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词作品《水调歌头》的第一段,其全文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不胜:经受不住。
2、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3、何似:哪里比得上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问:怎样才能写好书信? 答:写书信,首先要弄清书信的格式。开头要有称呼,注意对方和自己的关系。一般来说,平时怎样称信上就怎样称呼;称呼下面是正文,这是书信的主妥部分,内容要写得详尽、具体。
在写时,可以根据你要说的内容'划分成几个段落。比如,向老师汇报一学期的收获,你就可以把一个部分划分成一段。这样写,就能使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了。结尾写上祝愿的话,同辈的可以写“祝你……”之类的话,长辈就要用“敬祝……”之类的词。
最后,写上自己的名字,标明写信的日期。 其次,写信一定要注意语气。根据不同的吐象要采用不同的语气。给长辈写信一定要用尊重的口气,严肃的口气;给同辈的信用亲切的口气,可以随便一点。
纠正的办法:
1.首先要弄清人称。在文章中,说话的人是第一人称,听话的人是第二人称,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是第三人称。大多数记叙文都采用第一人称写法。因为第一人称是作者向读者讲述自己的经历,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另外通过我的观察、想象和所作所为,还能把许多材料穿在一起,便于组织材料,同时便于直抒胸臆、发表议论。第二人称一般都是作者和笔下的人物面对面的交流,也增加了真实感,容易调动读者的情绪。第二人称在抒情散文中用得较多,有时也在第一人称的记叙文中做些穿插,但使用时要慎重。第三人称因为作者是客观叙述或介绍,比较自由,没什么局限,一般人称上不会出什么毛病。
2.使用第一人称要注意几个问题:
①“我”是当事人,要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我”未曾见过的就不要写,写了就不真实,就会出毛病。锄口:“王芳当众揭了我的短,我的脸‘腾’地红了,像一块大红布。”自己的脸什么颜色,如果不照镜子、不听别人评价,自己能看见吗?因为自己的表情自己是看不见的,所以此句应改成“王芳当众揭了我的短,我的脸上感到一阵发热”。这种感觉自己是有的,当然写出来就真实。
②在第一人称的记叙文中,除“我”以外的当事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写的,因为作者不知道别人的心理活动,但是作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去猜测、推断。如果一定要写这些人的心理活动,那就用猜测的语气去写,如“他大概是饿了吧”,这样才能让人看出,他人的心理是你想象、判断出来的。
3.必要的人称转换,要在文中有交代,同时要把指代的对象写出来,不然会人称混乱,指代不明,读者费解。
记叙文(包括抒情散文)的人称,一般是一种人称用到底,没有特殊需要,不要更换。但有时为了抒情的需要,也可以把文中人物称为“你”,来倾诉自己的感情。如一个同学写老师给自己补课,有这样一段描写和抒情:“夜幕降临了,学校一片寂静,这时校园里只有一个教室亮着灯,只有一个老师还在给一个学生上课,我心里涌起了一股敬佩之情。老师啊,你为学生付出多大的心血啊!”这段描写中间插上第二人称,称谓上也不混乱。主要因为这是“我”的情感的抒发,而且点出了“老师”,指代也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