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章法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18 06:53:11
  • 《断得恰当》
  •  自然是一种传统的章法.“断”,就是在叙述某一事件之后,插入别的事物,让原叙述暂时中断;“续”,就是接着原来的叙述往下写.这样,一断一续,断断续续,就容易形成波斓,达到多侧面地交代人物,多角度地表现主题,多层次地作铺垫的效果。 断续自然的关键在于巧断。那么,怎么个“断”法}} ? 一般地说,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中断甲事物而去叙述乙事物;二是在叙述中插入必要的交代说明,这就是说要当断则断. 林波同学的《我家的一位客人》就“断,,’得比较巧,我们分别来看这篇文章的两个“断”处. 第一次“断”是“我”在市场上碰到了乡下姑妈的时候:“我随着人群往前走,想去喊姑妈一声,可是走了几步,又迟疑起来,几年前的往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时候,农村还不富裕,姑妈三天两头来我家借钱,我见妈每次都有些不高兴.”

     上文叙述的是发现姑妈在卖鸡蛋,本应接着叙述姑妈卖蛋的情况.可小作者却一笔断开,由自己不想喊姑妈一声引出几年前姑妈借钱的事。不要小看这一笔,它不仅交代清楚了‘我”不愿喊姑妈的原因,而且为故事的发展、主题的深化设下了铺垫,与下文的“富”姑妈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避免了平铺直叙. 第二处“断”是星期天到商场买东西经过鞋柜时:“我被一双式样新颖的球鞋吸引住了.因为我的球鞋破了个洞,露出了脚趾头。上体育课时,同学们都笑我,老师也说不安全。妈妈打算下个月给我买双新的,今夭正好看看价钱,回去好告诉妈妈.”

     这一处的“断”的作用在于交代说明— 为什么被鞋柜吸引住了.没有这个交代,姑妈买鞋的情节就不好出场,如果改写成姑妈问“我”要不要,文章就索然无味了。 可见这两处“断”,确实是恰到好处。我想同学们也会从中得到启发. 运用断续法,要断得恰当,续得自然。怎样才算断得恰当呢?一是要选准断处,根据情节的发展,在需要铺垫。交代的时候断;二是要注意明断暗连,断处要为中心服务.不能游离主题.续的自然,就是连得圆合,不露痕迹.

  • 《不同人称记叙文章法》
  •     叙述,有叙述者,被叙述者以及听叙述者三方。这样,作者(叙述者)、文章中的人物(被叙述者)和读者(听叙述者)就必然有一定的称谓关系。作者是“我”,文章中人物是“他”,那么,读者就是“你峥。由于写作对象千差万别,表现手法千变万化,因此,巧妙地运用称谓关系的变化,达到增强叙述效果的目的,这也就成为一种叙述的基本技法。

        作者既是叙述者,又是被叙述者。即我介绍我自己的经历,或叙述我目睹的事实。这就是自叙,或称“第一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犹如是作者和读者“促膝相谈”,可以直接表白“我”内心的喜怒哀乐,较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来结构章法的记叙文,是用的较多的一种方法。

        还有一种叙述,叙述者置身于故事之外,以一个旁观者、评论员的局外人身份叙述。文章中不出现叙述者,只出现当事人“他”或“她”。

        这就是他叙,或称为“第三人称”叙述。

        使用第三人称叙述,在叙述时更显得自由灵活,可以不受时间及空间的严格限制,任何事情、地点、场面以及人们的心理活动等,都可以直接写出来,这样的写法,可以缩短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容易沟通心灵,使读者感到亲切。

        文中以听者、读者“你”作为主要对象加以描叙,“你”在文中就是出现的主要人称,“你”、’我”如促膝谈心、互诉衷肠。这就是“第二人称”使人感到更加亲切、通真的原因。

  • 《概叙、具叙型记叙文章法》
  •     叙述,可以将时间跨度很长的事件压缩成简短的语句表达;也可以将一瞬间的细节详尽地再现出来。掌握概叙与细叙的不同叙述方法,才能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地处理材料,才能有疏有密,有张有弛地安排节奏。

        概叙是一种把握事件主要过程作扼要介绍的叙述。它不是事件的量的简单压缩,而是揭示事件本质的精心提炼,概括叙述侧重于介绍、交代和说明,总括地叙述人物、事件及其发展变化。

        概叙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运用,但是应该明确,概括能力的基础却是理解与开掘。

        细叙,是一种再现事件中主要细节,使人获得生动画面的叙述。它不是分主次的详尽介绍,也不是不加选择的细节堆砌,而是突出重点,显示主题的叙述。

        概叙与细叙往往相辅相成。成对出现。在记叙文设计章法的时候,概叙与细叙便成为作者手里结构章法的两根有力的支柱。这种“概叙细叙型”的记叙文的章法特点是:要么是先概括介绍后具体描述(姑且称为“概具型”章法);要么是先具体描述后加以概括(姑且称为“具概型”章法)。这两种结构记叙文的章法在中小学生中使用率很高。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这种章法易学、易用、能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的,有血有肉的记事或记人。

        注意,概叙。文字简约,一带而过,可以使叙述节奏大大加快。细叙,生动具体、寓情寓理,可以使叙述节奏渐渐缓慢。在写作实践中,运用概叙,细叙,必须根据体裁特点以及整体构思章法的需要确定。

  • 《介绍几种写作技巧与章法》
  •     一、记叙文:①巧设“文眼”。②张开“联想”、“想象”的翅膀。③寻求诗的意境。④花开千枝,一本所系。⑤由小见大,平中有曲。⑥细节传神。⑦细节的妙用。⑧情景交融,浑然一体。⑨文中有画,画中有诗。⑩侧面渲染、烘云托月。

        二、议论文:①立中有驳,正反结合。②总提以举纲,分述以张目。③对照中阐明论点。

        三、说明文:①从多方面说明事物。②用多种手法说明事物。

        四、应用文:①精妙的剪裁技巧,形象的语言艺术。②跌宕、顿挫、衬垫。③生活、感情、技巧的结合。④短小精萃,概括凝炼。⑤角度、密度与速度的巧妙变换。⑥纵横交织的结构艺术。⑦背景材料与新闻事实融为一体。⑧别具匠心的结构安排。

       上面四种文体,是中学生作文的主要内容,也是写作的主要内容,不仅在校学习时要熟练地掌握与运用,参与社会活动时也是常用的,更不用说是从事写作事业的了,我们介绍每种文类的几种表现手法,也就是章法,是就文章题材内容及所采用的表现手段,即为写作的“谋篇”说。同学们可根据这些表现手法去展开自己的写作思路,按照其标准去练习写作。另外,同学们也可带着上述各种表现手法问题去认真地阅读分析课文与其它的优秀作文,从中汲取其精华之处,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知识与水平。

        从前面所讲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一点,即“文无定法”。但切不可把这种“文无定法”与作文章的逻辑规律,语言的逻辑规律相混淆。文章的发展是有着严紧的逻辑规律性的,也就是说写文章是从开头到结尾,由始至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文章的中心思想与主题。写文章既不能离题又不能跑题。无论你采用什么样的章法去写,都不能离开文章的主题及中心内容。文章的中心与主题象树干一样,所采用的章法及手法是把这个主干添枝加叶,使这个树干变成枝叶繁茂的大树是一样的道理。

        而满分踩分点作文的踩分点的作用就在于使你的文章从逻辑规律到语言逻辑及表现手法上都是高水平的,高质量的。它可以保证你的文章在结构上、逻辑上,章法上都属上乘,使你笔下生花。

  • 《就记叙文的几种章法谈一下满分记叙文踩分点的使用》
  •     因为记叙文是小学四、五年级一直到高三写作文的主要题目,所以同学们对记叙文要特别重视。

        一、巧设“文眼”

        这“眼”是什么?清末文人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曾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有文眼也。”就是说“文眼”是揭示文章主旨的一种手段。它制约统率着文章的各个组成部分。它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集点”,又是把思想和艺术辨证统一起来的“凝眼点”。文章有了“眼”,才能使中心突出,脉络分明,才能显现出神来,创造出诗的意境。

        《背影》是朱自清的代表作,这篇文章作者以父亲的背影为题材展开全文的,也就是将父亲背影作为“文眼”来进行艺术构思的。

       这里的“文眼”正是满分踩分点的三个踩分点的贯穿线。踩分点①写人,作者采用在文章开头以“顿人”的笔法,直接的点出了“文眼”,接着是对父亲的描写。踩分点②围绕着“文眼”,通过对父子之情,社会生活等着墨,使“文眼”得以渲染。踩分点③在文章结尾部分,作者采用“绕回”的笔法对“文眼”以顾之照应了开头,奏出了不忘背影的最强音,使作者的感情和文章得到了升华,进一步揭示文章的主旨。(原文限于篇幅,请同学自查阅读)。

        二、张开“联想”、“想象”的翅膀

        《社翟坛抒情》是秦牧的力作。是一篇立意深邃,神采飞杨的抒情叙事散文。文章涉古论今,抒发了作者崇尚伟大祖国历史文明,热爱先哲和劳动人民的高尚情感;表达了作者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强烈愿望。

       这篇文章作者走了四个踩分点,即踩分点①写社被坛,踩分点②通过作者在社视坛漫步,而联想到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及斗争史,踩分点③,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来抒发自己报国立志的情感,踩分点④作者以概括性的一句话使全文得到进一步升华,堪称绝笔。

       作者在踩分点②、③的思路上,通过丰富的“联想”、“想象”赞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斗争精神,并抒发了自己在这种传统美德和精神的激励下,而产生的报效祖国的美好心愿,这也是每一位华夏子孙的美德。

       联想与想象被我国古代文学家当作“驭文首术,谋篇之大端”,在记叙文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联想和想象不能面壁产生,从根本上来说,它需要丰富的生活积累(多写观察日记来充实这方面的需要)和广博的知识。从写作的过程来看,它需要有客观事物来做诱因。触景才能生情,有了客观事物的触发,才能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要丰富多彩,但又不能漫无边际。它应该放得开,收得拢,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作者把联想放开,涉及到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可以说是放得开了,但‘’穿过历史的隧洞”,又“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指出:“做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子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一回事!”而做今天的一个中国人这句话加以概括,化分为总,化实为虚,从而进一步地升华,演化了主题(踩分点①的重要性)。

        这里主要是针对踩分点②所讲的,联想与想象要有目的。要围绕着文章主旨,要前瞻后顾地联想与想象,不能放开去收不拢的胡乱联想与想象。联想与想象要有极丰富的艺术性,极强烈的时代感,极典型的代表性和极广泛的社会性。这样才能对文章起到添花的作用,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三、寻求诗的意境

        《雪浪花》是一篇可以代表杨朔写作风格的文章。它标题富有象征意义,高度概括了全文的主旨;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就象雪浪花一样,以水滴石穿的精神,团结战斗的力量,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推动历史的前进。

        《雪浪花》最大写作特点是着力创造诗的意境,这里的意境指的是内情与外物的融合,它要求有十分鲜明的、富有启示力的环境。同时还要包含着深厚的,可供思索,玩味的意蕴。意境的创造,实际上就是要寻求环境与意蕴的统一。

        这篇文章也是走了四个踩分点,踩分点①写雪浪花,作者开篇就从自然景象写起,一下子把读者带人了雄浑壮阔的画境之中,为即将出场的人物布设了相应的背景,为整个意境的创造奠定了基础。(完成了踩分点①的要旨)。踩分点②、③的描写是以主体人物“老泰山”具体细致的描述而产生的联想与抒发,丰富了意蕴的内涵,为后来哲理的抒发莫定了更为坚实有力的基础。

        作者在踩分点②和踩分点③上采用了一是环境的描绘,一是意蕴的点化,两者溶化为一,不可分割。写文章不一定都要有意蕴的点化和哲理的抒发,但是,凡是有意蕴点化和哲理抒发的文章都是经过作者特意追求的。古代文学家陵机在《文赋》中指出:·“立篇言而古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意思是说,凡是作一篇文章,必定“有一段或数语为一篇精神所团聚处或一篇精神之所发之深处。”《雪浪花》结尾部分的意蕴点化和哲理抒发,正是全文精神的团聚处(也是踩分点④的要旨)。

        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在章法表现上采用类比,拟人,借喻的手法。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生动、深刻的表现。

        四、花开千枝、一干所系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穿贯无绳,散线委地”,讲的是诗文要有贯穿的线索。有了它,各种材料才有所依附,没有它,文章就会支离破碎,杂乱无章。因此,文学作品都需要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特别是记叙文类,它决定了作者可以在生活中自由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材料,这就更需要有一条贯穿各种材料的主线。(这条主线恰好就是踩分点①+踩分点②+踩分点③的总和)在《天山路》一文中,作者把各种材料通过“路”串连在一起,做到了“花开千枝、一干所系”。

        踩分点①,作者写了去新疆天山的路,踩分点②作者把在新疆的所见所闻都归结于“路”上来,从侧面讴歌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与旧世界的丰功伟绩,赞美了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踩分点③,作者把大大小小的路串在一起,把新疆和内地,和首都和全世界都连起来了,这路确实是一条使人奋发、深思,难忘的路。

        作者在文章中选取的大量材料,都是用“路”这条线穿连在一起的,有了这条线索,它们才纷纷汇集而来,形成一条灿烂夺目的珠链。

        五、由小见大,平中有曲

        《记一辆纺车》是一篇饱含着真情实意的记叙文章,作者通过对一辆小小的纺车回忆,艺术地概括了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延安军民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生活面貌,热情地讴歌了“跟因难斗争,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借以鼓舞人民发扬革命传统,战胜困难,夺取新的胜利。

        作者所记叙的是一辆普普通通的纺车,看起来很细小,但它是置于抗日战争的典型环境之中,把它做为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中的“成千上万辆纺车的一辆”,当做战斗的武器,进而把它与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连在一起,同战胜敌人的经济封锁连在一起,同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连在一起,层层深入地扩展,由小见大,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与深刻的概括性,取得了“一滴水也能反映出太阳光辉”的艺术效果。

        作者独具匠心地对纺线的情景及纺线人的内心活动作了几次转笔的描写,通过作者笔锋的转换,就自然地一转一变,一变一曲地形成了文章的波斓起伏。

        作者在文章中以记叙一辆纺车为主旨(踩分点①),展开了对纺线的劳动场面的描写,并赞美了抗日战争时的延安军民在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展开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热情地歌颂和赞美了劳动人民及革命的优良传统(踩分点②)。最后升华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民要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战胜困难,建设新中国(踩分点③)。

        作者通过对纺线的劳动场面与纺线人劳动情感的描写,以点面相间,动静更迭的安排,加之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全文跌宕起伏,平中有曲。(限于篇幅,不转原文)。

        六、细节传神

        《我的母亲》是邹韬奋于一九三六年作的,是一篇模式结构的写人记叙文章。作者怀着深挚的感情,选取了几个在时间上,事理上都不相干的生活片断,从不同的侧面赞美了母亲的可贵品格,控诉了封建社会对妇女才智的禁锢和摧残。

        《我的母亲》一文,没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大段的人物对话,它是用人物的一点遭遇,一个动作,一种姿态,一句话或是一种表情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作者通过对母亲没有名字和母亲为了子女而辛勤的劳动,和母亲面对一贫如洗的生活环境以及女仆与母亲之间的感情描写,完整地表现了母亲的品格,构成了耐人反复品味的意境,把母亲的形象逼真地烘托出来。

        细节并不细,它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往往以少许的笔墨刻划人物的性格,阐明深刻的道理,给人以突出,鲜明的印象。但是细节大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恩格思说:“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正确的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就深刻阐明了细节对于典型环境的依附关系。离开了典型环境,细节就不可能表现出它应有的意义。《我的母亲》中的细节之所以感人至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把细节放在了特定的环境之中。就全文来说,所有的细节都是用来表现母亲的品格(母亲的品格则是文眼)。

        细节的运用,不是个单纯的方法,技巧问题。细节来自生活,只有认真观察生活,真正理解生活的人,才能掌握细节,运用细节。“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松放过”。这是我们平日写观察日记最好的借鉴。

        以满分踩分点记叙文来分析,踩分点①作者写母亲。踩分点②作者通过诸多的细节小事,并有机的以母亲为“文眼”穿连在一起,从正面赞美了母亲的品格,也引喻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共同品格,又无情鞭挞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踩分点③,作者以母亲为例,将全文升华到整个社会,并且做了设想式的赞美。(限于篇幅,不转抄原文)。

        以上介绍的几篇文章,无论是在写作手法、谋篇技巧上,还是在文章风格、思想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典范作用,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好文章。同学们平时就是没有去注意书本的课文,其实课文才是最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文章。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课文作用就由学生字、生词转移到作文示范这方面来了。可惜的是,教师在讲课文时只是教同学们找中心思想,分段落大意,或者讲一点语法,却不把课文的讲解与作文的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同学们看课文不起劲,不去把课文当做最好范文来对待,导致了许多学生为了写好作文,东抄西凑,不惜花钱去买那些已在书本上能找到的文章来作示范。我这样讲并非否认其作用,因为那些文章也是由学生通过书本的学习而获得知识的成果,读一点对你的写作是有好处的,但切忌抄别人的作品,那还不如不去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