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白话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4 01:11:23
  • 《白话史记读后感300字》
  • 《史记》是司马迁所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多年的历史。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白话史记读后感300字,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白话史记读后感300字篇1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史记》,读完后我感慨万分。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祖国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作者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如对人谦恭有礼、和蔼可亲、孝敬父亲的虞禹;令人尊敬、勤政爱民、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还有那残暴、沉迷于酒色、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而最终丢失了江山的商纣王;“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只为博得美人一笑,点起烽火、不惜一切戏弄诸侯的周幽王;不忘亡国之耻,卧薪尝胆从而最终战胜吴国的越王勾践; 知识渊博、见闻深广、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用“发愤以抒情”的方式创作的《离骚》而名垂千古......

    读了《史记》之后,我感觉历史与我们仿佛近在咫尺,不再那么遥远了。就像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历史旅行,读者像是穿越了时空,成了一位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就仿佛在和司马迁面对面的谈话,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本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细细阅读的经典!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白话史记读后感300字篇2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叫《史记》。

    《史记》这本书中有很多故事,如《晋献公借道灭过虢国》《曹伯阳背信弃义终亡国》《勾践为雪耻卧薪尝胆》《胡服骑射》......其中,《胡服骑射》最为好看,主要讲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的胡人经常入侵汉族地区,抢掠财物,杀害百姓。为了抵御胡人的入侵,中原各国使用战车,配以步兵,可是如此笨重的装备和胡人的轻骑兵作起战来处处被动挨打,尤其到了山谷.草原就更不用说了。赵国也经常受到胡人的骚扰和掳掠,就连中山这样的小国也仗着齐国的支持不短进犯赵国。赵武灵王看到战车和步兵是无法对付游牧骑兵的,于是就仿照胡人穿胡服,穿皮靴,建造起赵国的骑兵部队。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一壮举,使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强大起来。公元前296年,赵国攻灭了中山国,除去了长期以来侵扰赵国的心腹大患。胡服骑胜推进一年后,赵国攻到游牧民族,赵国骑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攻破了多个对赵国有威胁的民族,迫使其它少数民族南下侵扰赵国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生活中,我们要取长补短;学习中也要学习别人的长处,从而补足自己的不足,才能达到很好或是更好。

    白话史记读后感300字篇3

    时光如水,转眼间过了四个星期。在这四个星期里,我读了《史记》,读完后,我深感古人智慧的高超。

    《史记》里记录了上至轩辕下至汉朝的每一个皇帝、能人,也记录了很多故事,写出了古人的智慧与别有不同的眼光。比如:《蔺相如廉颇传》中的蔺相如,蔺相如完璧归赵后,秦王一直不服,于是约了赵王在两国边界的渑池设宴。秦王多次想侮辱赵王,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回答让秦王一直不能占上风。回国以后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不服,想在见到蔺相如时侮辱他。蔺相如知道后就刻意回避廉颇。别人问蔺相如为什么避廉颇,后面终于明白了。廉颇知道后就去蔺相如家背着荆条请罪。看到这里,我想:蔺相如有如此大的局观,他为的是国家而不是自己个人恩怨。他的心是多么广,而我们却是为了私人恩怨而打架。这就是古人与我们的不同。这仅仅是《史记》浩如烟海故事中的冰山一角,古人还有很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如:重耳流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这些都是古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我们本应该去学习古人的品质,改正自己的坏习惯,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但是我们现代人却经常因为一点损面子事情而吵闹,反不如古人。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习古人的优点,修自己身,让自己变作一个友善的人。

    这就是书的力量,只要我们读书,就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开始读书吧。

    白话史记读后感300字篇4

    假期里我读了《史记》。《史记》的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他很了不起,因为他记载了从大禹治水到汉武帝时期漫长的一段历史。他告诉了我无数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有大禹治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有昏君周幽王,为了讨妃子的欢心,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国家灭亡……通过这本书,我看到繁荣的唐朝、残暴的秦始皇、崇武的汉武帝……我仿佛真的看到了皇宫的奇珍异宝,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尘烟、汉武帝挥兵抗击匈奴的战阵场面。有的看着令人心旷神怡,有的看着令人神情紧张,有的看着令人无可奈何……

    在这本书里,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我觉得唐皇应该收集更多的书籍供天下阅读一些来自统一前其他国家的书籍,不要那么专横,要心胸宽广,能够接纳百家之言。精通习武的汉武帝应该了解一些巨著,成为一位能文能武的好皇帝。再谈谈古代名人吧。例如扁鹊,他是多少人起死回生,巧诊了多少个疑难杂症,挽救了多少在死亡边缘上挣扎的老百姓。还有张骞出使西域,虽然被匈奴人拘留了十几年之久,但是依然不忘自己出使所肩负的重任,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交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教育学家,他教育学生不是体罚,而是用礼仪道德规范他们言论和行为,注重因材施教,他教导自己的学生要温故而知新,他还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人,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十分正直的人。

    我最喜欢的是“卧薪尝胆”和“悬梁刺骨”这两则故事。“卧薪尝胆”讲述的是,越国和吴国发生战争,越国战败。之后,越王勾践每天拿柴草当被氇。他还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苦胆的苦味,这样来提醒自己不忘国耻……经过十年的的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最后打败了吴国。

    读了《史记》,不仅丰富了我的见闻,还增加了知识,对我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读书真好!

    白话史记读后感300字篇5

    《史记》不但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住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园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以前,我认为刺客不过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袭的人。

    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其实刺客才是对君主最赤胆忠心的人。毕竟去行刺君王,功了会被周围的卫士杀死,不成功更无生还的可能。真可谓是有去无归。

    虽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能与君主斗智斗勇的,还有那些有着顽强意志的说客。苏秦是他们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苏秦穷困潦倒,连家人们都嘲笑他,然而他没有就此放弃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钻研《阴符》,练就自己论辩说理的功夫,用书中的道理去游说君王,然后奔走于各个国家,终于让燕文侯认同了他的意见和建议,将整个国家都托付给他,让他去游说各国,最终苏秦成了六国合纵同盟的负责人兼六国的宰相。从而让家人对他刮目相看,对他格外尊重。

    说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不但要游走于各个国家,路途艰辛自不必说,而且费尽口舌君王也未必会听,搞不好还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所以很多人都退却了,但苏秦坚持了下来并获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军万马。让我见识到了一个人口才的力量和古人那坚持不懈的伟大。这样令我受益匪浅的故事史记中还有很多很多,看了后让我崇敬太史公的刚正不阿,仰慕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爱古典文学中千丝万缕的绝唱。

    白话史记读后感300字篇6

    《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合上书,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其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深深震撼了我。

    故事主要讲的是君主周幽王整天吃喝玩乐,掠夺美女,根本无心管理朝政。大臣将漂亮姑娘褒姒献给了周幽王,可褒姒整天闷闷不乐,从没露出一丝笑容。幽王无论如何也不能博得褒姒的一笑,这时,有个叫虢石父的马屁鬼,出了个馊主意:让幽王把娘娘带上骊山玩几天,到晚上把烽火点起来,让诸侯都来相救。果然,到了晚上,诸侯们看到烽火突起,火速赶来。可大家赶到镐京,才知道这只是一场游戏。褒姒见大家乱哄哄地白忙了一场,果然觉得有趣笑了一笑。不久,西方的犬戎真的入侵镐京。幽王赶紧派人点燃烽火向四方诸侯求救,但这次大家以为这也只不过是一场游戏,都不相信。于是,犬戎大队人马抢走美女和许多金银珠宝,才退兵回去。结果损失惨重,幽王也被杀死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不禁为幽王深深叹了一口气。我突然想起了《狼来了》这个故事,那个放羊的孩子不也像周幽王一样先是撒谎说危险来了,惹得边上的人们都带着道具前来相救,最后才发现白来一场。到危险真正来临时,人们也就不相信他了,最后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甚至还赔上了性命。

    在生活中也一样,如果你撒谎了,那么你就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也失去了生命中最基本的物质——诚信。如果你想讲诚信丢失,只需随便撒个谎,这是十分容易的事情,当你后悔时,试图挽回这一切时,就成了十分困难的事。丢失之时,转眼间就能做到;挽回之时,却要花个十年八年时间来获得它。如果丢失了诚信,在生活做许多事都不能如愿以偿。你到邻家小店去买东西,别人不会赊账给你;你到别人家做客,别人会时时提防着你;你走在街上时,别人指指点点议论你。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立身之本。让诚信之花处处开放,世界变得更美好!

    白话史记读后感300字篇7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阅读《史记》这本书的收获。

    在《史记》里,我读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尊师重道的事迹。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学生宫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孔子知道老子在洛阳居住,为了能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便和宫敬叔一同前往洛阳。来到洛阳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当时正在著书立说,听闻誉满天下的孔子前来拜访,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笔,迎接孔子。孔子进入大厅,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后,才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因为孔子态度很诚恳,老子就很详细地跟他讲解古代的“礼制”。孔子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礼制”的知识。

    闭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老师。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刚上小学,没有定性,上课忍不住玩小玩意儿,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来玩,老师那双火眼金睛又发现了,就叫我站起来。本以为这样我就可以好好听课,谁知道,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于是老师板着脸说:“站起来也能玩,要好好听课才是。把手上的东西拿上来,没收!”我看着老师严厉的脸,便知道我在课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知识,我羞愧地红着脸低着头,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讲台前。当我转过背,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当时我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并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老师批评你,让你在课堂上站起来,是因为你影响到了课堂秩序,老师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要记住:尊重别人是在庄严自己!”

    孔子是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把自己当成学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学。给我们树立了尊师重道的榜样。

    相较于孔子,我在学识上是一张白纸,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各方面都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而尊师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课程。

    白话史记读后感300字篇8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全书共有五十余万字,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历史变化的规律。

    在本书中。我有一个最喜欢的人物,那就是蔺相如。他的机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义令我折服。

    战国时期,和氏璧流落赵国,并归赵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给赵王的信中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这下,赵王可犯了难:换吧,怕这秦国耍赖不给城池;要是不换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国以此事作为把柄与赵国交手,那后者定不是强秦的对手。于是,赵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此事。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缪贤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蔺相如到达秦国后,秦王在章台接见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却一点都不记得他的许诺。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计上心来。他谎称玉有瑕疵,于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装要指给秦王看。

    谁知,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说:“大王根本没有交换的诚意,所以我要收回这块玉,如过您要硬抢,那我的头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担心玉,便把地图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又道:“我们赵王为了表示对玉的诚意,特意斋戒了五日,那么您也该表示诚意斋戒五日。”秦王答应后,蔺相如就命人秘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后,蔺相如说明玉已回赵国,并对秦王说:“请您派人向赵王要回和氏璧,赵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将城池交出来吧!”秦国当然不依,只好就罢。

    为了表彰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封他为上大夫。为此,大将军廉颇很不服气,他想:“老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号。他蔺相如就是个鼠辈,仅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能赢得了我吗?”这件事传进了蔺相如耳里,不知为何,他听后总是避着廉颇。廉颇得意极了。可后来,他又得知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为他们不能互相矛盾。秦国对赵国之所以有所顾忌,是因为有他们两个在。他们两个要是互相矛盾,那么秦国就能趁虚而入,赵国也就不保了。廉颇为了向蔺相如请罪,于是就赤着上身,绑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谁知,蔺相如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为了知心朋友。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都是关于蔺相的故事,在《史记》中还有很多与他一样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喜欢这本《史记》,更喜欢学习书里面的故事。

  • 《读《史记》有感》
  • 《史记》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话文版。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读完了这本书。

    “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阅读《史记》这本书的收获。

    在《史记》里,我读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尊师重道的事迹。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学生宫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孔子知道老子在洛阳居住,为了能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便和宫敬叔一同前往洛阳。来到洛阳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当时正在著书立说,听闻誉满天下的孔子前来拜访,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笔,迎接孔子。孔子进入大厅,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后,才向老子请教古代的“礼制”。因为孔子态度很诚恳,老子就很详细地跟他讲解古代的“礼制”。孔子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礼制”的知识。

    闭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老师。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刚上小学,没有定性,上课忍不住玩小玩意儿,被老师发现了。老师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来玩,老师那双火眼金睛又发现了,就叫我站起来。本以为这样我就可以好好听课,谁知道,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于是老师板着脸说:“站起来也能玩,要好好听课才是。把手上的东西拿上来,没收!”我看着老师严厉的脸,便知道我在课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知识,我羞愧地红着脸低着头,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讲台前。当我转过背,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当时我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并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老师批评你,让你在课堂上站起来,是因为你影响到了课堂秩序,老师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要记住:尊重别人是在庄严自己!”

    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把自己当成学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学。给我们树立了尊师重道的最好榜样。

    相较于孔子,我在学识上是一张白纸,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各方面都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而尊师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课程。

  •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 记得我第一次讲到“白话”诗歌,对胡适这个大人物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凭借自己对于现代诗歌的偏自我性的解读了那首《两只蝴蝶》,殊不知,这首看似简单易懂的诗歌对于中国母语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虽然这本传记仅仅记录了胡适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但第六章“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想要改变国人语言现状的伟大设想是多么需要充足的勇气和非凡的实力,外加坚定的念和不屈服的意志啊,而胡适,他做到了!

    这首先源于他扎实敦厚的文学底蕴,从他的童年时代我们就不难看出,读万卷书对于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必须要提起他的母亲,虽然是一个农村妇女,不仅恪守着丈夫胡铁对于胡适的最终“遗愿”,但更多的成为了胡适教育方面的引导者,而胡适,也正是目睹了母亲坎坷的一生,承载着母亲的无限期待,才激励着他在人生轨迹上不断的走向巅峰,不断的突破自我,并且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当然我认为这也离不开他父亲文学造诣的“遗传”,还有他不同常人的天资禀赋!

    我不想过多涉及胡适在政治方面的作为,历史自有它判断的标尺,谁对谁错可能再过一百年才会有相应的印证。

    在我看来,胡适虽然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儒家经典和诗词歌赋中汲取营养,但他的眼界是开阔的,思想是非凡的,他没有局限于眼前的这些经典书籍,而是把文学领域拓宽到社会甚至国家层面,他所思考的是不仅仅是老庄的哲思,诗歌的韵脚,小说的通俗,他所关注的是更广阔的生命群体,是当下国人语言文化的退缩与改革的问题,这样深刻的远见性,相信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拥有的!他能够从深远的经典文化中抽身,在别人看来根本没有可能改变的情况下,却毅然决然的提出了“文言”已经不适合当下历史发展的浪潮,并且大胆有力的指出“今日所需,乃是一种可读,可听,可歌,可讲,可记的言语。要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坛舞台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不如此者,非活的语言也,决不能成为吾国之国语也,决不能产生第一流的文学也”的深刻言论,可见,他的文学改革的思想是极具超越性又与时俱进的!

    当然,胡适应该感谢和他一起留学的朋友,正是他们的不解和批判,才成就了孤立的伟人,才让他更加坚定的走上了文学改革的道路,写了《尝试集》,并且在众多友人极力反驳的情况下,踽踽独行,用“白话”创作诗歌,也正是因为他对“白话”的坚守,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母语现状,不然,我们可能依然操着文白夹杂的口音习惯,继续在死文字,半死文字,活文字的怪圈里原地踏步呢吧!

    胡适的才华是公认的,他为国民文化做出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的,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有谁会去特别关注这个看似被时代逐渐淹没的伟人,他们或许根本不愿去了解母语的华丽又艰难的变迁,即便是有点文学爱好的人,也多数沉浸在悬疑小说,言情酸腐,或是什么语言艺术,心理技巧,怎么变成有钱人之类的畅销书堆中,我不知道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是文化的萎缩倒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应该跟上当下流行的思想脚步,或是应该继续保持一点对物质功利浮华之外的深度思考?

    难道深受梁启超影响的胡适所提出的国人的弊病依然存在吗,他说“我们所最缺乏而最须采补的是公德,是国家思想,是进取冒险,是权利思想,是自由,是自治,是进步,是自尊,是合群,是生利的能力,是毅力,是义务思想,是尚武,是私德,是政治能力”,当我们再重新审视这段文字时,依然觉得其字里行间都鞭笞着国人或多或少的弱点,虽然社会在迅猛的发展,但我们的精神层面也要加快节奏,如果就这篇感悟来说,起码我们不应该忘却像胡适这样的划时代的“大家”,这也是说给我学生听的,是的,学生们对现代诗歌的关注更是少之又少,就别提这其中蕴藏的历史渊源了,要说原因,众人皆知,高考不考,所以不讲,但我多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有更多的像胡适这样的人,引领我们的时代,不断鞭策我们的“狭隘”,让我们走向更宽广的天地,真正立足于世界的舞台!

  • 《白话》
  •  便是文章,粤术必珍有万市不膺的粤则。(《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他并不把世界语和白话文看作“万古不磨”的极境,他以为它们都不过是语文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正象渡河的“独木小舟”和“梁”。自然,他发表这些意见的时候,还是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

     然而进步的进化论,和唯物辩证法不是有着最亲近的血缘吗?只有庸俗的进化论才无视事物的内在矛盾以及由此矛盾引起的运动与发展。鲁迅早期的进化论思想正孕育着革命的辩证法的个别因素,这就是他能够跨过启蒙主义和进化论而走向社会主义和阶级论的内在动因。

     在看取一切问题的时候,虽然永远注视远大的目的,但不虚悬一步达到的极境,而只是紧紧抓住问题的实质,留心实现目的的步骤,这就是鲁迅的一贯的现实主义作风。因此,他对于人物和事情决不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图样一味苛求,同时也不放松对于远大理想的追求。他憎恶没有骨气出卖灵魂的政治“奸商’和“革命小贩”,但不奢望一切战士都立刻变成完善无瑕的圣贤;他提倡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但并不苛求每一个作家都硬写可命文学;他主张提高文化的水准,但同时注重通俗文化的普及所有这些,都足以证明他是反对公式主义与乌托邦主义的,在他的思想中流注着实事求是的现实主义血液。因为对一切问题和事情抱定认真不苟、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反对一切“只图说得畅快”的“非革命的革命急进论”,同时也反对不务实际专重标榜的空头主义,这就炼成了他的严肃工作的特性。他不但善于打击敌人,而且勇于解音自己。他曾经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坟‘写在“坟”后面冲)他的虚心崇实的精神,使他甘为真理面一前的“孺子牛”和革命战线的“马前卒”。因此在和创造社论战的时期,他情愿“等待有一个操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枪法的人来狙击”他。(+,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在论到介绍科学的文艺理论的时候,他很直白地说:“打着我所不佩服的批评家的伤处了的时候,我就一笑,打着我的伤处的时候,我就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