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一语,出自《论语•雍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孔子说的话。孔子所谓“文”,是外表,指文明礼貌;所谓“质”,是内心,指思想品质。所谓“质胜文”(质髙于文),指本质尚好而仪表较差,这样的人就会是粗野的;所谓“文胜质”(文优于质),指态度不错而品德低下,这样的人就会是虚伪的(原文“史”含有浮夸不实的意思)。孔子认为,只有端庄的外表礼仪和崇髙的内心修养配合适当,达到表里一致,举止文雅而待人有礼,这才是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
“彬彬”,外表内心配合适当,形容文质兼备的状貌。元人郑德辉《翰林风月》杂剧:“那生他文质彬彬才有余。”也作“斌斌”。《史记•儒林列传序》,“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
现以“文质彬彬”形容人举止斯文,态度闲雅。以“彬彬有礼”形容文雅而有礼貌。清人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老者〕唤出他两个儿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礼。”
我们班有姐姐的同学有十二个。有的同学的姐姐文质彬彬,有的同学的姐姐有着一双灵巧的手,有的同学的姐姐象妈妈一样爱护弟弟妹妹……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姐姐,就是北京的刘玲。
她患有骨癌,但是她并没悲观,她不顾及生命的长短,只追求心灵的纯洁。她关心集体做好事,垂危时,还不忘学习。
刘玲姐姐的事迹太动人了,老师谈的时候,我们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们给她的妈妈去了信。那一封信不仅带去了同学们对刘妈妈的安慰,也带去了大家向刘玲姐姐学习的决心……
孔老夫子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教养的体现不仅需要品质仪表的构架,也需要知识的支撑,尤其在世界宾朋汇聚一堂时,只有顾及到国外友人的风俗习惯,我们的举止言谈才能更为恰当得体,显示出落落大方的君子之风。
去年我有幸赴新加坡参加了当年APEC系列活动之一的青年科学节,当时每十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分成一组活动。有一次我和同组的澳大利亚学生Phillip聊天,他说了一句话我没有听懂,好在这种情形在初中已经操练过多次,我随口就说:“Pardon?”对于这种处理,我十分自信甚至还有些得意。谁知Phillip大笑,后来他向我解释“Pardon”一词太郑重其事了,这样会使别人“受宠若惊”,你只须说“Exeuse me”就一切搞定。
曾有一位摘外事的老师告诉过我,我们中国人尤其是学生都非常喜欢随身携带电子词典,以便交谈中遇到生词即时攻破,可这样的话就犯了大忌。因为当你在与他人对话时查字典会被认为是对说话人不够尊重,不明白的生词你最好直接询问说话者本人,如果他的解释实在无法理解,这个词你又非知道不可,万不得以才可以递上文曲星之类让对方把这个词找出来。这些都是与外国友人交流中的细节,没有经历恐怕很难想到这一层,但确是一个人风度内涵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展现,绝不可以忽略不计。
要当好APEC会议的东道主,我们讲话(尤其是讲外语)的措辞、语音、语调都要特别注意,否则就可能闹笑话,甚至伤害远道而来的朋友。只有说“好听”的话,才能让宾主尽欢,您说是吗?