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优秀作文:读东坡
“愿得猎骑当风披”,他是年少轻狂的进士榜眼,他是情深义重的血性男儿;“人间有味是清欢”,他是寄情山水的东坡居士;“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是超然风雨的苏轼,苏子瞻。
一直以来,我对苏东坡存高山仰止之心,他之词赋空前绝后,废诗歌之郑声,立宋词之风骨。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那苏轼何尝不是别开生面,开亘古未有之新境。《赤壁赋》一出,行书天下第三,诗赋莫出其右,成一代之大观。天生健笔一枝针砭时弊,直言不讳。遇奸邪恶事如“饭中有蝇,不吐不快”,必口诛笔伐。纵然乌台诗案几近丧命,也打心里毫无悔意。如王国维所言:“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更有苏门四学士,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两位便是:一直以东坡门生自居的大诗人黄庭坚和婉约派一代风流词宗秦观。
然而这样才惊天人的他,也有着一些瑕疵。他迷信鬼神,曾多次上书神鬼或求雨祈福,或消灾避难。但他真不愧浑身是胆,即便遇到鬼也分毫不让,曾斩钉截铁地拒绝鬼的要求,竟慑服了鬼。这事姑且不论真假,但苏轼胆魄过人的形象,真是根深蒂固。晚年的苏轼也曾修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之术,更是于诗词中流露出道学大家的风范,然而他临死却并未强求超脱,倒是有不知善而善的自然而然的境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便这一切瑕疵,终归还是瑕不掩瑜。有人说历史不忍细看,看去遍体生寒。这话对,也不对。未读东坡,他光芒万丈,读过东坡,他悄临我旁。万事万物,可远观,不耐细赏。但唯有真正了解,按着本相去爱去恨,那才是真实啊。人追求真理,也是为此吧!我知他的缺点,但我仍然敬爱他,比以往更甚。忽然想起那句话,“我爱祖国,连同他的缺点”。这,正是我的心声。
苏轼一生无鸿儒之迂腐,而有孔孟之大智;无臣下之屈膝,而有天翔之丹心;无王孙之避俗,而有靖节之超脱;无紫衣之威仪,而有六一之爱民。他似乎傲立在历史洪荒的.绝巅高不可攀,却又平易近人到仿佛与我们同悲同喜,与我们同在同处。他浑然天真,一如当初的谪仙人。
东坡,东坡,你真是毫无一点文学泰斗的架子!也许你躬耕在田偶然起身拭汗,我也难以分辨:你到底是那返璞归真,独一无二的宋词大家,还是那千千万万,平凡无奇的老农中的一个。或许,你都是。或许,你都不是。
【高一优秀作文:读东坡】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就是苏东坡。
纵观着苏东坡颠沛流离的一生,即便是在环境极其恶劣,食物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他都能过着快乐的日子。他是一个实打实的乐天派。他曾对子由说道:“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也正是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的缘故。
但是,我从不认为苏轼和苏东坡是同一个人,前者是睿智与冲动,后者是豁达与沉着。可以说,初醒是苏轼,大彻是东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一个婴儿脚踢着襁褓的包布,伴随着响亮的哭啼声,降生在了苏家。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将会成为一个文学天才。
在苏轼兄弟年二十岁左右,他们进京赶考。年轻、尚未褪去稚气的苏轼第一次进京,这将会成为他人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四月八日,苏轼考中,在二十岁那年,成为进士。他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苏轼此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
在26岁那年,他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兄弟二人平生第一次分手,每月经常互寄诗一首。在一首和诗之中,苏轼如此写道: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执笔深思,联想到了这二十多年的岁月,在心里已然有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苏轼认为,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留下一些痕迹,就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这不禁的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如今快要结束的初中,当我毕业后,除了同学册上的名字,毕业照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实质的痕迹,一切就好像偶然发生的一样,又如此偶然地结束。但无论如何,生活就是前进的车轮,生活是永不息的。也许,苏轼这颗伟大的心灵也是在如此偶然的情况下,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偶然的,不可磨灭的足迹罢了。从这首七律中,已然可以看出了苏轼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西湖。荡漾的水波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熠熠。一艘小船在湖上随心所欲地漂着。
苏轼坐在其中,也许衣冠松散,也许半梦半醒。他喝着也许不是很名贵但却够辣够猛的酒。突然,天上飘下些细细的雨丝。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朦胧。苏轼醉醺醺的在这烟雨中,吟咏着这首七言绝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仅仅四行诗句,就表现了杭州的精粹、气象、美丽,巧妙绝伦。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在十八年之后,他又再次任杭州太守。在杭州的这段日子,可谓是他人生中最快活的日子。但即便是在如人间天堂的杭州,也不是处处都是美好的。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新政实施期间,有不少农民因无力还债而入狱。在看见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应当不应当不顾后果,坦率表示自己的感慨,这是一个问题。但不够圆滑,一心想着百姓的苏轼为百姓伸张正义,写了不少抗暴诗,而这些诗也为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埋下了祸根。
试问,如果我是苏轼,在王安石新政期间,是否会因局势而坦率感慨?我想,我不会。我可能会因为明哲保身而闭口不言。也许,这就是苏轼与常人最不同的地方。他是真正的富有同情心的,感性胜于理性的,有着舍己为人的,富有民主精神的诗人。但这种精神可谓是使他人生颠沛流离的幕后主使。但我坚信,苏轼是从未后悔过的,他的那颗伟大心灵,看到了常人所能看到的美好,亦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丑恶与残暴。但人们真的看不出那丑恶残暴吗?不,不是的,他们只是不愿看到,不敢看到罢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真正的变成苏东坡,是在黄州。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心灵成长所达到的最高峰。那一年,苏轼四十五岁,儿子迈二十一岁。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苏东坡的生活,可谓是十分困难。由现在起,他要一变而为农夫,过着田园生活,这也算是如了苏东坡的意。元丰三年(1080),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开始享受这神仙般的生活,虽然环境恶劣,但是无限的遐想、对美酒的迷恋、对风景的热爱使他的生活美满舒坦。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东坡开始思考人生。在六月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在这个时候,苏东坡的思想境界开始升华,他的乐天秉性在此时完全的暴露了出来,并不只是在年轻时的诗句里蛰伏着。此时他便再也不是冲动、满怀雄心壮志的苏轼了,他已然成为了豁达乐观、领悟到人生的意义的苏东坡。他在一首词里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仕途的不顺,似乎在苏东坡的眼中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足以为他伤心忧愁,而停下人生的脚步。他只是放慢脚步,缓缓前进,泰然处之。此时的苏东坡,已经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每个人的心中,都活着一个苏东坡。
每个人,都渴望像苏东坡一样成为人生的大彻大悟者,活得豁达,活得透彻。
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人生醒悟的阶段,或是磨难,或是选择,或是打击。不要感到悲伤忧愁,只需选择一条路坚定的、泰然的走下去,相信我们都将等到成为大彻大悟者的一天。
——初醒是苏轼,大彻是东坡。
北宋时期,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号苏仙、坡仙,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曾在美丽的西湖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更是西湖最好的广告词了。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曾在年老时写了《浣溪沙》,其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更是包含了“宝刀未老”的雄心壮志。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代表作品有《留侯记》《晁错记》,苏轼这一生,笔下皆是精品。
苏轼是一个书画家,他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其代表作品有《黄州寒食》、《枯木怪石图》,“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他的画中洋溢了他的为人处事,他的满腹情感。
苏轼是一位政治家,他的官途十分坎坷,他曾到14个县做过官职,他的官职大到吏部尚书,小到护卫队队副队长;苏轼也曾是一名水利专家,他在杭州做官时,西湖时常发大水,杭州的人们民不聊生,苏轼见之,发动了群众修建了著名的“苏堤”,造福百姓。
苏轼更是一位美食家,他走到哪吃到哪,被贬时也不忘研究“吃”,可谓吃货一枚。即使这一生坎坷不断,挫折连连,被一贬再贬,也照样吃好喝好。有一次,他一天吃了许许多多的荔枝,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谪的落魄岁月,硬生生被他个吃货变成了美食的“创作之旅”,苏轼还发明了许许多多的菜,如硬菜“东坡肉”“东坡肘”,小菜“东坡豆腐”、凉拌菜“东坡凉粉”,主食“东坡饼”“东坡羹”。在吃这件事上,苏轼绝对不马虎。
苏轼是一名全才,是天才中的全才!
初冬,月高悬不语,娟然如洗。
——题记
在他的世界里,永远有一缕银白色的光,温暖着他的灵魂,将他镀上一层银白。渐渐地,他也变成一缕银白的月光,温暖着大千世界上无数个灵魂。
他,是东坡,是世人心中的白月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提笔便成经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密州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县,遍地麻、枣、桑树,此地的生活与杭州有着天渊之别。
而于他,诗酒趁年华。月的圆与缺,人的悲与喜,都好像写在水上的文字,转瞬即逝。吹灭读书的灯,让一缕银白的月光洒在书上。随遇而安,艰苦的条件仿佛平静的湖水,在他身上没有起丝毫的波澜,正是苏轼最难过,最沮丧的这段时光,写出了最好的词文。
从杭州到密州,他的愤怒与火气全无,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甚至他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与生活的享受,也比此前更洒脱不羁。
在东坡的世界里,总有一缕银白的光,照耀着他。他的生活,有诗有画,有清风明月,有那份不变的热爱,有那份自在的超然。逆境不可惧,可惧的是失去了那份从容与宁静的心态,经历苦难后,依然可以莞尔一笑的,才是赢家。
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物的变迁无法使他动摇,名利的沉浮无法使他不安,他,早已舍弃了尘世的桎梏,获得了心灵上完全的自由。
正是像他这样向阳的生活,永远向着那缕银白生长,向着无尽的黑暗中生长,是与自己的和解,是无数次坎坷之后依然选择向上的勇气。
正是跟随心中的光,把心中的光洒向世界,洒向周围,一缕银白的光犹如东坡一般,永远清澈,永远磊落,那种人生无常的刻骨感触,又是无人能及的。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世态炎凉,心中有光的他,只当一场说散就散的电影来看……
晨光微亮,佛寺生辉,这位初次被贬谪的迷惘的文人,在阵阵晨钟的指引下朝着林木茂盛的山坡深处走去,那里,或许成为他此后的归宿。
初入佛寺,那年,东坡21岁。本该意气风发的少年,在连连给亲友写信,却了无音信后,转向了宗教,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向往心神的安宁。“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
佛教讲究的空虚与无我境界,使苏东坡在如此的境遇中,得到一丝慰藉。不久,他便与僧人一同吃饭,一同在山楂树下散步。此时的东坡,已放宽了心态,能平和的对待更多的人和事,同时,伽蓝色的种子也在他的心中生根。
东坡的佛,并非超凡脱俗,相反,他心中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人间疾苦。
黄州,深夜与僧人促膝长谈,对小僧人无意间炸糊的面团,他赞不绝口,欣赏之余,他首先想到的是分享给老百姓,于是次日就照做了。
京城,他反对王安石新政过于激进,又劝阻司马光的旧法过于保守,他不能融入朝廷,只因他们眼中未曾有过平民。
惠州,他目睹百姓因疾病和贫困而死去,发奋学医,推广医学,救助众多百姓。
东坡有的,是佛的慈悲,他仁慈济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直充满着他的内心,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潇洒心态却又同时在这位诗人心中存着,他欢乐,豁达。诗中,生活中充满了热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既有佛家的超凡,又有无比的乐观。
林语堂道说东坡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而东坡也自称“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正是这种对人类的大爱,如同无形的羁绊,让他在官场上寸步难行,他内心只有一个牵挂就是对百姓的担忧。
“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是他内心向往的解脱,可人间的不得不令他放弃这样的念头。
于是,黄州,惠州,儋州,他用脚步走过的每一寸土地,留下的政绩只围绕着两个字——平民。
一座座东坡祠堂建起,东坡在人们的心中,已立地成佛。
落日余晖,那是残阳留下的最后一缕的光,不为了动人,不为了闪耀,而只是为自己,为世事留下痕迹。
柱着竹杖,披着蓑衣,他的身影在宇宙中很渺小,也很孤单,总在漂泊、游荡。就在夕阳离开大地时,他的身影与夕阳重合,离开那令人烦倦的京城,奔向下一片山海。
夕阳的余晖守护着黑暗前的光明。他所需要的不是名功之利,不是枭雄之称,非为泰斗之名,而是民太平,众开怀。他所在意的是民众福祉,一方平安,海潮涨落,湖水清浊。至今西湖还在细雨中,黄楼依在浪涛上,似有醉意的他,心怀天下苍生,仍是一种不朽的醒悟与救赎,他的颜色如落园之光。
晨光过于单薄,午光过于强烈,余晖正是美好与深沉。“竹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站,就如雪中之梅;行,就满怀希望,踏雪而行。乐观豁达也成了他品格中那难以褪去的标志。不问脚下,只问前方,流浪着,成长着。走过乌台,也游过赤壁,贬过海南,也入过皇宫。这是何等洒脱,何等自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那小舟如夕阳般化为为黑点,消失于海平面,与那暮色合为一体,他将那精神寄于江海,他的颜色包含着乐观的美好,隐藏的深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份余晖色中的无力与凄凉如水般满溢出来,“用舍何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江海闲处看”的任途无力,“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爱情悲苦,那“主世若局促”的生活无奈,“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人世迷茫,都在呐喊,都在心伤,那黑夜的孤单、无力,那种连回声都无的死寂,让人恐惧。他的颜色是悲惨的余晖。
夕阳余晖即将隐没,又正是一日最闪烁之时,它却没有任何的遗憾。苏轼的脚步快了,又慢了,往远处,向尽头跨去,他没有停留更没有停顿,大步的行着,任凭着风吹着雨打着。也不知他的心将寄于你处。
余晖源了日,而东坡源于黄州。在那地,他做为风尘路人放下了太多,又拾起了不少。初至那他很疲倦,也很狼狈,再后来他开始反抗与超越,《赤壁怀古》等诗词都书出他的才学与文思,也更是他对现实的挣扎与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中国文脉,浩而博大,在其中一缕余晖长久不散,他大笔一挥,书下了半个宋朝,七斗文采,三斗精神,守护百民,陷入黑暗,内心光明,心性洒脱,也许他本就是一缕余晖吧!
灭寂后再生的东坡,在无人时光辉宇宙。
你可知平静海面下,是波涛汹涌。
蓝色是静谧的象征。乐嘉说过,蓝色性格的人外表看起来平静十分,而内心是波涛汹涌。
大海深不可测,苏轼也是这样。刚出生的他留下了民间的一个传说:苏轼出生时,山上的草木全枯萎了,而当65年后,他去世时,草木便又茂盛起来。他似乎是吸收了天地精华,孕育了一个澎湃的内心。
这样的波涛汹涌,满腹牢骚如苦水倾泻到极致。“乌台诗案”,这一事件,是历史上永不可抹去的黑暗。朝中奸臣追究于苏轼无意的几首诗,“文字狱”把苏轼推到暗礁顶。最后,被贬黄州。
46岁时,已是他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江城子》一词道出了他老当益壮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这畅饮之开阔,这气势之豪迈,宛若大海深处的翻滚,似乎不为人所知。
他的人生,是苦的,是涩的,那是海的独特气息。他的一生,经历了那么多磨难,细碎琐事如虾米,扰乱了他的心。尤其在他63岁时,被贬儋州,那样年迈的老人啊!他们怎么下得了手?而原因只是认为那苏轼在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觉得他过得舒服,便下贬谪的命令。这贬谪的海的涩,又一次推着苏轼走向绝顶。而苏轼写下的《自提金山画像》中却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真的是“平生功业”吗?也许是一种自嘲,而更多的是骨子里的平静与乐天派。这就是平静的海面。
而这就是苏轼在不断成长,要成为“内外兼修”的过程。这么多年的起起伏伏,他一个大文豪,也要学会静心,学会静心,学着将自己激进的看法,藏匿于浩瀚的深海。
终于的,海的蓝揉进了静,再无激进之感,留下的只是那平静背后的豁达。
无意间的,澎湃化作从容。
挽雕弓,步村庄,竹杖芒鞋,寂寞沙洲冷。
听,青海面上吹过风,透过眼睛去找寻,是东坡的深邃。
火焰,热情张扬,只需一点火星,便可燎原,也尽自己的全部力量照亮他人,照亮身边的事物。
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如火焰般的人。
他自己也表示:“也许我生来就太相信人,不管我是跟谁说话,我都是畅所欲言。”“我知道我一向出言不慎。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也是这样一种认知,让他敢于进谏,直言不讳。在王安石新政时期,苏东坡曾多次递交奏折警告皇帝,认为新政过为激进。而守旧派得势后,他又认为新政有可取之处,不应全部废除。苏东坡因直言快语,得罪许多小人,在朝廷被处处排挤,可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心中的那一束火苗,是以百姓利益为优,以公正正义为先,并无权谋之心。
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苏东坡:“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由此也可以看出,苏东坡的至大至刚之气,生气勃勃,元气充沛,一身浩然正气。
苏东坡的红,是如火焰般,带来光明,驱除黑暗。
苏东坡被贬徐州,到任三个月后便遇到了洪水,水深两丈九尺,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并劝阻那些企图逃难的富足之家。最终抗洪成功,全城得救,苏东坡还在此处修筑了“黄楼”。
杭州,淤泥满西湖。苏东坡便开通新河,修造水管,建水库,种以植被点缀。一个被成为“人间天堂”的西湖,一个经济逐渐繁荣的杭州就此诞生。
苏东坡就是一束散播火种的火苗,所到之处,经济繁荣,百姓幸福,风调雨顺。
被贬儋州三年是苏东坡人生的最低谷。然而他在最落寞、最艰难时,用以十分乐观的精神与当地百姓共处。他照例把儋州也当成自己的家乡。挖水井,建学堂,使儋州复燃生机。
百姓爱戴他,文人欣赏他,他这种建功立业却极不顺遂的一生,却也表现出他的直率和才能。
红色,张扬,直率。火焰,是奉献更是传递。
东坡居士,苏子瞻苏轼先生:
子瞻先生大鉴,在下乃玖佰叁拾柒年后的小子。初次见面,小子多多拜见先生。小子是一个很喜欢你的诗词文的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你豁达而广阔的胸襟,是多少人学也学不来,仿也仿不到的啊!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对碌碌人生之否定,对宦海浮沉之解脱,对庸庸官场之鄙视……有几人能与你同游同醉同洒脱?哪怕仕途不顺,哪怕郁郁不得志,也能漫步赏月,欣喜而悠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才华横溢,却又命运多舛,三起三落,一贬再贬。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人能慧眼识珠,那又如何?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你是硬汉,可你也柔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月明夜,短松冈。”妻子离世,悲恸万分,你的内心,也是有一地方,很柔软,很柔软吧。
你才华横溢,饱读诗书。科举之时,因欧阳修误认为此乃其徒曾巩所作,为避嫌便被判为榜眼,而曾巩成为状元。你写的文章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你写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你写的词开创豪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也为宋四家之一。你在文、词、诗、食四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你在书法、绘画、医药、烹饪、水利等方面的成就都很突出,都有所贡献。
你的一生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多少诗人、词人、文学家受到你或多或少影响,后世多少诗人、词人、文学家对你给予了高度赞扬!小子读先生的作品虽然不算多,但或多或少都能品味出豁达。乌台诗案你经历过,却依然豁达。你的文章影响深远,在当时的辽国也广受欢迎,在金国与南宋对峙时,在南北双方都有影响。
你金榜题名时,虽为榜眼,但名声大噪,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但出现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万口流传,历久不衰!
总之,小子对你无比崇敬,书此信,以表仰慕之情。
于知言
2020年元月
东坡居士对人生的态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在人生的行囊中,你总要有自己的秘籍,领略人间好时节。
人间好时节,需打开诗意之门。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曼娟诗可以让人心安静下来,对的她从五岁就开始吟诗,诗不仅给她带来读书时的快乐,更给她的一生带来了心灵与智慧的启发,在她那没有电视、手机的时代,诗却是她的“伴侣”,她说:年轻的时候就是在学校背,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后来我觉得诗太特别了,它可以提供给我们很多情感。是啊在学生年代时,老师反反复复叫我们背的诗词,却是我们语文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现在的们不太懂得它赋予的力量,但我们理解到诗中的释义时,却发现每一首诗中都是诗人的故事,诗啊!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诗可以指引我们走向光明;让我们谨记过错;让我们有乐观的心态;抵御外界带来的挫折。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间好时节,需规划人生道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张伯驹一个人撑起了故宫文物半壁江山,自己的所有就是为国守文化宝物;林清玄八岁时,立志要成为作家,也自此养成了一生读书的习惯;村上春树说所谓的努力,指的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是啊没有人生规划的人,就像一盒苦苦的巧克力,打算怎么度过你的每一个假期,很可能将曲折地决定,你将怎么度过余生的每一天。睡完过一天、玩完过一天,我们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走,现在你们就会发现人与人的差距,在时间的零头上,我们有怎样的心态,就有怎样的命运,最后看到成绩时、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有喜有忧,有规划每天我们都乐观的面对,最后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人间好时节,更需乐观面对人生。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在患病瘫痪后,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理想,果断的“站了起来”,继续了自己的研究;亨利·福特面对困难时:我只看出蔚蓝的晴空,那上面没有一片泥巴,即使有,泥土又如何抗拒阳光的照射呢?一次,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家中被盜,他卻說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的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难道不是吗?没有乐观的心态,你又怎么能面对现实的曲折,你有了目标没有好的心态,也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年四季,历史长河之中,我们有多少的国人,不是要拥有好的心态,才能让中国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