手蹑脚地走进厕所锁上门,掏出书本继续看起来。每过一会儿,我就会冲一冲水,“哗啦啦”的声音,表示我在上厕所。不知过了多久,外面传来了敲门声,“咚咚咚”!我大喊:“谁呀?”“我,***!你在里面干什么啊,都进去两个小时了,怎么还不出来呀?”我说:“妈,我拉肚子了。”“哦,那你快点出来呀。”
我轻轻地翻着书页,生怕被妈妈发现,我边看边想,“如果再看下去肯定会被妈妈发现,不行,我的想想办法。”我再一次悄悄地打开门,向外面看了看,确定没人后,又将书塞进衣服里,从厕所走了出来。妈妈突然走了过来,看到她过来,我连忙按着肚子说:“啊,肚子好痛啊!”说着我便溜进了房间。
就这样,我巧用《三十六计》中瞒天过海这一计,瞒过了妈妈。
好多同学说,名言警句、诗词佳句积累了不少,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写进作文里。别着急,一林老师来教大家怎么做!
01、语录式——摘录
就是放在文章的题记位置,单独出现,做全文的题记。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再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语录式类似于摘抄,把原文原封不动地写在文章的开头,完后另起行在末尾处用破折线引出句子出处,由此做成作文的题记。当然这是题记的一种形式,题记还有其他形式。
02、援引式——引用
用在文章内文中,就是直接引语的形式,提示语+冒号+双引号+引语内容+末尾标点符号+引号。
例如:《论语中说》:“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如果写成如下的样式就不是援引了——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因为这句话,包括“子曰”在内,都是直接来自《论语》,而不是孔子。注意,援引的话语内容中的最后一个标点在引号内。
03、引号式——套用
引号式和援引差不多,但还有细微的区别,主要是在标点的运用上,一是去掉了引号,二是引用内容的最后一个标点在引号外。
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当我们看见八月十五的月亮,某种情愫总会油然而生。
再看:秋叶是漫无边际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满目的秋叶,五彩缤纷,给了我们铺陈在天地间的巨幅油画,也给了我们万千感叹。
套用也包括套进自己的句子中。就是只有引号,引号之外别的什么标点都没有,放到自己的句子中。
例如:此时,我虽然身在温暖的教室里,可是却从内心里平生了“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一点儿浪漫与温暖都没有了。
04、变化式——化用
就是没有引号,把经典、古诗词无形地揉进自己的句子中。
例如:有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一种豪放叫飞流直下三千尺;有一种情意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一种淡然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再如:雨的语言是丰富的,可以是漫卷诗书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绵绵春夜;可以是点点离人泪,倾诉那个寂寞的夜晚;可以是映照冰湖的一片冰心,亮在王昌龄送别友人的刹那间。
前一个化用是将诗句连用到自己的句子中,后一个化用是将诗句的亮点词语活用在自己的句子中。
我们得到了这些方法,才能够运用自如,不至于弄巧成拙。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蝴蝶、蚂蚁和小青虫在草地上惊喜地看见草地上有一个蛋壳,青虫高兴地说:“我们可以用这个蛋壳和一块木板做一个跷跷板。”于是,蚂蚁运来一块木块,放在蛋壳上面,和青虫一起跷了起来。
这时,蚂蚁发现自己跷不起青虫,就问:“我怎么跷不起你呀?”青虫回答道:“因为我很重呀。”青虫笑着说。
他们玩了跷跷板之后,蝴蝶灵机一动,说:“我们可以找来一个篮子,挂在鸡蛋壳上面,就可以做热气球啦!”
于是,小蚂蚁和青虫把篮子的绳子绑在上面,一个热气球就做好了!小蚂蚁和青虫连忙爬了上去,他们飞上天啦!小青虫看着下面,惊奇地说:“世界真美呀!”小蚂蚁看不见下面,它看着蝴蝶,问道:“你怎么不上来呀?”蝴蝶说:“因为我会飞呀。”
他们坐完热气球之后,下了一场雨,它们连忙把蛋壳倒过来,躲到了下面,蛋壳外的草地都湿了,但三个小伙伴却悠闲地聊着天,一点儿业不受影响。
到了晚上,月亮出来了,它们把蛋壳当作床,再把树叶当作被子盖着,不一会儿,三个小伙伴就睡着啦!
一天早上,小虫子、蚂蚁和蝴蝶在草地上看到一个鸡蛋壳。小蚂蚁说:“我们用鸡蛋壳做一个跷跷板吧!”小虫子说:“好啊!好啊!我去找一个木板。”不一会儿,跷跷板就做好了。小虫子和小蚂蚁开开心心地玩耍,小蝴蝶就在旁边当拉拉队员。
过一会儿,小蚂蚁看着飞舞的蝴蝶,羡慕地说:”我也好想飞啊!”小蝴蝶说:“那我们用鸡蛋壳做一个热气球吧!”它们做好热气球后,就飞到天上去了。小蝴蝶说:“那我来给你们当导游吧!”于是它们便一起在天空中开开心心地游玩着,欣赏美景。不一会儿,天上乌云密布,好像要下雨了,小虫子看着天空说:“我们赶快往下降吧。”它们刚降到地面,天空就下起了大雨。小蚂蚁说:“那我们怎么躲雨啊?”小蝴蝶灵机一动,说:“我们把蛋壳翻过来当雨伞,不就行了吗?”说时迟那时快,小蝴蝶把蛋壳一翻,一把漂亮的大雨伞就做成了,它们在自己做的伞下躲雨,开心地笑着、闹着。
天黑了,小虫子们玩累了,它们把蛋壳当床,又捡来树叶当成被子,躺在床上舒舒服服地睡着了。星星眨着眼睛为它们照明,月亮姐姐安静地守候着它们。
小小的鸡蛋壳作用可真大呀!
名言警句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在初高中作文中既可作为论点,又可作为论据。在小学写作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能为作文增色添彩,锦上添花。课下常阅读,常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下面,让我们以高分作文为例,介绍名言警句在作文中的妙用方法。
巧做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引用名句作标题,言简意赅,意蕴丰富。例如中考满分作文标题:《道是无情却有情》、《繁华落尽见真淳》、《剪不断理还乱》、《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分别引用刘禹锡、元好问、李煜、三毛的名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读者过目难忘。
用作题记
题记是写在作文标题之后、正文前面的一段简短的文字,或交代写作缘由,或渲染气氛,或点明文旨。好的题记能吸引读者,引导读者思考。
例如高分作文《独上高楼》的题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那时花开》的题记:“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我的美丽乡愁》的题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赵二柱的故事》的题记:“了却父母心头事,赢的邻里一片情。”
考生们引用名句作题记,气势非凡,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用作开头
万事开头难,作文也是一样,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引用名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先声夺人,美不胜收。
例如:《软硬兼备和谐我》的开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和谐的自然景观图;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和谐的生态景观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和谐的生活景观图……
万事万物得以正常运行都赖以和谐的氛围,我们每一个人当然也不例外。
只有造就一个和谐的自我,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才能看见风景深处的风景。
作者借助名人名言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自然贴切,新颖别致。
镶嵌文中
在文章的正文中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作论据,或用来抒情,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如:高分作文《深入灵魂的热爱》的片段:
竹子长得太美了,多少丹青画师、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是多么唯美的画面!辛弃疾的“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郑板桥的“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这是多么倾心的热恋!我愿意像古人一样,与竹子交朋友,和竹子做知己。
另一高分作文《享自然,品人生》的片段:
流沙一指,兰花清幽,纵使昔日的美景悠然长去,却仍是沧海明月,天长地久。唯愿找到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唯愿寻得海子“面春大海,春暖花开”的希冀,唯愿觅得林徽因“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美好。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引用名句,使文章文采斐然,富有感染力。
用作结尾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文章的结尾如同开头一样重要。结尾引用名言警句收束全文,结尾引用名言警句收束全文,余音绕梁,意味深长。
例如高分作文《不要傲气要骨气》的结尾:
相反,只有那些有骨气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受人敬佩之人。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意真”的夏明翰。……
他们都像文天祥一样,用自己的骨气书写出一曲曲的人间正气歌。做人就应该像他们那样,“调得身体软硬度,不要傲气要骨气”。
作者引用名言作为结尾,干脆利落,发人深思。
在作文中引用名言警句,一定要遵循准确、贴切、自然的原则,要根据写作的需要灵活、恰当地加以选择和运用,切忌为引用而引用,否则就有画蛇添足之嫌。
附:88条经典名言警句
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1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2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2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2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2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2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2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2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1.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3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3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3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35.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3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3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38.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39.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4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1.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4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43.夜场论坛,金石为开。(我们正在努力)
44.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45.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46.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47.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48.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元行冲传)
4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5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5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5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5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54.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
55.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
5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57.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58.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记)
59.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元·杨显之)
60.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李开先·宝剑记)
61.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元未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62.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明·吴承恩·西游记)
63.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明·吴承恩·西游记)
64.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韶)
6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
66.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67.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6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69.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7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
71.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清·曹雪芹·红楼梦)
72.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清·曹雪芹·红楼梦)
73.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清·曹雪芹·红楼梦)
7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7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7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7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7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79.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80.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81.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82.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清平乐)
8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长征)
84.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
85.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
8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到韶山)
87.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韶)
8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
总有人问,孩子作文写不长,不会写怎么办?或者说我的孩子作文总是乱写,七拼八凑的怎么办?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和孩子写作态度有关;
二、当然是孩子真的不会写,还没掌握一些写作技巧。
今天,我们就特地为大家送上一篇关于写作技巧的小细节,专治作文写不长写不好的毛病,好家长快看看。
作文要想写得好,细节描写不能少。
各种感官来写景,方能惟妙又惟肖。
事情经过精细准,一招一式要写到。
人物刻画要形象,神动心语和外貌。
怎样进行细节描写
1、描写上讲台发言
A、我坐在椅子上,想了又想,心里很紧张, 犹豫了很久,终于走上了讲台……
B、我坐在椅子上,双脚发抖,手也冰凉冰凉的,这使我感到很不舒服,不停地在椅子上挪动……又有两位同学上去改答案了,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到底上不上去呢?我心里像揣了只小兔,怦怦地跳着。我又把脚伸直了压了压,几次想冲上去,可我能对班里权威人物的答案提出异议吗?我再一次在草稿纸上认真地计算了一遍,似乎真的找不出什么错误了。于是,心一横,“呼”地站起来,跺跺脚,对着手哈了几口气,迈离了座位…… ——摘自《脱下自卑的外衣》
2、描写淑女的吃相
A、她端起碗,挑了几根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嘴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原文)
B、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挑了几缕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樱桃小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拭唇角的余油。(改文)
3、描写粗汉的吃相
A、他见菜齐后,便提起筷,端起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合着饭往嘴里送。又掺和了汤水,撑的两腮鼓鼓的。(原文)
B、他见菜端齐后,便忙提起筷,端起大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合着饭呼呼地往嘴里送。又掺和了汤水,撑的两腮鼓鼓的,还有一粒米粒挂在嘴角上。(改文)
你看出了什么?
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1、把握动作描写的方法——具体写出动作的过程
A、那天,他在雪地里罩住了一只小鸟。
B、他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捧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A、《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艰难地穿过铁道。
B、《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2、摄取细小传神的动词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最能反映其内心活动、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
比如有些同学在不自然的时候会反复地搓手,或者搔头皮,写文章时如能将这些运用进去,就是很好的细节描写。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写孔乙己买酒时“排出九文大钱”,只一个“排”字就表现出了孔乙己底层文人讲面子、好显摆、穷酸迂腐的个性。
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吃力地爬月台时的动作描写,让每个读者都感动不已。例如《药》中:“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这一连串动作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华老栓开的是小茶馆,积攒一包洋钱不容易,因此收藏也就特别小心,以至于华大妈要“掏”上半天!老栓“接”、“抖抖”地“装”、不放心地“按”,生动表现了在社会最地层的市民生活的艰辛。
3、把握外貌描写的方法描写外貌
不一定要像工笔画一样,面面俱到,对人物的神态描写也要着眼于某一细小的特点,这样才能鲜明地展现人物形象。
魏巍在《我的老师》中描写外貌时,只一句“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就写出了蔡芸芝先生的美丽。鲁迅在《祝福》中表现沦为乞丐后精神麻木的祥林嫂的神态时这样写道:“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实在是“画龙点睛”的绝妙之笔。
描摹神态时应注意:要仔细观察人物外貌神态的细微变化;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应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服务;外貌神态描写应结合在人物行为或语言叙述中,以增强其表现力。
1.步步追问法
如:“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我们就可以问“是怎样的银元?”“谁的银元?”“银元是谁弄掉的?”“银元怎样掉到地上?”“掉下地以后发生什么事情?”
“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范句: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2.想象延伸法
上面追问的实际情况如何?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了解到,但在制作时,你不可能凡事都能亲自演示一番,实际状态只能联想和想像,使其合情合理,这个过程我们又给它取名为想像延伸法。
3.局部细写法
写人时,要使文章具体形象,仅有上面两种方法,还是不够全面的,比如,描写人物肖像时,还得对人的某一部位、某个方面进行精细描绘,我们又把这种方法叫做局部细写法。
我们将以上三点归纳为:具体形象=步步追问+想像延伸+局部细写。
4、把握心理描写的方法心理描写常犯的毛病就是用抽象概述代替具体描写
例: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用以下几种方式修改:
(1)内心独白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单放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跑出去打。老师啊,发发慈悲,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老爸呀,手下留情吧,我以后学习一定用心呀!”
(2)梦境幻觉
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3)利用环境景物衬托人物心理
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4)神情肖像、动作语言行动式
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唉”,可怜的“48”,我瘫在了桌上。
5、环境的细节描写习作
《在阅览室里》:“刚走到阅览室的门口,一股热气就迎面扑来。踏进阅览室一瞧,嗬,人真多啊!坐的坐,站的站,还有挤来挤去找位子的、觅书报的……然而却静得出奇,只有日光灯发出‘吱——’的声响。我不禁屏息静气,插身进去。”评:如果没有这一段场面描写,不仅后文显得干瘪、突然,也使后文详写的典型事例显得孤立,失去了一定的代表性,淡化了主题。
潘惠琴同学写几个月前上海地震之夜发生的一件“凡人小事”:一个身着紧身衣、牛仔裤身材魁梧的青年,脱去上衣,把它盖在一个受冻的幼孩身上,不待孩子的妈妈道谢,“就打了一个响指,哼着小调,头也不回地走了。身上只剩下一件白色的汗背心。”作者通过这件小事,纠正一般人对社会上一些小青年的偏见,从“解衣衣人”的事件中,力图表现一个深刻的主题: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有大有小,但只要你尽心尽力为他人着想,就是值得称赞、令人钦敬的,从一件小事,可以洞察一个人的内心,鉴别一个人是高尚的还是渺小的,这就是生活的魔力。上举各例都取材于作者亲历亲见而又有深切感受的事物,但对别人来说这些事自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还有一类文章,题材是人们熟知的,但仍给读者以新颖深刻的印象。这里向大家推荐方洁同学的《怎样做人》一文。
作者写了一个人们常常议论的间题:怎样做人乖巧、不吃亏。选用的材料是:班级里几个同学谈论《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的几个人物.喜欢谁,不喜欢谁,她们如果生活在现代社会又将怎样,_“十二钗”中谁最会做人,等等。作者集中写同学们和自己对林黛玉、薛宝钗、迎春、探春四个姑娘的看法和争论。最后,从这场有趣的争论中引出给自己的启示:你是哪种性格的人?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人呢?象林黛玉那样孤芳自傲吗?象薛宝钗那样明哲保身吗?象迎春那样胆小懦弱呢,还是象探春那样坚强果断?还是……再进一步提出:“时代毕竟不同了,封建社会的小姐们只能作为我们的借鉴,而不能真的去模仿。在我们新的社会里,有许多人物,许多事,都时刻在教导着我们怎样去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句言简意赅,十分切要,否则以今仿古,岂不荒谬。
作者还指明:怎样做人,这虽是个复杂间题,但生活己经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我认为做人应该:自谦但不自卑,坚强但不执拗,自信但不自傲,勇敢但不莽撞。”文章以此作结,既从关于金陵十二钗其人其事的争论引申而来,又不拘泥于古典小说中的人与事,可谓善于取材、用材。这篇文章的特色在于运用人们熟知的材料,既切题又富有新意,可称之为“巧用旧题材”,或叫“老材料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