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伏笔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4 06:57:25
  • 《巧用埋下伏笔》
  •  伏笔是写作中叙述描写的一种手法。它的特点是作者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出提示或暗示的描述,使文章前后呼应,情节有起伏,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伏笔,乍看起来似乎是“闲笔”,有时与上下文所叙述的内容也好象没有紧密的联系,但读到最后就会发现伏笔的作用:如果前面没有埋下伏笔,后面事件的发展或结果就会令人感到突然,在文章结构上就有了疏漏.好的伏笔必须是使读者“无意阅过,当是闲笔,后经点明,方知就有用意。’ 如万之的小说《椅子》,写“我”的一把椅子背和坐垫之间的样头散了架,到管后勤的办公室去换一把刚买来的折叠椅的过程。而管后勤的工作人员小丁原来是“我”的邻居。写到小丁时作者抛开了换椅子的情节,插叙了如下的一段话: “小时候,我们是邻居,光屁股一块下河摸螃蟹的朋友。

     他是个最胆大的家伙,手伸进螃蟹洞里,从来不怕鳌了手.我还能回忆起那些清凌的河水,脚下的河泥滑腻腻冒出脚趾缝,晒得黑黑的胳膊高举着脚朝天挣扎的螃蟹·……”这段描述看起来似乎是闲笔,与文章要叙述的事件(“换椅子”),也没什么联系,然后作者把描述了他亲眼见到的小丁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的情况,最后在结尾时又写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我不断地想着:他现在还敢把手伸进螃蟹洞吗?敢吗?”读到此人们恍惚大悟,那一段下河摸螃蟹的描写是为结尾而预设的伏笔。以此来表明小丁的变化—他少年间的勇敢不见了,变得世故圆滑了,只会逢迎上级,一言一行都以领导的脸色为准,从而批判了机关工作人员中的某些不正之风。这伏笔不仅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情趣和形象性,并在对比中深化了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愈思。

     文章如果没有那一段伏笔,小丁的变化就不能鲜明表现出来. 小作者李日红的《送皮袄》是一篇小故事,写得很生动,文章是以皮袄为线索安排'}`a节的。先进行了必要的交代。“这天一大早,掌包的杜大爷和车老板老胡头就出了车.翻过一架岭,上了公路……”“这时,从公路旁的山道上下来一个人,四十岁左右,左胳膊上搭若一件羊皮袄,走得一身汗.”点出了故事的线索一一一皮袄。_“走得一身汗” 说明需要办的事情比较紧急,心情非常急迫。然后又写道 “杜大爷看了一眼,禁不住赞道:‘这皮袄可真不赖:’ ‘这是托人从内蒙捎来的’.那人说‘我这肩膀头上受过风,早晚千活,非穿上它不可……。’”这段描述看似与文章要写的“事件”(“拉化肥”)没有什么紧密的联系,仅仅是赶车人与搭车人的一段谈话而己,然后文章就去写杜大爷去公社办事,但是;办事回来发现那个搭车人已经走了,可皮袄还在车上。

     于是杜大爷东西南北找个遍,急了一旅门汗。回到家里自己饭不吃,病不治一心还是去找丢皮袄的人。表现了杜大爷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好品质。但是,搭车人为什么如此马虎?杜大爷急着要找丢皮袄的人,又为什么非要连夜赶去?让人思索,引起联担,文章的情节有了波澜。杜大爷赶到了桦木十四队办公室时,丢皮袄的人说:“我光琢磨着队长交给我的那个任务了,办完事才想起来皮袄还扔在人家车上呢。”说出了丢皮袄的原因,并照应了开头所写的“走得一身汗’,。这样情节发展得到了合乎情理的描述,不让人感到突然。而杜大爷所以连夜赶去送皮袄,那是因为丢皮袄的人说过“我这肩膀上受过风,早晚干活,非穿它不可”……

     综观全文,我们不难火现,作者的一段杜大爷与搭车人的谈话描写,不是无意而为,而是预先为原文情节的发展做的辅垫,暗示一一丢皮袄人正因为心思都在 “任务”身上而丢了皮袄;杜大爷也正因为知道丢皮袄人 “肩膀受过风,早晚干活非穿上它不可”,才不顾自己的疾病,连夜赶着送回皮袄……。前文看似“闲笔”的描述,都与后文紧密相连;前后呼应,使事件出人意外,却在情理之中。小作者的这一段“巧用伏笔”,效果不错。 但是“伏笔”一定要有“照应”,如果前有“伏笔”,后无照应,那伏笔就不是伏笔,而真成为“闲笔”了.这是同学们写作时运用“巧用伏笔”技法时要注意的。

  • 《伏应法》
  •     伏应是指伏笔和照应。伏应法就是预先在似不经意中提出暗示或交代,后面行文时对前边的暗示予以关照和回应。 恰当地运用伏应法,可以使人物的出现或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合理,使文章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脉络清楚。如《挺进报》写陈然将要被捕之前,处乱不惊,从容自若地“随手拿起准备好的扫帚,小心地挂在窗台下面的钉子上。”这是一处伏笔。后面写市委同志“忽然看到窗外挂着扫帚,立刻扭转身,从后门走出去了。”

        是对前边伏笔的照应。这样写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为保全组织和同志不顾个人安危的崇高品质。再如《丈色龙》开头交代“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下文出现多次照应:“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给我穿上大衣吧”;最后“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这样多次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运用伏应法,须伏得自然,应得严实。不要留有人工斧凿的痕迹。正如林纤所说:“无意阅过,当是闲笔,后经点眼,才知是有用者。”这是运用伏应时要注意的第一点。其次,还应该注意伏笔要设在情节发展的关要处,能使情节出现高潮才好,不能随意多设、乱设,照应则要顺势自然形成,以完成伏笔使命。

  • 《伏笔照应》
  •     本文以诗的语言,写出了作者对家乡小溪的偏爱痴情,开头,文章首句就有“酷爱”二字总领全文,且格外醒目。接着,作者便用两个分段式的转折复句,埋下了偏爱的悬念。其中“独特的丰姿”、“独特的韵味”与“酷爱”照应,形成全文总文眼。以下,文章以小溪的恬静美、构图美、纯净美为序,引人心灵感受的抒怀文字,导人情不自禁的呼告式陈情,来引起读者的共鸣。最终再现小溪质朴而秀丽的全景,用直抒胸臆的热烈语言扣题结束。文章始终以题目为线索串渡全文,使描写、抒情水乳交融。

        伏笔照应,就是在写作时,作者在行文的不甚引人注目处,将尚未交待的被用为下文再呼应的话和事件点出来,即埋下伏笔。之后,当行文至需揭示全文主旨的内容时,忽然发现前文中那不起眼的一笔立即显示出了结构上的意义,令人回味无穷。伏笔照应用得好,既可使文章结构严谨、前后一贯、天衣无缝,还对补充、发挥、深化思想内容能起很大作用。伏笔从内容上看,主要有景物伏笔、人物伏笔、语言和动作伏笔、事件伏笔、道具伏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