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剥蚀的古殿琉璃、散落的玉砌雕栏、苍幽的祭坛老柏树下我遇见了他,遇见了独坐看叶子涮唰啦啦落下的他——史铁生。
——题记
初遇他时,他脾气暴躁,不爱出门,只想看叶子落下,我不能理解他。但仍然能够依稀看到,他望着菊花微笑的影子,也许是在怨他从前不够珍惜,可是这又有几人能懂?
后来,我遇见了他独自在地坛中畅游的身影。他文字中的地坛,没有张爱玲直抵人心的冷艳繁华;没有刘湛秋沁人心脾的柔美娇媚。但是,却无形中有一种洗尽铅华的质朴,情感的波澜在一张一弛间直达我的内心深处。“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我与地坛》中他以亲身经历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他对生命的探索与感悟和对默默付出的母亲的追忆和怀念。
他为双腿残疾而对生活自暴自弃,丧失信心,日渐消沉。谁又能读懂他的苦楚?为了逃避现实他选择了地坛,在他选择地坛的同时,地坛也在冥冥之中选择了他。“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在与地坛的对话中,他体悟到了自然的伟大和生与死的永恒,也体悟到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最后,他选择了“好好儿活”。
看透生死的他,少了对死亡的畏惧,多了对生活的坦然,他用残缺的身体和经历的苦难涅槃出明朗与欢乐、睿智与豁达,照亮了世人幽暗的内心,也照亮了我懵懂的少年时光,于是,我渐渐地懂他的心了!
最后,我在合欢树下,又遇见了他。他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母爱之歌,曲中的爱如行云流水般演绎,叩击着每一个人的心。他让我看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他写的就是每一个母亲,每一个愿意为了孩子付出自己一切乃至生命的母亲。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从前的厌烦到后来的后悔与追思,每一句都是他对母亲的感恩和怀念。嵌入内疚的深情,如涓涓细流流淌在他细腻的心间,也徜徉在我们每个读者的心间,生出希望的花。
如果他能和母亲再一起看一次菊花,也许就无悔了。菊花烂漫,合欢花顽强,只要细细读他的文字,慢慢品他字里行间的意蕴,就真的能懂得他的心!
在尘埃埋没的时间里,在燃烧着爬上山巅的朝晖中,感谢遇见了深沉含蓄、睿智乐观、直面挫折、永不退缩的他。
——后记
风卷找时间飞逝,流水剥蚀着岁月,而我漫步在高三……
站在岁月剥落的风声中,聆听曾经的言语,感受曾经的快乐,回忆曾经的激情。
何时,不再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何时,成了一个寂寞的人?不知是自己太平庸,还是过分自卑与压抑,总之,我成了一个寂寞的人,总喜欢独自一个人默默来去,总喜欢一个人站在阳台上,望着远山模糊的轮廓……总之,在别人眼中,我沉默寡言,孤僻且古怪……但我不在乎那一个个充满疑惑的眼神,我总是一笑了之。他们哪知道,寂寞——也是一笔财富。
卢梭——那个伟大的寂寞者,在他落日的余晖里,在别人认为不可忍受的寂寞里,泛起心潮的层层涟漪,在智慧的海洋里,创作出那么多不朽的着作,名垂千古;是谁——乘一叶扁舟,浮游于狼烟尽扫的梦里天堂,“斗酒诗百篇”,留下诗仙的美名;有是谁——运载了几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思,搁浅于鸥鹭惊飞的日暮河滩用凄婉哀怨的词,托起一个不朽的灵魂,永载史册。他们都是寂寞者,但他们没有沉沦,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去叙说人生,去阐述人生,而是用另一种态度去对待人生……我没有他们那样伟大,但我愿用青春在不多的高三时光里,谱写一片翠绿的追求,为我的梦而执着,拼搏。
其实,人生何谓幸福,何谓不幸,只不过是对寂寞有着不同的诠释——不幸说,寂寞,让我掉进了一个深渊,幸福说,寂寞,给了我一笔财富。
在海风的日日剥蚀下
爷爷死了
老酒壶跌入浪谷
双眼
消失了两片海波
小人鱼优美的故园
手却固执地停在空中
指向遥远的海平线
像桅杆也像罗盘
船默默地停在岸边
帆绳紧紧拽着白帆
他也默默地站在岸上
看看帆又看看海平线
慢慢地把眼泪楷干
一天早展
他走上这条船
直到今天
他每日都驶入爷爷指向约海域
暗礁潜伏着
但更多的是歌声
响亮而且温暖
他想有一天
他也会把手指向海平线
向孙子和所有的白帆
而且指得更远
海平线
是帆绳也是长线
爷爷死了。《老人与海》的故事继续在爷爷的儿孙身上得到演绎。驾起白帆,驶向遥远的海平线,在与人海的较量中把生命的意义挥洒得淋漓尽致。在天外,在海平线的那一边,一定有更绚烂的风景。海平线,现实与梦想交织的地方,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不都有这样一条海平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